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鋸齒螈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鋸齒螈屬
化石時期:烏拉爾世阿瑟爾期空谷期
~299–272 Ma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目: 離片椎目 Temnospondyli
科: 先驅螈科 Archegosauridae
屬: 鋸齒螈屬 Prionosuchus
L. I. Price, 1948
模式種
†普氏鋸齒螈 Prionosuchus plummeri
Price, 1948

鋸齒螈學名Prionosuchus)是一種滅絕的大型離片椎目兩棲動物。該屬下僅有一種普氏鋸齒螈,生存於早二疊世。化石被發現於現今的巴西東北部。體長可達5米以上,頭部細長酷似鱷魚,主要以魚類為食。

描述

[編輯]
正模標本(綠色);最大已知標本(灰色)

該物種的化石殘骸被發現在巴西東北部巴納伊巴盆地(Parnaíba Basin)的火石城組(Pedra do Fogo Formation,意為「火之石」,因出產燧石而得名),於1948年被L.I. Price描述[1] 。其正模不完整的頭骨標本被估計約長50厘米,除此之外,最大的一具破碎標本 (BMNH R12005),頭骨長度估計達到1.6米,根據現生近緣物種,推測體長可以超過5.5米。

根據其細長的吻部,大量鋒利的牙齒,短腿和長尾巴,其形象非常接近現存的食魚鱷並且可能具有類似的水生生活習性,可能靠伏擊魚類為食。對於其近親先驅螈的一項研究表明,先驅螈要更接近魚類而不是現代兩棲動物,鋸齒螈可能也是如此[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L.I. Price, 1948, Um anfíbio Labirinthodonte da formação Pedra de Fogo, Estado do Maranhão: Ministerio da Agricultura, Departamento Nacional da Produção Mineral Divisão de Geologia e Mineralogia, Boletim n. 124, p. 7-32.
  2. ^ Florian Witzmann; Elizabeth Brainerd (2017). "Modeling the physiology of the aquatic temnospondyl Archegosaurus decheni from the early Permian of Germany". Fossil Record. 20 (2): 105–127. doi:10.5194/fr-20-105-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