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階級感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階級感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政治術語,在文革中,常與「深厚」、「樸素」、「強烈」、「無產階級」(前置定語)、「激發」、「增強」、「密切」(前置謂語)(先後依類別、頻次排列)相搭配,意指對階級認同、外界階級鬥爭等刺激、事象的主觀感知、內心體驗、情緒心理反映。其含義和用法,都與「階級立場」相近,但比較起來,階級感情接近未經升華的本能,距離理性、理智更遠一些,是更為基本的東西。

概述

[編輯]

階級感情強調人際關係中的同仇敵愾,把理論化的階級鬥爭學說、階級分析方法,政治性的利害抉擇,融進感情的非理性閾值內給予強化,使其染上一層溫情的、人際認同的色彩,但同時也是更加壁壘鮮明的陣營劃分。與階級出身(階級成分)、階級烙印、階級本質、階級友愛(階級兄弟)、階級仇恨、階級立場、階級覺悟階級意識等組成了一個觀念鏈條。

在階級感情概念中,工農兵是政治革命性、道德純潔性的正宗,是像血緣一樣是與生俱來的東西。這種觀點強調,仇恨階級剝削、壓迫的感情是一種自發傾向、引導革命的先天秉賦;它比理性認識更具有優先性,更可靠。而其他非無產階級出身的階層,就帶有先天的缺陷乃至原罪,被判定與剝削階級有直接或簡間接的關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他們除了理智上認同於中共的綱領、政治路線、方針政策外,還必須用永無休止的改造,通過懺悔、贖罪,把自己矮化、非人化來培養階級感情,從而成為革命機器沒有自主意志、主體意識的組成部分。

階級感情,也是實行階級路線,即在政治上劃分優劣等級、組織上劃分集團、受惠層次的充分理由之一。階級感情沒有問題,即使出了什麼偏差,也可以得到原諒;階級感情不對頭,再怎麼謹小慎微,也會動輒得咎。階級感情比理智認知有更多優先權。

綜上可知,「階級感情」概念在中共意識形態體系里,一直佔有重要地位。但是從「《人民日報》』49—97數據庫」提供的材料看,它的出現頻次在文革十年(1966—1976)比平常年景高出40—50倍的反常現象,足以說明它的語義、語用都發生了不同尋常的嬗變。它意味着認知方式的反智化——強調對革命(領袖意志、政治權威)的服從、忠誠是壓倒一切的[1],可以跨越常軌,可以踐踏文明的成規,因為革命本身就是前無古人、超越常規的。「三忠於、四無限」就是要解決階級感情問題。用階級感情取消、掃除理性認知、反省指導行動的障礙,讓人們在階級感情不對(不深)罪名(直接等於政治錯誤、反動,甚至還要可怕——背叛)的恐懼、驅使下,被迫用激烈的行動證明自己的忠誠。

「《人民日報》』49—97數據庫」「階級感情」頻次分佈

年代/年度 頻次 年代百分比 年度百分比
1940年代 15 0.26 0.087
1950年代 84 1.70 0.17
1960年代 3258 55.95 5.595
1966—1969 2602 11.17
1970年代 2387 40.99 4.099
1970—1976 2077 5.096
1980年代 62 1.06 0.106
1990年代 17 0.29 0.048

註釋

[編輯]
  1. ^ 1958年3月的成都會議上,柯慶施說「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從毛主席要服從到盲從的程度」。林彪也曾說「毛主席怎麼說,我們就應該怎樣做」,均無人反駁、異議,可見代表了某種共識。其間起過渡性的邏輯支撐,就是階級立場、階級感情概念。

參考資料

[編輯]
  • 克雷奇等《心理學綱要》,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 張占斌、宋一夫《中國:毛澤東熱》,北嶽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 吳法憲《學習毛主席著作必須有無產階級感情》,《人民日報》,1964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