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亞奎丹高盧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亞奎丹高盧行省
Provincia Gallia Aquitania
羅馬帝國的行省
公元前27年—5世紀

坐標:44°50′16″N 0°34′46″W / 44.837778°N 0.579444°W / 44.837778; -0.579444
國家羅馬帝國
首府梅迪奧拉努姆·桑托努姆(今桑特),後移至布迪格拉(今波爾多
歷史 
• 高盧戰爭後建立
公元前27年
• 西哥德人的征服
5世紀
今屬於 法國
117年的羅馬帝國,亞奎丹高盧行省位於高盧地區西南部

亞奎丹高盧拉丁語Gallia Aquitania[1])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其轄地大致相當於今日法國新亞奎丹大區全境及奧文尼-羅訥-阿爾卑斯大區奧克西塔尼大區的一部分;現代的新亞奎丹大區就得名於此行省。羅馬帝國時期,它與盧格敦高盧納磅高盧塔拉科西班牙這三個行省接壤。[2]

亞奎丹人部落

[編輯]

十四個凱爾特部落和二十個亞奎丹人部落佔據了比利牛斯山脈以北的一片地區,從東面的塞文山脈一直到大西洋。他們以兩條大河為界:加龍河以南是亞奎丹人,加龍河和盧瓦爾河之間是凱爾特人的範圍。[3][4]阿基塔人的部落數量較多,但規模很小,缺乏名聲。大部分部落生活在沿海地區,也有一些深入內陸,到達塞文山脈的頂峰,直至特克托薩格人(另一支凱爾特人)的居住地 。

長髮高盧(Gallia Comata)這個名字經常被用來指代盧格敦高盧、比利時高盧和亞奎丹三個行省(指的是當地人的長髮)。相對的有「着褲高盧」(Gallia Bracata)這個稱呼,指的是納磅高盧行省當地人的褲裝(羅馬人穿托加袍)。

亞奎丹的沿海地區大部分為沙質薄土。可以種植粟,但其他作物基本不能生長。塔貝利部落擁有海灣。在他們的土地上,金礦豐富,可以以最少的精煉量產出大量的黃金。該地區的內陸和山區地帶土壤較好,珀特羅科里和比圖里格斯·庫比兩個部落善於煉鐵,卡杜爾喀部落善於加工亞麻,魯特尼和加巴列部落擁有銀礦。  

根據史特拉波的記載,亞奎丹人很富裕。曾與羅馬人作戰的阿維爾尼的國王盧厄里烏斯就非常富有,以至於曾在坐馬車時,往外到處扔金銀硬幣。[3]

史特拉波認為亞奎丹人不僅在語言,機構、法律上與其他高盧人不同,在體貌上也是這樣。他認為亞奎丹人與伊比利亞人的關係更近[5]

阿維爾尼也是最強大的亞奎丹人部落之一,在前2世紀,經常以多達2-4萬名士兵對抗羅馬人。他們的領土到達納博訥馬賽,成為整個高盧地區的霸主。

羅馬人稱亞奎丹人與高盧人的部落為帕古斯(Pagus)。而這些部落組織成的更大的聯盟則被稱為城邦(Civitates)。後來羅馬人征服此地後,沿用這一套組織並將其轉化為行政單位。

羅馬征服亞奎丹尼亞

[編輯]

高盧人不是一個自然、統一的民族(凱撒將其分為高盧人(屬凱爾特人),比利時人(不同於今天的比利時人)人和亞奎丹人)[6]。前2世紀後期,為了保護通往西班牙的商路,羅馬應馬薩利亞城邦(今馬賽)的請求,出兵對抗臨近馬賽的部落。經過這種干預,羅馬人在公元前121年征服了這一地區,稱之為普羅文西亞(Provincia)。後以其首府納博訥之名,建立了納博訥高盧行省。[2]該地區的一部分就是現代的普羅旺斯地區,其名稱就來自於羅馬名Provincia。

高盧戰爭(公元前58-50)中,凱撒率領的羅馬軍隊在格爾戈維亞戰役英語Battle of Gergovia阿萊西亞戰役中擊敗高盧領袖維欽托利,並在後一場戰役中俘虜了他,宣告戰爭的結束。凱撒佔領了包括亞奎丹尼亞在內的高盧的其餘部分,同時在羅馬宣揚當年高盧人對羅馬的入侵,以此證明自己的征服是正當的。羅馬的邊界從此到達了萊茵河[3]

凱撒將大海、比利牛斯山脈、加龍河之間的三角形領土命名為亞奎丹尼亞。公元前56年,凱撒的部將普布里烏斯·克拉蘇斯英語Publius Licinius Crassus (son of triumvir)在凱爾特盟友的協助下對這一區域展開攻擊,幾乎將其完全制服。但直到公元前28-27年,這一區域都不斷發生叛亂,奧古斯都的將領阿格里帕在公元前38年曾平定了此地的叛亂,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此後,奧古斯都[7]在高盧的貴族會議的支持下,把亞奎丹尼亞的邊界延伸到盧瓦爾河。根據阿格里帕對此地語言,種族和社會的觀察及一些其他證據,這次行政重組是在公元前27年進行的人口普查之後進行的。[8]此後,亞奎丹尼亞與納博訥、盧格敦、比利時一起組成了高盧地區[9],亞奎丹高盧成為了一個帝國行省。亞奎丹高盧屬元首行省,但沒有軍團駐紮在此。[10]

哈德良頭像的塞斯特提烏斯英語Sestertius,發現於波爾多附近的加龍河中的一艘155-156年左右的沉船中

戴克里先進行新的行政重組之前,奧古斯都建立了由適當的凱爾特部落和亞奎丹人部落組成的行政區劃。

晚期帝國,西哥德人入侵

[編輯]

早期的羅馬-高盧人統治在3世紀後期走入困境。來自外部的壓力暴露了內部的弱點,對萊茵河邊境防禦的忽視導致了蠻族入侵和內戰。260-274年,包括亞奎丹高盧在內的高盧諸省及西班牙、不列顛宣佈獨立,建立了高盧帝國。之後奧勒良重新統一了帝國。

戴克里先皇帝為了拯救帝國,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293年對各行省進行了重組。他建立了管區這一行省之上的行政區劃。在亞奎丹高盧,他設立了維埃納管區(又稱七省管區),涵蓋了原來的亞奎丹高盧、納博訥高盧等行省。而亞奎丹高盧又被分為第一亞奎丹(首府為阿瓦里庫姆·比圖里古姆,今法國布爾日),第二亞奎丹(首府布迪格拉,今波爾多,同時也是管區首府),第三亞奎丹(又稱諾文波普拉尼亞,首府埃魯薩,今埃歐茲。諾維波普拉尼亞,意為九部族之地,來源於凱撒最初為亞奎丹尼亞確定的邊界,保留了某種獨立的認同感)。行政改組後,高盧地區享有了一段時間的穩定並提高了聲望。[2]

406年12月31日,四個蠻族部落(阿蘭人、蘇維匯人汪達爾人阿斯丁人英語Hasdingi)跨越萊茵河入侵。高盧地區的首府由奧古斯塔·特雷維羅倫(今特里爾)移至南部的阿勒拉特(今亞爾)。儘管隨後萊茵河邊疆得以恢復,並維持到459年,但羅馬人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到高盧南部,試圖控制入侵者並使其遠離地中海。但汪達爾人420年開始從在西班牙南部的基地出發騷擾海岸,宣告這項政策的失敗。

五世紀初,西哥德人入侵了亞奎丹尼亞。霍諾留皇帝與他們簽訂條約,把亞奎丹尼亞的土地割給西哥德人。有觀點認為,西哥德人名義上是羅馬人的「同盟者」,而霍諾留則是根據「同盟費用」的原則(要求平民向士兵提供住所的羅馬法律)把亞奎丹尼亞賞給了他們。[11][12]418年,獨立的西哥德王國在原有的第二亞奎丹和第三亞奎丹的土地上建立。埃提烏斯於454年死後,西羅馬帝國日益衰弱,造成了權力真空。460-480年,西哥德人不斷向東蠶食帝國的領土,476年,阿基塔高盧的最後一片帝國領土被割讓給了西哥德人。西哥德王國之後擴展到比利牛斯山脈,進入伊比利亞半島,在亞奎丹的地位逐漸被法蘭克人取代。

602年,一些法蘭克-羅馬貴族建立了獨立的瓦斯康尼亞公國,統轄了亞奎丹尼亞的西南部,即之前西哥德人的領地(後來這一區域被稱作加斯科尼)。後從屬於法蘭克王國

亞奎丹高盧的總督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Charlton T. Lewis and Charles Short (1879). "Aquitania". A Latin Dictionary. Perseus Digital Libra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ufts University.
  2. ^ 2.0 2.1 2.2 John Frederick Drinkwater (1998). "Gaul (Transalpine)".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Classical Civilization. Ed. Simon Hornblower and Antony Spawfor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Reference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 ^ 3.0 3.1 3.2 Strabo: The Geography, The Aquitani.
  4. ^ Pliny the Elder, Natural History, Bk. 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5. ^ Caro Baroja, Julio. Los vascones y sus vecinos. San Sebastian: Editorial Txertoa. 1985: 127. ISBN 84-7148-136-7. 
  6. ^ Caesar, Commentaria de bello gallico, I 1
  7. ^ Caro Baroja, Julio. Los vascones y sus vecinos. San Sebastian: Editorial Txertoa. 1985: 129. ISBN 84-7148-136-7. 
  8. ^ Matthew Bunson (1994). Encyclopedia of the Roman Empire. Facts on File, New York. p. 169.
  9. ^ The Histories of Appian, The Civil Wa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0. ^ Livius.org, Provinces (Rom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1. ^ P. Heather. (1996). The Goths, Blackwell Publishers, Oxford.
  12. ^ H. Sivan. (1987). "On Foederati, Hospitalitas, and the Settlement of the Goths in AD 418",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 108 (4), 759-772.
  13. ^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the names of the governors from 69 to 138 are taken from Werner Eck, "Jahres- und Provinzialfasten der senatorischen Statthalter von 69/70 bis 138/139", Chiron, 12 (1982), pp. 281-362; 13 (1983), pp. 147-237
  14. ^ Ronald Syme, "A Lost Legate of Aquitan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Zeitschrift für Papyrologie und Epigraphik, 79 (1988), pp. 181-187
  15. ^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the names of the proconsular governors from 141 to 177 are taken from Géza Alföldy, Konsulat und Senatorenstand unter der Antoninen (Bonn: Rudolf Habelt Verlag, 1977), pp. 252f
  16. ^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the names of the proconsular governors from 184 to 235 are taken from Paul Leunissen, Konsuln und Konsulare in der Zeit von Commodus bis Severus Alexander (Amsterdam: J.C. Gieben, 1989), p.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