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陶賴圖葛根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陶賴圖葛根廟
大雄寶殿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陶賴圖山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領導活佛諾彥活佛
開山時間1796年-1798年

陶賴圖葛根廟,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陶賴圖山腳下,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如今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1]

歷史

[編輯]

葛根廟位於白阿鐵路沿線,烏蘭浩特市東南60里,洮兒河東岸,南北走向的111國道位於葛根廟以東。葛根廟在陶賴圖山腳下東南方向。[1]

葛根廟分為東、西兩廟,東廟由朝克沁(梵通寺)、居德伯(慧通寺)、拉森(廣壽寺)組成;西廟由查干(宏濟寺)、胡碩(廣覺寺)組成。「葛根廟」廣義上指東、西兩廟,狹義上指東廟。[1]

蒙古科爾沁部信奉藏傳佛教格魯派,過去哲里木盟十旗建有180多座藏傳佛教寺院,大多興建於清朝康熙乾隆嘉慶年間。其中,札薩克圖郡王旗(今科爾沁右翼前旗)的陶賴圖葛根廟,今科爾沁左翼中旗雙福寺科爾沁右翼中旗白音和碩廟等,均較為著名,而其中的陶賴圖葛根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1]

哲里木盟十旗的第一位葛根(「葛根」一詞為轉世者的總稱),出現於清朝乾隆年間。土謝圖親王府佛堂供佛的喇嘛卻日布札木蘇因粗通醫術,治癒了達爾罕親王久治不愈的病,達爾罕親王乃封卻日布札木蘇為「阿巴格」喇嘛。自此,民眾很快借達爾罕親王賜予的「阿巴格」之尊稱,將卻日布札木蘇傳成了葛根(活佛)。[1]此即該廟的諾彥活佛系統。[2]

長壽塔
左為菩提濟度寺,右為功德任運寺
千手千眼觀音殿

葛根廟的前身是位於今吉林省洮南縣東北30華里的蓮花圖廟,為郡王鄂齊爾興建。[1][2]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蓮花圖廟遷至如今的寺址[2]乾隆帝賜蓮花圖廟為「梵通寺」[1]嘉慶元年(1796年),在已故第二世葛根阿旺丹巴雅日所選地址上,哲里木盟十旗王公籌資,在札薩克圖旗中部(今科爾沁右翼前旗南部)的陶賴圖山南坡創建了一座大寺。這座新寺廟被命名為「陶賴圖葛根廟」。為了修建陶賴圖葛根廟,特從北京請來了圖門烏力吉等工匠30多人,仿西藏斯熱捷布桑廟的式樣修建。第一批工程於嘉慶三年七月十二日(1798年)建成。當時,該廟由梵通寺(即大雄寶殿)、廣壽寺、宏濟寺、廣覺寺組成。同治九年(1870年),又增建了慧同寺。該廟幾經續建,形成大、小殿堂及喇嘛住宅等建築,佔地面積大約六萬餘平方米,周圍設有石刻佛堂30座,以這些佛堂作為該廟廟址的界線標誌。[1][2]

1935年,日本特務加藤(又名敖木特普爾扒克巴)以佛教徒的身份到陶賴圖葛根廟,在廟中居住十年,並經常和王爺廟的日本特務機關的上司麻生達男(即麥得爾扎布)接頭。1941年,日本特務機關以「重視宗教信仰」為名,派特務崛內(化名法號為「巴達瑪道爾吉」)來到該廟。崛內在該廟提出舉辦「國民義塾」,讓全部小喇嘛入學,學習日語及念誦日本佛經,但因遭全體主持教務的喇嘛和小喇嘛們的反對而作罷。1945年日本投降滿洲國滅亡,特務麻生達男、加藤逃走時,欲將該廟的小葛根劫走,但因喇嘛們及時將小葛根轉移,而未得手。[1]

此後,東蒙古人民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決定,1946年1月16日起,東蒙古人民代表大會在西科前旗(今科爾沁右翼前旗)葛根廟召開。東蒙古36個旗縣的266名代表參加會議。會議通過了《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施政綱領》、《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組織綱領》、《東蒙古人民自治法》,發表了《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宣言》。其後,1946年2月15日,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在王爺廟街宜告成立。[1]

解放之後,葛根廟的喇嘛中,許多青壯年喇嘛自動還俗,有的參軍、學醫,有的回到家鄉從事農牧業生產。住在廟裏的喇嘛,除進行宗教活動外,還響應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號召,參加生產勞動,自食其力。年老體弱而無依靠的喇嘛,則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照顧。[1]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1966年8月28日,200多名紅衛兵衝進了葛根廟,進行了毀滅性破壞。廟內收藏的《甘珠爾》、《丹珠爾》1868卷被燒毀,這其中包括以金汁書寫的經書7卷。此外,還運走鍍金佛像5073尊、地毯500米,砸毀泥塑佛像、石佛像500多尊。1969年8月,居住在葛根廟附近的公社社員拆毀了葛根廟正殿3座、偏殿2座、小殿2座,以及葛根宮、葛根倉、喇嘛倉、喇嘛住房四千多間。葛根廟內外洗劫一空。[1][3]

1976年以後,中國共產黨逐步落實宗教政策。1987年,老布僧希日布扎拉森來到葛根廟擔任住持。[4]內蒙古自治區宗教局拔出專款,興安盟公署和科爾沁右翼前旗人民政府也籌資,於1988年7月在原址動工興建面積400平方米的經堂,至1990年10月7日第一期工程完工,並舉行復建落成典禮暨經堂開光儀式。1993年6月3日,葛根廟住持老布僧希日布扎拉森投資6萬元建第二經堂「功德任運寺」,建築面積120平方米。[1][5]2000年代,由老布僧金巴接替老布僧希日布扎拉森擔任葛根廟住持,老布僧希日布扎拉森則退居葛根廟內。[6]

到21世紀初,葛根廟共有喇嘛20多名,每年農曆4月15日的廟會日,參加廟會的民眾達4000人以上。 [5]

建築

[編輯]

復建後的葛根廟佔地面積153萬平方米,坐北朝南,位於陶賴圖山的山坡上,北靠陶賴圖山,南對孟希山,西為洮兒河,東為111國道。葛根廟原來寺院規整,建築密集,為純藏式建築。復建後的葛根廟佔地廣闊,建築分散,比如山門就和主體建築群距離較遠。[2]

葛根廟復建過程中,梵通寺、功德任運寺為最先建好的建築,當時內供佛像500餘尊,藏有《甘珠爾》和《丹珠爾》各兩部424卷,以及宗喀巴所著經書100冊。還有供器一千多件,幔帳、條幅200多條。廟區內還建有時輪金剛塔7座、僧舍5棟,另有招待所、宗教用品商店等設施。[5]如今,葛根廟的建築又新建了許多,規模已大大增加。

復建後葛根廟的主要建築沿南北中軸線排列。從南向北依次為山門、(三座)天王殿、梵通寺、大雄寶殿、千手千眼觀音殿,露天釋迦牟尼佛像、圖來圖敖包[2]

  • 山門[2]
  • 天王殿:三座,橫向並排排列,之間有圍牆相連。中間一座在中軸線上,橫向左右對稱各1座。三座殿的大小、造型相同。但中間殿的邊瑪檐牆為褐色,左右兩個殿的邊瑪檐牆為紅色。[2]
    • 金剛塔:一座白色覆缽式塔。位於山門和天王殿之間的西側。[2]
    • 長壽塔:一座白色覆缽式塔。位於山門和天王殿之間的東側。[2]
  • 梵通寺(經堂):位於中間一座天王殿以北。其西依次為轉金輪、菩提濟度寺;其東依次為轉金輪、顯密究竟寺、功德任運寺。梵通寺內正面供奉釋迦牟尼畫像、第三世葛根塑像、第七世葛根畫像,兩側擺放《甘珠爾》和《丹珠爾》;經堂中央排列兩行鋪有地毯之誦經席;經堂兩側牆壁上繪有十八羅漢壁畫。[5][2]
    • 轉金輪:位於梵通寺東、西兩側。[2]
    • 菩提濟度寺:位於梵通寺西側的轉金輪正西。[2]
    • 顯密究竟寺:位於梵通寺東側的轉金輪正東。[2]
    • 功德任運寺:位於顯密究竟寺正東。為第二經堂。[5]
  • 大雄寶殿:位於梵通寺後面的大平台上,左右各有塔。殿前東西各有配殿。為漢藏式建築,旋子彩畫歇山頂,屋面由銅皮製成。大殿為磚木結構.面闊7間, 進深4間。大殿有三層,有吹拔,井口天花。大殿一層供奉:三世佛(中)、彌勒菩薩(左)、普名大日如來(右)、馬頭金剛(左)、大金剛手(右);大殿一層兩側供奉:十八羅漢八大菩薩,藥師八尊, 二十一度母四大天王。大殿二層供奉:宗喀巴(師徒三人)、藥師佛長壽佛綠度母(右)、長壽佛文殊菩薩白度母(左)。殿內還供奉着第一至七世葛根的遺骨。殿內的梁、板、柱均為模仿木結構以混凝土製作,並繪有彩畫。[5][2]
    • 菩提塔、尊勝塔:位於大雄寶殿東、西兩側。[2]
    • 菩薩殿、護法殿:位於大雄寶殿前東、西兩側,位置比菩提塔、尊勝塔靠南。[2]
    • 鐘樓、鼓樓:位於大雄寶殿前東、西兩側,位置比菩薩殿、護法殿更靠南。[2]
  • 千手千眼觀音殿:規模巨大,達6000平方米,四層重檐歇山頂。[2]2011年9月12日,千手千眼觀音殿開光法會在葛根廟舉行。[7]
  • 露天釋迦牟尼佛像:位於觀音殿正後方,體量很大。[2]
  • 圖來圖敖包[2]

廟的東面是活佛府,活佛府的東面為喇嘛的辦公區及生活區。活佛府與喇嘛的辦公區及生活區自成一個大院落,其中活佛府與喇嘛的辦公區及生活區位於功德任運寺以東稍微偏北的位置。[2]

廟的南端有葛根廟唯一留存的老房子,原來是喇嘛的住所,到21世紀初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現在廟的西端,西側天王殿以西,以這座老房子的樣式及佈局又新建了四座房子,供來廟參加法會的居士的住所。[2]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