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青銅峽水庫

座標37°53′05″N 105°59′25″E / 37.88472°N 105.99028°E / 37.88472; 105.99028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青銅峽水庫
青銅峽水庫在中國的位置
青銅峽水庫
青銅峽水庫
青銅峽水庫在中國的位置
代碼BDA00000072
級別大(二)型水庫
水庫位置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
大壩位置大壩鎮
座標37°53′05″N 105°59′25″E / 37.88472°N 105.99028°E / 37.88472; 105.99028
上游流入黃河
下游流出黃河
河東總幹渠、河西總幹渠、東幹渠
集水面積275010平方千米
水庫面積113平方千米
正常水位1156.00米
正常庫容6.06億立方米
因泥沙淤積現已減少到0.4億立方米
大壩類型混凝土重力壩
最大壩高42.7米
壩頂長度687.3米
壩頂寬度46.7米
裝機容量30.2萬千瓦
灌溉面積495萬畝
開工時間1958年8月
竣工時間1978年12月
總費用2.5億元
[1][2][3]

青銅峽水庫位於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建於黃河上游的最後一道峽谷青銅峽上,是一座以灌溉、發電為主,兼顧防洪、防凌等多種效益的綜合性水利樞紐工程。

自然地理

[編輯]

黃河流出衛寧平原後不久,進入東為牛首山、西為分守嶺的兩山夾峙峽谷,稱作青銅峽。

技術

[編輯]

河床閘墩式低水頭電站,大壩長687.3米,高42.7米,壩頂高程1160.2米,正常蓄水位1156米。水庫設計庫容6.06億立方米。水庫面積為113平方千米,回水長44.75千米。河道多年平均流量960立方米每秒,徑流量300億立方米。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流速7300立方米/秒,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流速928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輸沙量2.36億噸。因黃河泥沙淤積,現庫容已不足1億立方米。

最大水頭21頭,設計水頭18米。廠壩合一。八台閘墩式機組與七孔溢流壩相間佈置,15孔排沙孔。

總裝機容量30.2萬千瓦,年設計發電量13.5億千瓦時,平均年發電量10.148億千瓦時。

引水保證率100%,形成了河東、河西兩大灌溉系統,控制灌溉面積743萬畝;使實際灌溉面積從建國初期的140萬畝增加了550萬畝.

歷史

[編輯]

東漢時青銅峽稱上河峽。北魏時稱為青山峽,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河側有兩山相對,水出其間,即上河峽,世謂之為青山。」唐代稱為硤石、大石山。《乾隆寧夏府志》載:「對岸山石嵯峨,與河流映照時作青紅色,疑返照之翻赤壁此,殆青銅之所由名。」

1954年《黃河流域規劃技術經濟報告》列為黃河46個梯級水利水電工程之一。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建設項目、黃河流域第二座水利樞紐工程(晚於三門峽2年)。1955年11月,水電部北京勘測設計院西安分院及104地質勘探隊承擔勘測設計。1956年8月,在蘇聯動力學院留學研究低水頭閘墩式水電站的萬宗堯擔任水電部北京勘察設計院青銅峽樞紐工程項目設計總工程師。1957年《黃河青銅峽規劃報告》確定樞紐工程灌溉、發電同期建設,裝機26萬千瓦,投資2.64億元,選定龍王廟3號比較壩線為最終壩址。1958年5月在蘭州組建水電部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確定青銅峽灌溉發電一期工程水庫正常高水位1156米,裝機8台、27.2萬千瓦,年發電量12.85億度。1號機尾水排入河西總幹渠,2~7號機尾水排入主河道,8號機尾水排入河東總幹渠。河西唐徠渠、河東的秦渠、漢渠均被攔河大壩截斷,必須保證每年5月1日至10月1日基坑的過流灌溉引水。

1958年6月6日,主持水電部工作的副部長錢正英主持成立水電部黃河青銅峽工程局,人員由三門峽工程局派出,黨委書記兼局長趙征,副局長李文,總工程師禮榮勛,副總工程師兼青銅峽樞紐工程項目總設計師萬宗堯。1958年8月25日黃河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典禮,26日破土動工。工程分三期進行,第一期保證河西唐徠渠的灌溉,1958年9月到11月修築了河西草土大圍堰;第二期保證河東秦渠漢渠的灌溉,1958年底利用開挖河東基坑的出碴堆築成河東砂石圍堰;第三期是幹流截流。1959年3月23日,鐵道部第24列車電站到工地,4月5日開始發電,建成了以此為中心的供電網,發電量為2500千瓦。大壩下游1.3公里處的青銅峽黃河鐵橋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第一座黃河大橋,於1959年7月1日建成通車,長292.3米,寬4.5米,承擔了工程建設的跨河運輸任務。1960年2月24日15:20實現草土圍堰截流。

1960年4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水電部決定青銅峽工程不「下馬」,但人員由萬人精簡到4000人。導流明渠原設計的泄量為6000立方米/秒,1960年汛期流量僅3000立方米/秒就出現險情。1960年年底決定防汛標準由原來的50年一遇(設計流量6200立方米/秒)改為百年一遇(設計流量7300立方米/秒);1961年又提高為300年一遇(設計流量=8160立方米/秒)。

1961年四川岷江魚嘴電站下馬,水電部決定把魚嘴電站從蘇聯訂購的ΠЛ661-ΒБ-500型水電機組調撥給青銅峽8號機組使用。哈爾科夫水輪機廠製造水輪機,烏拉爾電器廠製造發電機,列寧格勒斯大林金屬工廠製造調速器。為此,炸除8號機組已澆築好的水輪機組蝸殼、尾水管、泄水管共2700立方米砼,重新澆築5700立方米砼。

1962年,水電部要求青銅峽工程停工下馬。1963年10月9日,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視察青銅峽工地,賦詩《游青銅峽》:「青銅峽扼黃河喉,約東水從峽底流。導引分渠資灌溉,下流千里保豐收。興修大壩自需工,發電無妨灌溉工。躍進開頭難不倒,任他泥鐵笑東風。」1964年7月,青銅峽工程遭遇了25年一遇洪水,最大洪峰為5940 立方米/秒,超過當時工程明渠4000立方米/秒的泄量,被迫炸開上下游圍堰從大壩基坑泄洪。汛後重做上下游圍堰,清除基坑內20萬立方米淤泥,工期延後半年。水電部提出青銅峽工程修改設計增加泄洪建築物。1964年年底決定在河東岸的重力壩30號、31號部位增設三孔泄洪閘,1965年第一季度開始炸除該兩個壩段混凝土17000立方米,當年入冬結凍前泄洪閘混凝土57000立方米澆築完。1966年,三期工程混凝土澆築到達壩頂。

1967年春開始蓄水。1967年8月發生青銅峽事件,革命群眾試圖炸毀青銅峽大壩,與蘭州軍區解放軍部隊交火,造成數百人傷亡。1967年12月26日第一台(2號機組)機組發電。以後隨着寧夏地區電力負荷的增長,逐年安裝機組。1968年11月20日第二台機組(即河東渠首電站8號機組)建成發電;1970年11月底第三台機組(即河西渠首電站1號機組)建成發電;1971年12月第四台機組(即3號機組)建成發電;1973年12月第五台機組(即4號機組)建成發電;1974年9月17日,新華社刊發通訊《英雄戰黃河 塞上添明珠——記黃河青銅峽水利樞紐的建設》。1974年12月第六台機組(即5號機組)建成發電;1975年12月第七台機組(即7號機組)建成發電;1978年12月第八台機組(即6號機組)建成發電。1978年12月8台機組全部投產發電。[4]

為充分利用灌溉水能資源,1993年新建了青銅峽唐渠電站,1995年9號機組(唐渠公司)投產發電。

已於1986年設立青銅峽水庫濕地鳥類自然保護區[5] 2010年12月,青銅峽攔河大壩被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国水库名称代码 (PDF). [2022-07-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5-05). 
  2. ^ 黄河中上游的最后一道峡谷--宁夏青铜峡水库. [2010-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 ^ 青铜峡水电站水库运用情况介绍. [2010-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4). 
  4. ^ 青铜峡水电站坝段2000余处出现裂缝. [2010-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5. ^ 宁夏回族自治区资源概况. [2010-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