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氏反應系列
外觀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0年7月24日) |
不連續系列 | 連續系列 | 高 | |||||||||||||||||||||
橄欖石 | 斜長石 (鈣含量高) | ||||||||||||||||||||||
輝石 | |||||||||||||||||||||||
角閃石 | |||||||||||||||||||||||
黑雲母 | 鈉長石 (鈉含量高) | 結晶時 的溫壓 | |||||||||||||||||||||
正長石 | |||||||||||||||||||||||
白雲母 | |||||||||||||||||||||||
石英 | |||||||||||||||||||||||
低 | |||||||||||||||||||||||
鮑氏反應系列[1](英語:Bowen's reaction series)在地質學中用於描述岩漿冷卻時各種礦物在不同溫度、壓力下結晶的情況。鮑氏反應系列由岩石學家諾曼·L·鮑溫提出,以解釋為何火成岩中某些種類的礦物常一起出現,其他的則不會。在1920、30年代的一系列實驗中,他將各種火成岩粉末加熱熔化,再逐步冷卻來觀察礦物的生成,最後歸納出此結果。鮑氏反應系列在解釋岩漿冷卻、分異與火成岩形成時很重要。
概述
[編輯]該反應系列可被分為連續及不連續的兩支。在右圖中,右邊一支為連續反應系列,左邊一支則為不連續反應系列。圖中靠上方的礦物結晶溫度較高;因圖中溫度由上而下逐漸降低,故高溫結晶的礦物會出現在該圖上部,而低溫結晶的礦物會出現在該圖下部。因為地球表面相對於岩石形成的區域是低溫環境,該圖亦可用來表示這些礦物在地表的穩定性:一般說來,該圖底部的礦物在地表狀態下最穩定,而頂部的礦物最易風化。這是因為礦物在接近其形成條件的環境下最穩定。簡單來說,高溫礦物首先會在岩漿中結晶,但是因為地表的溫度相對其結晶的溫度差別較大,所以高溫礦物在地表最不穩定,也最易風化。相比而言,地表與低溫礦物形成的環境類似,因而低溫礦物在地表也更加穩定。
參考文獻
[編輯]- ^ 鮑氏反應系列、鮑文反應系列、鮑文反應系統或博文反應系,參見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參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Bowen's Reaction Series, John J. Thomas, Fairly Simple Geology Exercises for Students and Their Teachers.
- Bowen's Reaction Series[永久失效連結], GeoDiscoveries Animation.(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