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BL 18吋Mk I後裝艦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BL 18吋Mk I後裝艦炮
Ordnance BL 18 inch gun Mk I
類型
原產地 英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918年—
使用方英國皇家海軍
參與戰爭/衝突第一次世界大戰
生產歷史
研發者埃爾斯威克軍械公司英語Elswick Ordnance Company
研發日期1915年—1916年
生產日期1916年—1920年
製造數量3門
基本規格
重量炮管與後膛:151,390.99公斤(149英噸,166.88短噸
長度62呎(18,897.60毫米)
槍管長度60呎(18,288.00毫米)(39倍徑

炮彈18吋後裝式炮彈
炮彈重量1,505.93公斤(3,320磅)
口徑457.2毫米(18吋)
槍管1根,筒緊身管英語Built-up gun,使用壽命:發線狀無煙火藥以及發無焰裝藥的有效全裝藥彈英語Glossary_of_British_ordnance_terms#Effective_full_charge炮擊
後膛間斷螺紋式炮閂英語Welin breech block
後座力液壓氣動
射擊仰角
迴旋角度10°
槍口初速737.62米/秒(2,420呎/秒
有效射程32度仰角時:28,712.16(31,400,94,200,17.84
最大射程37,033.2米(40,500碼,121,500呎,23.01哩)
填充量243英磅(110公斤)

BL 18吋Mk I後裝艦炮(英語:Ordnance BL 18 inch gun Mk I[note 1]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推出、由英國皇家海軍所使用的艦載後膛裝填英語Breechloader線膛式主炮。它是英國有史以來最龐大、最沉重的火炮。[1]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日本所用45倍口徑九四式40厘米炮更大,為18.1吋(460毫米),但英式炮彈更重。該艦炮是BL 15吋Mk I艦炮的放大版本,專為搭載於激情號「大型輕巡洋艦」(戰鬥巡洋艦的一種形態)而設計。其炮管長度僅為60尺,只有40倍徑,略微限制了其炮口的速度。

BL 18吋Mk I後裝艦炮只生產了三門,但在將它們從激情號移除並且轉裝給克萊夫勳爵級英語Lord Clive-class monitor淺水重炮艦沃爾夫將軍號英語HMS General Wolfe (1915)克萊夫勳爵號英語Lord Clive-class monitor以執行海岸炮轟任務之前,並無對象見證該艦炮在激情號以上的戰鬥。直到戰爭結束以前,在戰鬥行動中只發射了85發炮彈。三門都在1920年退役,並且充當了進行堇青石測試的驗證炮。1933年有兩門被廢棄,最後一門倖存下來直到1947年才被廢棄。

設計和研發

[編輯]

BL 18吋艦炮有着來自費舍爾皇家海軍元帥第一海軍大臣的淵源,他堅持要在盡可能最快的艦隻以上搭載盡可能最大的艦炮。他構想了所謂的「大型輕巡洋艦」,它搭載了四門15吋(381.00毫米)艦炮,而做就的產物是勇敢級英語Courageous-class battlecruiser戰鬥巡洋艦;但他還希望她們的半姊妹艦激情號搭載更龐大的艦炮。[2]埃爾斯威克軍械公司英語Elswick Ordnance Company是當時唯一一間能夠製造如此的龐大的艦炮的公司,並於1915年開始了其設計工作。為了掩飾其實際尺寸,以及誤判為已經在服役的15吋Mk I的設計的衍生型,它被命名為「15吋B型」。[3]

該艦炮及其後膛機構的總重量為149長噸(151.39公噸),幾乎比15吋艦炮的100長噸(101.60公噸)要加重了一半。它安裝在衍生自雙聯15吋Mark I/N型炮塔的單裝炮塔(也被命名為15吋B型)以內。激情號的炮座可以容納任何一款炮塔,以防止因18吋主炮的研發出現問題而導致全艦陷於無用武之地。該艦炮可俯壓至最低-3°和仰抬至最大30°。為該艦炮而研發的彈藥自然是針對激情號的反艦炮彈,它以2,270呎每秒(691.90米每秒)的炮口初速向距離達到28,900碼(26,426.16米)的目標發射一枚重達3,320英磅(1,505.93公斤),4厘升被帽穿甲彈(APC)。它的射速為1發炮彈/分鐘。該炮塔的旋轉質量為826長噸(839.25公噸),僅比其前型的810長噸(823.00公噸)略多2%。[4]

然而事實證明,這門艦炮對於激情號的輕型船體而言實在過強了,並且在試驗當中表明,該艦隻無法承受擊發膛壓以後,在1917年將它們在轉移至其他用途。多佛巡邏隊英語Dover Patrol司令雷金納德·培根英語Reginald Bacon爵士海軍上將構想了一項計劃,將兩門艦炮架設在威斯田德英語Westende皇宮酒店的外殼以內,使得他們可以從那裏炮轟澤布呂赫布魯日的海軍設施,但前提是該酒店需要在即將到來的帕森達勒戰役當中得以佔領。他計劃將艦炮綁在重炮艦的防雷鼓包以上,以實現經英吉利海峽的運輸。他還認為,它們可以裝在重炮艦的甲板以上使用,因此為該艦炮設計了一款高平兩用炮架,使得它既可以在海上使用,也可以在岸上使用。任何一邊的用途都只需要進行少量的迴旋,但是必須將仰角抬高至45°才能將射程最大化。該概念於1917年9月23日獲得批准,埃爾斯威克被要求設計新型的「 B CD」炮架,並且在五個月以內交付。[5]

最初的陸上使用概念涉及一座特殊的升降滑軌,該滑軌可以向兩側轉動6°。彈藥的搬運、抬高和夯擊都需要通過液壓泵來完成,但是後膛卻是栓式完成。該艦炮會架設在由草皮所覆蓋的混凝土圓頂當中,並附有用於炮管的炮門。然後盡可能將該艦炮及其炮架設計為在德國火炮範圍以外進行組裝,然後乘坐特殊設計的車輪沿着一條特殊的寬軌到達戰場。可運輸部分的重量為210長噸(213.37公噸)。[6]

英國皇家海軍所屬的克萊夫勳爵號英語Lord Clive-class monitor艦尾的視圖,顯示她所裝在固定炮架以上的18吋艦炮,攝於1918年11月。

在英軍未能佔領威斯田德以後,他們對炮架進行了優化,以可用於重炮艦。它非常簡單,由兩根大樑所組成,每根大樑的兩端連接在一起,而艦炮和其炮架就在它們之間。該炮架只能在其固定的12吋(12.7毫米)炮盾英語Gun shield以內橫動10°,並且對準重炮艦的右舷。它以10°的固定角度裝填炮彈,但只能在仰角22°至45°之間開火,以平衡炮架和艦隻的應力。它裝配了液壓式起重機、裝彈托盤、夯錘和後膛機構,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艦員的工作量,但彈藥各方面卻不得不使用的肌力達成。炮彈被存放在甲板下方,必須通過高架導軌移送到艦炮後甲板以上的艙口,以將其抬起並且裝填艦炮。線狀無煙火藥收納在煙囪英語Funnel (ship)後方前甲板的18座蒸汽加熱式存儲罐當中,然後通過安裝在導軌以上的轉向架移送動艦炮,每次加上兩次六分之一裝藥,這導致大約每3—4分鐘需要將射速降低至大約一發。重炮艦必須進行大規模修改才能使用該艦炮。在艦炮以下必須新增許多額外的支撐結構,以支撐其384長噸(390.16公噸)的重量;兩側必須追加甲板,以容納更多的船員;並且為18吋的炮彈和裝填佈局而重新佈置艦隻內部。[7]

服役史

[編輯]
英國皇家海軍所屬的激情號,在艦艏與艦艉各配備一門18吋單裝炮時,攝於1917年。

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總共建造了三門該艦炮,其中兩門搭載於激情號,餘下一門則用作備用。1917年3月,當時的激情號被下令轉換為水上飛機母艦以後,其艦艏炮(炮塔A)在完工以前從她以上移除掉。而在1917年後期,當她要被徹底改裝成為航空母艦時,其艦艉炮(炮塔Y)亦被移除掉。[3]由於新型的「B CD」炮架被推遲,直到1918年6月20日才交付給克萊夫勳爵級英語Lord Clive-class monitor淺水重炮艦沃爾夫將軍號英語HMS General Wolfe (1915)使用。7月9日,炮塔A從激情號以上取下來;但是直到8月7日,沃爾夫將軍號才開始准備炮擊試驗。因為龐大的炮架結構佔據了艦隻的輪廓,她被冠以「象堡」的綽號[8]

搭載在克萊夫勳爵號以上;1918年11月,她所裝設的BL 18吋艦炮處於全抬高角度時。

在設計全新的炮架的同時,在彈藥方面亦投入了更多的努力,以盡可能延長其射程。使用增壓裝藥,六枚增壓裝藥之一會將重量增至165英磅(74.84公斤),使得裝藥總量達到690英磅(312.98公斤),並使得沿用4厘升炮彈、仰角抬至+45°時,射程可延長至約36,900碼(33,741.36米)。皇家海軍亦訂購了一批新型的8厘升高爆彈彈頭裝有更長、更薄的風帽,但在戰爭結束前只交付了兩枚。當時激情號配有的500枚被帽穿甲彈和500枚常規尖頭被帽(英語:Common, Pointed, Capped縮寫:CPC)炮彈庫存當中的一部份獲修改為新型的被帽,亦有可能是戰爭期間唯一使用過的炮彈。[9]

1918年8月15日,沃爾夫將軍號被派遣至多佛巡邏隊;但直到9月28日,當時為了騷擾德國的通訊線路而聚集了大批重炮艦以後,才向任何目標開火。她被艦艏與艦艉所定,目標寬闊,難以應付潮汐流動。她向奧斯坦德以南(4哩(6.44公里)、斯納斯凱克(Snaeskerke)的一座鐵路橋發炮,射程達到36,000碼(32,918.40米),並且締造出海軍歷史上、迄今為止行動中藉由最大的艦炮、向最遠的距離發射最重的炮彈的紀錄。[10]那天她發射了共52枚炮彈,期間發現18吋艦炮的後座力導致她的淺薄的艦身側移,還導致她翻滾,進而降低了其射速。直到戰爭結束以前,她共發射了81發炮彈。[11]

一門艦炮及其炮彈正準備在帝國戰爭博物館及大勝利展覽當中展出,攝於1920年倫敦的水晶宮

第二門艦炮原為激情號的備用炮,以後搭載在克萊夫勳爵號英語Lord Clive-class monitor以上;但直到1918年10月13日,她才准備戰鬥。第二天(10月14日),她開了三炮,但其後不得不停火以避免擊中友軍。當下令停火時,還有一發已經上膛,因此她以減少裝藥份量將那發炮彈射向水雷區。[12]兩門火炮總共發射了85發18吋炮彈。[4]在發射了161發有效全裝藥彈英語Glossary_of_British_ordnance_terms#Effective_full_charge炮擊——當中包括105發檢証彈和訓練彈,其中57次為增壓炮擊——以後,測得沃爾夫將軍號所裝的艦炮的磨損約為0.37吋。這表明該艦炮本台可承受超過300發有效全裝藥彈而且表現良好,可與大多數使用線狀無煙火藥MD(修改型)的英國軍械媲美。[13]

第三門、來自激情號的炮塔Y(艦艉炮)的艦炮,是為英國皇家海軍所屬的尤金親王號英語HMS Prince Eugene所準備,而該重炮艦經過了改裝以後可以在當年稍早的時候搭載;儘管該重炮艦受命駛往樸茨茅夫並計劃在10月19日搭載它,但就在搭載以前、戰爭就結束了。1920年12月,該艦炮又從該重炮艦以上移除掉。激情號炮塔Y的1號炮被縮膛為16吋(406.40毫米)內膛,以用作BL 16吋Mk I艦炮的線狀無煙火藥檢証測試,旨在用於已取消建造的G3級戰列巡洋艦英語G3 battlecruiser,以及納爾遜級戰列艦。它一直使用到1942年,並於1947年才報廢。另外兩門艦炮則分別在泰晤士河口舒伯里內斯英語Shoeburyness和揚特利特炮兵營用於類似的功用;然後他們早在1933年就被廢棄。[14]

其中一座炮座倖存下來,並且被用以搭載英王佐治五世號英語HMS King George V (41)戰列艦的備用14吋Mk VII後裝海軍炮英語BL 14吋Mk VII艦炮。1940年,它設在多佛爾的附近,並參考小熊維尼的名字而將整組炮台命名為「維尼英語Dover_Strait_coastal_guns#British_guns」(Pooh)。[15]

改進型

[編輯]

一種改進型武器,BL 18吋Mk II(Mark II)專為復仇級的次型:N3級戰列艦而設計。N3級是歷經一戰以後,皇家海軍在意識到其主力艦的優勢已日漸遭到削弱後,着手發展更多新型設計之一。

埃爾斯威克、維克斯和皇家火炮廠都收到要求,針對18吋(457毫米)45倍徑艦炮,提出基於三種新的建造方法的議案。首先是使用全新的錐度纏繞工藝的全長絲緊結構英語Glossary_of_British_ordnance_terms#Wire-wound火炮,第二種是用於局部長度的絲緊結構火炮,第三個是使用相對地較長的炮管的「無絲緊」式火炮。這些公司總共向軍械委員會提交了30多個設計方案,該委員會從皇家火炮廠當中選出了三份建議書,而每種建造方法都一份,以供進一步開發。1920年12月22日,已下達這些設計的訂單的局部絲緊火炮(稱為5號)被送往維克斯,而「無絲緊」式火炮(稱為6號)則送往埃爾斯維克。1921年1月20日,位於伍利奇的皇家火炮廠廠收到了全長錐度纏繞工藝火炮的訂單(稱為4號;序列號1、2和3的火炮已分配給舊型的18吋(457毫米)40倍徑Mk I艦炮)。這時有提議增添一門根據克虜伯的製造技術生產的火炮,其中包括使用短管和精確的收縮過程,但該火炮版本並沒有獲訂購。出於保密目的,所有這些火炮都被稱為「16吋(406毫米)50倍徑」武器。

4號火炮的結構與18吋(457毫米)40倍徑Mk I艦炮相似,但採用的是錐形絲緊。5號火炮的內部A、A和B管將無絲緊處理,並且火炮以上其餘部分的也不會被錐形絲緊處理。6號火炮的內部A、A和B管都將作該處理,從後部接着B管的是C管,並且以護套包覆。全數三門火炮都將配備埃爾斯威克短臂式後膛機構。[16]

這種18吋艦炮可發射重達2,916英磅(1,322.68公斤)的炮彈;一旦完成,將會是英國軍艦以上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武器。然而,由於新型戰艦的造價不斐為國力受創甚深的英國所難以承擔、研製中的BL 16吋Mk I艦炮遇到了可靠性、爆炸性、炮彈過輕、槍管磨損等實際問題,加上隨後的《華盛頓裁軍條約》而被一併中止。

流行文化

[編輯]

BL 18吋Mk I後裝艦炮的改型:18吋Mk II後裝艦炮在2015年戰遊網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射擊遊戲戰艦世界》當中的多次更新以後,以雙聯裝炮塔之姿將四座搭載於其加值系架空戰艦雷神號以上,還有以三連裝炮塔之姿將三座搭載於其修改自I3戰鬥巡洋艦計劃的銀幣系艦船聖•文森特號以上。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Mk I = Mark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一直使用羅馬數字來表示軍械的標號(型號)。Mark I表示這是BL 18吋火炮的第1個型號。

資料來源

[編輯]
  1. ^ Hodges, p. 83
  2. ^ Burt, p. 308
  3. ^ 3.0 3.1 Buxton, p. 225
  4. ^ 4.0 4.1 Britain 18"/40 (45.7 cm) Mark I. www.navweaps.com. [4 June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2). 
  5. ^ Buxton, pp. 225–26
  6. ^ Hodges, pp. 81–82
  7. ^ Buxton, pp. 73–74, 226–27
  8. ^ Buxton, p. 73
  9. ^ Buxton, p. 227
  10. ^ Buxton, pp. 66–67
  11. ^ Buxton, p. 66-68
  12. ^ Buxton, pp. 67–68, 227
  13. ^ Buxton, p. 227-228
  14. ^ Buxton, pp. 68, 74, 227–28
  15. ^ Buxton, p. 228
  16. ^ United Kingdom / Britain 18"/45 (45.7 cm) Mark II and other Proposed Guns 1920-1922 - NavWeaps. [2020-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