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戰役是納粹德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德軍分作北、南、西三個方向以兩翼包圍的方式夾擊集結於邊境地帶的波軍主力部隊,波軍損失慘重。9月中旬,德軍兵臨華沙,波軍將大部分僅存的主力集結,於布楚拉河一線反擊德軍,一度逼迫後者抽調兵力應付。但最終德軍將波軍主力包圍殲滅,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9月17日,東方的蘇聯根據《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協議而入侵波蘭,開闢了第二戰場。10月6日,最後一批波蘭軍隊於科克戰役被擊潰,德蘇兩軍佔領波蘭全國。
意大利攻防戰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深入意大利內陸及包圍德軍意大利軍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作戰時間從1943年9月到1945年長達兩年;參戰盟軍司令部策劃所有在地中海盟軍登陸意大利作戰,自西西里島登陸戰役到意大利本土直到1945年5月德軍在德國宣佈投降後戰爭才結束,攻防戰才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共同結束。這場戰役雙方傷亡皆慘重,根據估計在1943年9月和1945年4月期間意大利戰場上盟軍士兵死亡90,000人、德軍死亡110,000人,相對地在西歐戰場傷亡失蹤人數反而不像意大利這場戰爭的慘重。另外原本作為獨立國家的聖馬力諾與梵蒂岡也因為位處意大利國土內,在作戰期間部分地區設施也遭到破壞。
74號反坦克手榴彈俗稱粘性炸彈,是一款英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設計和生產的手榴彈。它是其中一種為英國陸軍和國土警衛隊而開發的反坦克武器。由於英軍在敦刻爾克大撤退時,失去了大量的反坦克炮,它此時便成為一項替代品,以解決反坦克炮數量不足的問題。74號反坦克手榴彈由第一防衛司設計,它內部有一個盛載硝酸甘油的玻璃球,其表面被糊上了強力粘合劑,用以固定於金屬外殼上。該手榴彈的設計有幾處缺陷。當使用者拉出手榴彈手抦上的針,外殼會一分為二而露出玻璃球,另一支針將啟動爆炸機制。使用者然後需要將它放上敵方坦克或其他載具,亦必需用少許力以打破玻璃球。測試時,它不能粘附佈滿灰塵和泥土的坦克。再者如果使用者不小心拉出它手抦上的針的話,玻璃球很容易就會粘上制服。它的主要使用者是國土警衛隊,但在北非的英國和英聯邦軍隊亦有使用,在新幾內亞戰役亦有被澳大利亞陸軍採用。法國游擊隊亦有使用。
無畏號航空母艦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三號艦。無畏號於1941年開始建造,1943年下水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無畏號退役封存,在韓戰後開始進行SCB-27C改建,又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於1954年在大西洋艦隊重新服役。稍後無畏號又進行SCB-125現代化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1962年無畏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11,繼續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執勤。稍後無畏號參與美國的太空計劃,分別擔任水星-宇宙神7號及雙子座3號的救援船。1966年至1969年,無畏號曾三次前往西太平洋,參與越戰。無畏號在1974年退役,海軍在1981年將無畏號捐贈到紐約作博物館艦。1986年,無畏號獲評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
胖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在日本長崎投擲的原子彈的代號,這是繼小男孩原子彈後第二個投入戰爭使用的核武器,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三次順利核爆的裝置。它長3.25米,直徑五英呎,重4,545公斤。最早原本是將原子彈投擲目標設在小倉市,但是由於當地上空的天氣過於惡劣而只好改在長崎。1945年8月9日,即廣島首枚原子彈爆炸後3天,由查理士·斯文尼駕駛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博士卡」在長崎上空9,000米投下。在日本當地時間早上11時02分,在550米高度爆炸。其釋放的能量約相等於2.1萬公噸的TNT烈性炸藥,即大概為8.4 ×1013 焦耳,比投擲在廣島的首枚原子彈稍多。儘管炸彈偏離預設的起爆點而沒有達到其最大殺傷力,但是估計有40,000人在和爆炸第一時間便瞬間死亡,另外還造成25,000人輕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