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討論:香港割讓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乙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英國專題 (獲評乙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英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英國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乙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香港專題 (獲評乙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香港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香港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乙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中國專題 (獲評乙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中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中國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乙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對清朝而言,三次割讓和不平等的租借,都使中國國民對清朝政府大感失望,從而產生要求滿清政府改革的聲音,甚至出現推翻滿清政府的運動,包括太平天國事件、洋務運動及最後成功推翻滿清政府的辛亥革命等等。

Untitled

[編輯]

這段寫得很有問題。實在看不見割讓香港、九龍或新界,跟太平天國的出現有何關係。太平天國本質與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的民變沒有多大分別,只是多了假借外來的一些宗教口號,太平天國亦不見得有排外的傾向。洋務運動、辛亥革命主要是出於中國對整個外在環境改變而作出的反應。割讓香港不過是當中的很細微部份。而且以當時香港的面積、人口等因素看來,對清政府根本是接近無關痛癢。反而是更後期的割讓燎東、台灣、東北,在山東、南京、武漢、天津等地設置租界,對清政府的實質影響更大。Peterpan 03:35 2006年2月23日 (UTC)

有關2006年9月10日對影響部份的修改及對本條目之建議

[編輯]

對修訂之解釋

原文的說法說到好像香港的割讓導致清朝滅亡,但我認為實情香港太渺少,渺少到割了也沒多少人感覺到,況且在很多歷史文獻中均可見到,不論中國或英國均極嫌棄此地,有書指維多利亞女王宮廷更不止一次討論及希望交還給中國,這又怎會激起清朝滅亡,甚至太平天國呢?相反割讓台灣就是令人覺得中國無藥可救的一次,因為這次不止割掉一個行省,更表明自強運動比不上明治維新…

個人感想,請略過

(說到這裏多少有些感嘆,來台讀書,剛好是阿扁聲望開始下滑之時,同學們經常都提到台灣很慘,烏不拉屎云云,然拙人聽罷,不敢多言相駁,只能會心一笑,哪裏會有吃不到的葡萄是甜的?就算是吃不到的砂糖也必然是酸的,當年義律手多多割了香港,英國反而將他遠貶,連吃到的也是酸的,這才是慘事吧,人云十八年後一條好漢,現在遺孤復仇,百年不晚,今天這個草木不長,鳥兒不飛的石島,有哪方面不能自傲於鳥不拉屎的台灣和鳥會拉屎的中國大陸呢?(戲言,別認真,呵呵)所以無論對人對事對歷史,一時氣言,切勿認真,以落入有心人之意識陷阱。打完這篇修改,一時想起當年不敢直言勸說那位朋友,而近來見他對原來之信仰死心,致常常失落之姿,心有懊悔,剛好修改中有提到英國態度,一時意起,以供分享,絕無惡意,但歡迎各方高手到敝人之對話頁對拙指教一二,使拙人得以多多瞭解各方觀點。)

對本條目之建議

這個條目非常奇怪,名稱叫香港殖民地史,但又有香港殖民地時期,這兩者本身就是完全重覆的概念,香港殖民地地史應當自怡和洋行興起(無可否認,是怡和運鴉片,是怡和令和平越來越無望,是怡和看中香港,他們官史都是如是說。)到穿鼻再到聯合聲明及97大限(小的常戲言四大不平等條約包括中英聯合聲明,不過提到南京條約,就應該有聯合聲明,方算有始有終嘛,是嗎?)。

然而若從本條目引言所表達,應將條目移至香港割讓史或香港割讓(雖然香港主權移轉應包括中->英,英->日,日->英,英->中,然用割讓應可令人很明顯知道這是第一次移轉吧),然而這些粗重功夫還是待有心人吧(實情是我是新新新手,還未明白怎樣遷移條目……無奈中,不要揭穿我啊……)。

--17:01 2006年9月10日 (UTC)罰抄 (真苯,連簽名也不會……)

觀看條目歷史,可見條目原名為香港割讓,但數日後被人移動到現時名稱。如果經討論後原名較可取,當然歡迎移回原名。方法是點選頁頂的「移動」tag。至於簽名,則可輸入 -- ~~~~ 即可。 -- Kevinhksouth (Talk) 17:07 2006年9月10日 (UTC)
呵呵,原來 閣下是原作者,hehe,失覺失覺。現在比較會用這個東西了,原名香港割讓很明顯會比現在的香港殖民地史更好,從英文版都可以見到這個題目是到1997年為止,但我要進行移轉,在這裏禮貌上及習慣上不知是要提出後等多久呢?

-- 罰抄 16:17 2006年9月11日 (UTC)

理論上只要有人關注以及關注者和議(至少不反對)之下,便可作出移動了。不如現在讓我進行移動吧。 -- Kevinhksouth (Talk) 16:22 2006年9月11日 (UTC)
啊~~原來是這樣,謝過啦 -- 罰抄 09:14 2006年9月12日 (UTC)

中國何來不可戰勝的神話?中國以至清朝,吃敗仗從不稀奇。敗給英國奇的奇在他們是從海上而來,而且只有幾千水兵。而中國從來外敵都在陸上,清朝的外患從來都來自西北。

所謂不可戰勝的神話是主要(留意主要二字)從馬可勃羅以後西方人對中國人的觀感,一直以來,西方人對中國都有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學術精良,政治清明,而且沒有政教紛爭,姑勿論你認不認同這裏面的真實性,從不少文獻及著作中,都可以見到西方人看中國樣貌就是這樣,這都表現在盧梭、路易十四、甚至拿破侖等人的言談之中(為甚麼都是法國人……我該死,無查資料,可以吧,呵呵),但是當英國人能以這樣小數的兵力戰勝中國,就有如今日忽然聽見北韓以一支突擊隊攻陷關島然後在美西佔領幾個據點一樣,相信一向被認為戰無不勝的偉大巨型帝國被另一個新興國家打敗,這是一件令人多麼震驚的事情,對這個國家的尊敬會受到多麼大的損害,英國雖然此時已經殖民大國,但別忘記,他們是自知自己的歷史短促,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會暢銷那麼久,與英國人對自己快速興起並非不無關聯,不過這方面我無詳細研究過,只想提出一點觀感,希望能夠有人反駁我(最好多附點書目),好讓大家增長一下見解。
不過我想你有一點誤會的是,我討論的重點向不在清朝何以戰敗,而是在於英國人及世界其他國家觀念的轉變,《南京條約》一簽,澳門正式成為殖民地、日本亦向美國開放門戶,奇不是奇在英人來於海中,奇是奇在中國人及其他東亞國家見到大清帝國居然打敗,短期不敢再戰(中期的有英法聯軍之役),而其他國家見到這件事,亦害怕得要簽約自保,這是世界權力的一種轉移,亦有如滑鐵盧之役使得法國不再被認為是歐陸強權一樣,所以相信是 閣下有所誤解吧。

罰抄(罰抄會館) 07:12 2006年12月31日 (UTC)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超長引言

[編輯]
  • 條目的穩定版本是在2021年1月27日上DYK時確立的,最近2022年6月@Longway22一再在引言加入重覆冗長的5000k「引言」。原版本的引言(PermanentLink/72424096)已足夠點題,而Longwy22版的引言第2段加了800餘字,該內容卻只是把正文「1839年」「1841年」「1842年」三小段共800餘字的內容重寫覆述一篇,毫無綜述成份、沒有以更精鍊文字點題,這稱不上引言,完全不合格。Longway22版的引言第3段和第4段同理,共各寫了近300字,該內容只是把正文「割讓九龍半島」(正文也是300字)和「導火線」(正文也是300字)的內容重寫覆述一篇,並沒有任何綜述、更精鍊文字點題,那這個引言不合格。
  • Longway22加入此「引言」後,與本人來回兩次回退,但他未曾說明加入此引言的理由,自6月29日在user talk page邀請他回應,已13天未有回覆,似乎有協作、商定共識之意向,若再不回應,本人將再回退此等不合格水平的引言。-- love.wh 大河浪浪寬 2022年7月12日 (二) 02:25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