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維基專題討論:電子遊戲/2017年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關於英文遊戲命名

有些系列遊戲的系列名和副標題之間是沒有冒號的。比如Far Cry Primal, Mirror's Edge Catalyst, Horizon Zero Dawn,而中文媒體的翻譯都是有冒號的,那麼這冒號是加還是不加呢?--Qwhisper 2017年3月30日 (四) 02:20 (UTC)

這一點WP:NCVG確實沒有規定,有待討論。日文遊戲是規定按原題走,也就是不管媒體加不加冒號,原題是空格那維基就是空格。不過 Horizon Zero Dawn國行官譯是空格。—Chiefwei - 2017年4月1日 (六) 02:38 (UTC)
把冒號替換成空格?--風中的刀劍2017年4月2日 (日) 12:13 (UTC)
意思是跟英文原名走?--Qwhisper 2017年4月9日 (日) 05:44 (UTC)

大家發表下意見吧,最好能寫進方針里,看到這種名字心裏還是比較糾結的。@Chiefwei@風中的刀劍--219.218.130.15留言2017年5月2日 (二) 12:48 (UTC)

有沒有冒號按原名走,但中文媒體的冒號可決定中文名內部是否用空格?比如媒體使用「鏡之邊緣:催化劑」,意味着「鏡之邊緣 催化劑」優於「鏡之邊緣催化劑」,但直接用「鏡之邊緣:催化劑」做標題是不行的。--風中的刀劍2017年5月2日 (二) 13:13 (UTC)
這個提議想得挺全面的。—Chiefwei - 2017年5月3日 (三) 11:17 (UTC)
所以要不要寫進方針里?--Qwhisper 2017年5月7日 (日) 13:03 (UTC)
(+)支持。—Chiefwei - 2017年5月10日 (三) 07:02 (UTC)

日本遊戲標題中的一些奇怪字符

我發現有不少日文遊戲標題有一些「~」之類的字符,如櫻花大戰3 ~巴黎在燃燒嗎~,中文標題要照着寫嗎?英文維基有明確規定這些字符都要改寫:

In Japanese it is common to put straight dashes (-), swung dashes (〜), or tildes (~ or ~) around media titles or subtitles; this is discouraged on the English Wikipedia. Instead, change these subtitles to how they would appear in the titles of media released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 single colon (:) for albums, films, television series, and books, and a set of parentheses (( and )) for songs, television episodes, and other media. For example, the album known as "BEST〜first things〜" on the Japanese Wikipedia is located here at "Best: First Things", and the song called "I miss you 〜時を越えて〜" is located here at "I Miss You (Toki o Koete)".

這些字符放到標題中會很奇怪,是否要建立相應的規範?--218.58.59.66留言2017年6月1日 (四) 11:32 (UTC)

已經有相應規範了,應修改為中文下對應的全形字符(即〜改為~),詳情請查看WP:命名常規 (電子遊戲)。—Chiefwei - 2017年6月1日 (四) 12:24 (UTC)

我還有個問題哈,有些遊戲公司的名是以「Entertainment」或者是「Games」結尾的,比如「Klei Entertainment」,如果要在中文維基創建此條目的話,是用原名好還是把後面的詞翻譯出來為「Klei娛樂」好,如果這兩個名字中文媒體都有使用的話。--Qwhisper 2017年6月2日 (五) 04:45 (UTC)

建議將專題各分討論頁合併到主討論頁

現在/條目指引/評級等幾個分討論頁有少量討論,但經驗表明,許多應該留在那裏的討論常常直接留在這裏,致使分討論頁地位尷尬。鑑於本專題的討論不多(雖然相比於大多數專題是神一樣的存在),分討論頁上的留言容易被忽略,故建議將除工作組外的全部分討論頁軟重定向到本頁。--風中的刀劍2017年6月1日 (四) 13:46 (UTC)

言之有理。—Chiefwei - 2017年6月2日 (五) 02:02 (UTC)

建議專題信息框採用Template:Infobox的預設寬度(22em/286px)

我們中出了一個叛徒
發行日紅白機
  • 日本:1989年5月2日
AndroidiOS
  • 全球:2014年11月12日
  • 全球:2014年11月22日(簡體中文)
  • 全球:2014年12月23日(繁體中文)
  • 全球:2014年11月23日(五字就超了)

Wikipedia:格式手冊/信息框#一致性推薦的信息框寬度為22em,而Module:Infobox的預設寬度也是如此。我們專題長期沿用了英文版264px設定,猜測下該寬度的出處應該是22*12=264。中文維基字體比英文版大一號,而如果我們把width設成22em,實際寬度正好是22*13=286 (px)。

將寬度加到22em除了有助統一格式外,對{{Infobox VG}}也有個很大的好處。目前遊戲發行日期後面括號附註文字時,都要用小號字避免不美觀的換行,但信息框已經是小字了,再縮小就不利於閱讀了。如果把信息框寬度改成22em,發行日期後就可以容納四個普通漢字(如右側示例),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基於上述理由,我建議將電子遊戲專題信息框直接採用{{Infobox}}預設的22em,不再特別指定寬度。--風中的刀劍2017年7月20日 (四) 15:17 (UTC)

大好事。—Chiefwei - 2017年7月22日 (六) 02:04 (UTC)
(+)支持。--Qwhisper 2017年7月24日 (一) 10:51 (UTC)
完成:已對{{Infobox VG}}、{{Infobox VG series‎}}、{{Infobox VG character}}採用22em的預設寬度。--風中的刀劍2017年7月27日 (四) 11:19 (UTC)

有關專題信息框的討論

上面的討論中,本專題信息框寬度從264px改為預設的22em(286px),在修改的過程中我又對{{Infobox VG}}有些想法,希望討論一下:

  • image - 中文維基圖像默認寬度是220px,但本專題信息框的圖像都加寬到了250px。在之前信息框寬度264px的時候,圖片寬度設定為250px,邊沿就能恰好對齊下方文字,非常美觀。但現今信息框已加寬到286px,那250px的寬度就不再有特殊意義。另一方面,社群最近通過了Wikipedia:非自由版權圖片大小指引,開始鼓勵採用低解像度圖片。既然如此,我們是否可以和{{Infobox film}}一樣,也把圖片寬度改為系統默認的220px?
  • modes - 此字段正確填法應該是玩家數(單人、多人),但至少在中文環境下,此字段常被理解為填寫遊戲機制模式(冒險模式、競速模式等)。所以這個字段是否要像日文信息框一樣叫「人數」,且/或把play(er)當成推薦字段名?
  • released - 兩個問題,都是關於所列區域的:
    • 非日本遊戲即便有日版,也不列出日版名,那它的發行日期是否應該列出?現行規則是「發行日期欄位應當提供遊戲首發市場、世界主要遊戲市場和中文遊戲市場的首發日期,包括北美、日本、歐洲、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看起來日本作為主要遊戲市場,總是應當提供發行日期的。(見Topic:Tunrp6c3berpakkg
    • 對於兩岸三地的遊戲,同時有中文版和外文版,以及只有外文版的場合,應不應該標記外文版?如果要標記外文版,是為中文版括號加注「中文版」,還是為外文版括號加注「非中文版」?
  • 職員表Wikipedia:電子遊戲專題/條目指引#職員列表是規定大略的,結果列出了詳盡的職員收錄標準;而Template:Infobox_VG/doc#製作人員參數是介紹具體填寫方法的,卻只有幾個大方向性的句子,感覺兩個內容像是放反了。因此建議將這兩個部分交換一下,把收錄原則的幾句話寫在專題指引,把收錄細則寫在模板說明裏。

以上。--風中的刀劍2017年7月31日 (一) 14:24 (UTC)

  1. 同意
  2. 支持把play(er)加入字段,但是如果改成「人數」的話,估計有人會填「1」「2」「4」「6」這種具體的數字,而不是「單人「「多人」。要不然加個abbr也行。把類型和模式兩行放在一起也許有助於理解。
  3. ~~
  4. 同意--Qwhisper 2017年8月1日 (二) 06:07 (UTC)

回應:看來第一項和第四項沒什麼意見。第一項已經完成,第四項我現在準備重新整理。--風中的刀劍留言2017年9月1日 (五) 06:01 (UTC)

第四項已完成。--Muhebbet留言2017年12月26日 (二) 16:28 (UTC)

有關分類的一些疑問

一、分類指南有說1970年以前的遊戲因為過少,所以歸類Category:1940年代電子遊戲,可是裏面只有一個條目而已,而且我看了Category:各年電子遊戲,包含1971年到1979年的條目也很少,要不要改成1980年之前的遊戲都歸類Category:1940年代電子遊戲
二、Category:各公司電子遊戲Category:依類型分類的電子遊戲Category:按背景劃分的電子遊戲Category:各主題電子遊戲Category:依畫面風格分類的電子遊戲Category:依敘事形式分類的電子遊戲這些子分類命名有XXX遊戲、XXX電子遊戲,連主分類的命名也是依XX分類的電子遊戲、按XX劃分的電子遊戲、各XX電子遊戲等等各不相同,請問沒有規定要統一名稱嗎。--Aurco留言2017年9月15日 (五) 10:34 (UTC)

感謝您的思考。第一點三個條目可分一類電子遊戲業是從70年代開始發展的,而且看英文版70年代遊戲數量不少,每一年設立一個分類潛能還是足夠的。倒是40/50/60年代的分類可以考慮統合成Category:早期電子遊戲。第二點贊成統一命名模式,只是怕Category:各畫面風格電子遊戲這樣的命名會不會太奇怪。--風中的刀劍留言2017年9月15日 (五) 11:29 (UTC)
各XXX電子遊戲好像是簡化的名稱,之前曾經創建過Category:依類型分類的漫畫家的分類,最後以精簡的說法被改成Category:各類型漫畫家,使用Category:依畫面風格分類的電子遊戲這樣應該就夠了,有需要簡化嗎。--Aurco留言2017年9月15日 (五) 11:51 (UTC)
那看看哪些可以精簡的話,先精簡掉好了。--風中的刀劍留言2017年9月17日 (日) 07:29 (UTC)

虛擬抽獎/轉蛋/loot box

有鑑於因為最近歐美大廠的付費遊戲特別是星際大戰:戰場前線II紛紛加入lootbox而引起玩家和媒體高度關注,本人已經大幅重寫虛擬抽獎,歡迎參考英文版的en:loot box或日文版的ja:アイテム課金#有料ガチャ繼續擴充條目甚至是編寫新條目微交易en:microtransactionja:アイテム課金),如果編寫遊戲條目含有lootbox/轉蛋亦務必記得鏈接到「虛擬抽獎/虛擬抽獎箱」條目。-- 同舟 · 2017年11月16日 (四) 01:17 (UTC)

關於遊戲條目英文原名是否應當重定向的問題

在Telegram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安亭同學曾經提出,一般不對英文名做到中文的重定向。但是遊戲條目有自己的特殊性,很多情況下,談中文名港台與大陸人之間並不知道說的是同一個遊戲,但是英文名是唯一的,例如使命召喚決勝時刻,不知情的人可能以為他們談論的是兩部遊戲,但實際上一說英文名Call of Duty無論身在港台還是大陸都能理解。除此以外,還有英文名比中文翻譯名稱流傳更廣的情況,例如GTAV(俠盜獵車手)。因此我們是否可以考慮建立一個Bot,從Wikidata上面拉取數據然後建立遊戲英文名到中文名的重定向?喊這個醫學僧學習去!!!(User:March happy)留言2017年12月22日 (五) 13:00 (UTC)

  • (-)反對 用bot建重定向,
  • 並不是所有的遊戲都存在命名不統一,更何況某些還有官方譯名;
  • 冷門遊戲重定向建了也白建;
  • 使用google搜索英文名即可自動跳轉到對應wiki條目;
當然對於手工建重定向我是沒有任何意見的。--Yangfl留言2017年12月22日 (五) 13:15 (UTC)
(!)意見只要處理有不同譯名的遊戲,手動來就可以了,不過我認為就是冷門遊戲才該建,畢竟熱門遊戲很好找到各種資料,有些早期的遊戲也常不按原文翻,找起來不容易。 -KRF留言2017年12月22日 (五) 13:37 (UTC)
(!)意見BOT建的話,閣下需要交一份更改列表給BRFA才行,不然萬一失控,後續維護非常麻煩。--Temp3600留言2017年12月22日 (五) 14:48 (UTC)
提供另一個思路:WP:VG/GL#EN明確指出,外文遊戲應當標記產地語言原文和英文版名。我認為凡是在正文中提到的名稱,只要無害原則上都可以建重定向。(香蕉條目不會提到banana,但外文遊戲有英文版的,按指引都應當列出英文名的)
冷門遊戲方面我同意KRF君,有些遊戲中文圈都找不到多少資料,命名常規又鼓勵使用中文,有時編者會自己起一個中文名,別人不用原文還真難搜到呢。
另外要真要跑重定向的話,我倒更希望建議檢查一下各地轉換標題有沒有被重定向。抓wikidata的話,有些日文遊戲沒有美版,上面的英文可能是日文羅馬字。本地指引要求遊戲條目不標羅馬字,這種重定向建了可能有人反對。--Muhebbet留言2017年12月23日 (六) 18:18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