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維基百科:同行評審/埃爾溫·隆美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埃爾溫·隆美爾

[編輯]
埃爾溫·隆美爾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
其他以往記錄請參見條目的討論頁
說明:
首先,這是我至今為止寫過最長的條目了,我相信日後也不太可能超過它的長度。我認為此條目已記述該人極為詳細、中立和處處皆有根據,之所以要將他指揮的戰鬥麾下單位從哪裏調到哪裏、死多少人、一天內推進幾公里這類相當「細微」的資料寫出來是因為,隆美爾主要是戰術家,不能把他像是描寫曼施坦指揮鐮刀收割或是波克進攻波蘭那樣,當然不會長到影響到主條目的存在必要性,我不僅寫他的指揮,也寫了英軍的,包括他們在隆美爾初期得勝時所犯下的種種錯誤,更讓讀者容易判斷,若單單說這條目太長,「中文維基中沒有優良條目這麼長」我實在不能認同,若要把它的生平內容砍出一個子條目來編輯那更是荒謬,我也不認為把它寫成一開始的版本,描述他「從利比亞打到阿拉曼,這就是他事業的最高峰了」試問,這樣的描述能讓讀者看出隆美爾被捧為名將的原因嗎?應要添加他敏銳的判斷和戰術技巧,以及其所犯下的錯誤,何況北非的全班作戰皆是隆美爾在帷幄,他一人就可以代表德軍(更極端點說也包括義軍)在北非執行的戰略,他的判斷與行動也可以代表軸心國在北非的作為,也難怪條目如此長了。
其二,也許有人說,下面的許多參考資料可以合併成用頁碼的R模板,我不認同那種作法,基本上現在的排版就非常乾淨,要說也只有資料來源的長度過長,這方面我已經將它局限於「捲軸」中,R模板只把它擠在一起又在正文中增添許多小數字,整體外觀上我認為不好。另外,我原本想要加個他軼事的資料,據我所知有集郵、攝影和修理機車,但又覺得相當瑣碎,甚至構不成資料飽滿的一節,故目前作罷。
其三,我希望這個條目到特色水準,這個條目我是合併日文、英文維基百科和自行編寫的內容加以撰寫,條目上部日文部份也許會有誤譯,不吝指教。我把它寫得盡量中立了,日文維基過於誇耀,在隆美爾走下坡時寫得太快了,後面更是資料缺缺,故以英文相接。有任何異議,歡迎提出,謝謝。—Ai6z83xl3g (留言) 2011年5月15日 (日) 09:59 (UTC)[回覆]
評審期︰2011年5月15日 09:59 (UTC) 至2011年6月15日 09:59 (UTC)

內容與遣詞

[編輯]
包括條目內的學術成份遣詞造句翻譯精確性行話術語完成度連貫性等與條目內容有關的要點
  • 【急轉直下:第二次阿拉曼戰役】『對於這道命令,隆美爾形容它「有如一顆炸彈」,他不明白為何希特拉會下達這種指令,並在部下面前多次說道:「元首一定是瘋了!」但沒有擅自撤退、繼續猶豫了24小時,令他之後十分後悔。11月4日,蒙哥馬里再投入了生力軍、並以500輛坦克對付隆美爾僅剩下20輛的坦克、意大利第20摩托化軍被包圍,於數小時內即被摧毀……』
  1. 是否應在「但」字之後加上主語「他」呢?
  2. 按我的理解,第二文段有3種意思:
    1. 蒙哥馬利以500輛坦克對付「隆的20輛坦克+義軍」
    2. 蒙哥馬利先對付「隆的20輛坦克」後對付「義軍」
    3. 蒙哥馬利對付「隆的20輛坦克」是隸屬於義軍的,所以實際上是對付義軍

而兩文段中的「、」都是翻譯日文時沒更改標點符號吧。另外,如果指出的地方並非有錯,請見諒!--SCA3580 (提出意見|查閱飛行記錄) 2011年5月18日 (三) 13:17 (UTC)[回覆]

格式與排版

[編輯]
包括維基化專題格式錯別字標點符號列表章節排版序言)等資訊


參考與觀點

[編輯]
包括是否有參考文獻可供查證)、中立觀點未發表的原創腳註地域中心以及其他方針與指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