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維基百科:臺灣教育專案/政大世界民族誌學習作業/科普特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臺灣教育專案/政大世界民族誌學習作業/科普特人
總人口
1500萬至2000萬
創始人
聖馬爾谷
主要分佈地區
 埃及15,000,000至
18,000,000[1]
 美國700,000至
1,000,000 (2007)[2][3][4][5]
 澳洲70,000+ (2003)[6] [7]
 科威特65,000[8]
 加拿大50,000+ (2008)[9]
 英國25,000至30,000 (2006)[10]
 南非15,000+[11][12]
 肯雅8,000+[11][12]
 約旦8,000+ (2005)[13]
 德國3,000–5,000 (2005)
 奧地利2,000 (2001)[14]
 瑞士1,000 (2004)[15]
宗派
科普特正教會(多數)
科普特禮天主教會和其他新教教派
語言
平常使用埃及阿拉伯語,禮拜時使用科普特語

科普特人科普特語:ⲟⲩⲣⲉⲙ'ⲛⲭⲏⲙⲓ 'ⲛ'Ⲭⲣⲏⲥⲧⲓ'ⲁⲛⲟⲥ ou.Remenkīmi en.Ekhristianos,意為埃及的基督徒[16];羅馬語:NiRemenkīmienKhristianos;阿拉伯語:أقباط,Aqbāt)是當代埃及的少數民族之一,起源於非洲東北部,他們組成埃及中最大的基督教教派,埃及的科普特人也是中東和北非最大的基督徒人口,是該地區最大的宗教少數群體,約佔埃及人口8000萬中的10~15%即800萬~1200萬,同時科普特人也組成最大的蘇丹基督教社區以及最大的利比亞基督教社區。

民族分佈、人口數量及語言

[編輯]

民族分佈、人口數量

[編輯]

科普特人約佔埃及人口的13%,為數最大的科普特僑民人口位美國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亞,但是在美國、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亞對科普特人的人口數量普查並不精確,因為許多科普特人在當地的人口普查中,錯誤地被列為埃及人、蘇丹人、利比亞人、美國人、加拿大人或是澳大利亞人,在美國的科普特人口根據統計約為20萬人,但研究科普特人的組織認為數量應該高達100萬人;在加拿大的科普特人口根據統計約為5萬人,研究科普特人的組織認為數量應該為20萬人;在澳大利亞的科普特人口根據統計約為5萬人,但研究科普特人的組織認為數量應該為20萬人,此外,包括科威特英國法國南非約旦黎巴嫩德國奧地利瑞士丹麥希臘意大利荷蘭挪威俄羅斯以及瑞典等等都有為數不等的科普特人。

語言

[編輯]

科普特語是最接近埃及語的分支,直到17世紀左右被口語化的埃及阿拉伯語取代之前,科普特語仍然是大多數埃及人的口語,今天,世界上只有大約300人是以科普特語為母語,他也是埃及本土教堂(科普特東正教堂以及科普特天主教堂)在儀式進行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科普特語在許多著名的機構中被教授,但是在埃及當地的教學卻有限。

科普特字母表

科普特語方言:
Sahidic:Theban or Upper Egyptian
Bohairic:尼羅河三角洲的方言以及中世紀、現代的科普特教堂
Akhmimic
Lycopolitan也被稱為Subakhmimic
Fayyumic
Oxyrhynchite

地理環境

[編輯]

主要分佈在埃及蘇丹以及利比亞,此外,包括科威特英國法國南非約旦黎巴嫩德國奧地利瑞士丹麥希臘意大利荷蘭挪威俄羅斯以及瑞典等等都有科普特人分佈。而詳細來看,埃及的科普特人佔人口的15-20%,蘇丹科普特人佔蘇丹人口的50萬或1%,而利比亞大約有6萬的科普特人,佔該國基督教社區的大多數人口--利比亞有大約60,000 科普特人,占利比亞人口的1%,同時也佔了該國基督教社區的大多數人口。除了埃及、蘇丹和利比亞的傳統科普特地區之外,最大的科普特僑民群體分佈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歷史沿革

[編輯]

科普特人是中東最古老的基督教社區之一[17] [18][19]。儘管估計有所不同,在集成較大的埃及國家狀態時,科普特人得以倖存下來,並且作為一個獨特的宗教社區形成大約10%到20%的人口。他們為自身是埃及教會的使徒感到自豪,因為埃及教會的創始人是族長鏈中的首位。16世紀的主體已與羅馬天主教會和各種東正教教堂斷絕了交流。

在埃及建立基督教會

[編輯]
科普特的聖馬可畫像

根據古老的傳統,在耶穌升天後不久,基督教是聖馬可亞歷山大傳入現在的埃及,聖馬可留在埃及的遺產是一個在亞歷山大基督徒社區。在亞歷山大,基督教從聖馬可到達亞歷山大港的半個世紀內,傳遍整個埃及。從科普特語中寫的約翰福音的片段中可以看到,古埃及可以追溯至2世紀上半葉。此外,在中埃及的Oxyrhynchus發現的新約聖經,可追溯至西元200年左右。而在西元2世紀,基督教開始傳播到農村地區,經文被翻譯成當地語言,被稱為科普特語,但在當時被稱為埃及語。到公元3世紀初,基督徒佔埃及人口的大多數,而且亞歷山大教堂被認為是基督教世界四大使徒教會之一,排名僅次於羅馬教會。因此,亞歷山大教堂是非洲最古老的基督教教堂。

對基督教的貢獻

[編輯]

埃及的科普特人為基督教的傳統做出了巨大貢獻。亞歷山大的教理問答學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教理問答學校,於公元190年左右由學者Pantanaeus創立,成為學習宗教的重要機構,由雅典那哥拉克萊曼特狄迪莫斯俄利根等學者授課,而神學之父也在評論和比較聖經的研究領域中十分活躍。然而,這所學校的範圍不僅限於神學科目,除此之外也教授科學、數學和人文科學。這種問答方法就是從這開始,而15個世紀之前,盲人學者在這使用木雕技術進行閱讀和寫作。

科普特人在埃及對基督教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就是修道院的創造和組織。全世界的基督教修道制度,幾乎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參考埃及的例子。修道運動的最著名的人物是聖安東尼底比斯保羅埃及的馬卡里烏斯,Shenouda和帕科繆。到了公元5世紀末,有數百座修道院分散在整個埃及沙漠中。從那時起,朝聖者就拜訪了埃及沙漠之父,以模仿他們精神上的紀律生活。該撒利亞的巴西流主教,以及小亞細亞寺院運動的創始人和組織者,大約在公元357年參觀了埃及的寺院和修道士的規則,接着是前往東正教教會。將聖經翻譯成拉丁文的耶柔米,在公元400年左右前往耶路撒冷途中來到埃及,並在他的信件中留下了他的經歷過程和細節。聖本篤教會在6世紀以Saint Pachomius為模型創立了本篤會勳章,儘管它形式變得更加嚴格。此外,科普特基督徒將男性割禮作為一種通行的儀式。

大公會議

[編輯]

從前三個大公會議中得到證實,基督教前三個大公會議歷史上主要由埃及族長領導,以及亞歷山大港牧首對早期基督教神學和教條的建立。尼西亞會議(公元325年)是由亞歷山大一世以及Hosius of Corduba所主持的。此外,理事會最著名的人物是未來的亞歷山大港牧首亞他那修,他在尼西亞信經的制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日仍在大多數不同教派的基督教教會中流傳着。該委員會的決定是項之一是每年委託亞歷山大牧首計算並向其他基督教會宣佈復活節的確切日期。

阿拉伯征服埃及

[編輯]

公元641年,埃及被阿拉伯人征服。然而,埃及人的抵抗漸漸開始發酵,並且至少持續到9世紀。

社會、家庭與婚姻

[編輯]

血緣關係

[編輯]

有關埃及的科普特人遺傳研究顯示,他們與埃及的穆斯林不同,因為他們非埃及的血統較少[20]。然而,科普特人與埃及的穆斯林之間的關係比其他族群都更密切,並且與穆斯林共同享有大部分相似的血統。更廣泛地說,研究顯示,科普特人是南歐人口和努比亞人口(兩個經常被拿來使用的參考點)間的遺傳中介,越往北部與歐洲的親緣關係較大,而越往南部則與東非的親緣關係較大。一項對埃及北部科普特移民的研究指出,他們與埃及的穆斯林以及黎凡特和南部沙特阿拉伯的人口關係最為密切。

根據Hassan等人的Y-DNA(2008年)分析,大約45%的蘇丹科普特人擁有單倍群J,其餘則主要屬E1b1b支(21%)。這兩個父系血統在其他講阿拉伯語的人群(貝雅,埃塞俄比亞人,蘇丹阿拉伯人)以及許多努比亞人中十分常見。E1b1b / E3b在北非人,Levantine Middle Easterners和埃塞俄比亞東北非人中有最高的擁有率。科普特人次之常見的單倍群是與歐洲相關的R1b支(15%),以及古老的非洲B血統(15%)。

而有關母系血統,Hassan(2009)發現只有蘇丹的科普特人有大單倍群N的各種後代。這種mtDNA進化枝同樣與當地的說阿拉伯語的人群密切相關,包括柏柏爾人和埃塞俄比亞人。在科普特人的N衍生物中,U6是最常見的(28%),其次是單倍群T(17%)。

Dobon等人在2015年的研究確定了西歐祖先大部分染色體組成,這種組成在東北非許多非洲人口中都十分常見,它被稱為科普特人的組成,它在過去兩個世紀在於蘇丹定居的埃及科普特人中名列前茅。科普特人還在PCA中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群體,這個群體與其他埃及人,亞非語系的東北非以及和中東人口相近。科普特人的組成是由東北非和中東的主要祖先成分演變而來的,這些組成同時也與其他埃及人共享,並且也在非洲東北部中其他亞非語系人群中也有高度的發現(約70%)。科學家們認為,這表明了埃及人口的共同起源。他們還將科普特人的成分與古埃及血統聯繫起來,並沒有受到其他之後來自阿拉伯人的影響。

產業與生活

[編輯]
埃及的科普特僧侶

現代埃及的科普特人

[編輯]

在穆斯林統治下,基督徒繳納特別稅,獲得政治權力的機會較少,但免於服兵役。19世紀早期,在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統治下,他們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他廢除了Jizya(對非穆斯林徵稅)並允許埃及人(科普特人)加入軍隊。1854年至1961年的教皇西里爾四世,對教會進行了改革,並鼓勵更廣泛的科普特人參與埃及事務。於1863至1879年執政的Khedive Isma'il Pasha進一步提升了科普特人的地位。他任命他們為埃及法院的法官,並授予他們政治權利和政府代表權,此外,科普特人也在商業活動中得以蓬勃發展。

一些科普特人參加了埃及民族獨立運動,並佔據了許多有影響力的職位。其中兩個顯著的成就包括:於1910年成立科普特博物館,以及於1954年成立科普特研究高等學院。

1952年,賈邁勒·阿卜杜勒·納瑟率領一些軍官參加了反對法魯克一世的政變,並且推翻了埃及王國並建立了共和國。納瑟的主流政策是泛阿拉伯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科普特人受到納瑟國有化政策的嚴重影響,儘管他們只佔了人口的10%至20%[21]。此外,納瑟的泛阿拉伯政策,破壞了科普特人對他們埃及的古阿拉伯人以及非阿拉伯人的身份的強烈依戀和認同感,導致建立教會的許可證受到延遲給予,以及基督教宗教法庭被迫關閉。

現代蘇丹的科普特人

[編輯]

雖然在蘇丹有許多科普特人都是埃及移民的後裔,但蘇丹原本就有科普特民族[22]。蘇丹科普特人居住在北部城市,包括Al ObeidAtbaraDongola喀土木Omdurman蘇丹港Wad Medani[22]。他們的總人口數高達50萬,略高於總蘇丹人口的1%。由於他們接受高等教育,因此他們對國家的影響力比起數據顯示得更為重要。他們偶爾會面臨被迫皈依伊斯蘭教的問題,導致他們的移民和數量減少。[22]

科普特人到蘇丹的現代移民在19世紀初達到頂峰,他們在那裏普遍受到了寬容的歡迎。然而,一切卻被19世紀末馬赫德統治下的十年迫害中斷了[22]。由於受到迫害,許多人被迫放棄信仰,接受伊斯蘭教,並與當地蘇丹人通婚。在1898年,英埃蘇丹入侵,並且允許科普特人有更大的宗教經濟自由,因此他們擴大了他們原來的角色,從工匠、商人到貿易、金融、工程、醫學和公務員等等,熟練掌握商業和管理使他們成為少數群體。但是,好戰的伊斯蘭教導致了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後激進分子對伊斯蘭憲法的要求,促使科普特加入公眾反對宗教統治的行列。[22]

1983年,由於Gaafar Nimeiry對伊斯蘭教法的採用,開始對科普特人以及其他非穆斯林採行壓迫性待遇。推翻Nimeiry後,科普特領導人在1986年選舉中,支持了一位世俗候選人。然而,全國伊斯蘭陣線在軍方的幫助下,推翻了當選的薩迪克馬赫迪政府,因而社會重拾了對科普特人的歧視。數百名科普特人被公務員和司法部門解僱。

1991年2月,一名為蘇丹航空公司工作的科普特飛行員因非法持有外幣被處決。在他被處決之前,如果他皈依伊斯蘭教,他就會獲得大赦和金錢,但他拒絕了。成千上萬的人參加了他的葬禮,許多科普特人遭到處決,並且開始逃難。

科普特人對蘇丹國籍的限制漸漸增加,他們很難透過出生或歸化獲得蘇丹國籍,因此常在出國旅行時造成問題。沒收基督教學校以及在語言和歷史教學中強調阿拉伯伊斯蘭教,伴隨着對基督徒兒童的騷擾和頭巾禮服法的引入。一名科普特兒童因未能背誦古蘭經而被鞭打。此外,電台停止了基督教週日禮拜的報導。隨着內戰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肆虐,政府將其宗教熱情集中在南方。雖然遭受歧視,但科普特人和北方其他歷史悠久的基督教團體的限制比南部其他類型的基督徒少。

今天,蘇丹的科普特教會正式在政府註冊,並免徵財產稅。2005年,蘇丹民族團結政府(GNU)將科普特東正教牧師任命為政府職位,儘管執政的伊斯蘭政黨在GNU下繼續佔據主導地位,這充分說明了其對更廣泛的宗教或種族代表性的承諾。

現代利比亞的科普特人

[編輯]

利比亞最大的基督教團體是科普特東正教教堂,人口為約6萬。眾所皆知的是,在阿拉伯人從埃及向西進入利比亞之前,科普特教會在利比亞早已有歷史根源。

信仰與節日

[編輯]

科普特人信仰的宗教為基督教,埃及的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是埃及最大的基督教會,科普特人所信仰的基督教為東方正統教會的一支,不同於一般所知的東正教,兩者的不同主要始於公元451年的基督教第四次大公會議—迦克墩公會議(又稱為卡爾西頓會議),而兩者的差異在於對基督論神學的解釋不同,在迦克敦公會議中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的基督論,認為信仰「基督一性派」的基督教會為不正統的,此外,在迦克墩公會議中制定了基督教著名的經典《迦克墩信經》,在會議法規第28條中提到君士坦丁堡主教相對於其他主教具有較優越地位,意即為羅馬公教,科普特正教會接受三位一體的教義,將阿利烏派以及聶斯托利派等等視為異端,科普特正教會建立的基礎根植在埃及與埃塞俄比亞,同時也擁有世界各地的信眾,科普特正教會在進行儀式時使用的是科普特語(為古埃及語所演變),埃塞俄比亞正教會與厄立特里亞正教會是由該教的兩個分支。

曆法

[編輯]
科普特十字架

科普特日曆又稱為亞歷山大日曆,被科普特東正教會以及埃塞俄比亞用作其官方日曆(在兩地有不同名稱)。此曆法是以古埃及曆法為基礎而成。托勒密三世在公元前238年的Canopus法令中引入了古埃及曆法的改革,但是這項改革被當時的埃及教士反對因而沒有被採納,直到公元前25年,羅馬皇帝奧古斯正式改革埃及日曆與新引進的朱利安曆法同步;為了和中世紀使用的古埃及曆法區別,這個改革後的日曆被稱為科普特日曆,他的年份與月分和埃塞俄比亞的曆法吻合,但是數字和名稱不相同。[23]

科普特年是古埃及民間年的延伸,將其分為三個季節,每個季節四個月。科普特透過禮儀中的特殊祈禱紀念了這三個季節,這個日曆仍然被埃及各地的農民所使用,作為各種農業季節的象徵,科普特日曆有13個月,有12個月為30天,最後一個月為5或6天,具體取決於年份是否為閏年

藝術與文學

[編輯]
科普特在埃及代表代表耶穌聖米娜的圖像

科普特藝術指的是拜占庭希臘羅馬以及埃及的基督教藝術,以及在科普特基督教會中的藝術。科普特藝術以壁畫,紡織品,泥金裝飾手抄本和金屬製品而聞名,其中大部分都保存於修道院和教堂中。這些藝術品通常是功能性的,在藝術性和工藝之間幾乎沒有區別,像是長袍,墓碑以及聖徒的肖像。開羅的科普特博物館收藏了一些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普特藝術作品[24]

迫害與現況

[編輯]

埃及的宗教自由受到政府歧視性和限制性的政策阻礙,而科普特基督徒身為埃及最大的宗教少數群體,當然也受到了阻礙。 2010年阿拉伯世界許多國家發生社會動盪,以「爭民主、反獨裁、反腐敗」為號召的「阿拉伯之春」示威在各地發生,最初從突尼斯開始,不久後埃及、也門也捲入這場社會運動之中,埃及的示威遊行從2011年1月24日開始,僅花了短暫的18天就推翻執政30年的穆巴拉克總統,穆巴拉克總統下台後由軍方暫時接管政權,但由於改革步調緩慢,因而將政權和平轉移給文人政府,之後由自由與正義黨所領導的埃及民主聯盟成為埃及議會的第一大黨,自由與正義黨是新興黨派,由穆斯林兄弟會(1928年成立)所組成,該會是一個以伊斯蘭遜尼教派傳統為主的政治團體,其目標是推動讓可蘭經與聖行(聖戰以及為阿拉而死)成為伊斯蘭家庭與國家最核心的價值,並推動實施以伊斯蘭教義為主的伊斯蘭教法,此外自由與正義黨的政綱還包括反對婦女與科普特基督徒成為總統等歧視基督徒的思想。

在示威期間,基督徒與伊斯蘭徒一度和平共處,可惜這種情況並沒有維持太久,2011年1月,一顆自殺炸彈造成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23人死亡,2011年10月,一場基督徒領袖所發起的和平抗議行動最終演變成一場血腥的動亂,總共造成300人~500人受傷,且亡者大多是基督徒,是埃及自從2011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動亂,2012年3月,一位信仰基督教牧師被判刑入監服刑六個月,罪名為違反建築法規,該牧師所在的教堂被穆斯林暴民所破壞,牧師要求修建教堂,但政府遲遲不准,該教會只好自行修繕,該名牧師被控的罪名是建築許可與實際工程有差異,照理而言,錯誤應該被歸咎在包商工程的公司而非牧師,但法院仍然判決其有罪,由上述可知,在對待穆斯林和基督徒時,埃及法院常常採取雙重標準,並百般刁難基督徒教堂的興建以及修理。

埃及的基督徒佔埃及人口的13%,過去幾年的埃及,穆斯林人數增長率比基督徒高,在穆巴拉克政權崩潰以後,新的埃及政體向伊斯蘭教更加靠攏,基督徒將面臨更險峻的挑戰。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CIA World Factbook: Egypt.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4 May 2011]. Population: 82,079,636 (July 2011 est.)... Muslim (mostly Sunni) 90%, Coptic 9%, other Christian 1% 
  2. ^ Why CCU?. Coptic Credit Union. Accessed June 21, 2009. 
  3. ^ Coptics flock to welcome 'Baba' at Pittsburgh airport. Pittsburgh Tribune (2007). Accessed June 21,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3月19日). 
  4. ^ State's first Coptic Orthodox church is a vessel of faith. JS Online (2005). Accessed June 21,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8月21日). 
  5. ^ Coptic Diaspora. US-Copts Association (2007). Accessed June 21,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2月20日). 
  6. ^ 2003年,在新南威爾斯州的科普特人據估計有大約70,000人。- http://www.parliament.nsw.gov.au/prod/parlment/hansart.nsf/V3Key/LC20031112040 |chapter-url=缺少標題 (幫助). 国会议事记录英語Hansard. Parliament of NSW - Legislative Council. 12 November 2003: Page: 4772: - Coptic Orthodox Church (NSW) Property Trust Amendment Bill. 
  7. ^ The Coptic Orthodox Diocese of Sydney & its Affiliated Regions - Under the Guidance of His Grace Bishop Daniel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11-23.
  8. ^ Kuwait
  9. ^ Canada Free Press: According to the Canadian Coptic Association, there are approximately 50,000 Orthodox Copts in Canada.
  10. ^ Copts number at least 20,000 in Britain 存档副本. [2008-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1).  plus another 5,000–10,000 Copts who are directly under the British Orthodox Church (1999 figures)
  11. ^ 11.0 11.1 Come Across And Help Us Book 2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10-08.
  12. ^ 12.0 12.1 CopticMission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1-31.
  13. ^ King commends Coptic Church's role in promoting coexistence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9-26.
  14. ^ Austria 2004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6-14. Religious Freedom news
  15. ^ Orthodox Copts open church in Switzerland
  16. ^ Ibrahim, Youssef M. "U.S. Bill Has Egypt's Copts Squirming".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18, 1998 [2008-10-08]. 
  17. ^ U.S. Relations With Egypt
  18. ^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Egypt
  19. ^ Betty Jane Bailey,J. Martin Bailey(2003). Who Are the Christians in the Middle East?.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ISBN 9780802810205. 
  20. ^ The genetics of East African populations: a Nilo-Saharan component in the African genetic landscape
  21. ^ Nisan,Mordechai(2002). Minorities in the Middle East. McFarland. ISBN 978-0-7864-1375-1.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World Directory of Minorities and Indigenous Peoples - Sudan : Copts
  23. ^ The Coptic Calendar of Martyrs
  24. ^ Coptoc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