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注音符号
灰底不用于国语官方注音;每格次行为万国音标
声母
发音
方式
塞音 擦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重唇
/p/

/pʰ/

/b/

/m/

/β/
轻唇
/f/

/v/
舌尖
/t/

/tʰ/

/d/

/n/

/ɫ˭~ɫʰ/

/l/
软腭
/k/

/kʰ/

/ɡ/

/ŋ/

/x/

/ɣ/
唇软腭
/kʷ/

/kʷʰ/

/ʔ/

/h/

/ɦ/
舌冠
/tɕ/

/tɕʰ/

/dʑ/

/ɲ~ȵ/

/ɕ/

/ʑ/
翘舌
/tʂ/

/tʂʰ/

/dʐ/

/ʂ/

/ɻ~ʐ/
平舌
/ts/

/tsʰ/

/dz/

/s/

/z/
介母、高元音
部位
普通
/i~j/

/y~ɥ/

/ɨ/

/ɯ/

/u~w/
鼻化
/ĩ/

/ũ/
韵母
单韵
/a/

/ã/

/ɐ/

/o/

/ɔ/

/ɔ̃/
复韵
/ai/

/ei/

/au/

/ou/
鼻韵
/m̩/

/am/

/ɔm/

/n̩/

/an/

/ɔn/

/ŋ̩/

/aŋ/

/ɔŋ/
韵尾
/p̚/

/t̚/

/k̚/

/ʔ̚/
其他
声调
官话 ˉ ˊ ˇ ˋ ˙
客闽 ˪ ˫

)是注音符号中的韵母元音之一。当初1915年公布注音字母时,并没有“ㄜ”这符号,而当时“”的发音与今日的“ㄜ”相同。1920年,基于官话读音的转变,增加了新符号“ㄮ”(),字形是在“ㄛ”上方加一点。后来这一点与“ㄛ”下半部连成一笔,写作“ㄜ”,并沿用至今。

“ㄜ”的发音会根据位置不同,学者对此符号的发音为何也有多种看法,主流看法为发为半闭后不圆唇元音/ɤ/,亦即但不圆唇;部分学者则认为是嘴巴张较开的半开后不圆唇元音(/ʌ/)。由于华语中并无其他发为/ʌ/的韵母,因此“ㄜ”发为何者均可,可视为同音位自由变异。在感叹词轻声等用法时,可能会发为中央元音/ə/。在“ㄜ”前面有接声母时,可能会有个过渡母音闭后不圆唇元音/ɯ/插在“ㄜ”之前,该过渡母音也可能弱化为子音软颚近音/ɰ/,因人而异。

汉语拼音中,对应为〔e〕,与“”共用拼写符号,因为“ㄝ”跟“ㄜ”前面能接的声母是几乎不同的,只有“诶”此字可发为“ㄝˋ”,会与“恶”“ㄜˋ”混淆,此时“ㄝ”会拼写作〔ê〕。在威妥玛拼音中,“ㄜ”与“ㄛ”共用〔o〕这拼写符号,当一个声母两者都可接时,则“ㄜ”改写作〔ê〕;如同威妥玛拼音的送气符号在外语中常常省略,〔ê〕上面的转折符在外文(如英文)中也常常省略。在通用拼音中,“ㄜ”与“ㄝ”共用〔e〕,但并没有处理“诶”、“恶”拼写相同的问题。

方音符号中,“ㄜ”用于地方汉语音的中央元音/ə/,如表示台湾话泉腔“科”韵母(部分学者认为发音是半闭央不圆唇元音/ɘ/),对应的台罗拼音为〔er〕;也可表示台湾话南部腔的“ㄛ”变音,对应台罗拼音的〔or〕。

相关变体

[编辑]
oe

注音符号扩充版本方音符号吴守礼教授再扩充版本中,增加了一个扩充符号“”,写法为把“ㄜ”下方改为呈菱角形。此符号在其著作不同版本中有不同意思。其中一版用作上述的台罗拼音〔er〕,来表示泉腔的“科”韵,因为吴教授认为该音是半闭后不圆唇元音/ɤ/,并在其自家的拼音版本中拼写作〔eer〕;而原本的“ㄜ”则留给南部腔的“ㄜ”使用,并在其拼音中拼写作〔er〕。但在另外的版本中,“”的拼音又被写成〔oe〕,并拿来表示标准台罗拼音中的〔ere〕(双母音/əe/)。“”并没有收录在中华民国教育部的方音符号方案中,也没收进Unicode

字形辨正

[编辑]
现在ㄜ的写法
1932年ㄜ的写法
1949年ㄜ的写法

早期“ㄜ”的设计,下方并没写作弧笔。在1932年的《注音符号总表》中,写了“十”形后,第三笔写一短横,第四笔写“㇗”,写成“”的样子。1949年的示范模板中,先写一个“𬺰”形,其钩代替了最初第三笔的短横,接着就写末笔的“㇄”,作“”。现在则为“”形,采用弧笔,两笔即可完成书写,方便快捷。

编码与拼音

[编辑]
字元 图档 编码 国际音标 汉语拼音 威妥玛拼音 台罗拼音 通用拼音 粤拼 马拼 拉丁苗文
Unicode Big5 GB 2312
U+311C A3AA A8DC ɤ / ʌ e o[1] e
ə e o[1] or[2] e
ə / ɘ er[3]
U+312E 未收录 未收录 ɤ / ʌ e o[1] e
未收录 未收录 未收录 ɤ eer[4]
əe oe[5]

注解

[编辑]
  1. ^ 1.0 1.1 1.2 若该声母也可与“ㄛ”相接时,改作〔ê〕。
  2. ^ 表示台湾话南部腔的“ㄛ”变音
  3. ^ 表示台湾话泉腔“科”韵母
  4. ^ 这是吴守礼敎授的版本,原本的“ㄜ”则留给南部腔的“ㄜ”使用,并拼作〔er〕。
  5. ^ 这是吴守礼敎授的版本,标准台罗拼音中的〔ere〕。

参考资料

[编辑]
  • 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注音符号总表》,北平: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1932年4月。
  • 中国文字改革硏究委员会秘书处拼音方案工作组:《全国主要方言区方音对照表》,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
  • 吴守礼:《国台对照活用辞典》,台北:远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国语注音符号手册》,台北:教育部,200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