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两面针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两面针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蔷薇类植物 Rosids
目: 无患子目 Sapindales
科: 芸香科 Rutaceae
属: 花椒属 Zanthoxylum
种:
两面针 Z. nitidum
二名法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异名
  • Fagara hamiltoniana
    (Wall.) Engl.
  • Fagara hamiltoniana
    (Roxb.) Engl.
  • Fagara nitida
    Roxb.
  • Fagara warburgii
    Perkins
  • Zanthoxylum asperum
    var. glabrum C.C.Huang
  • Zanthoxylum hamiltonianum
    Wall.
  • Zanthoxylum hamiltonianum
    Wall. ex Hook. f.
  • Zanthoxylum hirtellum
    Ridl.
  • Zanthoxylum nitidum
    f. fastuosum How ex Huang
  • Zanthoxylum nitidum
    f. fastuosum F.C.How ex C.C.Huang
  • Zanthoxylum nitidum
    var. neglectum How mss.
  • Zanthoxylum nitidum
    var. nitidum
  • Zanthoxylum torvum
    F. Muell. [1][2]

[3]

两面针学名Zanthoxylum nitidum英文名称:Shiny-leaved Prickly Ash、Glittering prickly ash.[4][5],别称蔓椒山椒花椒崖椒猪椒胡根黄根苦参双面竻双面刺双面针两背针满面针七支针钉板刺鞋底刺钩刺藤麻药藤上山虎下山虎出山虎入山虎鸟不宿鸟踏刺马药子白马屎牵牛刺古月根哈郎喝鹞婆竻鲎壳刺刺刁根草鞋刺鞋底簕金牛公山胡椒胡椒簕红椒簕土花椒野花椒花椒刺光叶花椒高山花椒山胡椒刺入地金牛叶下穿针红倒钩簕大叶椒簕大叶猫枝簕大叶猫爪簕疏刺两面针红心刺刁根[2][4][5][6][7][8][9],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4]。本种的种加词译义为“光亮的”,意指种子具有光泽[8][10]模式标本采自于中国广东广州市郊,于1812年引种至印度加尔各答植物园,1813年从加尔各答植物园的植株采下标本,其后由威廉·罗克斯堡首先发表。本种因叶中肋两面皆有暗紫红色的锐刺,因而有“双面刺”之称[10][11]

分布

[编辑]

本种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12]印度[13]尼泊尔[13]安达曼岛[13]中南半岛[13]马来西亚[13]等地,中国内地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湖南贵州浙江等省份[4][6][14][15],野外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温热地带[6],常见于丘陵、阔叶林、林缘及平地灌丛、疏林或荒山草坡的有刺灌丛之中 ,亦有人工栽培[3][4]

形态特征

[编辑]

两面针是一种常绿木质藤本植物,幼株时为直立灌木,成龄时攀缘于其它树木之上,高可达5米[9]。主根粗壮,根外皮泥黄色,内皮硫黄色,松软,支根多[6]。分枝多密集[9],老枝表面粗糙[9],有皮孔[16][17],带有瘤刺片状蜿蜒而上的木栓层[6][18],外形状似链条 [19],黑褐色[9];嫩枝绿色或染有紫红色[9],呈披散状或攀缘状[9],中肋两面皆具弯钩锐刺[3][18],粗大茎枝上的锐刺基部呈长椭圆形枕状凸起,中央的针刺短且纤细,锐刺略向下弯或近劲直[14],锐刺长约1-2.5毫米[7][20]

[编辑]

叶为单数羽状复叶[4],互生,长约7-15厘米[14]叶轴通常不具翼或近无翼[14][18],腹面中部以下通常不下陷,背面浑圆,两面皆具锐刺[18],背面着生略向下弯或近劲直的钩状锐刺[4][3][14],锐刺长约1-2.5毫米[7];小叶片3-11枚,对生[7],卵形、阔卵形、卵状钜圆形、狭长椭圆形或近圆形,顶端尖至短尾尖形,顶端钝或具微凹口[7],凹口处有油点,基部近圆形或广楔形,微疏波状锯齿缘或近全缘[14],齿缝处有油点,腹面中间下陷成小沟状[18],表面暗绿色[14],两面无毛,硬革质有光泽,略皱折[18],具短柄及有芳香味[10],长约3-12厘米,宽约1.5-6厘米[6],于苗期或萌生枝期小叶片可长达16-27厘米,宽约5-9厘米[6];小叶中脉平坦或稍凸起,两面常疏生略向下弯或近劲直的锐刺[3][14][20],锐刺长约1-2.5毫米[14],侧脉及支脉于两面干后均明显且常微凸起;小叶柄长约1[20]-5毫米,稀近于无柄。

[编辑]

单性花,雌雄异株或杂性[3],伞房状圆锥花序,腋生,花序长约2-8厘米[20];花序轴及花枝披微柔毛[7][20]花梗暗红色[8]花萼4枚,宽卵形,极小,上部紫绿色,长不及1毫米[20],宽约1毫米;花瓣4枚,淡青色[7]、淡黄白色[21]或淡黄绿色[6],长圆形、卵状椭圆形或矩圆状卵形,长约2-3毫米[20]雄花雄蕊4枚,略长于花瓣,长约5-6毫米,退化的心皮垫状半球形,顶端常为4浅裂,花药药隔顶端有短凸尖体[7][22],于授粉期为阔椭圆形至近圆球形;雌花的花瓣较宽,无退化雄蕊或为极短小的鳞片状体或无[7]心皮4枚;成熟心皮1-4个,紫红色或褐紫色[7],干时皱折及具有粗大的腺点[7],顶端呈极短的喙状尖头或无[7]子房圆球形,花柱粗而短,柱头头状[6] [10]

[编辑]

蓇葖果,1-4个[20],球形,具有胡椒香味[10],红褐色[9],成熟时暗紫红色[6],表面有皱褶,具粗大腺点,2瓣开裂,顶端有短芒尖,直径0.4-0.5厘米[3],单个分果瓣径约5.5-7毫米;果梗稀较长或较短,长约2-5毫米,不超过1厘米[13],粗约1毫米[13];种子圆珠状,边缘呈略压扁状[7],漆黑色,有光泽,腹面稍平坦,背面肥厚[18],横径约5-7[20]毫米。[6]

用途

[编辑]

两面针的种子含有18.5%油份,种子油可作为肥皂的原料[7]。本种因有治疗牙痛的功效,故为制造两面针牙膏的原料亦可作漱口水之用[23]。叶为多种凤蝶幼虫的食草[3][11][24]

医药用途

[编辑]

[编辑]

本种的干燥根入药,中药名为两面针[4],味苦、辛,性平,有小毒[25],归肝、胃二经[9][16][17][26],功能分类为祛风湿药[27]药材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地[23][25],具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化湿、解毒消肿、通络等功效[4][23][26],主治风湿痹痛、牙痛、咽喉肿痛、胃痛、跌打肿痛、陈旧性跌打肿痛、食积腹痛、外感风热吐泻、毒蛇咬伤、皮炎、痈肿[9][4][23],外用可治足底砧伤、烫伤[9][22],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两面针具镇痛、镇静、解痉、抗菌、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心肌缺血及保等作用[9][23],临床应用于牙痛、头痛、神经痛、风湿痹痛、腰腿痛、脘腹疼痛、喉痹、关节炎、外伤痛、痈疮肿毒、毒蛇咬伤等症状[23][26],亦可用于小手术的麻醉及止痛[23],因具毒性服用不能过量[22],根的酒精浸泡液及水提液能抑制金黄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提取液作针剂注射对坐骨神经痛有明显疗效[6]。孕妇忌服[16][17][23][26],忌与酸味食物同服[9][16][17][22][26]。过量服用可引致恶心、呕吐、腹痛、下痢等中毒症状,或血压升高、发痒、头昏眼花、轻度烦躁、皮肤发红等过敏反应,亦有服用新鲜茎叶引致心跳呼吸骤停甚至死亡的案例[6][26]

果实

[编辑]

本种亦以果实入药,中药名为蔓椒[23],蔓椒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23],《神农本草经》中原文记载为“蔓椒,味苦,温。主风寒湿痹,疬节疼,除四肢厥气,膝痛。一名家椒。生川谷及丘家间。”[28],具祛风止痛、畅通经脉、通畅气血、散寒除湿等功效[28],主治各类型风湿病、风寒湿痹、全身关节痛、四肢逆冷、膝痛、消炎、镇咳等症状[28][29],阴虚火盛者不宜服用[28]

药材鉴定

[编辑]

中药两面针以两面针的干燥根入药,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后切片或段,晒干或鲜用;本品呈圆柱形弯曲短段或厚片[25][30][31],稍弯曲,表面深黄棕色、淡黄色、浅棕色或淡棕黄色,具粗纵皱纹,有时具横向裂隙,具突起的鲜黄色或黄褐色类圆形皮孔;皮部浅棕色,横断面的栓皮薄,有稍具光泽的深黄色斑点[15];木部淡黄色[30]或灰黄色[15],可见同心性环纹及密集的小孔;长约0.4[31]-20[30]厘米,宽约0.4-6厘米[31],厚约0.5-6厘米[30]或更粗[15],少数10厘米[30]。商品多切为不规则的块片或段,厚约1-4毫米;质地坚硬[30],气微香,味辛辣,麻舌而苦[30];传统经验则认为以根皮厚、味浓者为佳[25][30];本品载录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定为中药两面针的法定原植物来源种,主要透过薄层扫描法测定,规定药材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两面针碱含量不得少于0.25%,以控制药材的质量[23]

参考

[编辑]
  1. ^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The Plant List.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3). 
  2. ^ 2.0 2.1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兩面針. 中國自然標本館CFH NM 物种信息卡.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1824 雙面刺.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4).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兩面針 Liangmainzhen.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6). 
  5. ^ 5.0 5.1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雙面刺. 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4).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中國植物誌》. 第43(2)卷: 13页.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海南植物誌》 第3卷: 32页.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8. ^ 8.0 8.1 8.2 雙面刺. 金門縣政府林務部.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4). 
  9.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李甯汉、刘启文. 《香港中草藥大全(I)》.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2014年8月: 444页. ISBN 978-962-07-3418-2.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兩面針. 金門國家公園數位典藏網站.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4). 
  11. ^ 11.0 11.1 藥用暨園藝觀賞植物-雙面刺繁殖體系建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12. ^ 兩面針. 香港植物標本室香港植物資料庫.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3).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西藏植物誌》 第3卷: 26页.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浙江植物誌》 第3卷: 425页.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15. ^ 15.0 15.1 15.2 15.3 赵中振. 《香港中藥材圖鑑》.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2003年10月: 168页. ISBN 988-97448-1-3. 
  16. ^ 16.0 16.1 16.2 16.3 王玉生、蔡岳文. 《南方藥用植物圖鑑》.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 120页. ISBN 978-7-81036-859-9. 
  17. ^ 17.0 17.1 17.2 17.3 王玉生、蔡岳文. 《南方藥用植物》.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1年4月: 132页. ISBN 978-7-5491-0180-1.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崖椒 (圖經) (PDF).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藥園導覽手冊47. [2017-07-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7-06). 
  19. ^ 小時了了,大也不差-雙面刺. SOW荒野保護協會.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1).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福建植物誌》 第2卷: 358页.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21. ^ 雙面刺Zanthoxylum nitidum.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台北植物園.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4). 
  22. ^ 22.0 22.1 22.2 2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彩色圖集(1995年版)》.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6年11月: 217页. ISBN 962-04-1326-1. 
  23. ^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 23.05 23.06 23.07 23.08 23.09 23.10 赵中振、萧培根. 《當代藥用植物典》 第 4冊. 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7年8月: 511-514页. ISBN 978-988-99226-3-4. 
  24. ^ 保育專題:鳳蝶與芸香科植物之關係.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7). 
  25. ^ 25.0 25.1 25.2 25.3 赵中振. 《常用中藥材鑑別圖典 (修訂本)》. 万里机构. 2013年6月: 131页. ISBN 978-962-14-5220-7.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刘良、华碧春、周华. 《中醫臨床安全與合理用藥》. 万里机构. 2009年2月: 271页. ISBN 978-962-14-3893-5. 
  27. ^ 兩面針.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中藥標本資料庫.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6). 
  28. ^ 28.0 28.1 28.2 28.3 陶隐夕. 《圖經神農本草經》.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8年8月: 494-495页. ISBN 978-7-5330-2529-8. 
  29. ^ 雙面刺.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福山植物園.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30.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兩面針 Liangmainzhen.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31. ^ 31.0 31.1 31.2 兩面針 (PDF).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衞生署中醫藥事務部香港中藥材標準辦事處. [2017-07-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7-0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