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上树乐团
刺猬上树乐团 Porcupine Tree | |
---|---|
组合 | |
音乐类型 | 迷幻摇滚 前卫摇滚 前卫金属 |
出道地点 | 英国赫特福德郡赫默尔亨普斯特德 |
活跃年代 | 1987–2010 |
唱片公司 | Delerium Records、Snapper Music、Lava Records、Transmission、Roadrunner Records、Atlantic Records、WHD、Peaceville Records、Kscope |
网站 | www.porcupinetree.com |
相关团体 | Japan、No-Man、Incredible Expanding Mindfuck、Bass Communion、Blackfield、Continuum、残月魔都、魔咒乐团、克里逊王 |
现任成员 | |
Steven Wilson Richard Barbieri Colin Edwin Gavin Harrison John Wesley (巡回乐手) | |
已离开成员 | |
Chris Maitland |
刺猬上树乐团(Porcupine Tree)是一支由 Steven Wilson 成立,来自英国赫特福德郡赫默尔亨普斯特德,曾获格莱美奖提名的前卫摇滚乐团。他们的音乐结合了摇滚、迷幻和重金属。
在90年代,乐团曲风主要以迷幻摇滚为主,然而他们还融入了电子音乐,从Trance到德国酸菜摇滚及氛围音乐,原因是Steven Wilson和Richard Barbieri对于70年代初期由橘梦乐园、Neu!和罐头乐队等乐团为代表的Kosmische Musik的热爱[1] ,近年曲风则较为接近金属乐。
为了现场表演,乐团使用了银幕去展示每首歌不同的影像。这项视觉元素第一次出现是在《In Absentia》巡回演唱会上,此时乐团开始与丹麦摄影师和电影导演 Lasse Hoile 合作,他的工作是为乐团创作出一个独特的形象。
尽管他们在欧洲和美国分别与 Roadrunner Records 和 Atlantic Records 签约,乐团依然拥有专属的唱片厂牌 Transmission,用来发行一些独立作品和专辑的特别限定版。乐团在 Burning Shed 有官方线上商店,现在官方网络批发则为 Peaceville Records 和 Kscope(同属于 Snapper Music)。
历史
[编辑]起源(1987-1990)
[编辑]1987年,由于 Steven Wilson 和 Malcolm Stocks 间的玩笑话,乐团开始运作。在受到了像是平克·佛洛伊德等70年代的迷幻乐团的启发后,他们两人决定组成虚构的著名摇滚乐团,名叫刺猬上树乐团。他们杜撰了像是乐团成员、专辑名称和背景故事等细节。背景故事包括像是在70年代的摇滚音乐季上认识团员、多次进出监狱等事件。当 Steven Wilson 有足够的钱去买入录音设备后,他创作了数小时的音乐,以作为乐团存在的“证据”。[2]
虽然刺猬上树乐团的开始只是个笑话,而且 Wilson 也正专注于他另一个计划:No-Man(一个与 Tim Bowness 长期奋斗的乐团,Wilson 在1989年开始思考一些具有市场潜力的音乐而成立)。Wilson 以刺猬上树乐团的名义创作了一卷长达80分钟的录音带,名为《Tarquin's Seaweed Farm》[3]。Wilson 加入了8页的资讯包含虚构的团员像是 Sir Tarquin Underspoon 和 Timothy Tadpole-Jones,持续展现他玩笑话的精神[4]。
Wilson 将《Tarquin's Seaweed Farm》送给几位他认为可能会对这张专辑感兴趣的人。英国地下音乐杂志《Freakbeat》在收到录音带时正在筹组他们独自的唱片公司。虽然这张并未获得乐评高度赞赏,但他们依然被邀请参与一张合辑,内容收录逐渐崭露头角的地下迷幻乐团的歌曲。这张合辑制作过程非常缓慢,到完成时共花费了18个月。在这段期间,乐团持续的创作。1990年他们发行了《Love, Death & Mussolini》EP,这张 EP 只发行十张,成为非常稀少的作品。作品收录了9首当时未发行的歌曲,作为接下来第二张专辑的试听。隔年, Wilson 完成了《The Nostalgia Factory》。这张专辑吸引了许多新的乐迷。
《On the Sunday of Life...》与《Up the Downstair》(1991-1994)
[编辑]新成立的唱片公司 Delerium Records 同意重新发行《Tarquin's Seaweed Farm》和《The Nostalgia Factory》。合辑也如原订计划发行,名为《A Psychedelic Psauna》,收录他们的歌曲《Linton Samuel Dawson》。
乐团之后很快地与 Delerium 签约,成为该公司旗下最早的歌手之一。公司一开始要求他们发行一张包含两卷录音带的双专辑,但在 Wilson 考虑下决定将两卷录音带浓缩在一张专辑里。这张专辑在1991年中旬发行,名为《On the Sunday of Life... 》。而在这两卷录音带中,没被专辑收录的其他歌曲则收录在限量版专辑《Yellow Hedgerow Dreamscape》中。
1992年,《On the Sunday of Life... 》发行只有1000份,包含豪华唱片套的版本。专辑一下子就销售一空,但在民众及媒体的压力下,确定将会重制发行 CD 版。本张专辑收录了在之后的演唱会成为经典安可曲的《Radioactive Toy》。2000年,《On the Sunday of Life... 》已累计销售超过20,000张[3]。
在乐团逐渐打开知名度的时候,Wilson 的另一个乐团 No-Man 也获得了英国媒体的赞赏(他们的歌曲成为《Melody Maker》和《Sounds》杂志的每周单曲),因此让 No-Man 与 One Little Indian Records 签约,而他们的唱片在英国与美国分别交由 Hit & Run 及 Epic 440/Sony 发行。No-Man 的成功让 Wilson 辞去原来的固定工作,并将他的时间全部投入在音乐之中。
Wilson 逐渐将乐团目标从原本的音乐,转向更新、更当代的音乐。这项新目标让乐团作出了长达30分钟的单曲《Voyage 34》。于1992年推出的这张单曲融合了早期乐团如 The Orb 和 Future Sound of London 的氛围音乐。单曲的特色为被称为“liquid rock”的吉他独奏以及对于60年代LSD 宣传专辑的叙述。这首歌因为太长而无法在广播中播放,但在90年代的地下音乐界赢得了不错的评价,进入英国独立单曲榜前20名。
《Voyage 34》原本是要收录在原设定为双CD专辑的《Up the Downstair》中。然而在决定精简专辑而不收录这首歌后,成为单曲发行。
《Up the Downstair》推出后,《Melody Maker》杂志描述这张专辑为“一张迷幻的杰作…年度最佳专辑之一。”[5] 这张专辑依然融合了舞曲与摇滚,并且有未来成为乐团成员的 Richard Barbieri(前80年代艺术摇滚乐团 Japan 乐手)和 Colin Edwin 的客串演奏。
1993年11月,《Voyage 34》重新发行,推出了由 Astralasia 混音的12吋单曲。虽然并未在电台播放,但仍进入《新音乐快递》独立音乐榜长达六周,并成为地下弛放音乐的经典[3]。
随着乐团不断的运作,现场表演的问题已经不能被忽视。因此在1993年12月,乐团的现场表演阵容为 Steven 担任主唱及吉他手,Colin Edwin 担任贝斯手,Chris Maitland 担任鼓手以及 Richard Barbieri 担任键盘手[6]。
乐团的三位新成员在先前曾与 Steven 在不同的企画中合作(Richard Barbieri 和 Chris Maitland 是先前 No-Man 的巡回乐手之一),都是优秀的音乐人且支持乐团的音乐及走向。新阵容立刻起了化学变化,并表现在1997年发行的《Spiral Circus》中,这张专辑收录了最初三场表演的录音,包括在 BBC Radio 1 的演出。
《The Sky Moves Sideways》与《Signify》(1995-1997)
[编辑]在下一张专辑发行之前,他们推出了经典单曲《Stars Die/Moonloop》,这两首歌是在下张专辑的筹备期间录制,也是第一次以新阵容录制。
于1995年发行的第三张录音室专辑《The Sky Moves Sideways》成为一张成功的专辑,乐团也被赞扬为90年代的平克·佛洛伊德。之后 Wilson 对于这件事感到感慨:“我没有办法。的确,在《The Sky Moves Sideways》的制作过程中,我感到十分满意,但在某一程度上,平克·佛洛伊德的歌迷听我们音乐是因为平克·佛洛伊德不再制作专辑了。因此,我感到遗憾。”[2]无论如何,这张专辑吸引了众多新的乐迷。
《The Sky Moves Sideways》在旋律上有着辽阔的音景以及氛围摇滚的实验,但表现出了乐团在音乐上的过渡期。跟以往不同的是,Wilson 试着去塞满整张专辑。这张专辑仍旧进入了《NME》、《Melody Maker》和《Music Week》等杂志的排行榜[3]。1995年秋天,这张专辑与 EP《Moonloop》成为乐团首次在美国发行的作品,并在大西洋两岸都获得媒体赞赏。同年乐团也在英国、荷兰、意大利和希腊等地展开多场演唱会。
因为对于这张半乐团半 solo 性质的《The Sky Moves Sideways》专辑感到不满意,他们决定开始录制以整个乐团为主的专辑,Wilson 承认他一直“喜爱摇滚乐团的概念”因为“乐团有种魅力、吸引力、浪漫,是 solo 计划所没有的。”[1]
在真正属于刺猬上树乐团的单曲《Waiting》发行后,登上英国独立榜及 National chart,并在全欧洲的电台中播放。《Signify》在1996年9月发行。专辑中加入了纯演奏歌曲及歌曲导向的曲子,融合了摇滚和先锋音乐,虽然吸收了不同元素,但仍提供融合梦幻旋律及忧郁情绪的音乐。乐手被要求写出一些歌曲,最知名的是《Intermediate Jesus》,歌中有一段即兴演奏(部分收录在1998年年底的限定版双黑胶唱片专辑《Metanoia》)[7]。
专辑发行后引起了欧洲许多的主流媒体的兴趣,刺猬上树乐团成为在独立音乐界中受到高度期待的一股力量。
Wilson:“对我来说,像是《Every Home Is Wired》和《Dark Matter》的歌曲完全超越了歌曲类型或是类似的曲风。我认为我们是在作一种原创且属于90年代的音乐,但它的根源还是来自前卫音乐。”[8]
同时乐迷不断的增加,特别在意大利,由于流行电台的播放使得刺猬上树乐团受到当地年轻人的喜爱。
1997年,乐团知名度不断上升。同年三月,他们前往罗马举办连续三天晚上,超过5,000名听众的表演。这三场表演全都收录在1997年的现场专辑《Coma Divine - Recorded Live in Rome》。这张专辑是在 Delerium Records 旗下的最后一张作品,因为唱片公司无法继续提供乐团扩展全球市场所需的资源[9]。
1997年,前海狮乐团主唱 Fish 邀请 Wilson 在他的新专辑中合作。之后,两人共同创作,并由 Wilson 担任制作人的《Sunsets on Empire》专辑在当时被誉为是 Fish 最杰出的专辑。有趣的是,两年后,海狮乐团也邀请 Wilson 担任他们新专辑《marillion.com》中部分歌曲的混音工作。对于 Wilson 来说,能与青少年时期所喜爱的乐团合作,让他美梦成真[9]。
1997年下旬,乐团的前三张专辑重新录制并发行。《Signify》在美国由迈尔斯·柯普兰的 Ark 21 Records 发行。
《Stupid Dream》与《Lightbulb Sun》(1998-2001)
[编辑]1998年,Steven、Richard、Colin 和 Chris 花了整年的时间录制他们的第五张专辑,反映出乐团逐渐走向以歌曲为导向的方向。Wilson 承认自己是“将创作视为一种艺术形式,而不是发展音景(soundscape development)”,并表示他受到海滩男孩的《Pet Sounds》、陶德·朗葛兰、寇斯比、史提尔斯、纳许与尼尔扬,以及“其他有杰出合唱歌曲”的影响。他在录制时表示“对于写些带有实验交响性质的流行歌曲有点兴趣”。[2]
在录音的时候,乐团并没有唱片合约,但之后他们与 Snapper Music/K-Scope 签约并在1999年3月发行专辑《Stupid Dream》。专辑发行后,乐团也举办了漫长的巡回演唱,包括英国、意大利、希腊、荷兰、比利时、瑞士、德国、法国、波兰和美国。专辑中的三张单曲《Piano Lessons》、《Stranger by the Minute》和《Pure Narcotic》都打进美国及欧洲的主流榜,在英国独立音乐榜获得佳绩,以及在电台中播放。另外,Snapper 发行一张只收录专辑开头曲《Even Less》的录音带,专辑封套是简单的白色,并在上面用墨水写上“这是谁?”,封面右上角有个“1”而且没有唱片编号。这卷录音带只送给唱片行及广播电台[10]。虽然最初这张专辑让旧歌迷不确定是否偏离了他们的音乐,但之后为乐团带来了许多新歌迷,并成为当时乐团最畅销且受到高度赞赏的专辑。
在找寻下个唱片合约的同时,时间也没有浪费。《Stupid Dream》发行后数个月,他们已准备投入工作,持续到2000年。
在 XTC 的 Dave Gregory 担任弦乐编排后,《Lightbulb Sun》在歌曲创作、音景与《Stupid Dream》的摇滚能量所建立的基础上,发展出更为强烈且具整体性,乐团极有自信的音乐。专辑在2000年5月发行,4月发行了先行单曲《Four Chords That Made a Million》。之后在伦敦 Scala 俱乐部表演的门票销售一空,揭开接下来英国短期巡回的序幕。同年还参加了欧洲的音乐季,并成为梦剧场的暖场乐团[11]。
乐团的巡回演唱从2000年年底到2001年年初。专辑《Lightbulb Sun》的双CD特别版在以色列和德国发行。五月,收录EP歌曲及其他未收录在之前两张专辑歌曲的合辑《Recordings》发行,并作为在 Snapper/K-Scope 旗下最后的作品。 2001年6月,乐团展开短期的美国巡回演唱,以在纽约 Bottom Line 销售一空的表演作为结束。之后不久乐团宣布与国际厂牌 Lava Records / 大西洋唱片签约。
《缺席》(2002-2004)
[编辑]2002年2月,待了八年的鼓手 Chris Maitland 离开乐团,这是他们第一次的成员变动。之后新任鼓手,也是他们的长期友人 Gavin Harrison 加入乐团。同年3月,收录乐团早期歌曲的box set《Stars Die: The Delerium Years 1991-1997》发行。此时乐团开始录制他们登上主流后的第一张专辑。
专辑的录音工作在伦敦和纽约的“Avatar Studios”进行[12] ,富有经验的录音工程师 Paul Northfield 和担任弦乐编写的 Dave Gregory 依旧在专辑中扮演重要角色。5月,Tim Palmer 在洛杉矶完成新专辑的混音工作。
众所期盼的专辑《缺席》在2002年9月由 Lava Records 发行(欧洲于2003年1月发行)。专辑在全球赢得高度评价,并成为乐团最畅销的专辑,发行第一年销售超过100,000张,打进欧洲多国的排行榜中。他们同样发行了专辑的5.1声道环绕音效版本,由知名的格莱美奖得主 Elliot Scheiner 担任混音工作,之后也获得200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Surround Sound Music awards”的“最佳5.1声道混音”[13]。
为了宣传专辑,乐团在欧洲与北美举办4次巡回演唱,其中一次是与瑞典金属乐团残月魔都一起演出。在巡回过程中乐团还增加了一名担任主唱及吉他手的巡回乐手 John Wesley。在巡回表演中,电影导演及摄影师 Lasse Hoile 的加入让乐团的视觉元素提升至新的境界,他为乐团的音乐创作了一个黑暗且超现实的音画对位。2003年11月30日,乐团回到家乡的 London Astoria 举办演唱会,作为漫长的《缺席》专辑宣传的句点[14]。
2003年,他们成立了专属的唱片公司 Transmission 与在 Burning Shed 网站的网络商店。这厂牌的第一张作品是收录在华盛顿特区的 XM Satellite Radio 播放的现场演奏,接着的作品是在2004年发行,收录2001年在波兰广播电台现场演奏的现场专辑。乐团计划利用这厂牌发行现场及独家的录音作品。
2003年开始,乐团将早期的专辑重新录制成双CD形式发行,这些作品包括《Up the Downstair》、《The Sky Moves Sideways》以及《Signify》;《Stupid Dream》与《Lightbulb Sun》则是以新立体声混音并加上5.1声道混音版本的DVD-A。
《Deadwing》与《Arriving Somewhere》DVD(2004-2006)
[编辑]2004年上半,乐团正在录制他们在 Lava/Atlantic 旗下的第二张专辑《Deadwing》。新专辑的灵感来自于 Steven 与他的好友,电影导演 Mike Bennion 所写的剧本。2004年11月专辑完成,且乐团的全球总销量达到了50万张,对于新专辑的期望也达到最高点。在媒体报导不断增加、口耳相传及歌迷的力量下,乐团在全球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2005年春天,《Deadwing》在欧洲和美国发行立体声和5.1声道环绕两种版本的专辑,之后在美国推出《Shallow》,在欧洲推出《Lazarus》 两首单曲。因为克里逊王乐团的 Adrian Belew 和残月魔都的 Mikael Åkerfeldt 在专辑中客串,使得专辑获得商业上的成功,《Shallow》进入告示牌热门主流摇滚单曲榜第26名[15]。《Lazarus》进入德国百大单曲榜的第91名[16]。专辑的巡回演唱在三月底从英国开始,并持续一整年。单曲《Shallow》之后被收录在电影《血盟兄弟》原声带之中[17]。
这张专辑于发行同年赢得了“Surround Music Awards”的“Best Made-For-Surround Title”[18],在2005年的“Sound & Vision”杂志中被评选为年度亚军唱片。该杂志是美国在家电及娱乐领域中最为知名的杂志。该年度的冠军专辑为白线条乐团的《Get Behind Me Satan》[19]。
2006年3月22日,《Deadwing》于日本发行,也是乐团第一张在日本发行的专辑。
乐团在官方网站上宣布,在欧洲与北美巡回演唱的前半段会演奏新曲。新曲曲风将比之前所做过的音乐还重,象征乐团曲风将逐渐走向重金属。
2006年8月8日,乐团宣布与 Roadrunner Records 签约。Wilson 表示:“Roadrunner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独立摇滚音乐厂牌之一。对于能与他们合作,扩大我们的乐迷并提升乐团到新的层次,感到十分开心。”[20]
乐团的第一张演唱会 DVD,《Arriving Somewhere》于2006年10月10日发行。在欧洲巡回演出的暖场乐团为瑞典乐团Paatos(在法国和比利时由深海乐团担任暖场乐团),美国则是 ProjeKct Six[14]。2007年1月,媒体披露新专辑名称为《空虚星球的惊惧》[21]。
《空虚星球的惊惧》(2007-2008)
[编辑]2007年4月16日,随着《空虚星球的惊惧》的发行,乐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断上升,专辑打进了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排行榜[22],在美国告示牌排行榜获得59名[23]。这次的巡回演唱,乐团首度前往芬兰和墨西哥表演。他们也参加了几场大型音乐季,如德国的“Hurricane Festival”和“Southside Festival”[24][25],Donington的“Download Festival”[26]。之后还前往澳洲作首度演出。
专辑的歌词是关于行为倾向和在21世纪初的社会议题,像是躁郁症、过动症、药物问题、科技造成的疏远感[27]和青少年的堕落[28]。
Wilson:“我害怕的是,现在这一代的孩子,出生于资讯革命时代,与网络、手机、iPod、下载文化、《美国偶像》、 电视实境节目、处方药、PlayStation 等一起成长。这些让人们无法专注在人生其他更重要的事,无法对其他事物有好奇心。”[29]
这些观念受到了布列特·伊斯顿·艾利斯(Bret Easton Ellis)的小说《Lunar Park》的启发[30]。 Wilson 解释专辑标题是来自人民公敌(Public Enemy)的《惧黑》专辑,两张专辑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人民公敌的专辑发行时,青少年的种族问题成为当时重要的议题。“在21世纪,取代种族问题,成为最需要关心的青少年问题是极端无聊,一种X世代的情况,这是茫然的一代。”[31] 在专辑中,乐团与匆促乐团的 Alex Lifeson 和克里逊王乐团的 Robert Fripp 合作。
新 EP《Nil Recurring》在2007年9月17日发行,收录四首未在《空虚星球的惊惧》发表的歌曲,也包含了与 Robert Fripp 的合作作品。2007年10月3日,乐团巡回来到了第二站,现在则在宣传新 EP。《Nil Recurring》进入英国独立榜第8名[32]。EP 之后在2008年2月18日由 Peaceville Records 重新发行[33]。
2007年11月5日,《空虚星球的惊惧》赢得《Classic Rock》杂志的“年度专辑”[34]。2007年12月,专辑获得格莱美奖“最佳环绕音效专辑”提名,但最后由披头士乐团的《Love》专辑获奖[35]。2008年1月,获得 Dutch Progressive Rock Page 的读者票选为“2007年最佳专辑”[36]。《空虚星球的惊惧》的黑胶唱片版本包含了《Nil Recurring》的歌曲。
2008年2月18日,乐团发行了现场专辑《We Lost The Skyline》,内容为2007年10月4日,于佛罗里达奥兰多的 Park Avenue CDs 唱片行的表演[37]。专辑标题与《The Sky Moves Sideways (Phase One)》的歌词有关,这首歌也是这张现场专辑的开头曲。专辑的黑胶唱片版本在2008年3月21日发行[38]。
根据乐团的经理人 Andy Leff,他们计划在2008年9月发行一张现场专辑[39]。Wilson 表示专辑将由 Roadrunner Records 发行[40]。他们也在网站上宣布将在十月举行短期的欧洲巡回演唱,并会录制他们的第二张现场 DVD。影片内容将是10月15日和16日在荷兰蒂尔堡的演唱会[41]。在这次巡回中他们将首度前往葡萄牙。
Wilson 在这次巡回的其中一场提到,他们将开始筹备新专辑,预计将在2009发行。[42]
《事变》(2009至今)
[编辑]2009年2月,乐团开始投入第十张录音室专辑《The Incident》的制作工作。乐团也在 Myspace 宣布新专辑后的巡回日程。[43] 三、四月,Wilson 发表一首35分钟的曲子,但不断发展的结果成为一首占满整张光碟的55分钟大作。
2009年6月12日,官方网站表示这张双CD专辑计划将在9月21日由 Roadrunner Records 发行。本专辑的重心是塞满第一张CD的同名歌曲。而去年12月所创作的《Flicker》、《Bonnie The Cat》、《Black Dahlia》和《Remember Me Lover》四首独立歌曲将收录在第二张CD,以确保他们的独立性。[44]
音乐风格
[编辑]影响
[编辑]在青少年时期,Wilson 是英国重金属新浪潮的歌迷。从这时开始,他在音乐上的兴趣不断地循环。当他接触到了70年代音乐和前卫摇滚,他的兴趣就从金属乐转变为实验音乐。之后(2000年之后)当他接触到了 Gojira、The Dillinger Escape Plan、大只佬乐团、Neurosis 和 Meshuggah 等乐团后,恢复他对于金属的信念。Wilson 说:“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不知道这些富有创意的音乐人跑去哪了…”“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他们,他们正投入在实验金属中。”之后他连续制作了三张瑞典前卫死亡金属乐团残月魔都的专辑,这也深深的影响了他之后的创作[45]。
这项转变解释了为什么刺猬上树乐团的音乐可分为三个阶段,那就是早期的迷幻摇滚和太空摇滚 ,到90年代末期的流行摇滚歌曲,以及在21世纪初更加金属导向的歌曲。从 Wilson 接触到了像是 罐头乐队、Neu!、橘梦乐园 [46]、Squarepusher、艾费克斯双胞胎(Aphex Twin)[12]以及像是 Klaus Schulze 与 Conrad Schnitzler [46][1]等艺人后,乐团曲风也明显的受到了 krautrock 和电子音乐的影响。Wilson 也在许多场合上表达对美国音乐人 特伦特·雷泽诺 作为一位制作人及音乐家的推崇与敬意[47][48][6]。
特色
[编辑]他们的音乐常被许多人认为是忧郁的,即使这与 Wilson 的个性并没有直接关联。他曾表示这是他抒发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49] ,并“驱离那些元素”[50]。他也发现“写出这世界负面的歌比写出正面的歌更容易。”[11] 2001年的“NEARfest festival”,他在演唱《Stop Swimming》之前说:“最悲伤的歌也是最美丽的”。刺猬上树乐团是一支以专辑为导向的乐团,而不是以畅销单曲为导向,在极度概念式的专辑中,许多歌曲都互相有所关连。[12] 即使如此,每首歌曲依然有可辨别的特色。Wilson 解释:
“对于刺猬上树乐团来说,重要的是所有的歌曲都有一个他们存在的独特世界。我不喜欢有任何两首歌听起来相似的这种说法。你可能会在音乐结构或是鼓的节奏中找到那音乐世界,让你进入某种音乐道路,或是特别的音乐氛围,或是韵味。”[12]
乐团曾使用了包括魔音琴(mellotron)、德西马琴(hammered dulcimer)和 guimbri 等在摇滚乐团中不常见的乐器。
他们的音乐一直存在着独特的氛围(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键盘手 Barbieri 的表现),是电影般的(Wilson 是美国电影导演大卫·林区的影迷)[51][52]、有组织的且非常实验性,且融合许多曲风在歌曲里。Wilson 试着解释乐团的音乐:“有层次的,延伸的,有经过复杂的音乐编排的”[53]。除了普通版,《Stupid Dream》、《Lightbulb Sun》、《In Absentia》、《Deadwing》和《空虚星球的惊惧》等专辑也发行了DTS(5.1声道环绕音效)的混音版本。在最近几年,发行使用这项混音技术的专辑版本已成为乐团的惯例。
音乐类型
[编辑]刺猬上树乐团通常被归类于前卫摇滚。许多听众也习惯将他们套上前卫摇滚的标签。Steven Wilson 曾表示他并不喜欢这说法[1]。然而,在先前与 Prog Archives.com 的访谈中,他表示他已慢慢能接受这名词,他认为在名词在70年代和现在所代表的意义是有差异的,自从这名词“变成较为广泛的名称后…”[31]
在乐团被称为新前卫乐团,或是被赞颂为“新平克·佛洛伊德”之后,他感到十分不愉快以及庞大的压力。Wilson 在与 The Dutch Progressive Rock Page 的访谈中表示:“对我来说这说法非常的无礼。因为这暗指你活在其他乐团的影子之下。我从未想要成为新的其他乐团,我只想成为本来的刺猬上树乐团,或是新的刺猬上树乐团。”
乐团成员
[编辑]- Steven Wilson – 主唱、吉他、钢琴 (1987-)
- Richard Barbieri – 键盘、合成器 (1993-)
- Colin Edwin – 贝斯 (1993-)
- Gavin Harrison − 鼓 (2002-)
前任团员
[编辑]- Chris Maitland −鼓、合声 (1993-2002)
巡回乐手
[编辑]- John Wesley −吉他、合声 (2002-)
客座乐手
[编辑]- Theo Travis – 长笛、萨克斯风 (1995, 1999)
- Stuart Gordon – 小提琴 (2000)
- Nick Parry – 大提琴 (2000)
- Aviv Geffen – 主唱(2002)
- Mikael Åkerfeldt − 吉他、合声 (2005)
- Adrian Belew − 吉他 (2005)
- Alex Lifeson − 吉他 (2007)
- Robert Fripp − 吉他 (2007)
- Ben Coleman – 电小提琴 (2007)
音乐作品
[编辑]- 1991年:《On the Sunday of Life》
- 1993年:《Up the Downstair》
- 1995年:《The Sky Moves Sideways》
- 1996年:《Signify》
- 1999年:《Stupid Dream》
- 2000年:《Lightbulb Sun》
- 2002年:《缺席》(In Absentia)
- 2005年:《Deadwing》
- 2007年:《空虚星球的惊惧》(Fear of a Blank Planet)
- 2009年:《事变》(The Incident)
- 2022年:《Closure / Continuation》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Porcupine Tree (Review/Interview). Aural Innovations. [2007-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8).
- ^ 2.0 2.1 2.2 The Dutch Progressive Rock Page. [2007-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1).
- ^ 3.0 3.1 3.2 3.3 Porcupine Tree - Background. porcupinetree.com. [2007-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0).
- ^ Steven Wilson -The Complete Discography (6th Edition), p. 20 (PDF). [2007-05-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06-21).
- ^ Delerium Records: Porcupine Tree - Up The Downstair. [2008-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6).
- ^ 6.0 6.1 "MusicPlayers.com: Features > Guitars > Steven Wilson. [2008-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 ^ Porcupine Tree - Discography. porcupinetree.com. [2008-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5).
- ^ Record Collector November 1996, issue 207. [2007-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14).
- ^ 9.0 9.1 DPRP : Counting Out Time : Porcupine Tree - Stupid Dream.. The Dutch Progressive Rock Page. [200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1).
- ^ 《Voyage 35》, no. 10, 1999-02: 第6页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 ^ 11.0 11.1 Specials - Steven Wilson Interview. The Dutch Progressive Rock Page. [2008-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5-04).
- ^ 12.0 12.1 12.2 12.3 Porcupine Tree. Free Williamsburg. [200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4).
- ^ 2004 Surround Music Award Winners and Exclusive Report. [2005-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15).
- ^ 14.0 14.1 Porcupine Tree - Complete Tour History. porcupinetree.com. [2008-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6).
- ^ Billboard Peak Position of 'Shallow'. [2007-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1).
- ^ Porcupine Tree - Lazarus - Music Charts. αCharts.us. [2007-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9).
- ^ "Four Brothers (2005) - Soundtracks. IMDb. [2008-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6).
- ^ Surround Expo 2005. 2005-12-15 [2005-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2-14).
- ^ S&V 2005 Entertainment Awards. February 2006 [2006-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2).
- ^ Rockdetector. [2007-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8).
- ^ News: Porcupine Tree Unveil Fear Of A Blank Planet in NYC!. Sea of Tranquility. [2007-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0).
- ^ Porcupine Tree - Fear Of A Blank Planet - Music Charts. αCharts.us. [2008-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7).
- ^ Billboard.com - Artist Chart History - Porcupine Tree. [2008-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 ^ Hurricane Festival 2007 Lineup. [2007-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9).
- ^ Southside Festival 2007 Lineup. [2007-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2).
- ^ Download Festival 2007 Lineup. [2007-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0).
- ^ ProgressiveWorld.net. 2007-07-06 [2008-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6).
- ^ DPRP Specials - Porcupine Tree - Interview 2008. The Dutch Progressive Rock Page. [2008-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8).
- ^ Porcupine Tree's Wilson Talks Complex New LP, Project With Opeth's Akerfeldt. MTV News. 2007-03-23 [2008-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5).
- ^ Interview with Steve Wilson in Preston 53 Degrees venue. Caerllysi Music. [00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 ^ 31.0 31.1 Interview with Steven Wilson at ProgArchives Forum. 2007年4月 [2007-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1).
- ^ BBC - Radio 1 - Chart Show. BBC广播一台. 2008-02-24 [2008-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3).
- ^ The Seaweed Farm: Nil Recurring on Peaceville Records. [2007-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9).
- ^ "Classic Rock - Oh, what a night!". 2007-11-06 [2008-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4).
- ^ GRAMMY.com - 50th Annual GRAMMY Nominations List. 2007-12-06 [2007-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4).
- ^ DPRPoll 2007 Results. [2008-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2).
- ^ The Seaweed Farm: Nil Recurring and We Lost The Skyline released today!. [2008-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7).
- ^ The Seaweed Farm: We Lost The Skyline vinyl edition. [2008-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2).
- ^ Bitstream: PTree in action, Crimson in surround!. Sound and Vision. 2008-01-22 [2007-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1).
- ^ Imhotep - Interviews/Articles - PORCUPINE TREE - COMMUNICATION?. 2008-02-27 [2008-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3).
- ^ Porcupine Tree - News. 2008-06-05 [2008-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4).
- ^ New Porcupine Tree Album in 2009. 2008-10-20 [2008-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5).
- ^ Porcupine Tree - News. 2008-12-16 [2008-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4).
- ^ The Incident. Porcupine Tree. 2009-06-12 [2009-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4).
- ^ Porcupine Tree interview (01/2008). Metal Storm. 2008-01-01 [2008-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7).
- ^ 46.0 46.1 A interview with Steven Wilson regarding Bass Communion, by Geoff Kieffer - Steven Wilson Headquarters. 2004-02-10 [2008-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30).
- ^ Alternative-Zine.com - Interviews - Porcupine Tree lead guitarist/singer/songwriter Steven Wilson. 2007-06-26 [2008-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6).
- ^ Interview: Steven Wilson (Porcupine Tree). Rock Eyez. 2005-05-12 [2008-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0-25).
- ^ Innerviews: Porcupine Tree - Shadows and light. [2008-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8).
- ^ Innerviews: Porcupine Tree - Cinematic catharsis. [2008-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8).
- ^ "KNAC.COM - Features - Interview With Porcupine Tree's Steven Wilson. 2005-06-25 [2008-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0).
- ^ Steven Wilson's MySpace. [2008-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19).
- ^ Porcupine Tree In Absentia DVD-Audio - Steven Wilson Interview. HighFidelityReview.com. 2004-03-07 [2008-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4).
外部链接
[编辑]- 刺猬上树乐团官方网站
- Residents of A Blank Planet - 刺猬上树官方歌迷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刺猬上树乐团杂志
- 刺猬上树乐团last.f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刺猬上树乐团MySpa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开放目录项目中的“刺猬上树乐团”
- The Seaweed Farm - 刺猬上树乐团/Steven Wilson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