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国民革命军第九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民革命军第九军曾先后组成六次。

沿革

[编辑]

1926年8月,湖南常德黔军第一师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彭汉章军长吕超任党代表,下辖第一师,师长贺龙;第二师,师长杨其昌;第三师,师长毛鸿翔[1]

该军编成后,隶属左翼军继续北伐。[1]9月中旬,该军策应北伐军中路攻击武汉,先后攻占公安、黄金口和陡湖堤等。[1]此时川军杨森直系卢金山组成川鄂联军,企图反攻鄂西。[1]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国民革命军第八军配合下,第九军击败川鄂联军,并攻占宜昌[1]1927年2月5日,唐生智以“蹂躏江西,与吴、孙勾结”罪名扣押彭汉章。[1]第1师被改编为独立十五师;第2师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26师;第3师被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收编。[1]8月13日,唐生智枪杀彭汉章,第九军番号第一次撤销。[1]

1926年秋,滇军金汉鼎朱培德同意,在江西赣州新编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6师。1927年5月初,独16师扩编为第九军,金汉鼎任军长,下辖第28师,师长韦杵;第29师,师长周志群[2]是时,武汉国民政府北伐,第九军留守江西九江[2]8月1日,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后,该军将原滇军杨如轩部编成国民革命军第27师,隶属该军镇压南昌暴动部队。[2]后因该军对南昌起义部队南撤阻击不力,蒋介石下令撤销第九军番号,将其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2师。[2]第九军番号第二次撤销。

1927年9月,国民革命军第3师、国民革命军第14师、国民革命军第21师合编为第三代的第九军,顾祝同任军长,卫立煌任副军长。第3师师长顾柱同兼任、14师师长卫立煌、21师师长陈继承[3]相较于原先省军部队血统,第三代的第九军组成中,第3师为原先建国粤军第4师、14师原为第一军麾下的国民革命军独立第2师、21师则是国民革命军总预备队补充师改名,在政治光谱上,已经为标准的中央军系部队。

第九军完成重编后,投入第二次北伐战争,在安徽三界打败孙传芳部守军,占领凤阳后,先后攻克徐州台儿庄济南等。[3]北伐胜利后,第九军的3、14师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第2师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师[3]顾祝同任师长,下辖第四旅、第五旅、第六旅。[3],师长由军长顾柱同担任;21师则和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军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3师[3]第九军番号撤销。[3]

1929年4月,蒋桂战争爆发后,讨伐新桂系,南京政府将国民革命军第47师(师长王金钰)、国民革命军第54师(师长郝梦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4师(师长刘桂堂)合编为第九军,隶属讨逆军第三军团,为第四代第九军,军长何成濬。47师为原先北洋陆军第4师的残余部队、54师则是从东北军叛逃到吴佩孚麾下后改编的单位、新4师原为山东土匪,在第二阶段北伐期间被何应钦收编、性质上回归为投靠南京政府的军阀部队。蒋桂战争结束后,第九军在10月投入蒋冯战争,并在击溃西北军部队上立有战功。同年12月,何成濬升任武汉行营主任,由47师师长王金钰任军长。[4]

民国十九年(1930)3月,上官云相接替王金钰成为第九军军长,同年5月的中原大战中第九军编入讨逆军第三军团(总指挥何成濬),负责平汉铁路战线与西北军对抗。但是大战刚开始新4师师长刘桂堂便受阎锡山拢络叛逃到阎锡山控制区。因为部队阵前倒戈,军长上官云相遭撤职调任军事参议,王金钰回任军长。在中原大战的河南省战线,第九军成功的在临颍县击退西北军樊锺秀部队,迫使该部队退守许昌。中原大战结束后,第九军南调江西省,投入第二次江西剿共战争第三次江西剿共战争。由于47师在第二次江西剿共战争遭到重创,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王金钰辞职转任军事参议,军长由54师师长郝梦龄升任,之后的第九军下辖47师(师长上官云相)与54师(军长郝梦龄兼师长)。此后第九军继续在第四次江西剿共战争第五次江西剿共战争、三个月清剿等战疫中使用。[4]

民国二十四年(1935)初,47师移编给豫皖绥靖公署,负责对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等地残存的红军游击队进行围剿,54师与第九军军部则作为追击部队追剿长征红军。5月,红一方面军长征离开贵州后,中央军系,陈诚土木系部队组成的国民革命军第99师编入第九军补充战力,抗战前,第九军麾下编制第54师(师长刘家骐)、99师(师长傅仲芳)。[4]

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99师续留贵州省,军部与54师转移华北战场。同年10月初,第九军部队转移到山西省太原,隶属在国民革命军第七集团军下,参加忻口会战。10月16日,郝梦龄于会战期间于前线督战时遭日军机枪击毙阵亡,11月6日,由卫立煌的亲信、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参谋长郭寄峤继任军长,副军长裴昌会。编制部队为国民革命军第54师(师长孔繁瀛)、国民革命军第99师(师长傅仲芳) ,山西沦陷后,第九军与54师转至黄河南北两岸继续与日军对抗。[4]

民国二十七年(1938)6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以驻留贵州的99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十九军,缺少的编制则补入原先用于反游击任务的国民革命军第47师(师长郭贻衍)。1939年,参加冬季攻势[4]

1940年6月,该军隶属第二战区。郭寄峤升任第三战区参谋长,由裴昌会任军长,陈瑞珂任副军长,下辖第47师,师长郭贻衍;54师,师长王晋;同时国民革命军第九十七军残部并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24师(师长张东凯),并移编给第九军。

民国三十年(1941)5月,第九军改隶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参加晋南会战[5]

1942年3月,裴昌会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由陈瑞珂任军长,张东凯、郭贻衍任副军长。同年下半年,47师拨归第一战区直辖,另将战区直辖之独立第五旅调归该军。1943年8月,陈瑞珂因违犯军纪被革职,由王晋暂代军长。10月,由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韩锡侯兼任军长,黄永安任副军长,隶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辖54师,师长王晋(后史松泉);新24师,师长宋子英;独立第五旅,旅长马雄飞。1944年4月,参加豫中会战。6月,韩锡侯免去兼职,由陈金诚接任军长,黄永安、张东凯任副军长。不久移防贵州,改隶黔湘桂边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4月,第九军因战力状况不佳被划入撤裁单位,54师改隶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新24师被裁减。[5]第九军第四次遭撤销。

再次出现第九军,前身是建国豫军樊钟秀部。1930年5月,建国豫军樊钟秀部在中原大战中被蒋系军队击败,樊钟秀阵亡后残部投蒋,一部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五军。1931年,该军缩编为新编第二十师,不久后改为第一六六师。1937年7月,该师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八军[6]

1947年8月,国军为加强胶济铁路中段守备力量,将第八军第一六六师与新编第三师在山东合编为第九军,军长黄淑,下辖第三师,师长周藩;第一六六师,师长黄淑兼。该军编成后,即守备胶济铁路中段。[6]

1948年初,国军整编,该军改编为整编第九师(与第二军改编的整编第9师无历史渊源),师长黄淑。[6]同时,原属第三师、第一六六师缩编为整编第三旅,旅长周藩;整编第一六六旅,旅长萧超伍。另将暂编第二十六旅编入该师,旅长王青云[7]7月,该师南调,守备津浦铁路中段。9月,该整编师恢复第九军番号,隶属第十三兵团。军长黄淑任,副军长李荩宣、萧超伍,参谋长顾隆筠。原辖整编第三旅改编为第三师,师长周藩;整编第一六六旅改编为第一六六师,师长萧超伍兼;暂编第26旅改为第二五三师,师长王青云。11月初,该军参加淮海战役[7]

1949年1月,解放军围歼该军大部于河南永城东北地区。同年2月,该军残部在上海重建,隶属第十三编练司令部。下辖第三师,师长田仲达;第一六六师,师长叶会西;第二五三师,师长李牧良。该军重建后,即调至滇南整训。1950年1月,解放军在滇南战役中全歼该军。[7]

参考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张明金刘立勤主编,《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2007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第68页
  2. ^ 2.0 2.1 2.2 2.3 张明金、刘立勤主编,《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2007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第69页
  3. ^ 3.0 3.1 3.2 3.3 3.4 3.5 张明金、刘立勤主编,《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2007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第70页
  4. ^ 4.0 4.1 4.2 4.3 4.4 张明金、刘立勤主编,《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2007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第71页
  5. ^ 5.0 5.1 张明金、刘立勤主编,《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2007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第72页
  6. ^ 6.0 6.1 6.2 张明金、刘立勤主编,《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2007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第73页
  7. ^ 7.0 7.1 7.2 张明金、刘立勤主编,《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2007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第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