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萨鲁
黑色非洲穆斯林保护先锋队 (安萨鲁) | |
---|---|
جماعة أنصار المسلمين في بلاد السودان Jamāʿatu Anṣāril Muslimīna fī Bilādis Sūdān | |
领导人 | Abubakar Adam Kambar ("Abu Yasir") †[1] Khalid Barnawi ("Abu Usamatal Ansari")(被俘)[1][2] Abu Jafa'ar (发言人)[3] |
活跃期 | 约 2009–2012 (作为博科圣地派系)[1] 2012–现在 (官方;[1]自2015年起大多不活跃)[4] |
活跃地区 | 尼日利亚北部 |
意识形态 | 伊斯兰基本教义派、圣战主义[5] |
人数 | 2,000–3,000 (2013)[6] |
隶属于 | 博科圣地 (2009–2012) 基地组织 (暗中)[7][8][9] |
盟友 | 博科圣地 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 青年党 |
对手 | 尼日利亚 马里 西方世界 |
战役、战争 | 博科圣地叛乱 马里北部冲突 (存疑)[10] |
黑色非洲穆斯林保护先锋队(阿拉伯语:جماعة أنصار المسلمين في بلاد السودان,拉丁转写:Jamāʿatu Anṣāril Muslimīna fī Bilādis Sūdān),通常称为安萨鲁(Ansaru),偶而称为萨赫勒以外地区的基地组织(al-Qaeda in the Lands Beyond the Sahel),[8]是以尼日利亚为据点的伊斯兰系武装组织。
它的起源不明,曾经是博科圣地的派系(2009-2012),但是已经在2012年1月1日宣布自立为独立团体。[11]在2015年以后并无军事活动,不过它的数名成员仍然活跃。
意识形态
[编辑]与博科圣地不同,博科圣地的意识形态集中在尼日利亚,安萨鲁则更为国际化。它的信仰与基地组织非常一致。 此外,该组织发誓要透过复兴索科托哈里发来恢复“黑色非洲穆斯林的尊严”。该组织还批评博科圣地不分青红皂白地杀害平民,安萨鲁指挥官哈立德·巴纳维声称,他的追随者不会杀害无辜的非穆斯林或安全官员,除非是为了“自卫”,该组织将捍卫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利益,不仅在尼日利亚,而且在整个非洲。
安萨鲁的座右铭是“Jihad Fi Sabilillah”,意思是“为真主的事业而斗争”。
2022年1月2日,捍卫民主基金会的《长期战争日报》报导,安萨鲁重申效忠基地组织。
历史
[编辑]创建
[编辑]安萨鲁的确切起源尚不清楚,但众所周知,该组织是博科圣地的一个派别。博科圣地是一个极端伊斯兰运动,于2009年发起了反对尼日利亚政府的起义。最初的叛乱失败了,于是部分运动逃往阿尔及利亚和索马里,在那里他们在伊斯兰马格里布卡伊达组织和青年党等与基地组织有联络的组织中找到庇护所。在博科圣地创始人Mohammed Yusuf的两个亲密伙伴Khalid Barnawi(Abu Usamatal Ansari)和Abubakar Adam Kambar(Abu Yasir)的主管下,这些流亡者在豪萨被称为“撒哈拉人”(Yan Sahara)。他们与基地组织附属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络,并与他们进行了培训,采用了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战术。由于这些经历,“撒哈拉人”比留在尼日利亚的博科圣地团体更加成熟,并最终批评后者发动叛乱的方式。
回到尼日利亚后,Khalid Barnawi和Abubakar Adam Kambar在不分青红皂白地杀害平民方面与其他博科圣地指挥官意见不一,敦促对西方和高调的目标做出更集中的努力。由于这些分歧,安萨鲁于2012年1月正式从博科圣地分离出来。 Khalid Barnawi谴责博科圣地的行为“对穆斯林世界不人道”。安萨鲁成为卡伊达组织在尼日利亚事实上的分支,甚至偶尔称自己为“萨赫勒以外地区的卡伊达组织”。安萨鲁选举阿布巴卡尔·亚当·坎巴尔为第一任指挥官,但他于2012年8月被杀,哈立德·巴纳维因此成为该组织的领导人。
运营
[编辑]与主要位于尼日利亚东北部博尔诺州的博科圣地不同,安萨鲁在尼日利亚中北部的卡诺州及其周边地区运营,这是豪萨-富拉尼人的心脏地带。它与以马里北部为卡伊达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和西非统一与圣战运动协调活动,并涉嫌将一些战士派往马里,在那里他们参加了马里北部冲突。安萨鲁可能是在薮猫行动行动中被赶出马里的。
在尼日利亚的整个叛乱活动中,安萨鲁与博科圣地密切合作,尽管是其竞争对手。这主要是出于必要,因为这两个派别不能冒险透过互相战斗来削弱自己。
安萨鲁声称对此负责的袭击包括2012年11月在阿布贾的特别反劫匪小队总部越狱,2013年1月袭击尼日利亚军队在参加北马里冲突的路上的车队,以及2013年5月23日与Mokhtar Belmokhtar合作袭击尼日的一座法国拥有的铀矿。[12]
该团体还在尼日利亚进行了多起绑架,包括2011年5月从凯比州绑架一名英国人和一名意大利人,2012年12月在卡齐纳州绑架了一名法国工程师弗朗西斯·科隆普,以及2013年2月从包奇州的一个建筑工地绑架了七名外国人(四名黎巴嫩人、一名英国人、一名意大利人和一名希腊人)。科隆普于2013年11月逃脱。在2011年5月和2013年2月处决了劫持的人质,此前它说英国和尼日利亚政府的救援尝试失败。
没落
[编辑]据报导,安萨鲁的几名军官于2013年返回博科圣地。[12]2015年,安萨鲁召开会议讨论是否想像博科圣地那样加入伊斯兰国。它决定保持独立,因此有一些成员叛逃到博科圣地。在此事件之后,安萨鲁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休眠状态,并停止了在尼日利亚的袭击。[4]2016年4月,安萨鲁领导人哈立德·巴尔纳维(Khalid al-Barnawi)在洛科贾被尼日利亚安全部队逮捕。[2][13]
尽管此时该组织基本上已经停止活动,但直到2017年底,安萨鲁仍然存在于网络上,这表明该组织的几名成员仍然躲藏起来,可能在等待重振组织的机会。[4]2020年1月中旬,安萨鲁透过基地组织的 Al Hijrah 媒体宣布,它是2020年1月14日袭击波蒂斯库姆埃米尔车队的幕后黑手,该车队正在卡杜纳-扎里亚公路上行驶,共有30人死亡,其中包括6名尼日利亚陆军士兵。这是该组织自2013年以来首次公开声明的行动。[14]
认定为恐怖组织的国家
[编辑]认定安萨鲁为恐怖组织的国家有伊拉克、美国、英国、新西兰。
参考
[编辑]- ^ 1.0 1.1 1.2 1.3 ICG 2014,第26, 27页.
- ^ 2.0 2.1 Khalid al-Barnawi: Nigeria Islamist group head 'arrested'. BBC News. [2022-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2).
- ^ Ansaru: A Profile of Nigeria's Newest Jihadist Movement. Jamestown Foundation. 10 January 2013 [2022-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4.0 4.1 4.2 Jacob Zenn. Electronic Jihad in Nigeria: How Boko Haram Is Using Social Media. Jamestown Foundation. 9 December 2017 [16 Jul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6).
- ^ Comolli (2015),第103页.
- ^ "L'intervention française au Mali a déplacé la menace djihadiste vers le sud". LEFIGARO. [Feb 24,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6).
- ^ ICG 2014,第27页.
- ^ 8.0 8.1 Magnus Taylor. Expert interview: Jacob Zenn – On terrorism and insurgency in Northern Nigeria. African Arguments. 24 October 2013 [20 Jul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 ^ Hot Issue: Boko Haram's Mass-Kidnapping in Chibok: Shekau's Gains and Objectives. Jamestown. [Feb 24,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 ^ Comolli (2015),第103, 171页.
- ^ Wayback Machine (PDF). web.archive.org. [2022-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7.
- ^ 12.0 12.1 Nigerian al-Qaedaism. Hudson Institute. 27 January 2014 [24 Febr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February 2014).
- ^ Secret trials of thousands of Boko Haram suspects to start in Nigeria. The Guardian. 9 October 2017 [16 Jul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6).
- ^ “Ansaru publicly returns to Niger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DD’s Long War Journal. 17 January 2020. Retrieved 20 January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