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湖 (香港)
22°20′25.41″N 114°10′22.58″E / 22.3403917°N 114.1729389°E
小西湖(英语:Siu Sai Wu)位于香港九龙的九龙塘之笔架山的笔架山道、歌和老街及龙翔道之间。
小西湖是水务署所建筑的人造蓄水池,水深约20英尺,它的储水主要供九龙塘区淋花及冲厕之用,并开设了一条地下水道连通尖沙嘴火车站。它共有高低等两个湖泊,骤似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景致,因而得名。
南华体育会游艺部在1937年11月14日(星期日)举办“小西湖旅行团”,人数高达50人,当日上午9时45分在香港岛统一码头出发,每人收费港币2毫,提供野餐午膳,加插民众识咏口琴表演及游戏,下午3时半回程[1]。
九龙的童军在1939年8月25日至8月27日,连续3天在此处举行“九龙童子军第一次大露营”,共有18团参加[2]。
1960年代前,此地是香港的中学及小学举办学生集体旅行的热门选择之一。在那时的暑假,由于天气炎热,吸引许多贫家小童到此处嬉水,部分冒失的泳客常在此地丧命,直至1961年已累计超过百人溺毙,香港政府在1961年7月在四周筑起高约8英尺的铁丝网围墙,杜绝游客进入参观。
小西湖亦指1970年代前期,上述蓄水池附近的贫民窟,当年被称为“小西湖寮屋”(Siu Sai Wu Huts)。目前,于九龙观塘翠屏道13号的香港历史档案大楼里,仍保存有70年代,香港政府把那些寮屋居民迁徙到观塘的秀茂坪徙置区(现在的秀茂坪邨)的书信函件,供香港市民借阅参考。
1972年,该蓄水池停用,目前已经不属于水务署所管辖,该湖从此空置至今。
地理环境
[编辑]小西湖位于港铁东铁线(前称九广东铁)笔架山隧道段的西部,具体位置为笔架山道、歌和老街及龙翔道之间的峡谷里。目前大部分地区被香港水务署所架设的铁丝网围栏阻隔,四周遍布茂密丛林包围,一般市民只能在歌和老街的下游入口远观满溢的小西湖溅出堤坝造成小瀑布。
1940及50年代的香港书刊描述的周围环境
[编辑]之“木刻与诗”刊登由广东省的诗人梁俨然(梁松生)先生的“小西湖之旅”。
罪案温床
[编辑]1939年7月29日(星期六)下午3时,天雨绵绵,24岁教师黄剑池与21岁女朋友李银到小西湖拍拖,被3名持短剑劫匪抢去港币7元5毫、价值港币10元金戒指[3]。
1940年1月19日(星期五)下午2时45分,23岁女子陈莲卿与朋友在小西湖,被3名持短剑劫匪抢去港币13元、价值港币10元金戒指及港币13元手表[4]。
1953年10月11日(星期日)下午,“美新贸易公司”徐崇伟经理与妻子任苏、儿子徐锦礼及女儿徐锦英在小西湖被一群6至7名劫匪持刀抢去港币120元、2美元、4只戒指及3只手表。香港警察随后拘捕籍贯广东省东莞县的22岁大陆劫匪黄林,在同年10月21日(星期三)押解至九龙裁判署提堂[5]。同年11月23日(星期一)在九龙地方法院判决另外两位劫匪罪名成立,17岁香港劫匪罗毓旺被判4年苦工监及笞10藤;18岁籍贯广东省清远县大陆劫匪潘汉全被判18个月苦工监[6]。
30岁的许坚在1961年6月5日(星期一)晚上6时在小西湖游泳时,被一位身穿笔挺西装的匪徒抢去放在湖边的衣服,包括港币12元及一只手表[7]。
住在九龙牛头角的25岁梁姓匪徒在1963年10月29日(星期二)中午12时在小西湖,以三角锉威胁行劫一群学生,遇反抗,他刺伤一位16岁陈姓学生的肩膀[8]。
九龙地方法院在1963年11月25日(星期一)下午判决屡次在小西湖行劫的28岁匪徒梁伟培入狱3年,他曾经在同年10月27日(星期日)在小西湖行劫两男四女共6只手表;一对小西湖情侣两只手表及两只戒指;同年10月28日(星期一)中午持刀行劫11位到小西湖观光的学生,劫去港币8元2毫及一只手表[9]。
1965年9月11日(星期六)下午5时,5位由7岁至11岁的学生在小西湖戏水捉鱼,被10多名17岁的飞仔殴打,并抢去书包[10]。
1968年8月6日(星期二)上午在小西湖滤水池引水道,发现33岁妇人李娇娱被铁线捆绑的尸体。她的38岁籍贯广东省台山县丈夫梅胜才被控谋杀,在1968年8月14日(星期三)上午狎解至北九龙裁判署加西亚法庭提讯;1968年8月17日(星期六)再度提堂;1968年10月21日(星期一)在高等法院提堂;[11][12][13]。1968年10月25日(星期五)被判误杀罪,入狱6年[14][15]。
一位男学生与11位女同学在1969年1月8日(星期二)在小西湖野餐时,被6名18岁至22岁的匪徒以破玻璃瓶威胁,抢劫价值港币170元的现金、两部相机,并刮伤男同学的脸孔[16]。
多人遇溺
[编辑]- 住在九龙石硖尾村的20岁小贩黄日平与另一名17岁小贩伍锡添、16岁学徒伍规在1952年5月11日(星期日),下午5时联袖到小西湖游泳,三人皆懂得游泳,然而,黄日平潜游到水底时,不再浮起,两人报警,最后由消防员从湖底打捞出他的尸体[21]。
- 住在九龙油麻地吴松街的20岁青年欧炳林与朋友曾广瑞及曾广榕昆仲在1959年11月6日(星期日)中午12时到小西湖观光,欧炳林在湖畔洗手时,失足堕湖,消防员由下午5时打捞至深夜仍未找到他的遗体[23]。
- 住在九龙塘模范村的黄炳炎及吴光明在1961年7月29日(星期六)下午4时于小西湖游泳溺毙,由于同伴没有即时报警求助,消防署延至晚上7时40分才接获报告打捞至晚上9时仍无结果,他们的尸体分别延至1961年7月30日(星期日)清晨及中午才浮出湖面。当年小西湖在此星期里已累计溺毙5位儿童。由于惨剧频生,小西湖四周筑起8英尺高的铁丝网围栏[26][27]。并加上中、英双语警告牌“Warning: it is very dangerous to swim in these lakes, there have been seven peoples drowned here this year (August, 1961), don't be the next! 警告:擅入水池内游泳,甚为危险,本年内在水池游泳而溺毙者已有七人之多,请勿覆前之辙!”[28]。
- 1964年8月26日(星期三)下午2时,一群九龙塘官立小学学生到小西湖捉鱼,10岁四年级籍贯广东省高明县蔡启华不幸失足堕进湖底,消防局派出工程车及救护车打捞,当天仍然无法寻获[32],直至1964年8月27日(星期四)下午3时半才浮出尸体[33]。[34]。
21世纪的香港报章介绍的现况
[编辑]- 2009年1月27日的香港之《东方日报》,港闻一,A11页,记者:甘铭添。
公共交通
[编辑]邻近的观光热点
[编辑]参见
[编辑]- 香港《大公报》,1939年8月21日,星期一,第六版;
- 香港《大公报》,1940年5月20日,星期一,第七版;
- 香港《国民日报》,1941年2月24日,“木刻与诗”;
- 《最新香港指南》第104页,汤建勋先生编辑,香港民华出版社在1950年2月初版;
- 《香港九龙新界旅行手册》,吴灞陵先生编辑,香港华侨日报在1950年8月初版;
- 香港《大公报》,1959年12月7日,星期一,第四版;
- 香港《工商日报》,1961年7月31日,星期一,第五页;
- 香港《东方日报》,2009年1月27日,星期二,港闻一,A11页;
- 位置地图:《香港年鉴》(1963年)之第五篇第六〇页,香港华侨日报出版;
- 小西湖的地图、2008年9月的影像及1996年的图片
- 小西湖的上下游在2008年10月的影像及1996年的图片
- 香港政府档案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赛西湖
参考
[编辑]- ^ 1937年11月10日(星期三),香港:《华字日报》,第壹张,第肆页。
- ^ 1939年8月21日(星期一),香港:《大公报》,第二张,第六版。
- ^ 1939年7月30日(星期日),香港:《华字日报》,第贰张,第叁页。
- ^ 1940年1月20日(星期六),香港:《华字日报》,第贰张,第肆页。
- ^ 1953年10月22日(星期四),香港:《华侨日报》,第三张,第一页:港闻三。
- ^ 1953年11月24日(星期二),香港:《华侨日报》,第二张,第三页:港闻三。
- ^ 1961年6月6日(星期二),香港:《工商日报》,第七页。
- ^ 1963年10月30日(星期三),香港:《大公报》,第一张;第四版。
- ^ 1963年11月26日(星期二),香港:《工商日报》,第六页。
- ^ 1965年9月12日(星期日),香港:《华侨日报》,第二张,第一页:港闻一。
- ^ 1968年8月15日(星期四),香港:《华侨日报》,第一张,第四页:香港新闻。
- ^ 1968年8月18日(星期日),香港:《华侨日报》,第一张,第四页:香港新闻。
- ^ 1968年10月22日(星期二),香港:《华侨日报》,第一张,第二页:香港新闻。
- ^ 1968年10月26日(星期六),香港:《工商日报]]》,第七页。
- ^ 1968年10月26日(星期六),香港:《大公报》,第二张;第五版。
- ^ 1969年1月8日(星期三),香港:《大公报》,第一张;第四版。
- ^ 1947年9月17日(星期三),香港:《华侨日报》,第壹张,第叁页。
- ^ 1949年9月18日(星期日),香港:《华侨日报》,第二张,第二页:港闻二。
- ^ 1949年9月18日(星期日),香港:《工商日报》,第五页。
- ^ 1949年9月18日(星期日),香港:《大公报》,第一张;第四版。
- ^ 1952年5月12日(星期一),香港:《华侨日报》,第二张;第二页。
- ^ 1959年7月2日(星期四),香港:《大公报》,第一张;第四版。
- ^ 1959年11月7日(星期一),香港:《大公报》,第一张;第四版。
- ^ 1960年4月21日(星期四),香港:《大公报》,第一张;第四版。
- ^ 1961年7月17日(星期一),香港:《工商日报》,第五页。
- ^ 1961年7月30日(星期日),香港:《工商日报》,第五页。
- ^ 1961年7月31日(星期一),香港:《工商日报》,第五页。
- ^ 1961年8月4日(星期五),香港:《工商晚报》,第四页。
- ^ 1964年7月24日(星期五),香港:《华侨日报》,第二张,第一页:港闻一。
- ^ 1964年7月24日(星期五),香港:《工商日报》,第五页。
- ^ 1964年7月24日(星期五),香港:《大公报》,第一张;第四版。
- ^ 1964年8月27日(星期四),香港:《华侨日报》,第四张,第四页:本港新闻。
- ^ 1964年8月28日(星期五),香港:《华侨日报》,第三张,第三页:港闻六。
- ^ 1964年8月27日(星期四),香港:《工商日报》,第五页。
- ^ 1965年7月21日(星期三),香港:《华侨日报》,第二张,第一页:港闻一。
- ^ 1965年7月22日(星期四),香港:《华侨日报》,第一张,第四页:本港新闻。
- ^ 1966年4月26日(星期二),香港:《工商日报》,第六页。
- ^ 1966年4月26日(星期二),香港:《华侨日报》,第二张,第三页:港闻三。
- ^ 1966年4月27日(星期三),香港:《华侨日报》,第三张,第二页:港闻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