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布达拉宫

坐标29°39′28″N 91°07′01″E / 29.65778°N 91.11694°E / 29.65778; 91.11694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
世界遗产
布达拉宫全景(2009年)
官方名称Historic Ensemble of the Potala Palace, Lhasa(英文)
Ensemble historique du Palais du Potala, Lhassa(法文)
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标准文化:(i)(iv)(vi)
参考编码707
登录年份1994年(第18届会议
扩展年份2000年、2001年
面积60.5公顷
缓冲区198.8公顷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坐标29°39′28″N 91°07′01″E / 29.65778°N 91.11694°E / 29.65778; 91.11694
分类古建筑
时代民国
编号1-107
认定时间1961年
布达拉宫
汉语名称
汉语布达拉宫
繁体字 布達拉宮
简化字 布达拉宫
藏语名称
藏语 ཕོ་བྲང་པོ་ཏ་ལ།
英语名称
英语 Historic Ensemble of the Potala Palace, Lhasa
法语名称
法语 Ensemble historique du Palais du Potala, Lhassa

布达拉宫藏语ཕོ་བྲང་པོ་ཏ་ལ་威利转写pho brang po ta la藏语拼音Pozhang Bodala)坐落在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兴建。于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宫中收藏了无数的珍宝,为一座艺术殿堂。1961年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布达拉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编辑]

布达拉”或译“普陀珞珈”,为梵文“Potalaka”之音译,意为“小白花树”、“光明海岛”等,佛教传说中为观世音菩萨的常住道场,原位于印度南部,浙江舟山的普陀山之名亦源于此。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定都拉萨,建立起强大的吐蕃政权。641年,他与尼泊尔塔库里王朝中原王朝联姻,迎娶尺尊公主文成公主,在玛布日山上修建了宫殿。因为松赞干布把观世音菩萨作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就用佛经中菩萨的住地“布达拉”来给宫殿命名,称作“布达拉宫”。当时的布达拉宫有大小房屋一千间,但是在赤松德赞统治时期遭遇雷火烧毁了一部分。后来在吐蕃王朝灭亡时,宫殿也几乎全部被毁,只留下了两座佛堂幸免于战火。此后随着西藏的政治中心移至萨迦,布达拉宫也一直处于破败之中。

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洛桑嘉措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拉萨再度成为青藏高原的政治中心。1645年,他开始重建布达拉宫,三年后竣工,是为白宫。1653年,五世达赖入住宫中。从这时起,历代达赖喇嘛都居住在这里,重大的宗教和政治仪式也都在这里举行,布达拉宫由此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五世达赖去世后,为安放灵塔,宫廷总管第巴·桑结嘉措继续扩建宫殿,形成红宫。在红宫修建时,除了本地工匠,政府和尼泊尔政府也都派出匠师参与,每天的施工者多达7700余人。整个布达拉宫到1693年基本完工,总共历时48年,耗资约白银213万两。

布达拉宫在建成后又进行过多次扩建,方形成今日之规模。1959年,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离开西藏。此后,布达拉宫就不再是政治活动的场所,而只保留了宗教的功能。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批准了一项规模浩大的布达拉宫维修计划。大修于1989年开始,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施工,并同时开展调查和文物登记工作。维修一期工程在1994年结束,耗资共计人民币5300万元。2005年,二期工程开工[1][2],于2009年竣工。

建筑概况

[编辑]
1920年代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蜿蜒直至山顶,宫域几乎占据了整座山峰。宫内群楼耸峙,殿宇巍峨,金顶辉煌,气势雄伟,充分体现了藏式建筑的特色。主楼高117.2米,东西长360米,南北宽140米。从外观看有十三层,实际只有九层,下方的四层是由岩石向上砌筑的地垅墙,起支撑作用。整座布达拉宫有房屋近万间,全部为木石结构,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宫殿外墙用大块花岗石砌筑,厚度2至5米,部分墙体夹层内还灌注铁汁,更加坚固。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由三部分组成。红宫居中,东连白宫,西接扎厦,三者相互贯通,浑然一体。宫殿在平面上是由许多矩形房屋拼合而成的,结构十分复杂。在纵向上,各种房屋高低错落,前后参差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的外部都用红、白、黄三色粉刷,象征威严、恬静和圆满,色彩和样式都具有鲜明的藏传佛教特征。

白宫

[编辑]
白宫

白宫因外墙为白色而得名。它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的场所,共有七层。最顶层是达赖喇嘛的寝宫“日光殿”,殿内有一部分屋顶敞开,阳光可以射入,晚上再用蓬布遮住,因此得名。日光殿分东西两部分,西日光殿(尼悦索朗列吉)是原殿,东日光殿(甘丹朗色)是后来仿造的,两者布局相仿,分别是十三世和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寝宫,也是他们处理政务的地方。这里等级森严,只有高级僧俗官员才被允许进入。殿内包括朝拜堂、经堂、习经室和卧室等,陈设均十分豪华。

白宫的第六层和第五层都是生活和办公用房。第四层有白宫最大的殿宇东大殿(措钦厦)。殿长27.8米,宽25.8米,内设达赖宝座,上悬同治帝书写的“振锡绥疆”匾额。布达拉宫的重大活动如达赖坐床典礼、亲政典礼等都在此举行。

白宫外部有“之”字型的上山蹬道。东侧的半山腰有一块宽阔的广场,称作德央厦,是达赖喇嘛观看戏剧和举行户外活动的场所。广场的南北两侧建有僧官学校等。

白宫在红宫的下方与扎厦相连。扎厦位于红宫西侧,是为布达拉宫服务的喇嘛们的居所,最多时居住着僧众25000多人。它的外墙都是白色,因此通常也被看作是白宫的一部分。

红宫

[编辑]
顶层殿宇

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央位置,外墙为红色。宫殿采用了曼荼罗布局,围绕着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建造了许多经堂、佛殿,从而与白宫连为一体。最初是尺尊公主从尼泊尔带来的工匠设计建造的。

灵塔殿

[编辑]

红宫最主要的建筑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共有五座,分别是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和十三世。各殿形制相同,但规模不等。其中最大五世达赖灵塔殿(藏林静吉)殿高三层,由十六根大方柱支撑,中央安放五世达赖灵塔,两侧分别是十世和十二世达赖的灵塔。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西大殿(措钦鲁,亦名司西平措)是红宫中最大的殿堂,高6米多,面积达725.7平方米。殿内悬挂乾隆帝亲书的“涌莲初地”匾额,下置达赖宝座。整个殿堂雕梁画栋,有壁画698幅,内容多与五世达赖的生平有关。在红宫的西部是十三世达赖灵塔殿(格来顿觉),建于1936年,是布达拉宫最晚的建筑。其规模之大也可与五世达赖灵塔殿相媲美,殿内除了灵塔,还供奉着一尊银造的十三世达赖像和一座用20万颗珍珠、珊瑚珠编成的法物“曼扎”。

法王殿和圣者殿

[编辑]

红宫中的法王殿(曲结哲布或曲吉竹普)又叫法王洞,和圣者殿(帕巴拉康)相传都是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 法王殿正处在布达拉宫的中央位置,它的下面就是玛布日山的山尖。据说这里曾经是松赞干布的静修之所,现供奉着松赞干布、赤尊公主、文成公主以及大臣们的塑像。其中法王洞的文成公主像为泥质,双手妙手置于袖内,结跏趺座;外身套蓝底绣花披肩,内套咖啡色底绣花长裙,头戴绿色真丝头巾戴冠;双耳饰金缀,表情清秀淑美,呈唐代仕女之相。 圣者殿供奉松赞干布的主尊佛——一尊由檀香木天然形成的观世音菩萨像。

金顶

[编辑]

红宫的屋顶平台上布满各灵塔殿的金顶,全部是单檐歇山式,以木制斗拱承托外檐,上覆鎏金铜瓦。顶端立一大二小的三座宝塔,金光灿灿,煞是耀眼。屋顶外围的女墙用一种深紫红色的灌木垒砌而成,外缀各种金饰,墙顶立有巨大的鎏金宝幢和红色经幡,体现出强烈的藏式风格。

《清代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

[编辑]

《清代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是一副壁画,位于布达拉宫主体建筑红宫第二层回廊墙壁上。其高210厘米,宽160厘米,完整地描绘了清康熙年间7000名最好的工匠建造红宫的整个过程,也成为了不同民族地区工匠合作完成这项宏大建筑工程的历史实证。 壁画中有描绘泥匠们采制阿嘎土(现今对布达拉宫的修缮和保护中依然沿用阿嘎土)时的场景。阿嘎土作为一种优质建筑材料,制成的屋顶韧性极强,即使支撑木梁断裂屋顶也不易坍塌,但用工具帛多打阿嘎土的过程非常辛苦。当时的工人们在打制阿嘎土时经常唱歌,类似于劳动号子。

其他建筑

[编辑]

红宫中的另外一些宫殿也很重要。三界兴盛殿(萨松朗杰)是红宫最高的殿堂,藏有大量经书和清朝皇帝的画像,像皇帝在那里居住一样。坛城殿(洛拉康)有三个巨大的铜制坛城(曼陀罗),供奉密宗三佛。持明殿(仁增拉康)主供密宗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及其化身像。世系殿(仲热拉康)供金质的释迦牟尼十二岁像和银质五世达赖像,十世达赖的灵塔也在此殿。

珍藏

[编辑]
宫门前雪狮

布达拉宫所有宫殿、佛堂和走廊的墙壁上,都绘满了壁画,周围还有各种浮雕。壁画和雕塑大都绚丽多彩,题材主要有高原风景、历史传说、佛教故事和布达拉宫建造场面等,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宫内收藏了大量文物珍宝,有各式唐卡(佛教卷轴画)近万幅,金质、银质、玉石、木雕、泥塑的各类佛像数以万计。此外还有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清皇帝的赦书、印玺,各界赠送的印鉴、礼品、匾额和经卷,宫中自用的典籍、法器和供器等。其中如金汁书写的《甘珠尔》、《丹珠尔》(两者都是藏文的《大藏经》)、贝叶经时轮注疏》、释迦牟尼指骨舍利、清朝皇帝御赐的金册金印等都堪称稀世珍宝,价值连城。

在丰富的藏品中,最重要的是安放历代达赖喇嘛遗体的灵塔。从五世到十三世,除了被革除教职的六世外,其余八位都建造了奢华的灵塔。这些灵塔大小有别,但形式相同,均由塔顶、塔瓶和塔座组成。塔顶一般十三阶,顶端镶以日月和火焰轮。塔瓶存放遗体,分成内外两间。外间设佛龛,供千手千眼观音像,内间一床一桌,床上安放达赖尸棺,书桌上放置达赖生前用过的一套法器和文房用品。所有灵塔都以金皮包裹、宝玉镶嵌,显得金碧辉煌。其中五世达赖的灵塔高达14.85米,当时为建造它,共花费白银104万两,并用去了11万两黄金和15000多颗珍珠、玛瑙、宝石等。十三世达赖的灵塔也高达14米,用去了1.9万两黄金。

周边情况

[编辑]
后山园林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的东西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与高大的宫墙相接。宫墙高6米,底宽4.4米,顶宽2.8米,用夯土砌筑,外包砖石。墙的东、南、西侧各有一座三层的门楼,在东南和西北角还各有一座角楼。宫墙所包围的范围全都属于布达拉宫。

宫墙内的山前部分叫作“雪城”,分布着原西藏政府噶厦的办事机构,如法院、印经院和藏军司令部等。此外还有作坊、马厩、供水处、仓库、监狱等宫廷辅助设施也都设在这里。

宫墙内的山后部分称做“林卡”,主要是一组以龙王潭为中心的园林建筑,是布达拉宫的后花园。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时在此取土,形成深潭。后来六世达赖在湖心建造了三层八角形的琉璃亭,内供龙王像,故此称为龙王潭。

红山的右侧有一座药王山,山上有17世纪建造的一座藏医学院。宫前公路南侧有一块“达扎路恭纪功碑”,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为表彰其大将达扎路恭广德元年(763年)率兵攻掠长安而建立的。在宫墙周边,近年来新建了不少商业设施,与布达拉宫庄严肃穆的气氛形成强烈的反差。

参见

[编辑]
从布达拉宫俯瞰拉萨市区

参考文献

[编辑]
  1. ^ [http://www.ncha.gov.cn/art/2015/4/10/art_1325_118728.html[永久失效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关于布达拉宫第二期(墙体)结构监测工程立项的批复》(简体中文)
  2. ^ 《拉萨布达拉宫“二期”维修进展顺利》.中新社拉萨七月二十日电(记者徐足之). [2018-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9). 

外部连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