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情感亲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情感亲密(Emotional intimacy)是人际关系中的概念,有别于肢体亲密,是指和其他人情感互动交流的程度,程度因人而异,也会随时间及两人关系而有变化[1]

情感亲密和对另一个人的亲密感有关,因着亲密,因此可以分享彼此的感受,其中也会伴随着理解、肯定以及关怀[2],而情感情绪感觉可能也会有不同的变化。在一般情形或是专业语境下,情感亲密可以指上述所有的层面,也可能只指其中的一部分。

叙述

[编辑]

情感亲密可以用语言来表示,也可以用非语言的方式表示。两人互动时自在的程度以及效果,以及进入彼此个人空间的经验可以表示两人的情感亲密程度。亲密沟通可以用表达的方式来表示(例如谈话),也可以用间接行动的情形表示(例如几个朋友安静地坐在公园长椅上,紧靠着彼此)。

情感亲密主要是以信任为基础,也和两人关系的本质以及所在的文化有关。情感亲密和性亲密是不同的。性的亲密可以在有情感亲密的情形下发生,但若没有情感亲密,也可以有性亲密,而情感亲密常常是在没有任何性接触的情形下出现的。情感亲密是和两人心理有关的,是两人之间的信任以及互动,以致于可以促进彼此可以分享最深层的自我。依照两人的成长背景以及文化风俗的不同,情感亲密可能包括分享思想感觉以及情绪,目的是为了彼此了解、互相支持、并且建立共同的氛围。情感亲密也可能包括分担彼此的责任。

深入的情感亲密需要高度的透明及坦诚。对话是情感亲密关系中的要素。例如远距离恋爱主要就是用对话为基础。相较于一般形式的恋爱,有时远距离恋爱会更强烈,因为会强迫情侣增强其对话的互动。[3]情感亲密中也包括一定程度的脆弱,对许多人可能会感到不安或是造成焦虑。不过这样不安的感觉一般会随时间以及持续的互动而减弱,甚至消失。有情感亲密的情侣,在和对方相处时可以更加的自在。他们可以分享各自的梦想以及正向的特质,其中也可能伴随着一些负面的特质。此时是两人关系中重要的时刻,也是最艰难的时刻。情感亲密是可以向对方分享感觉,表达对彼此的重视[4][5]。在两人关系中提升情感亲密是非常重要的。缺乏情感亲密的情形可以透过花时间彼此相处来改善。许多网站会建议,当两人互动出现问题时,立刻讨论相关问题,对增进情感亲密是有帮助。诚实、表达感激、持续的沟通也有助于维持稳定的情感亲密。

情感亲密和社会

[编辑]

情感亲密是一种社会现象,一方面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社会。社会规范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而亲密的表现方式也是如此。例如,一些新的家庭法允许个人摆脱核心家庭的模式。

社会的个体之间会相互依存。为了维持彼此之间稳固的关系,维持群体的生活,个体不但需要遵守明确订立的原则,也需要遵守一些潜规则。他们也需要其他人的服务,以满足他们生活中一些必须的层面。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不太可能只靠自己满足自身的所有需求。因此不论个人是否选择如此,一个人势必会有些层面和其他人有关。但根据黑格尔的理论,个人会选择和那些人有较亲密的关系,因此可以有更多"作自己"的选择及自由[6]。这个自由让个人不会成为公共财产或私人秘密的主体,因此更加重要。情感亲密可以视为一个泡泡,是一个允许个体和其他个体分开的例外情形。矛盾的是,这种亲密感(伴随着爱)创造了更强的自信,这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所发展的。因此情感亲密也很容易融入社会当中。[6]。因为情感亲密也会受到社会的规范,因此个体也会受到社会过程的影响。例如夫妻需要宣告其已婚的状态,夫妻及家庭也需要遵守政府的相关法律。

情感亲密也可以促进身心理的幸福安宁[2]。在一社会过程中,个体会有较强大的力量,因此可能可能调整社会的的价值系统。情感亲密不是只能和伴侣共享而已,也可以和朋友、家人、同事甚至竉物有情感亲密。

有些情感亲密会因为社会壁垒或是规范而不易建立。例如男性之间的情感亲密就很难建立,原因是和社会所认知的阳刚特质不同、竞争压力、惧怕因为情感亲密而变的脆弱、也有可能是因为同性恋恐惧。男性会有许多同性别的好朋友,但在讨论重要的议题及决定时,许多男性会和他们女性的朋友讨论。在情感亲密关系的建立上,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力。

情感亲密量表

[编辑]

情感亲密量表( Emotional Intimacy Scale,简称EIS)是有五个项目的量表,可以评估在两个人的情感亲密程度。[2]

量表会评估亲密关系中的五个基础要素。会以问卷的方式进行。其中需要评估在实际情形下,五个基础要素的程度

结果显示正面的亲密关系会让EIS分数提高,也会增加个体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生活满意度以及其他正面效果。负向的亲密关系会让EIS分数降低,也会增加个体的压力、痛苦及疲累。好的亲密关系会给人目的以及归属感,也会增加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幸福。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Dahms, Alan M. Emotional Intimacy: Overlooked Requirement for Survival. Pruett Publishers. 1972. ISBN 978-0871081841. 
  2. ^ 2.0 2.1 2.2 Sinclair,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Emotional Intimacy Scale, ISSN 1061-3749, Vol 13.
  3. ^ Jurkane-Hobein, Ivet. Imagining the Absent Partner: Intimacy and Imagination in 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s. Innovative Issues and appraoches in social sciences. 2015. 
  4. ^ Emotional Intimacy. Psychologytoday.com. [19 November 2014]. 
  5. ^ Restoring Emotional Intimacy. Marriage.com. [2017-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6. ^ 6.0 6.1 Blatterer, Harry. Everyday Friendships: Intimacy as Freedom in a Complex World. Palgrave Macmillan.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