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之路
求生之路 | |
---|---|
| |
官方译名 |
|
常用译名 |
|
类型 | 恐怖生存 第一人称射击游戏 |
平台 | Microsoft Windows、Mac OSX、Xbox 360、Xbox One(向下兼容Xbox 360版本) |
开发商 | Valve South、Valve Certain Affinity(Xbox 360版) |
发行商 | Valve |
设计师 | Mike Booth(总监) |
编剧 | Chet Faliszek |
音乐 | Mike Morasky |
系列 | 求生之路系列 |
引擎 | Source |
模式 | 四人合作模式,对抗模式 |
发行日 |
《求生之路》(英语:Left 4 Dead,中国大陆译作“求生之路”,香港和台湾译作“恶灵势力”),中国大陆又叫做生死4人组,是一款以丧尸为主题的恐怖生存类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由Valve软件公司旗下的Turtle Rock工作室制作[1]。此游戏使用的是Source引擎,有个人电脑和Xbox 360版本。
在2008年万圣节开发小组对外发布了游戏介绍视频[2],视频是游戏剧情“毫不留情”(No Mercy)的开头[3]。其后《求生之路》分别在2008年11月18日和11月21日于美国和欧洲上市,并在2009年4月28日把市售包装改为《求生之路:生存包》(Left 4 Dead:Survival Pack),其主要内容为增加生存模式。
2009年6月1日,开发小组正式宣布开发《求生之路2》[4],并于2009年11月17日推出。同年8月5日,开发小组宣布会在2009年9月推出新的战役地图:“坠机险途”(Crash Course)[5],并于9月29日推出。
2010年8月22日,Valve在Gametrailers.com发布了一段访问片段,表示Valve将会推出一个名为“牺牲”(The Sacrifice)的战役,以及讲述求生之路中幸存者们的遭遇的同名数位漫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6][7]。在2010年9月15日,漫画的第一部分在求生之路的 官方网站释出[8],并每隔一星期释出下一部分的漫画,漫画共有四个部分,分别讲述游戏中四位幸存者的遭遇。
游戏模式
[编辑]玩家要和其他幸存者角色(共四人)一起合作,逃离被病毒感染的区域并对抗沿路上的感染者。玩家要根据沿途所看到的指示逃到下一个安全的地方(安全室),到达指定地点后便要抵抗不断来袭的丧尸,直到救援的来临以离开疫区[9]。在逃亡的路上,玩家需要启动地图上的一些机关,好让幸存者能够继续前进,但此举会引起大量感染者的来袭(例如开启建筑物的紧急逃生门,此举会使建筑物的火警钟响起并引来丧尸。)。玩家也有机会因误触机关(例如触动了汽车的防盗装置,或者穿过了金属探测器使探测器响起。)而引发丧尸群的来袭。
游戏有四种难度可供选择(容易、一般、进阶和专家)。游戏还设有“成就”供玩家解开,只要玩家能达成成就列表中的要求(如:单独战胜tank,完成所有“专家”难度的战役一次),就可以解开成就并记录在游戏中[10]。
目前游戏模式有四种:
战役模式(Campaign Mode,一般模式)
[编辑]四个玩家组成队伍对抗全数由电脑人工智能操控的感染者,幸存者队伍的任何空缺会由电脑人工智能暂时操控,直到有其他玩家加入来控制该角色[9][10]。
对抗模式(Versus Mode)
[编辑]四个操控幸存者的玩家对抗四个操控特殊感染者的玩家。双方在战役中于每一个章节中交替扮演幸存者和感染者[11]。
幸存者要逃到安全室或离开疫区,感染者就要尽可能地阻止幸存者抵达安全室或逃离疫区。在玩家完成了一个章节后,服务器就会根据活存下来的人的数目、生命值总和、行进距离以及地图难度等因素计算双方的分数,分数较高者为胜。 [12]
玩家扮演感染者时,只能扮演Hunter(猎人)、Smoker(烟雾者)、Boomer(呕吐者)以及随机出现的Tank(坦克)。在续作求生之路2中,玩家还可扮演新加入的特殊感染者Charger(冲撞者)、Spitter、Jockey。
对抗模式的难度不供玩家选择,而是被设定为一般。为了游戏的平衡性,所有对抗模式地图都在战役模式地图的基础上有一些细节及设定上的修改。在对抗模式中,推开敌人(用枪托推开感染者)是有限制的,当幸存者推开敌人数次后,便会出现疲劳,需冷却一小段时间后才可以继续使用。
生存模式(Survival Mode)
[编辑]2009年4月23日,游戏加入了生存模式[13],所有玩家都能透过游戏更新免费在游戏中加入这个模式[14]。在生存模式里,画面会出现一个计时器,地图里也会有大量的物资供玩家使用。当玩家准备好了后,便可以启动地图的机关(如起重机的控制杆、无线电等)。死机关被开动后,计时器便会开始计时,同时亦会有大量的感染者不断来袭,直到所有玩家死亡为止[15]。玩家在开始计时后能坚持一段时间就能获得奖牌(4分钟以上获得铜牌,7分钟以上获得银牌,10分钟以上获得金牌)。游戏中共有十八张生存模式地图,其中十七张是经修改过的旧有战役地图,另外还有一张称为“最后一刻(Last Stand)”的灯塔地图。
角色、武器和道具
[编辑]游戏中有4名幸存者角色供玩家选择[16][17]。包括越战老兵,前美国陆军特种部队成员的比尔(Bill,全名为William Bill Overbeck),当地某电子业经理路易斯(Louis),唯一的女性角色、喜爱恐怖电影的大学生佐伊(Zoey)和纹身机车骑士弗朗西斯(Francis)。
玩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色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幸存者会有大量的武器使用,M16A2出口型(简称为突击步枪(Assault Rifle),可全自动射击,50发弹匣)、春田制勃朗宁M1911A1(简称为M1911手枪(M1911 Pistol),15发弹匣,取得两把的话就会是双枪,不过第二把没有手电筒)、乌兹(简称为冲锋枪(Submachine Gun),50发弹匣)、Benelli M4 Super 90(简称为自动霰弹枪(Auto Shotgun),10发弹仓)、雷明登870泵动式霰弹枪(简称为泵动式霰弹枪(Pump-shotgun),8发弹仓)、儒格Mini-14狙击枪(简称为猎用步枪(Hunting Rifle),连15发弹匣及瞄准镜)、M134迷你炮机枪(简称为迷你炮(Minigun),安装在三脚架上,无限子弹,但会过热和不能拿走,通常在最后一个章节中在沙包后面出现)和勃朗宁M2重机枪(简称为重机枪(Heavy Machine Gun),安装在三脚架上,无限子弹,但会过热和不能拿走,只会在牺牲者(The Sacrifice)战役中出现),这些武器都附有一个可随意开关的迷你手电筒(M134及勃朗宁M2除外)。
值得一提的是游戏中的Pump-Shotgun其实是一种合成的泵动式霰弹枪,此枪参考了雷明登870、伊萨卡37及温彻斯特1300的外观,此枪在现实是不存在。
手枪是玩家在游戏起初必备的武器,以及在受伤倒地时唯一可以使用的武器,玩家有机会在游戏中获得多一把手枪。除了手枪外,所有的枪械都有弹药的限制。
在游戏中,误伤对友(Friendly fire)是会被计算的,也就是说,幸存者会被其他幸存者的武器误伤并损失生命值。在困难度“容易”的游戏中,幸存者不会因队友开火而受伤,但游戏仍会把它纪录下来。另外,玩家可以利用手上的武器把身旁的丧尸推开。
玩家也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弹药、急救包、止痛药、土制铁管炸弹(其闪光和声音能够吸引丧尸扑向炸弹,但是对特殊僵尸无效)和燃烧瓶(制造火种对付成群的丧尸)。也有一些大型物品如汽油罐、瓦斯罐、氧气筒和随着牺牲(The Sacrifice)战役的更新而新增的炸药桶等,可以帮助对付丧尸(射击它们以制造爆炸或火焰),不过它们是不能被随身携带的(玩家拿着它们的时候不能拿着枪械,只能推开丧尸;炸药桶是无法拿着的)。[9]
生命值和状态
[编辑]幸存者的速度会随生命值的降低而减慢。当幸存者的生命值降到零的时候就会受伤倒地且无法移动,但是可以使用手枪来自我防卫。幸存者倒地时,角色状态栏会有另一种血量槽来计算幸存者的生命值,这些生命值会随时间而减少(失血)。如果在生命值归零之前幸存者还没有被扶起的话,幸存者便会死亡。被扶起后的幸存者会有暂时性的生命值(生命值会因为失血而渐渐下降,直至剩下1生命值)。 当幸存者再一次受伤倒地时,同样地须由其它幸存者扶起,但此时画面会变成黑白色,表示玩家已经进入濒死的状态。这时候如果再次倒地,幸存者便会死亡。[9]
如果幸存者不小心地从高处(如天台)失足坠下的话,虽然幸存者会抓住高处的边缘但是会无法动弹(不能使用任何东西,包括武器)。无法活动的幸存者得由其他幸存者扶起(救起)。幸存者挂在边缘无法动弹时,角色状态栏会有另一种血量棒来计算幸存者的生命值,如果在生命值归零之前幸存者还没有被扶起的话,幸存者便会从高处坠下受伤或死亡。幸存者被扶起(救起)后,其剩余生命值继承其挂在边缘时的生命槽的百分值(例如挂边前有100/100HP,被救起时有200/300HP,则被救起后剩余66/100HP)。
在战役模式中,如果幸存者被杀死了的话,只要等待一段时间便可以复活(会出现在游戏中一些小房间里,必须由其它幸存者所解救),但如果所有由玩家控制的角色都宣告死亡或者全部幸存者都受伤倒地或死亡的时候,游戏便会重新开始。[9]
急救包可以增加幸存者的生命值,且能把让幸存者的状态回复正常(生命值愈少,回复的生命值就愈多,回复量为已损失的生命值的80%,但无法回复至100/100HP),而止痛药则可以为幸存者提供暂时性的生命值(回复50点暂时性的生命值,无法回复至100/100HP),暂时的生命值会随着药效消退而慢慢下降(约2秒下降一点)。
感染者(Infected)
[编辑]游戏中最普遍的感染者便是Zombie Horde(僵尸、丧尸)。
丧尸与幸存者为敌,他们会攻击幸存者并阻碍幸存者逃脱。这些丧尸的设计参考了一些以丧尸作主题的电影(包括28日后[18])。丧尸通常会成群结队地行动,生命值不高,但是数量最多[19]。
游戏中丧尸的特征包括:
- 丧失理智,看到活人就会疯狂攻击。
- 对声响以及光源极为敏感,敏捷程度比正常人高许多。
- 七孔流血,皮肤灰白,眼睛呈现奶白色,会发生出奇怪的喊声。
- 在接触任何幸存者以前,丧尸大多会进入“闲晃”的状态。闲晃时,丧尸们会蹲、躺、坐、靠墙、呕吐,甚至还会打架。当幸存者站在打架中的丧尸附近时,丧尸们依然会互殴直到其中一位丧尸死亡,未死亡的丧尸则会向幸存者发起攻击。
特殊感染者 (Special Infected)
[编辑]简称特感,除了一般的感染者之外,游戏中还有五种特殊的感染者(Boomer、Hunter、Smoker、Witch和Tank),他们有比一般感染者更具威胁性的特殊攻击技能。[20]
- Boomer 的特征是肥胖的身躯、身上有脓包,以及咕哝的叫声。Boomer的移动速度较慢,只有极低的生命值(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特殊感染者能够用推击杀死,一般来说要五下,但Boomer只要四下,所以要留意推击Boomer的次数)。但是Boomer可以往幸存者身上呕吐,当幸存者被吐到时视线会受到极大阻碍,呕吐物还会与人体的费洛蒙产生化学作用,效果与猫草相当,立即引来一大群丧尸,并视沾到呕吐物的幸存者为最优先的攻击对象。当Boomer被杀时,Boomer会产生尸爆,在尸爆范围内的幸存者及感染者(包括Tank)都会被尸爆的冲击波所震开,并且尸爆所附带的呕吐物若喷溅到幸存者的话也会引发丧尸群的攻击。(在Left 4 Dead 2,当幸存者被吐或喷溅到胆汁时,除非胆汁炸弹溅到感染者,否则感染者群会无视胆汁炸弹。)
- Hunter的特征是兜帽衣服,外貌与一般感染者分别不大,但Hunter因病毒的病变使牠下身变得强壮,可作出远距离飞扑,到达难以想像的位置进行突袭,甚至可以在墙壁和天花板进行三角跳,是所有特殊感染者中速度最快的。Hunter在爬行状态下会发出独特且令人毛骨悚然的叫声,Hunter能够扑倒幸存者(从高楼跳下更能造成多达25点伤害),并能撞开附近的幸存者,压着扑倒的幸存者不断攻击。被扑倒的幸存者无法自救,必须要由其他队友把Hunter杀死、推开或是因为冲击(如Boomer的尸爆、土制炸弹的冲击波等)才可以获救,否则被扑倒的幸存者将会被Hunter持续攻击至死。
- Smoker的特征是身上带有绿色的胞子丛(绿色烟雾),会不断咳嗽,身型略高,脸部半边有着肿瘤。Smoker会伸出舌头(也有人认为是肠[21])缠着幸存者并且加以拖行。当幸存者遭到Smoker拖行至身旁时,Smoker还会以双拳向受害者攻击至死。若受捆绑的幸存者在遭拖行途中被其它物件卡住,他也会因为Smoker舌头的勒行而受到伤害。被舌头所缠着的幸存者只有一秒时间打断舌头自救,之后就只有靠其他玩家杀死Smoker、用武器来弄断舌头、或者推开受捆绑的幸存者,把身上所缠绕的舌头弄断。当Smoker被杀死后,原本Smoker身上带有的胞子丛将会瞬间蔓延开来,大量的浓密胞子丛将会阻碍幸存者的视线。幸存者身陷呛鼻烟雾中时,会发出咳嗽声,咳嗽声可能会刺激附近闲晃的感染者,但烟雾本身是无害的。
- Witch的特征为会跪坐在地上哭泣(L4D2中,沼泽激战第四章外白天场景的Witch会随机在地图上四处游荡),身穿灰色内衣(在章节消逝(The Passing)中,有几率出现一只穿婚纱的Witch),有一对亮红色的眼睛和血红色的爪子。Witch不会主动攻击,但会因外来的刺激而被激怒,如光源、声响、攻击以及幸存者的近距离接触等等。若幸存者以手电筒持续照射、攻击Witch或者长时间过于接近Witch的话,Witch就会被激怒,并对激怒她的幸存者发动攻击(在战役的专家模式及写实对抗中会一击毙命)。Witch发动攻击时,会往目标直冲过去,并且把目标击伤倒地并不断攻击幸存者至死(早期设定中,Witch一旦被激怒的话是会把所有幸存者击倒,虽然后来更改了这项设定,但玩家仍可透过输入指令重现这种特性)。即使其他幸存者企图阻挡Witch的去路,该幸存者也会立刻被Witch给推开。阻挡情形严重一点的话,Witch甚至会直接将攻击目标改变为阻挡自身去路或不停攻击自身的幸存者。当一位幸存者向正在追赶或攻击另一位幸存者的Witch抛向燃烧瓶(或胆汁炸弹),Witch便会把目标改成向她抛向燃烧瓶(或胆汁炸弹)的幸存者。当Witch击杀幸存者后,Witch会发出尖叫声并立刻逃走。
- Tank的体型极为巨大,特征为粗壮的手臂和低沉的吼叫声,攻击力和生命值极高。除了挥拳攻击之外,Tank也会挖开地面制造出水泥、瓦砾块进行扔掷攻击(有趣的是Tank挖出的东西是随机的,所以投出的东西有时与场景不符,如在地铁月台上挖出一块瓦砾)。被Tank打中时,除了受到强烈的伤害之外(在战役的专家模式中更是一击倒地),其惊人的攻击力道同时也可以轻而易举的将幸存者击飞。而Tank于对抗模式中被火烧时,其行走速度更直逼人类奔跑速度。Tank也可以用强劲的攻击力道把地图上部分大型物件击飞以攻击幸存者(如汽车、树干、水泥支柱等、但大型车辆如巴士、货车、军用悍马车等就无法被击飞),也能把其它感染者和幸存者无法摧毁的物件摧毁(如混凝土墙、安全门、地下铁列车车门等)。被Tank击飞出去的特殊物件如击中幸存者,则幸存者会当场倒地,若该物件压着幸存者的话会持续扣血。
主线剧情
[编辑]游戏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22],游戏中的灾难是由变种的狂犬病毒所引起,而游戏中的四名幸存者对这种病毒免疫[23](在官方漫画牺牲者中,提及他们是携带者)。根据官方漫画,这种病毒会不停变异,有时候通过空气传染,有时候不通过空气传染。官方在2010年9月15日释出了数位漫画,讲述幸存者们在各个剧情章节之间的遭遇[8]。
游戏共有6个剧情(campaigns),分别为:毫不留情(No Mercy)、死亡丧钟(Death Toll)、死亡机场(Dead Air)、噬血丰收(Blood Harvest)[24]、坠机险途(Crash Course)[25]及牺牲(The Sacrifice)。首四个剧情都被分成五个章节,而坠机险途和牺牲就分别只有两个和三个章节。在各个剧情章节中,玩家必须和其它幸存者一起逃到下一个安全地点(安全室),而在最后一个章节中,幸存者必须死守一个据点直到救援载具来临或成功启动逃脱用的机关。这些剧情都是线性任务(Linear),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但当中会有好几条支路,以增加游戏的可玩性。每一条支路的长短、路上所遇到的敌人和得到的补给品的数量也不一样,另外,玩家可以从其他网页中下载附加的元件战役。[26]。
游戏中的世界有一个称为Civil Emergency and Defense Agency(CEDA)的防疫机构,虽然它并没有直接被提及,不过玩家可以从一些贴在安全室和被封锁的建筑物上的告示里找到它的名字。
毫不留情(No Mercy)
[编辑]幸存者从费城的Fairfield(一个虚构的城市)的市区中的一座公寓顶楼,从经过的直升机广播中得知城市疏散点是即将落成的慈爱医院(又名仁慈医院),于是比尔提出经地下铁道逃往慈爱医院,一行人于是经过充满感染者的街道,成功进入地铁安全室,然而在地下铁路内也是充斥感染者的死亡陷阱,当他们沿着铁轨行走,发现前路被倒塌的泥石阻挡,于是一行人又再一次回到街道,并穿过当铺及仓库,成功进入下水道并到达慈爱医院(Mercy Hospital),成功登上天台用无线电联络上一架贝尔204/205直升机的驾驶员,于是驾驶员赶来将四人接走。
坠机险途(Crash Course)
[编辑]- 关卡名又可译为“速成课程”
幸存者在登上直升机后发现驾驶员被感染,于是佐伊把受到感染的驾驶员射杀。结果直升机在Fairfield和河岸市(Riverside)之间的地区坠毁,在沿路中弗朗西斯对于佐伊射杀了驾驶员这件事有稍稍抱怨。幸存者从直升机坠毁的地方一路过关斩将,并在安全室壁墙上的文字中得知有幸存者制造改装卡车,并企图逃往成功被军方防守的河岸市。四人于是前往该车库,启动发电机等待改装卡车降下,过程中一路抵抗被发电机噪音所惊动而持续来袭的感染者大军,当卡车成功降下,各人便马上登车,全速逃往河岸市。
死亡丧钟(Death Toll)
[编辑]由于公路被大量被遗弃的汽车所堵塞,幸存者逼于无奈要下车继续走路,路易斯由无线电广播中得知河岸市成功被军方守住了,于是他们便决定前往河岸市。途中,幸存者发现经往市镇的隧道被军方设立的路障阻挡了,所以要另觅途径,改由经下水道前往调车场,再沿着调车场旁的公路成功前往河岸市,但发现当地水静鹅飞,无奈下幸存者走到市镇教堂希望另觅途径,发现教堂安全室内有一名男子,他约一小时前被感染者所伤,因病毒作用的关系而疯言乱语,幸存者表示希望能进入教堂的安全室,但该男子不相信幸存者是免疫的,于是就启动教堂大钟,招惹了一大批感染者前来,经过一阵死守后,该男子因异变成感染者(随机变成一种特殊感染者)而停止响钟,幸存者杀死了他,进入了安全室。幸存者穿过小镇时发现河岸市已是一个充满感染者的疫区,比尔表示:“一群可怜的混蛋把自己关在城市内。但竟然被一个感染者将之彻底瓦解。”证明了感染者大军是不能透过防御策略来对应,牠们无孔不入,至死方休。幸存者成功逃出河岸市,到达岸边用对讲机与联络到一对渔船上的夫妇,大批感染者随即来袭,最后渔船上的夫妇来到河边,把幸存者带走。
死亡机场(Dead Air)
[编辑]幸存者来到对岸四处着火的城市Newburg,被船主赶下了船,[27]幸存者再次突破重围,到达一个位于天台的温室,发现有一架C-130运输机飞过,于是弗朗西斯提议前往机场寻找救援。穿过由无数商厦、天台、市街、建筑工地组成的死亡陷阱,幸存者终于到达了机场,却发现整个机场都已被破坏和被感染者占据,所有飞机要不然是已经飞走了便是坠毁了,幸好有一架私人飞机(C-130运输机)仍未起飞,因为里面的机师没有办法离开机舱替飞机加油,而被逼滞留于此,他答应幸存者,如果他们替飞机加油,他会载他们离开这里,由于幸存者也没有退路了,只好启动了运油车,并引来大批感染者。当飞机完成入油后,机师也并无食言,幸存者成功乘坐私人飞机离开机场。
- 官方于2016年11月4日释出此前从未发布的半成品战役“Dam It”[28],为死亡机场至嗜血丰收期间发生的故事补充了解释(有玩家原本推测运输机坠毁的说法也在此时遭到驳回):
幸存者乘坐的飞机在一座民用机场迫降,穿过果园、农庄、露营场等地之后,幸存者找到了一条山间小路,但前进时森林大火引发了一场爆炸。平安穿过森林之后,幸存者跟随着伐木货车的指示来到了一个瞭望台,并利用原本移开木材的装置开出了条路继续前进。在到了水坝之后,幸存者一路来到了坝顶,启动发电机开启坝顶道路的闸门后便前往阿勒格尼国家公园。
嗜血丰收(Blood Harvest)
[编辑]幸存者来到了阿勒格尼国家公园之后,弗朗西斯表示我们不能一直依靠自己生存,于是幸存者中沿着铁路,走到北面的军队的据点寻找救援。幸存者杀出森林后,成功找到铁路便一直沿着铁路逃离疫区,但铁路沿在线的隧道因受到感染者或人为因素而有出轨列车拦路,幸存者于是另找路线,成功穿过山林及连接隧道的建筑物后再次找到铁路,但又一次被出轨的列车拦路,各人只好把列车撞击桥梁使之倒塌,成功造成了一条斜道并登上崖壁,穿过农舍后又一次成功找到铁路,他们便继续沿着铁路找到军方设立的农庄疏散点,向军方求救后,感染者大军又一次来袭,最后军方派出的XA-180装甲运兵车赶到将四人接走。
牺牲(The Sacrifice)
[编辑]按数位漫画[27]中剧情,幸存者在到达北部军营后被囚禁,并在营内医生对话中得知,他们并非免疫者而是带菌者,意即他们体内病毒不会令他们病变,但仍会使普通人受到感染。同时,军营内发生叛乱,警报乱鸣把方圆数里的所有感染者吸引过来,先是Hunter及Smoker的突击杀害两名守兵,随后无数感染者跟随,营地内乱作一团,这时幸存者知道此地不宜久留,便马上逃往附近的列车站,同行的两名士兵表示自己只是普通人,而决定返回军方据点防守,打算抵抗感染者大军的攻击后,便会逃往安全区,但事与愿违,感染者大军轻易地瓦解军方防御,所有战线消失,这两名士兵与他们无数战友一同被成千上万的感染者所吞噬,而生还的士兵均逃至列车站,但比尔仍开动列车,甚至害死了该名一直同行并同为带菌者的医生,佐伊对比尔做法深感不满,路上一直责骂比尔,但比尔不为所动。
列车一直由美国北部开出,前往美国南方地区,比尔希望在岸边找到的帆船以逃离美国大陆,前往佛罗里达群岛隐居。幸存者们穿过造船工场、烧砖工厂、搁浅的运沙船成功逃到Rayford市,沿路上除了他们熟悉的,如Boomer、Hunter、Smoker、Witch及Tank这五种特殊感染者外,因病毒不停的变异而衍生出来的新型菌株更异变出Spitter、Charger、Jockey这三种新的特殊感染者,令情况更为险峻。到达了Rayford市后,先后启动了三部发电机,等待渡河铁桥启动,当铁桥启动各人马上登桥,弗朗西斯按下按钮而使桥梁上升,过程中引发巨大噪音把整个城市的感染者吸引过来,但因发电机油料不足,引发短暂的故障而停止升起,此时比尔决定牺牲自己,跑回发电机,重新启动发电机,使其他人能生存,自己则被Tank打死。
(之后剧情接续《求生之路2》中的消逝(The Passing)战役。)
开发
[编辑]游戏的开发始于2005年年中[29]。 求生之路使用了最新版本的Source引擎,并加以改进(包括多核心支持)。游戏加入了雾气和湿滑地面等效果以营造气氛[30]。并加上画面噪声及晕影等电影效果以营造恐怖电影的感觉。[31]
在游戏的开发过程中,幸存者角色的外表和场景的风格经历了大幅的修改。同时有不少的元素在测试后被删除,包括一种称为Screamer的感染者,Screamer穿着风衣,外观与普通丧尸相同,没有实际的攻击力,通常混在丧尸群中。当Screamer看到幸存者后会逃离现场并发出尖叫声,引来更多的丧尸群。但最后这个感染者被官方删除掉,其引来丧尸群的功能被Boomer的呕吐能力所取代。
求生之路最初的构想,是制作一张大地图,然后让玩家自己选择逃亡的路线,但后来开发人员发现玩家会偏于选择某一条逃亡路线。最后,开发人员把地图分成两个剧情地图,也就是死亡机场和毫不留情[32]。而开发人员也曾经构想去制作动画,交代剧情之间的故事,而后来他们认为玩家很快便会对动画感到厌倦,所以这项特色也被删除了。
另外,开发人员也设计了一个系统,对玩家的良好行为(例:扶起倒地的队友)作出正面评价;对不好的行为(例:杀害队友)作出负面的评价,最后为每位玩家打分数以评价玩家的表现,而最后这项功能也被取消了[33]。
人工智能导演系统
[编辑]求生之路的人工智能导演系统(AI Director)是游戏的一大特色。系统会根据玩家选择的难度、位置、状态和压力去决定地图中道具和敌人的出现位置及数量,以迁就玩家的游戏技术水平,并使玩家在每一场游戏中都有不同的体验[34](例如当幸存者队伍遭击溃并重新开始的时候,系统就会把场景中的敌人数量减少并增加道具的数量,让玩家能有着较轻松的游戏体验)。游戏亦有导演系统控制音乐,系统会根据玩家遇到的情况(遇到Tank、有幸存者角色死亡等)去决定播放相应的音乐,使玩家不会对游戏音乐生厌。
评价和奖项
[编辑]评价 | ||||||||||||||||||||||||||||||||||||||
---|---|---|---|---|---|---|---|---|---|---|---|---|---|---|---|---|---|---|---|---|---|---|---|---|---|---|---|---|---|---|---|---|---|---|---|---|---|---|
|
《求生之路》推出后被多个电玩媒体予以良好的评价,大多数的电玩媒体都给予《求生之路》不俗的评分。
《求生之路》所获得的奖项包括:
- 2008年最佳多人联机游戏(The Best Multiplayer Game of 2008)(IGN[44][45],GameSpy[46],Spike TV[47]NoFrag[48]及 BAFTA[49]。)
- 年度电脑游戏(The Computer Game of the Year)(AIAS[50], Spike TV及Bit-tech[51]。)
- 最佳声效及最佳射击游戏(Best Use of Sound for the PC and Best Shooting game)[52][53])(IGN)
- 2008年最佳多人合作及射击游戏(The best Cooperative Multi-player and Shooter of 2008)(GameSpot[54][55])
参考来源
[编辑]- ^ l4d.com-game. [2010-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8).
- ^ 4 Dead Intro. [2010-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3).
- ^ Left 4 Dead Blo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Announcing Left 4 Dead 2!. [2009-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 ^ Left 4 Dead 1 DLC Brings New Campaign: Free on PC, Paid on Xbox 360 - Shacknews - PC Games, PlayStation, Xbox 360 and Wii video game news, previews and downloads. [2009-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6).
- ^ 存档副本. [2022-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6).
- ^ 存档副本. [2010-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 ^ 8.0 8.1 The Sacrifice. [2010-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 ^ 9.0 9.1 9.2 9.3 9.4 Valve公布新射擊大作《惡靈勢力》 依賴小隊合作的恐怖生存FPS. [2010-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0).
- ^ 10.0 10.1 歡迎進入最可怕的殭屍惡夢《惡靈勢力》即日與全球同步上市. [2010-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3).
- ^ Left 4 Dead Revie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Left 4 Dead Versus Previe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Left 4 Dead DLC Coming Before April 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left-4-dead-survival-pack-will-be-fre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Valve Takes the Gloves Off: Left 4 Dead DLC Hands-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Left 4 Dead E3 Preview: New Characters, New Weapons, New Detail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L4D.com-The Survivo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computerandvideogames.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Left 4 Dead Guide: How to Identify a Zombi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L4D.com-The Infect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Interview: Valve's Doug Lombardi. Joystiq. 2009-07-03 [2009-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3).
- ^ Left 4 Dead E3 2007 Preshow First Impressi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L4D.com-The Campaig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Left 4 Dead - Crash Course. [201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1).
- ^ Left 4 Dead Hands-on Preview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27.0 27.1 存档副本. [2010-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6).
- ^ 存档副本.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 ^ MAY12008Intervie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How Valve Connects Art Direction to Gameplay (PDF). [2009-12-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12-29).
- ^ EA E3 Presentation Video. [201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6).
- ^ Left 4 Dead Afterthoughts. [2009-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8).
- ^ Left 4 Dead Hands-on Preview. [2009-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 ^ Left 4 Dead Hands-on Preview – Survivor Side. [201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1).
- ^ "Electronic Gaming Monthly,2009年一月,第236期,84-85页."
- ^ Gillen, Kieron. Left 4 Dead Review. Eurogamer. [2008-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30).
- ^ Pearson, Craig, Left 4 Dead, PC Gamer UK, 2008-12-25
- ^ Left 4 Dead Review Videos. X-play. [2009-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30).
- ^ Left 4 Dead (xbox360: 2008): Reviews. Metacritic. [2008-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30).
- ^ Left 4 Dead (PC: 2008): Reviews. Metacritic. [2008-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30).
- ^ Left 4 Dead for Xbox 360. Game Rankings. [2009-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30).
- ^ Left 4 Dead for PC. Game Rankings. [2008-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30).
- ^ Denby, Lewis. Left 4 Dead Review. Resolution. [2008-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6).
- ^ IGN PC: Best Multiplayer Game 2008. IGN. [2008-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0).
- ^ IGN 360: Best Online Multiplayer Game 2008. IGN. [2008-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3).
- ^ Gamespy — Multiplayer Top 10. Gamespy. [2008-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2).
- ^ Callaham, John. Left 4 Dead wins Best PC Game at Spike's Video Game Awards. Game Daily. 2008-12-15 [2008-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 ^ NoFrag : Left 4 Dead élu FPSOTY 2008. NoFrag. 2008-12-28 [200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5).
- ^ BAFTA Video Game Awards List of Nominations and Winners. 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2009-03-10 [200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9).
- ^ AIAS ANNUAL AWARDS > 12TH ANNUAL AWARDS. AIAS. 2009-02-19 [2009-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3).
- ^ Game of the Year – Left 4 Dead. Bit-tech. [2009-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1).
- ^ IGN PC: Best Use of Sound 2008. IGN. [2008-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0).
- ^ IGN Overall: Best Shooter 2008. IGN. [2009-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0).
- ^ Gamespot's Best Games of 2008: Best Cooperative Multiplayer. Gamespot. [2009-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5).
- ^ Gamespot's Best Games of 2008: Best Shooting Games. Gamespot. [2009-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4).
外部链接
[编辑]- (英文)—官方网站
- (英文)—Left 4 Dea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在Steam网络商店的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