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燕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宫乐图

燕乐又称为宴乐䜩乐,是指在东亚宫廷宴会所用的音乐,与礼仪用音乐雅乐相对。燕乐包括声乐、器乐、舞蹈、百戏等。[1]

隋朝统一以后,边疆各民族和中原的音调融汇,宫廷燕乐中均以法曲为主,后制定了《七部乐》:一、《清商伎》;二、《国伎》;三、《龟兹伎》;四、《安国伎》;五、《天竺伎》;六、《高丽伎》;七、《文康伎》。隋大业中(公元605-618年间),增《疏勒伎》和《康国伎》,同时将《文康伎》改为《礼毕》,改《国伎》为《西凉伎》,遂成《九部乐》。[1] 初宫廷乐舞继承隋制,《九部乐》基本保持原貌。公元618年时,已将歌颂唐朝兴盛的《燕乐》列为首部,去《天竺》,增加《扶南》,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宴群臣,加奏《高昌伎》,始成《十部乐》。[1] 除其中两部乐舞,即《燕乐》、《清商》属中原汉族风格,其余八部均以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是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乐舞。舞者服饰均为美化的民族服装。经过宫廷的整理,有一定的演出制度与规范,所有乐曲及乐工人数、服饰,所用乐器及采用何种歌曲、舞曲、解曲等, 均有所规定。[2]

到了唐玄宗(公元712-756年)的时候,又根据表演方式,分为《立部伎》和《坐部伎》。《立部伎》是在室外表演的,《坐部伎》是在室内表演的。其曲目大都是公元六至八世纪时大曲的新作。属于《立部伎》的有 《安乐》、 《太平乐》、 《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等八曲;属于《坐部伎》的有 《乐》(含《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 《长寿乐》、 《天授乐》、 《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等六曲。所用的伴奏乐器多是龟兹和西凉等少数民族的乐器。[1]

除法曲、教防授曲以外,还有一些与宗教文学,如《步虚曲》、《望仙门》、《瑶池宴》、《凤凰台上忆吹箫》、《华胥引》、《金人捧露盘》、《鹊桥仙》等。唐高宗以后,燕乐之名益广,盛唐时设有专门的乐舞机构,如太常寺梨园教坊等,谢阿蛮李可及都是专业的乐工。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1.2 1.3 杨荫浏. 第九章 繁盛的燕乐和衰微的雅乐.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2: 第213页-第220页. ISBN 978-7-1030-0511-8. 
  2. ^ 隋唐宫廷燕乐,. [2013-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8). 

书籍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