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争点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争点效(issue preclusion;附带禁反言;间接不容否认;间接再诉禁止;禁止同一争点二重审判;再讼争禁止效),是一种属于英美法系禁止反言原则;可以防止当事人对于法院已经判决的争点再就同一案件再次以不同的诉因为据重启争讼。[1]简而言之即是,“一旦法院判决了对案件裁定所必要的事实或法律问题之后,该判决即......禁止涉及案件的当事方就该案件再次于诉讼中以不同的诉讼原因重启诉讼(禁反言)”。[2]争点效背后的理由意向即是防止"法律骚扰"(legal harassment),以及防止过度使用或滥用司法资源英语Judicial economy等之情事发生。[3]


民事诉讼法

[编辑]

台湾的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争点效,反而是否定争点效之存在。亦即,民事诉讼法400条仅规定“经裁判之诉讼标的”有既判力,而255条规定所谓“中间确认之诉”,是以诉讼标的以外之争点,不生任何拘束力为其前提。民事诉讼法上之“争点效”一词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新堂幸司所创,但日本法院拒绝采用争点效之想法。争点效理论被介绍到台湾后,台湾法院反而逐渐广泛接受此理论,但学说上仍有人认为争点效理论是违背民事诉讼法之明文规定,不应采取。中兴大学陈启垂教授也指出德国法院并不认为有所谓争点效。因此争点效理论在我国可能是违反法律规定的错误想法[4]

刑法

[编辑]

虽然争点效起自于民法,但自1916年美国诉奥本海默案英语United States v. Oppenheimer以来,[5]争点效已适用于美国联邦刑法。于1970年,在阿什诉斯文森案英语Ashe v. Swenson中,[6]美国最高法院将争点效用于双重危险英语double jeopardy(双重追诉)以限制对同时犯罪的起诉

注释

[编辑]
  1. ^ 朱富美,"“言”反必“禁”?论禁反言与检察官求刑(一)"[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法源法律网,台湾/法务通讯/第2627期/3-4 页,2012-12-28.
  2. ^ See fn. 16, San Remo Hotel, L.P. v. City and County of San Francisco, Cal., 545 U.S. 323 (2005). Google Scholar. Google. [12 Dec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8). 
  3. ^ Larson, Aaron. Issue Preclusion and Claim Preclusion: How Prior Litigation Can Block Your Claim. ExpertLaw.com. 3 November 2017 [12 Dec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5). 
  4. ^ 王钦彦. 民事訴訟之爭點效與死後認領--- 新光小公主認領案之素描與簡評. 静宜法学. 2018年12月, (7): 233. 
  5. ^ United States v. Oppenheimer, 242 U.S. 85, 37 S.Ct. 68, 61 L.Ed. 161 (1916). Google Scholar. Google. [12 Dec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8). 
  6. ^ Ashe v. Swenson, 397 U.S. 436, 90 S.Ct. 1189, 25 L.Ed.2d 469 (1970).. Google Scholar. Google. [12 December 2017].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