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瓜分非洲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瓜分非洲
新帝国主义的一部分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为:
日期1881年至1914年
地点
结果 非洲沦为殖民地和保护国
1913年欧洲殖民列强在非洲大陆的控制范围。
  英国
  法国
  德国
  独立

瓜分非洲(英语:Scramble for Africa),是指七个西欧强国在短时间内(1881年 - 1914年)几乎瓜分整个非洲。1870年前非洲只有一成土地被欧洲势力控制,而到了1914年则快速增加到近九成,只有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保持独立,历史学家称这段时期为新帝国主义时期。

有关列强瓜分Partition非洲的事件,又称非洲大猎。有关对非洲的殖民史可回溯到1880年代之前,包括迦太基和早期欧洲人的殖民。(参见非洲史对非洲的殖民殖民主义

从188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新帝国主义时代,由于欧洲各国对于非洲领土所有权的争执,有关对非洲的殖民(或称在非洲的竞赛)的争论白热化。

19世纪末,可以看到这样的转变,从“非正式”的帝国主义控制到以武力和经济优势的直接控制。企图调停这些竞争的,如柏林会议(1884年-1885年),与会的有英国法国德国,未能确实的建立竞争的主张。不间断的纷争迫使得同盟形式的建立——英法协约三国协约三国同盟——而且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背景

[编辑]
非洲内陆的早期探险家戴维·利文斯通发表反对奴隶贸易的演讲。

葡萄牙人从十五世纪的航海时代开始,就建立了第一个定居点、贸易站、永久性防御工事和沿非洲大陆沿岸的港口。但欧洲人对广大的非洲因为不了解而没有重视。

欧洲对非洲内陆的探索在十八世纪末开始全面展开。到1835年,欧洲人瓜分了西北部大部分区域。在十九世纪的数十年间,著名的欧洲探险家包括戴维·利文斯通亨利·莫顿·史丹利,他们探索了南部非洲和中非的广大地区。理查德·弗朗西斯·伯顿约翰·汉宁·斯皮克詹姆斯·格兰特英语James Augustus Grant在19世纪50年代和19世纪60年代艰钜的考察了尼罗河的源头和中游湖泊。到19世纪末,欧洲人完成了尼罗河的地图,和尼日尔河刚果河赞比西河的探索,并发现了非洲的巨大资源和潜力。

柏林会议

[编辑]

1880年代,欧洲国家对非洲有了更大的兴趣。亨利·莫顿·史丹利于1877年发现了刚果河盆地,终于找到非洲最后的“未知的地域”。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于1876年成立了国际非洲协会。得知史丹利的成功后,利奥波德二世邀请他参与协会的工作。该协会的宗旨是探索非洲与为非洲人民带来“文明”。而法国的海军到达刚果盆地西岸,并于1881年建立了法属殖民地。

其他欧陆国家也想在非洲建立殖民地。因而召开会议以避免冲突。

在葡萄牙的倡导下,德意志第二帝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于1884年邀请了奥匈帝国比利时王国丹麦王国俄罗斯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荷兰王国葡萄牙王国瑞典-挪威联合王国西班牙王国意大利王国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奥斯曼帝国十五国代表参加柏林会议,以达成共识。

会议过后,欧洲列强加速瓜分非洲的行动。在几年之内,名义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领土全被瓜分。1895年时,只有利比里亚奥兰治自由邦德兰士瓦共和国仍为独立国家,其中埃塞俄比亚帝国是非洲唯一的独立原居民国家。1902年前,非洲已九成以上的领土都被欧陆国家控制。

各国的竞争

[编辑]

非洲的广阔大地其中埃及的黄金,钻石丰富的南非,充满可可的西非和盛产象牙的肯尼亚具有极高战略价值。英国在政治压力下,以确保其殖民地的霸权,因此,英国开凿了关键的苏伊士运河,将中东地区的海上通道连接至英属印度

在1880年代早期,法国人皮尔·萨沃格纳恩·代·布拉扎探索刚果王国。同时比利时的利奥波德二世派遣亨利莫顿斯坦利探索刚果,并建立比利时的刚果自由邦(见下文) 。1881年5月法国占领突尼斯 ,但却与意大利发生争执,导致意大利在1882年加入德国和奥匈的联盟,形成了三国同盟。同年,英国占领埃及(先前名义上属奥斯曼帝国)、苏丹的部分地区和索马里。1884年,德国宣布占领多哥喀麦隆奈米比亚;和法国占领几内亚且于1895年成立法属西非(AOF),1910年更成立法属赤道非洲,再加上先前所占领以阿尔及尔为中心的北非地区,马达加斯加以及摩洛哥,法国瓜分的土地为各国之首。

殖民刚果

[编辑]

戴维·利文斯通的探索引起了列强关注到刚果的富庶,在1876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组织国际协会非洲(刚果协会)。1869年至1874年,斯坦利在暗中被利奥波德二世发送到刚果地区,在那里他和刚果河流域的几个非洲酋长签署条约形成刚果自由邦的雏形。

被比喻为毒蛇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强迫刚果人采橡胶的讽刺漫画。

利奥波德二世的探索刚果的同时,法国海军军官皮埃尔·德·布拉柴旅行到刚果盆地西部,于1881年扬起法国国旗于布拉柴维尔,占据今天的刚果共和国的领土。葡萄牙与英国也展开探索。

比利时人到达刚果西部时,姆西里王国的国王Msiri。Msiri是该地区最强大的军事统治者,拥有大量铜,象牙,奴隶和黄金。比利时探险家罗德在1890年希望与Msir展开合作与贸易但被拒绝。最终比利时远征姆西里王国,Msiri被枪杀,并割下他的头,把它挂在写着“野蛮的教训”的柱子上。远征完成后确立了比利时在刚果的势力。

刚果自由邦的劳动者往往因为工作量达不到要求而被比利时政府切断双手。刚果自由邦面积达2300000平方公里,约为比利时的75倍。比利时恐怖统治包括大规模屠杀强迫劳动,因而造成了刚果人口减少,主要有四个原因:战争,饥饿,出生率减少和疾病。 据估计,昏睡病天花在造成近一半的刚果河流域人口死亡。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邻近的法属刚果。殖民者残暴的手段,带来疾病的导致土著人口锐减。在1920年,大量刚果人被强行运至法国建设法国本土的铁路约20,000刚果人死于大量劳动和虐待。

1892年的塞西尔·罗德斯的漫画,宣布从开普敦到开罗的电报线。 及英国对非洲瓜分的计划成功

瓜分的计划

[编辑]

瓜分非洲中两个主要涉及这次瓜分的殖民力量为英国和法国。

法国的殖民化推进方向主要是从大西洋沿岸向内地推进。(从今日的塞内加尔向东推进,跨越撒哈拉沙漠,殖民地包括现代的塞内加尔马里尼日尔查德)。最终目标在于建立横跨尼罗河和尼日尔河之间的殖民地,通过控制穿过撒哈拉沙漠的一切骆驼商路,从而控制贸易。

而英国则想要把在南部非洲的殖民地(现代的南非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赞比亚),和东非的殖民地(现代肯尼亚)连成一体。特别是在英国控制埃及之后。

法绍达事件

[编辑]
同时代人描述法国马尔尚少将穿越非洲的插图

当英国人从开普敦开罗画一条线,与法国的计划在法绍达相撞了。毫无疑问,法兰西的东西线和英国的南北线是不能共存的;只有能够占据两线的相交处的国家才能实施它的计划。

法绍达也与埃及问题有关系;关于英国占领埃及的合法性的争论已经在英法之间持续了很久。自1882年以来,许多法国人希望修建一个大坝阻断尼罗河河水以强迫英国离开。这个计划很不切乎实际,但这个计划成功的吓到了许多英国官员,使他们想尽办法以保护尼罗河

1898年法国军队从布拉柴维尔出发保护法绍达。而英国军队从吉布提来远征至此。

9月18日,一支英国炮艇舰队到达了孤立的法绍达要塞,英法交涉。在交涉中双方都表现得很礼貌,但是都坚持对法绍达的权利。

这次会议的消息传到了巴黎和伦敦,这使得双方的颜面都受到了伤害。

在海军方面,英国海军占优势。法国陆军的规模,比英国的大得多,但没有法国海军的支持它无能为力。这事实对外交部长泰奥菲勒·德尔卡塞十分重要,他意识到得到英国的友谊对未来可能的德法冲突非常重要。在10月3日,法国军队撤离

美国殖民利比里亚与利比里亚独立

[编辑]

当列强瓜分非洲时,美国设想在非洲建立殖民帝国并看向利比里亚

1461年,葡萄牙人来到利比里亚海岸,垄断当地贸易。葡萄牙人与当地人建立些联系,由于当地出产的马拉克塔胡椒被商人誉为“天堂之谷”,故该地区得名“胡椒海岸”、“谷物海岸”。16世纪起,荷兰、法国、英国相继到此开展奴隶贸易。1602年,荷兰人建立一个据点,但不久后被摧毁。1663年,英格兰人建立贸易据点。 1816年罗伯特·芬利创立美国殖民协会,鼓吹美国民众移民到赖瑞比亚,而这样的行进引起当地土著的反抗。

1821年12月,美国总统门罗派私人代表艾尔斯率一批美国的自由黑人和一支海军分遣队到达梅苏拉多角,以300美元强行向当地酋长“购买”一块滨海土地。1822年1月,首个美国黑人移居区在该地的普罗维登斯岛建立。

1824年,美国殖民协会接管该地,命名其为“利比里亚”,意为“自由之地”,并以门罗之名命名普罗维登斯岛移民区为蒙罗维亚。在之后数年中,美国各州殖民分会在当地纷纷建立移民区。

1838年,除马里兰移民区之外的八个移民区组成“利比里亚联邦”,以蒙罗维亚为首都,由美国殖民协会委任总督管辖。

1847年7月26日,利比里亚宣布独立,成立利比里亚共和国,原总督约瑟·詹金斯·罗拔斯出任总统。1854年,马里兰移民区宣布独立,1857年并入利比里亚共和国。1862年,美国林肯政府正式承认利比里亚独立。

东非之角的竞争

[编辑]

非洲之角优良的战略位置使其被受侵略,主要争夺此地的国家为:英国法国意大利沙俄。1898年,沙俄的殖民部队入侵卢多尔夫地区,企图占领此地之矿产资源,并向埃塞俄比亚渗透,以牵制英国在东非的势力。意大利在夺取索马里后,强行对埃塞俄比亚实施保护,因此双发爆发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战争以意大利失败告终。法国于1862年购买了奥博克。1883年至1887年间,当地的埃法阿法尔和伊萨苏丹国和法国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接受法国的保护。1894年莱昂斯·拉加德建立一个法国行政管理的城市——吉布提市,并且把这一区域命名为法属索马里兰。1884年,英国也建立以柏培拉为中心的英属索马里兰

法国殖民地

[编辑]

法属阿尔及利亚

[编辑]

1827年以前,法国就将势力渗入阿尔及利亚

1898年法属阿尔及利亚一间摩尔人咖啡馆

1827年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并迅速抢占阿尔及尔于1830年,并迅速控制了其他沿海地区。1848年至1962年,法国把法属阿尔及利亚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当做法国本土一样来统治,更成为法国在瓜分非洲最重要的跳板,另外在1881年春天,法国部队宣称突尼斯部队越过了法国在北非的最主要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从而占领了突尼斯。同样对突尼斯感兴趣的意大利进行了抗议。同年5月12日,突尼斯正式成为法国保护地。在法属阿尔及利亚时期,几十万的欧洲移民移居此地,他们被称为黑脚。然而,当地人口中绝大部分还是穆斯林原住民。二战期间,阿尔及利亚成为戴高乐自由法国重要的据点。 1954年爆发了阿尔及利亚战争。1962年3月签署的埃维昂协议和同年7月的独立公投标志着阿尔及利亚的独立。

阿尔及利亚的经济中大部分为制造,采矿农业和贸易。高度发达的出口贸易,旨在提供食物和材料予法国。殖民政权使穆斯林的税收比欧洲人更多。其造成了阿而及利亚人的反抗。

殖民政权因为很少有穆斯林教师,穆斯林学校主要是由法国教师担任。即使是国营伊斯兰学院往往有法语教师。实行双语,双文化的学校,打算在课堂上把穆斯林和欧洲的孩子搅混在一起,但双方仍互相敌视,此计划未达到同化阿尔及利亚人的目标。据估计1870年,阿尔及利亚的孩子不到5%正规的学校教育。

法属突尼斯

[编辑]

突尼斯原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1705年,突尼斯贝伊海珊·本·阿里·图尔基推翻了奥斯曼帝国派驻突尼斯的最高官员德伊,建立起海珊王朝,其统治下的突尼斯被后世称为“突尼斯贝伊国”。然而突尼斯贝伊名义上仍然向奥斯曼帝国苏丹称臣。

1830年,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后,极力向突尼斯渗透,以扩大在北非的势力。1881年4月,法国军队从阿尔及利亚入侵突尼斯贝伊国。5月,法军攻占突尼斯。法国强迫突尼斯贝伊穆罕默德三世·阿勒·萨迪克签订了《巴尔杜条约》,突尼斯从此沦为法国保护国

两次世界大战,突尼斯成为法国重要内的人力物力来源地。但是战争极大削弱了法兰西殖民帝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被纳粹德国占领,突尼斯又成为非洲战场的重要战场。1943年的突尼斯战役盟军将纳粹德国的军队赶出了突尼斯。战后法国殖民当局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也对突尼斯人民的反抗活动予以镇压,但无济于事。突尼斯人民在新宪政党(其前身是自由宪政党)的领导下沉重地打击了法国殖民当局,法国被迫于1955年6月3日与突尼斯贝伊政府签订《法突协定》,承认突尼斯的内政自治权。1956年3月20日,法、突两国再次签订《法突联合议定书》,法国正式承认突尼斯独立

法国-达荷美战争中的科托帕希战役

法国-达荷美战争

[编辑]

在19世纪结束时,欧洲列强忙于征服和殖民非洲。贝宁主要的殖民国是法国第三共和国,而当地有一个土著国达荷美王国。1851年,法国对达荷美开始贸易与传教。1861年,达荷美的波多诺港被英国攻击。波多诺地区要求,并接受法国的保护,但达荷美中央拒绝,成为了导火线。

1874年,达荷美国王托法拒绝建立附属法国的保护国,达荷美开始袭击法国邻近殖民地的城镇,最终引发了与法国战争。法国的几次军事胜利后,达荷美停止对科托努和波多诺的攻势。1890年10月3日,达荷美签署承认自身成为法国的保护国。1892年法国又发动进攻正式吞并达荷美王国。

库赛里战役

[编辑]

1900年,法国部段深入查德,引发与当地土著拉本帝国冲突。在一系列战斗后法国胜利。随着拉本的军队战败,法国人占领查得。法国用其征服布基纳法索尼日尔以及阿尔及利亚的力量表明,跨撒哈拉征服是可能的。在法国殖民史,库塞里战役通常被看作法国完成对法属西非法属赤道非洲的征服。

瓦达伊战争

[编辑]

1909至1912年在现在乍得东部地区法国征服瓦达伊王国。信仰伊斯兰教的瓦达伊因法国切断了贸易路线而开战,法国迅速占领旗首都,但瓦达伊其他地方人持续抵抗,随着谈判失败,法国于1911年正式吞并瓦达伊。也征服非洲的最后一个被殖民的殖民地一部分。

法属摩洛哥

[编辑]

法国迫摩洛哥阿拉维王朝1912年3月30日在费兹签订的《费兹条约》把摩洛哥变为法国的被保护国。同样,在费兹条约中,那一年的11月27日西班牙得到了北部和南部地区保护者的地位(西属摩洛哥)。

1953年法国驱逐了广受尊敬的苏丹穆罕默德五世 (Sultan Mohammed V ) ,扶植不受欢迎的穆罕默德·本·阿拉法 (Mohammed Ben Aarafa) 取代他,但他的统治被认为是非法的,于是激起了对法国保护地位的抗争。1955年法国允许穆罕默德五世回国。在第二年,最终导致了摩洛哥独立的和谈开始了。

1956年3月2日,法国同意废除费兹条约,摩洛哥王国重获政治独立。

1918年塞内加罗政府在达喀尔招募黑人加入法军

法国殖民塞内加罗

[编辑]

在15世纪中期,欧洲国家相继抵达西非海岸,其中有葡萄牙,荷兰,英格兰和法国。1444年,葡萄牙人迪尼斯·迪亚斯抵达塞内加尔河口,他称此为佛得角。同时他也到达了格雷岛。葡萄牙人并没有持久的占据。他们在1481年建造了一个教堂。1627年,荷兰西印度公司购买了格雷岛,并建立了两个要塞。 荷兰殖民者占领了此岛将近半个世纪。但是他们也被多次驱逐。其中1629年是葡萄牙人,1645年和1659年为法国,以及1663年的英格兰部队。他们从事蜡、琥珀黄金象牙贸易。同时荷兰人也参与奴隶贸易,但是远离了海岸的贸易站。

1659年法国在圣路易斯港建立殖民点。在塞内加尔,大不列颠和法国反复争夺两个地方,格雷岛圣路易港。1763年,根据结束七年战争的巴黎条约,大不列颠将格雷岛归还法国。1864年成为法国殖民地。1909年并入法属西非,最终占领该地区。

法国殖民象牙海岸

[编辑]

15世纪后,由于欧洲的商业往来,使得欧洲的影响由非洲西海岸向北渗透。 象牙海岸,像其余西非一样,也受这些影响。但由于其海岸线没有避风港,阻碍了欧洲人建立永久的贸易站。

1840年代,法国对此地显示出了兴趣,诱使海岸地区的酋长给予法国商人贸易上的垄断权利。自此之后,法国在当地建立了海军基地,将他国势力摒除于外,并且有系统地对内陆地区展开征服行动。经过了漫长的战争,击退了从冈比亚的曼丁哥族,才完成了对象牙海岸的征服行动。1893年3月10日象牙海岸正式成为法国的殖民地。

1893年3月10日,象牙海岸正式成为法国的殖民地。在法国的统治之下,刺激出口成了主要的目标,很快地,咖啡可可棕榈等作物便种植在海岸地带。当此时中、西非其它地区的法国人及英国人通常是当地行政人员之际,象牙海岸成了唯一有较多数量的“新移民”的地区。结果是,三分之一的可可、咖啡、香蕉园被法国公民所控制,而令人憎恶的强制劳动制度变成了经济的基础。

法属马达加斯加

[编辑]

1885年,英国人被迫接受法国人对马达加斯加的殖民统治。作为回报,英国人最终控制了桑给巴尔。1895年至1896年,法国人用武力建立了对马达加斯加的完全控制并废除了梅里纳君主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达加斯加人组成的军队在法国、摩洛哥和叙利亚参加了战斗。在法国陷入德军占领后,维希政府接管马达加斯加。1942年,英国军队占领了这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岛屿。1943年,自由法国再一次从英国手中接管了马达加斯加。

法属西非

[编辑]

法国在瓜分非洲当中取得了大量的领土,这些地区一开始成为塞内加尔殖民地的一部分或者是各别的独立实体。1890年代后期,法国开始直接统治这些新得领土,并将加蓬以西的领土转由在塞内加尔的单一总督所管辖,而这片领土在1904年正式被命名为“法属西非”(AOF)。

绿色为法属西非。浅灰色为法属赤道非洲,右上为突尼斯,左上为摩洛哥。深灰为法国本土(含阿尔及利亚)

法国第四共和国政府在二战后逐渐开放其殖民地的政治权利。1946年赋予非洲人有限的公民权。1956年法兰西殖民帝国被转换为“法兰西联盟”,1958年的第五共和宪法则再次将之转换为“法兰西共同体”(French Community)。

法属赤道非洲

[编辑]

法属赤道非洲是1910年到1959年期间法国非洲中部殖民地联邦政权。疆域范围从刚果河向北延伸到撒哈拉沙漠。主要包括四部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加蓬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查德。总督设在布拉柴维尔

在1911年,由于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法国割让辖下的法属刚果中南部(今刚果共和国北部)及邻近地区转让给德国,一战后又被法国夺回。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自由法国的部队在法属赤道非洲重整旗鼓,并成为该运动在非洲的活动中心。

1958年9月经过全民公决,在法兰西共同体下自治,联邦被解散。1959年新共和国组成了一个名叫中非共和国联盟的中间过渡政权,到1960年8月完全独立。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于1905年3月31日访问摩洛哥,威廉表示支持摩洛哥独立,挑战法国的影响力。1904年,英国与西班牙承认法国在摩国的利益,令德国有感利益受损。于是,威廉二世想邀请欧洲各国举行会议。在得到英国的支持下,法国采取强硬立场。危机在6月达到高峰。7月时,德国已受到孤立,所以法国同意以和平方法解决问题。1906年在西班牙举行会议,当中,只有奥匈帝国支持德国;法国得到英国、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与美国支持。最后,德国在5月31日接受一项协定。

1911年德国仍不死心地发动第二次危机。7月9日,法德两国开始谈判,最后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地位,并把喀麦隆让与法国 ;法国则把法属刚果中南部转让给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德国战败,这些地区又划归法国)。1912年3月30日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法国正式把它转为殖民地

英国在危机时支持法国,三国协约。其后,英国更与法国协定,让英国海军防卫英吉利海峡,法国则保卫地中海。是次事件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危机之一。

英国殖民地

[编辑]

英国殖民埃及

[编辑]
1919年女民族主义者在埃及苏丹国的开罗游行

1880年代,埃及出现反西风潮,为战争原因之一。英国为了确保苏伊士运河,首先行动。1882年7月15日,英军登陆,攻占亚历山大港。9月13日,英军彻底击败了埃军,在次日开入开罗。埃及从此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1914年,英国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因为埃及在名义上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份,所以,英国宣布建立埃及保护国。战后,埃及代表团,到巴黎参加和会,争取埃及独立。代表团很快就被逮捕,并流放到马耳他。不满英国政府的埃及民众因此在各地发起了暴乱。

1921年12月,埃及戒严,局势失控。次年2月28日,英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埃及独立,取消保护国,建立独立的埃及王国。不过,英国对埃及的内政外交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保留了苏伊士运河、苏丹的控制权。

1936年,埃及国王,要求英国驻军在1949年之前撤出埃及(除了苏伊士运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成为了盟军部队在整个地区的基地。1947年,英军撤往苏伊士运河,但是,民族主义者的反英情绪仍未消散。

苏伊士运河

[编辑]

18世纪末拿破仑·波拿巴占领埃及时计划建立运河连接地中海与红海。随后拿破仑放弃计划,并离开埃及。

法国重建殖民地国后重点向东方发展。打通苏伊士运河对法国意义更为重大。

1858年12月15日,苏伊士运河公司建立。运河的工作花费了将近11年,最终的花费高达1860万,多于最初预算的两倍。运河于1869年11月17日通航,这一天被定为运河的通航纪念日。

在1882年英国进入运河。在1936年英埃条约中,英国坚持保留了对运河的控制权。

1951年埃及推翻了1936年英埃条约,新政府要求英国撤军,但英国直到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后才彻底丧失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英属苏丹

[编辑]

1821年,名义上臣服于奥斯曼帝国的埃及阿里王朝,使用先进的欧洲武器再次占领努比亚以及其南部的白尼罗河。

1874年,埃及占领加札尔河达尔富尔地区。

1873年,埃及总督赫迪夫邀请戈登出任苏丹赤道省的总督。1876年,戈登任整个苏丹的总督。他在苏丹的六年间,致力于打击奴隶贸易。1880年,戈登递交辞呈,离开苏丹。在他的继任拉乌夫治下,苏丹的奴隶贸易又恢复了过去的规模。1881年马赫迪苏丹起义(见下文),赶走了英国殖民者。1896年,英国殖民军再次向苏丹发动进攻。1898年,英国重占苏丹。

马赫迪起义

[编辑]

1881年8月,苏丹宗教领袖穆罕默德·艾哈迈德宣布自己是马赫迪(救世主),号召人民进行“圣战”,驱逐外国侵略者,建立“普遍平等,处处公正的美好社会”。1883年11月,反抗军集中4万多优势兵力,一举歼灭英军1万多人。英国重新起用戈登,戈登再次回到苏丹。1884年2月18日,戈登抵达喀土穆。一个月后,马赫迪军队完成对喀土穆的包围。1885年1月26日,反抗军攻陷首都喀土穆,杀死戈登。1885年6月,马赫迪病逝。阿卜杜拉(约1846—1899)继位,称哈里发(伊斯兰教国家元首),他建立了统一的伊斯兰封建国家──马赫迪王国,首都恩图曼。

马赫迪王国灭亡后,1898年9月,富尔苏丹国的苏丹阿里·第纳尔(Ali Dinar)自立并宣布收回达尔富尔的统治权并以奥斯曼帝国为宗主国,英国在阿里·第纳尔每年向埃及进贡为前提下承认富尔苏丹国,1914年,富尔苏丹国响应奥斯曼帝国的号召向同盟国宣战,英国随即派兵消灭富尔苏丹国,1916年,英国将达尔富尔并入苏丹。

1881年布尔战争

英国殖民南非

[编辑]

埃及被英军于1882年侵占; 苏丹尼日利亚肯尼亚乌干达在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被征服; 而在南方,开普殖民地(1795年获得)的邻近国家即荷兰移民的布尔两国了南非白人定居者(布尔人)。1877年,英国吞并德兰士瓦共和国(或德兰士瓦)。1879年,后祖鲁战争爆发,英国巩固了其大部分领土的控制南非。布尔人开始反抗英国,并于1880年12月,导致第一次布尔战争(1880至1881年)。英国首相威廉·格拉德斯通于1881年23月签署了和平条约,德兰士瓦共和国获得自治。1899年至1902年的第二次布尔战争,大英帝国又进一步吞并奥兰治自由邦

英国与索科托在尼日利亚的竞争

[编辑]

索科托国家发展的时期,同样是欧洲人着重实行殖民活动的时代。法国人和英国人都曾向该地区派出过探险团。19世纪40年代,索科托国家开始衰落,地方酋长国分权严重。1853年,索科托苏丹同英国签订商务条约,经济上依附英国。1891年,法国探险家帕尔费-路易·蒙泰伊到访索科托,记录了哈里发与凯比酋长作战并于次年将之击败的史实。蒙泰伊认为哈里发国国力衰弱,哈里发阿卜杜勒-拉赫曼·丹·阿比·巴卡尔失去民心。英国人占领南尼日利亚后,意图吞并索科托国家。英军将领卢吉率军利用索科托中央与南部酋长国的矛盾规避沿途抵抗,直抵国都索科托,遭到新任苏丹穆罕默德·阿塔希鲁一世的抵抗。英军很快取得胜利,迫使苏丹及上千名随从以希吉拉之名义逃亡外地。

1903年3月13日,哈里发国的末任大维齐尔于索科托大广场宣布效忠英国统治;哈里发的头衔自此废除,仅保留苏丹头衔,穆罕默德·阿塔希鲁二世奉派为新任苏丹。哈里发国的领土并入北尼日利亚保护国。1903年7月,英军击败阿塔希鲁一世余部,并将其击毙。余下的伊斯兰抵抗直至1906年基本上已平息。

塞拉利昂殖民地聚落画像

英国殖民塞拉利昂

[编辑]

1492年,葡萄牙探险家绘制一些山丘环绕着今弗里敦海湾的地图。他们把这山命名为塞拉利昂(Serra Lyoa)。葡萄牙人船只于15世纪定期的访问这里。从15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奴隶贸易是一个主要的商业活动。

17世纪,葡萄牙人殖民帝国开始减弱。在1628年,英格兰人在距离弗里敦东南50公里建立了一个工厂,从事著一些商业活动。在17世纪,穆斯林的富拉人从尼日尔河上游和塞内加尔河迁入现今塞拉利昂北部山区。他们对塞拉利昂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他们刺激了贸易并且产生人口流动进入塞拉利昂

1787年,在废奴主义者的压力下,于现在首都自由城建市,以供原来准备贩卖往伦敦工作的奴隶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冈比亚电报局将当地酋长将效忠大英帝国的电报送至伦敦(1944年)

英国占领冈比亚河

[编辑]

从17世纪末开始,延续至整个18世纪,英格兰和法国持续争夺塞内加尔和冈比亚的政治和商业主导。1783年英国与法国签订巴黎条约,占有冈比亚。

在三个世纪的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中,多达3百万奴隶被带离这地区。美国作家Alex Haley追溯其祖先为1760年代冈比亚河Juffure村的曼丁哥族。

1816年英国设驻军于巴瑟斯特(今班珠尔)。此后班珠尔受英国的塞拉利昂总督管辖。1888年,英国分离冈比亚成独立殖民地,1888年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

英国殖民津巴布韦

[编辑]

1888年,大英帝国殖民者赛西尔·罗兹从恩德贝勒国王手上取得他们领土内的采矿权,随后在1889年替英属南非公司(British South Africa Company)取得这里的领土权,并且在1895年时正式建立殖民国家罗得西亚”,这一名称是以罗兹的名字命名的。1896年到1897年,绍纳人和恩德贝勒人开始武力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爆发津巴布韦第一次解放战争,约有450名白人被打死。

罗得西亚在1911年时分开成为北罗得西亚(今日的赞比亚)与南罗得西亚,后者在1922年时成为一个英属自治殖民地,就是今日的津巴布韦。1953年时,英国不顾非洲人民的反对,将南北罗得西亚以及尼亚萨兰(今马拉维)联合成为一个联邦,命名为罗得西亚与尼亚萨兰联邦(Federation of Rhodesia and Nyasaland,简称罗尼联邦)。在三地人民的反对下,特别是尼亚萨兰的反对下,联邦于十年后的1963年解散。罗尼联邦解散后不久,1965年11月,南罗得西亚总理伊安·史密斯(Ian Smith)单方面宣布该国脱离英国的管辖独立,成立南罗得西亚,但这份声明并不受境内大部分由北罗得西亚与尼亚萨兰所控制的黑人族群所认可。负责托管这地区的英国声称此独立宣言是种叛乱行为不予承认,但因为同属白人,英国方也没有实际使用武力来恢复控制权。津巴布韦在英治时期有“非洲粮仓”的美誉。

恩德贝莱战争

[编辑]

1893年和1894年津巴布韦。恩德贝勒王的国王子洛本古拉,曾试图避免与英国的开拓者的战争,因为子洛本古拉只有80000长矛和20000步兵,缺乏现代军武。然而,英国南非公司的士兵不超过750人。马绍纳兰省的英国管理员也试图避免战争。双方僵持至子洛本古拉突袭维多利亚堡,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与英国的冲突。在战争期间子洛本古拉染上了天花,不久病死,导致恩德贝莱士兵士气低落,而英国的援军到来,翻转了战局。最终英国吞并王国。

英国 - 阿散蒂战争

[编辑]
英国军队在科尔的指挥下击败阿散蒂,1824年7月11日

战争的原因是阿散蒂人绑架并杀害了皇家非洲军团,导致10人死亡,39人受伤。阿散蒂试图谈判,但英国总督麦卡锡爵士拒绝进行谈判。

麦卡锡率领的一支英国入侵部队于1824年1月,爆发斯纳考战役。英国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大约20人设法逃脱,麦卡锡与少尉也被打死。 黄金海岸的新州长约翰·霍普·史密斯开始凝聚一支新军队, 8月7日阿散蒂军队出现并袭击,但被英军击溃。至1900年英国吞并阿散蒂。

英桑战争

[编辑]

英桑战争是于1896年8月27日发生于英国桑吉巴苏丹国之间的战争。战事总共持续了38至45分钟,为史上有记载的最短战争。

1896年8月25日,亲英的桑吉巴苏丹哈马德·本·杜威尼去世。接替王位的是哈立德·本·巴伽什,而非英方倾向的哈茂德·本·穆罕默德。根据1886年英桑协定,苏丹即位需获得英国领事准许,但哈立德并未获得许可。英国以此为战争借口向哈立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放下武器并离开王宫。哈立德召集王宫卫兵并封锁了王宫。

东非时间8月27日9时00分,最后通牒期限已过。英方于海港区域集结。近2,800名桑吉巴人保卫王宫,多数为征召平民,但亦包括苏丹王宫卫兵及数百名仆从和奴隶。守军亦拥有数门火炮和机枪,置于王宫前方,指向英国舰船。9时02分炮击开始,王宫起火,守军火炮作废。英军在海上交锋中击沉舰船。亲英桑吉巴军向王宫推进,受到机枪射击,但未受任何损失。王宫旗帜后遭击落,冲突于9时40分结束。

苏丹一方伤亡近500人,而英方仅有一名海军士兵负伤。哈立德逃至德国领事馆寻求庇护,然后逃亡德属东非。英国迅速立哈茂德为苏丹,建立亲英傀儡政权。桑吉巴苏丹国就此丧失主权,英国对其影响逐渐加深。

德国殖民地

[编辑]

赫雷罗战争

[编辑]
德国部队在理查德·诺克(RichardKnötel)的绘画中与赫雷罗在战斗中。

1884年八月德国进入西南非洲。在接下来的几年德国殖民者占领了大片土地,无视赫雷罗王国,而埋下导火线。

1903年,一些赫雷罗人杀害60位德国移民。赫雷罗首领马里罗试图反抗德国人,领导游击战,阻止德国人的现代火炮和机枪。1904年8月11 瓦特的战役中马里罗相信人数六比一的优势能德国人击败德国。双方都严重损失,但赫雷罗被纳入德国统治。

1904年十月,德国总督下令杀死每一个男性赫雷罗和强迫妇女和儿童进入沙漠。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南非军队占领西南非洲。

2004年8月16日,德国政府正式的道歉暴行。表示“ 我们德国人接受我们的历史和道义上的责任,那个时候的德国人有罪” 。

是1905年至1908年间发生于坦噶尼喀(现坦桑尼亚)地区的一次非洲土著人部落反抗德国侵略的起义。

1898年,德国在坦噶尼喀开始征收人头税,并征发大批非洲劳役。1902年,德属东非总督开始强制推行棉花种植。德国政策导致大批壮劳力被迫离开土地,严重影响了当地社会的生存基础。

在此情况下,一位灵媒坚积基华利.吴华利自称被蛇神Hongo附体,能制造出一种把德国人的子弹化为清水的魔药。这种魔药在斯瓦希里语中被称为Maji,因此其追随者便自称“Maji-maji”。

马及马及起义军于1905年起义,虽然他们的人数众多,但是落后的武器装备和一触即溃的Maji使得战事几乎变成一边倒的屠杀。德国在当地的驻军一开始仅有458个欧洲人和588个当地人,因此只好采取守势,但是当约1000名增援部队抵达后,德国人展开反攻。到1906年,反抗被镇压下去。据估计,整个战事共造成数百名德国殖民者伤亡,而非洲人的伤亡则约达到20万至30万人。

德属多哥兰

[编辑]

1884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了多哥兰(现今多哥和加纳的沃尔塔地区)。这个殖民地建立在当时的奴隶海岸,德国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内陆。因为它成为了德国唯一的自给自足的殖民地,而且由于其庞大的铁路和公路基础设施,多哥兰被称为德国的典范所有物。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殖民地被卷入了这场冲突。在多哥兰战役中,它被英法联军侵略并迅速占领,并被置于军事统治之下。1916年,这片领土被划分为独立的英法行政区域。1922年形成英属多哥兰法属多哥兰

德属东非

[编辑]
德属东非的土著士兵画像(1915年)

德属东非是德国东非地区的殖民地,其领土约为现今的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总面积几乎是今日德国面积的三倍。

德国于1885年在此地设立殖民地政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比利时葡萄牙均有派遣军队进攻此地,但直到1918年德国投降时,协约国阵营都始终无法占领全境。德国投降后,国际联盟于1919年依据凡尔赛条约分别将卢旺达及布隆迪交付比利时、洛伏马河以南地区交付葡萄牙、坦噶尼喀交付英国托管,结束了德国34年的统治。

德属西南非洲

[编辑]

1883年,德国商人卢德里茨宣布那米比亚地区其余海岸为德国领地。1885年柏林会议后,英国放弃了对那米比亚的领土要求。1890年德国占领那米比亚全境,并将其命名为德属西南非洲。由于德国人夺去了土著居民的土地和牲畜,1904年,西南非洲爆发反对德国统治的赫雷罗起义。为了报复,冯·特罗塔将军颁布了灭绝令,要把所有赫雷罗人斩尽杀绝。赫雷罗起义被镇压后,大量土地被德国征用,随后卖给德国农场主。1912年,在吕德里茨波蒙那发现了钻石,大量德国移民来到西南非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南非在平息阿非利卡人发动的亲德暴乱后进攻西南非洲,南非迅速击败了德军,占领了西南非洲全境,结束了德国的殖民统治。

德国在喀麦隆的技术人员

德属喀麦隆

[编辑]

早在1472年,来自欧洲的葡萄牙海员已经开始在喀麦隆的海岸登陆。喀麦隆这个名字源自于盛产武里河,以前这条河曾经被命名为虾河(Rio de Camarões)。从1520年起,这里开始与葡萄牙进行象牙棕榈油、原料糖贸易交易。这期间,贩卖黑人的奴隶交易在这里从未兴起。

从1868年起由于汉堡沃尔曼商会在武里河口开始建立分号,有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来到喀麦隆。1884年7月14日,德国总领事古斯塔夫・纳赫蒂加尔博士作为德皇特使同鲁道夫・杜阿拉国王以及喀麦隆其他地方的藩王一起签署保护条约,宣布喀麦隆成为德国的“保护地”,实质上就是德国海外殖民地。

1911年,德国通过与法国签订的《摩洛哥-刚果条约》,成功的将自己在中部非洲殖民地的版图扩大,形成新喀麦隆。可是,德国所获得这一切还是因不久之后的《凡尔赛条约》全部丢失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些被严格控制数量和少量被允保留的德国殖民地保护军只可以在喀麦隆停留两年。1916年,最后一个位于莫拉的德国要塞向英国殖民地军队投降。

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中,尽管喀麦隆在国联中正式获得一个议席,但这个席位还是被交给英国、法国托管。不久,喀麦隆领土的5分之4被法国所托管,余下的地区归为英国。

葡萄牙殖民地

[编辑]

莫桑比克

[编辑]

1498年,当形成达伽马首先到达莫桑比克海岸。洛伦索马奎斯随后至此探索。1951年殖民地合并为莫桑比克作为葡萄牙的一部分。

葡萄牙殖民地独立战争时。一幅由飞机空投下来的葡萄牙宣传画,上面的文字意为“莫桑比克解放阵线是骗子!你们是过不了好日子的!

殖民地提供葡萄牙资源,并作为转运站。

安哥拉

[编辑]

在迪奥戈·康和其他探险家到达前,安哥拉根本不存在,其由许多独立的民族,一些组织为王国或大小不等的部落联合会。葡萄牙人感兴趣的资源,主要是在奴隶。因此,他们保持了与刚果王国的和平和互利的关系。但在17世纪,经济利益互相冲突导致了与刚果王国的战争。

在安哥拉的葡萄牙殖民统治时期,城市,城镇和贸易的岗位相继成立,铁路和港口建成使安哥拉逐步进步。

葡属几内亚

[编辑]

葡萄牙人在1446年宣称现几内亚比绍之地为葡属几内亚,但在1600年前,葡萄牙人建立了少量贸易站。葡萄牙人贩运奴隶至佛得角。当时,虽然葡萄牙人声称对整个几内亚比绍拥有主权,但他们实际控制范围很有限。

19世纪,奴隶贸易的衰微令葡萄牙人向内陆找寻新利益。葡萄牙人对内陆的佂服十分缓慢,且遭遇激烈反抗。另外,葡萄牙割了很多土地给法属西非,包括繁荣的Casamance河流域。葡萄牙亦曾为Bolama而和英国争论,经美国总统尤里西斯·格兰特于1870年的介入,最后Bolama归入葡属几内亚。1879年,葡属几内亚从葡属佛得角分开,在此之前,葡属几内亚归葡属佛得角管理。

葡萄牙殖民地的独立

[编辑]

1961年至1974年。欧洲国家纷纷自愿或被迫放弃其殖民地。当时葡萄牙的政权拒绝放弃其殖民地,因此葡萄牙仍然维持着庞大的殖民帝国。葡萄牙尝试抵抗殖民地发起的非殖民地化浪潮,并因此爆发了殖民战争。康乃馨革命发生后,葡萄牙第二共和国解体,战争亦随即结束。

康乃馨革命发生后,葡萄牙新政府宣布去殖民化,葡萄牙曾据有的殖民地,如非洲的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地,葡萄牙殖民政府与驻军也连带撤出,造成非洲前葡属殖民地一独立就陷入权力真空,各派系与被卷入的周遭邻国爆发了内战;尤其是安哥拉内战,交战双方分别获得古巴南非的支持,一度加剧了内战情势。

意大利殖民地

[编辑]

意土战争爆发于1911年9月,至翌年10月结束。统一后的意大利王国渐渐涌现殖民主义意识,于是也开始建立殖民地。

1940年代的意大利殖民帝国

意属东非

[编辑]
意大利对东非的征服

1889年,意大利在厄立特里亚建立殖民地。

尽管意大利在1895至1896年间的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中被阿比西尼亚打败,但当墨索里尼执政后,意大利便在1935至1936年间发动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成功击败阿比西尼亚。但是,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一事已经受到国际间的敌视。因此,意大利对这个新殖民地的统治权大约只有五年。

意属利比亚

[编辑]
意大利对利比亚的征服

1911年9月28日,意大利政府以其在的黎波里昔兰尼加的利益受到侵犯为借口,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同意其进驻的黎波里,但却遭拒绝,于是在次日向土宣战,其后土耳其战败,双方签订了洛桑条约。条约使得意大利得到了北非的的黎波里及昔兰尼加的领土,于是这块自十六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控制的北非沿海地区自此落入意大利的手中,并与法国协议,共同分割北非的海岸。意大利对此举感到十分骄傲,并称之为“意大利第四个海岸”。事实上,意大利在20年代中花了整整近十年的时间来“平定”这个殖民地。1934年,的黎波里及昔兰尼加殖民地合并为“利比亚”。墨索里尼采用了这个一千八百多年前罗马帝国君主戴克里先沿用的名字,就是欲扬威海外,重振罗马帝国时代的雄风。1943年,意大利部队被盟军赶出北非,意大利对利比亚的统治权也随之而逝。

西班牙殖民地

[编辑]

1859年,西班牙与摩洛哥开战,后者战败。双方在翌年签署《丹吉尔条约》,摩洛哥割让西迪伊夫尼予西班牙。而1893年一场短暂战争更令西班牙得以扩张其在梅利利亚南部的势力。

雷乌斯的伯爵在对摩洛哥战争中的得土安之战作战,此战以西班牙惨败告终。

1911年,摩洛哥遭到法国及西班牙的瓜分。1926至59年,比奥科岛及木尼河区合并为西属几内亚

在20世纪上半叶,西班牙缺乏财富和兴趣来发展其非洲殖民地的经济基础。但是,西班牙引进尼日利亚人作为佣工。而且,西班牙更令赤道几内亚拥有全洲最高识字率,并发展良好的医疗设施网络。

1956年,法属摩洛哥独立,西班牙交出西属摩洛哥予摩洛哥,但保留西属撒哈拉。摩洛哥苏丹在1957年入侵西属撒哈拉。1958年,西班牙把塔尔法亚割予摩洛哥。

1968年3月,联合国及赤道几内亚的民族主义者施加压力,使西班牙宣布让赤道几内亚独立。赤道几内亚在该年取得独立时,是非洲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1969年,西班牙再一次受到国际压力,将西迪伊夫尼交还予摩洛哥。

可是,摩洛哥仍然宣称加那利群岛休达梅利利亚和其他西班牙主权地为其领土(详见大摩洛哥)。2002年7月11日,摩洛哥的宪兵和军队占领佩雷希尔岛,最后被西班牙海军驱逐,并未造成伤亡。

比利时殖民地

[编辑]

1885年,欧洲各国举行了柏林西非会议德国政府在会中同意把刚果交给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称为刚果自由邦。而到了1908年,刚果正式被割让予比利时,并改称为比属刚果。而比属刚果最富庶的地方——加丹加省也被几家比利时公司共同开发。此外,比利时也暂时从英属埃及手中夺得一些土地。 而前德国殖民地德属东非的卢旺达-乌隆迪地区则在1916年被比属刚果所占领。 比属刚果趁刚果危机发生,在1960年7月30日取得独立。而卢旺达-乌隆迪则在1962年成为卢旺达共和国布隆迪共和国两个独立国家。但比利时政府却仍然在这三个独立国家取得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影响力,与刚果民主共和国、卢旺达和布隆迪仍保持了特殊的关系。

比利时在这两个国家独立后,其“殖民帝国”也随之而瓦解。

埃塞俄比亚

[编辑]
第一次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战争中,惨败的意大利军。

埃塞俄比亚与利比里亚是非洲仅有两个从未被欧洲殖民的国家。

19世纪中叶,欧洲国家开始了对埃塞俄比亚的渗透。1867年,英国入侵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战败,埃塞俄比亚割让了英属索马里兰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欧洲国家在埃塞俄比亚的活动变得频繁起来。法国图谋使法属西非法属索马里兰连成一片,积极谋求占领埃塞俄比亚。意大利于1882年占领了厄立特里亚阿萨布后,也谋求吞并埃塞俄比亚。英国为遏止法国,支持意大利。

1888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占领了厄立特里亚全境。从此该地区从未再归属过埃塞俄比亚。

1889年,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签定了《乌西阿利条约》。1890年,意大利进而据此宣布埃塞俄比亚为意大利保护国。1895年9月,第一次义衣战争爆发。1896年3月1日——2日,两国军队在阿杜瓦决战,这就是阿杜瓦战役。结果意大利惨败。战争于5月结束。10月,两国在亚的斯亚贝巴签定和约,意大利无条件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废除《乌西阿利条约》,保证不将厄立特里亚转让他国,并赔款1000万里拉。这成为19世纪非洲抗击欧洲殖民势力中惟一的一次彻底胜利。

此外,埃塞俄比亚为非洲最晚受殖民主义侵扰之国家,在非洲对抗殖民大国的战争和反抗有支持的作用。

瓜分的结果

[编辑]
1880年的非洲因地形等因素而大大妨碍民族交流与融合,因而出现许多林立的小国。他们多数十分落后于同时间的欧洲,因此列强便可在短时间内建立广大的殖民地。
1906年的非洲大部分已遭列强殖民,但部分非洲本土国家仍维持自治,殖民国则以军队进驻控制而非直接建立殖民政府统治。当时瓜分非洲尚未完全完成,政局也持续动荡,且有许多列强之间或与土著的争端。
1913年的非洲基本已瓜分完毕,在经历两次摩洛哥危机与土义战争等等冲突后虽然表面上已经解决,但却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争端。
国家 面积(平方公里) 非洲面积百分比 与本土面积比
法国 10,795,520 35.6% 大19.6倍
英国 8,868,020 29% 大36.3倍
德国 2,347,034 7.7% 大6.6倍
比利时 2,345,800 7.7% 大76.9倍
意大利 2,339,540 7.7% 大7.8倍
葡萄牙 2,089,089 7% 大22.7倍
西班牙 308,335 1% 约60%

其中,德国、比利时和英国拥有人口稠密的地区,法国面积最广且控制了地中海沿岸。

比利时

[编辑]

法兰西

[编辑]

德意志

[编辑]

意大利

[编辑]

葡萄牙

[编辑]

西班牙

[编辑]

英国

[编辑]

影响

[编辑]

欧洲列强以自身实力划割各国边界,甚至随意将用尺在地图上画一个直线也能成为边界,分割了非洲原始族群,例如:索马里人被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分割;西非的曼丁哥人四分五裂;隆达王国被分为比属刚果、安哥拉和北罗得西亚。这样的行为严重破坏了非洲国家正常发展的过程,对现今的非洲国家带来了许多民族,边界等等的纠纷,殖民者对非洲人的压迫和带来疾病造成非洲土著大量死亡。瓜分非洲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开了序幕,战后殖民各国又开始了新的瓜分,为非洲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对于非洲国家而言,唯一保持了独立的埃塞俄比亚则因此原因,以及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于二战期间抗击意大利入侵时的突出表现,在二战之后于非洲去殖民化浪潮中获得了崇高地位。非洲联盟的总部即设立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而传统上被统治埃塞俄比亚的所罗门王朝所使用的红、黄、绿三色旗帜则成为了所谓的“泛非颜色”,为众多新独立的非洲国家设计国旗用色时的重要参考。

结束

[编辑]

欧洲列强瓜分整并殖民统治整个非洲大陆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5年结束后,意大利失去了在非洲的所有殖民地,但英法等欧洲列强依旧维持着在非洲的殖民地。但随着印度在1947年成功结束英国殖民统治并获得独立,去殖民化浪潮也开始席卷全球。位于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在1954年爆发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且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直接导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在1958年垮台。而英国在纳赛尔试图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后联合法国和以色列占领了苏伊士运河和西奈半岛,但最后在美国和苏联的强大压力下被迫撤军,英国和法国也丧失了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英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殖民统治在1957年开始解体,当年加纳成功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随后尼日利亚、肯尼亚等英属殖民地也分别在1960年代取得独立。法属西非则在1958年戴高乐第二次上台后被允许通过公投获得独立,阿尔及利亚也在经历了8年的独立战争后于1962年摆脱了法国的殖民统治。但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军政府则拒绝殖民地的独立请求,两国在非洲的殖民统治一直持续到了1974年康乃馨革命爆发和1975年佛朗哥去世为止。而在南部非洲,虽然南非和南罗得西亚逐渐摆脱了英国的统治,但当地随即转入白人政权的种族主义统治。南罗得西亚境内的黑人游击队与白人政权爆发内战,战争一直持续到双方于1979年达成协议为止。南非的情况则与罗得西亚不同,南非内部虽然也长期存在黑人的反抗势力,但南非内部并未像罗得西亚一样爆发内战,最后南非白人政权于1991年结束了种族隔离政策,并在1994年大选后实现了政权的和平转移。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