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网织红细胞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未成熟红细胞)
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基本信息
发育为红细胞
位置骨随 (大多数), 血液 (少数)
标识字符
拉丁文reticulocytus
MeSHD012156
THH2.00.04.1.01007
FMAFMA:66785
显微解剖学术语英语Anatomical terms of microanatomy

网织红细胞是未成熟的红细胞,通常占人体总红细胞数约1%。红细胞生成的过程中,网织红细胞会在骨髓内发育成熟,并在完全转变成红细胞之前,在血流中循环大约一天的时间。哺乳动物的网织红细胞跟成熟的血红细胞一样没有细胞核。之所以被称为网织红细胞,是因为经过某些染剂(如New methylene blue)或染色方法(如瑞氏染色法)染色后,可在显微镜观察到网状的rRNA

临床意义

[编辑]

为了精准地记数,自动化计数器结合使用激光激发,探测器和标记RNADNA的荧光染剂(例如Titan yellow 或聚次甲基染料英语Polymethine)。[1] 网织红细胞可以从其他血细胞细胞中辨识出来,因为他们发射出的讯号既不如淋巴细胞的强,也不如红细胞的弱。[2]

当使用一般的瑞氏染色法观察时,网织红细胞比其他红细胞略呈蓝色。根据平均红细胞体积的描述,网织红细胞也相对比红细胞大。

经体外活体染色法染色的血液抹片,来自一位溶血性贫血英语Hemolytic anemia的患者。网织红细胞在细胞质中带有深蓝色的点状或线状结构(即网状组织)。

网织红细胞在血液中的正常比例取决于其临床状态,但成人通常介于0.5%到2.5%;而婴幼儿约介于2%到6%。当网织红细胞的比例大于上述数值,则可视为患有贫血症的迹象,但仍需考量骨髓的健康状况。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是一个指标,能够反应出贫血患者骨随内的红细胞生成反应是否适切。 RPI往往比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是否在正常范围来得更加重要。举例来说,如果某人患有贫血,而他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仅有1%,尽管在正常范围内,但这也代表目前骨髓的红细胞生成速率,很可能无法产生足够的新红细胞来缓解现有的贫血状况。

网织红细胞的数量是一个用于衡量骨髓活性很好的指标,因为这代表骨髓最近的产出,并且可用于测定网织红细胞的记数以及生成指数(RPI)。这些数值可用于了解是否生成问题为造成贫血的主因,也可用于监测贫血治疗的进程。

当红细胞的生成产量增加以克服慢性或急性的血细胞细胞损失─如溶血性贫血英语Hemolytic anemia─时,网织红细胞往往会有显著地高数量和高百分比。若网织红细胞的数量非常高,此病症称为"网织红细胞增多症英语Reticulocytosis"。

若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异常低,可归因于癌症化疗再生不良性贫血恶性贫血、骨髓恶性肿瘤、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异常、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疾病状态(慢性病贫血)和其他红细胞生成低落所引起的贫血。

发育

[编辑]

网织红细胞的发育始于红细胞母细胞英语Nucleated red blood cell将细胞核排出细胞外时,并于网织红细胞丧失细胞器时结束。

研究价值

[编辑]

对于研究蛋白质翻译的生物学家来说,网织红细胞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工具。网织红细胞较其他细胞特别的地方,在于它拥有翻译蛋白质所需的一切原料,但却没有细胞核。由于细胞核中许多成分都会干扰翻译的研究,这些无核的细胞在这里显得相当有用。 科学家可以从兔子等动物搜集这些细胞,并提取出mRNA和翻译酶,并用于在无细胞、体外环境下研究蛋白质翻译,以获得研究环境最佳的控制与调节。[3][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Reticulocyte analysis and reticulocute maturity index. Flow cytometry. Methods in Cell Biology 42.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4: 263–74. ISBN 0-12-203052-4. 
  2. ^ 存档副本. [2018-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9). 
  3. ^ 存档副本. [2018-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31). 
  4. ^ Woodward, William R.; Ivey, Joel L.; Herbert, Edward. [67a] Protein synthesis with rabbit reticulocyte preparations. : 724–731 [2018-08-25]. doi:10.1016/0076-6879(74)3006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