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苏联政治笑话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苏联政治笑话即流行于前苏联和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笑话[1]这种笑话的来源很多,除了来自在这些国家生活的人外,也有一些来自美国西德及其他国家的报社杂志。此类笑话以讽刺苏联-东欧诸国的领导人、政治、经济和生活状态为主,数量极大,讽刺辛辣,广为流传。[1]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曾在公众集会上讲过几个这样的笑话,据他所说他还“讲给了戈尔巴乔夫听,然后他笑了”。近年美国政府解密档案揭露,当年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一直持续收集并整理流传的苏联政治笑话,再用密电传回华府美国政府会让中央情报局(CIA)分析,因“这些笑话非常准确地反映苏联社会公众的情绪”。[2]

在苏联,这种政治笑话的起源时间不详,但在1950年代斯大林执政末期就已经广泛出现。这些笑话最初来自于沙俄时期的政治笑话。[3]在苏联和东欧,政治笑话的泛滥是在1960-80年代(尤其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和地下出版物一起成为了社会主义阵营异议人士的一种象征。在“开放政策”之前当局一直试图限制政治笑话的传播流动,但效果不佳。政治笑话体裁上,一般是段子式或者问答式,问答式也会非常简单,很适合独角喜剧。著名的“亚美尼亚广播电台英语Radio Yerevan jokes”系列就是典型的问答式政治笑话。[4][5]

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但直到现代,仍有仿照苏联政治笑话的句式创作的“类苏联政治笑话”流传,用于讽刺当今的政治现象或人物。[6]

笑话类型举例

[编辑]

讽刺统治

[编辑]
  • 一位美国人对苏联人说:“美国是非常自由的国家,美国人可站在白宫前大喊:‘罗纳德·里根,下地狱吧!’”苏联人便回应:“这没什么了不起,因为我们也可站在克里姆林宫门前大喊‘下地狱吧!里根!’”[7]
  • 一位读者在莫斯科要买《真理报》,报摊回应“没有真理”;他改买《苏维埃俄罗斯报》,报摊回应“苏维埃俄罗斯”已经出卖光了;他便问还剩什么,报摊说“劳动”。[7]
  • 有人问评论员为何克里姆林宫决定下命令取消M字母?得到回答是:“因苏联缺少牛奶、牛油、通心粉....马林科夫莫洛托夫,难道要为米高扬保留M字母吗?”[7]
  • 红场上有一名少女在发传单,一名特工到场将她擒拿,并以“散布反动言论罪”逮捕。抓完才发现,她发的只是白纸而已。特工气定神闲地说:“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想写什么吗?”[6]

讽刺军事

[编辑]
  • 一人问哪个国家最大时,得到匈牙利最大的回应,便质疑匈牙利只有一千多万人,为何最大?另一人解释苏军“临时”在咱们这走了多年,还没走出匈牙利,可知匈牙利之大啊。[7]
  • 华约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期间举行足球赛,有人说:“苏联为何不用坦克代替门将?”[7]
  • 捷克斯洛伐克向苏联出口一部文学作品,内涵世界最短的短篇小说是只有“滚!”,还有数万字的长篇小说都是“滚蛋!滚蛋!……”[7]

讽刺领导

[编辑]
  • 尼基塔·赫鲁晓夫为一位妇人的四个小孩分别取名“和平”、“人民”、“祖国”和“尼基塔”。隔一年,赫鲁晓夫问妇人的孩子状况。那母亲说道:“和平不见了,人民在哭,祖国在睡,尼基塔胡说八道。”[7]
  • 一次,赫鲁晓夫来到书店,发现书店只挂他的画像,虽心里很高兴,但还是要做做样子,便问书店经理为何不挂列宁画像?经理是说列宁画像人人抢买,而赫鲁晓夫的乏人问津。[7]
  • 一名顾客在国营的百货公司排队到受不了,便说要去殴打赫鲁晓夫,结果发现要排队打赫鲁晓夫的队伍比去百货公司排队的还长。[7]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Davies, Christie. Humour and Protest: Jokes under Communism.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al History. 2007, 52: 291–305. JSTOR 26405495. S2CID 146755591. doi:10.1017/S0020859007003252可免费查阅. 
  2. ^ 不搞笑:中情局保藏前苏联段子解密. BBC. 2018-09-30 [2020-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3. ^ Наум Синдаловский. Романовы. Судьба династии глазами фольклора. 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 Час пик. 2005 (俄语). 
  4. ^ Paul Gleye (1991), Behind the Wall: An American in East Germany, 1988-89. SIU Press. ISBN 9780809317431
  5. ^ Birgit Beumers (2005), Pop Culture Russia!: Media, Arts, and Lifestyle. ABC-CLIO. ISBN 9781851094592
  6. ^ 6.0 6.1 CHANG CHE; AMY CHANG CHIEN. 中国人的抗议表达:白纸、方程式和“对对对对”墙.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22-11-29 [2023-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2) (中文(简体)). 一些抗议者告诉《纽约时报》,白纸的灵感来自苏联时代的一个笑话,讲得是一位异见者因在公共广场散发传单而被警察质询,结果发现传单上什么都没写。在被问话时,这位异见者回答说,不需要写什么,因为“人人都懂”。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苏联东欧政治笑话选编 (PDF). 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宣传组. 1975-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6-04)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