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苏里南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苏里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现今苏里南地区由众多土著居民组成。最大的部落是的阿拉瓦克人,他们是一个从事狩猎和捕鱼的沿海游牧部族。之后,加勒比人来到这里。他们用他们的帆船征服了阿拉瓦克人。.[1][2]

早期历史

[编辑]

早在公元前3,000年时,苏里南地区就已开始有人类的踪迹,在居住此地区的原住民里,最大的族群当属滨海游牧民族阿拉瓦克人,以及稍后才进入此地区的征服者、航海民族的加勒比人。除了这两支主要的民族之外,在内地的热带雨林内尚有更多小型的部族。

荷兰殖民统治

[编辑]

直到1650年时,开始有了第一批的欧洲人来到此地——由当时的巴巴多斯总督魏勒比爵士(Lord Willoughby)所率领的英格兰移民在苏里南建立了第一个欧洲殖民地。他们种植烟草,但是最终因为财政而失败。没过多久,英格兰殖民地就遭到亚伯拉罕·克兰生(Abraham Crijnsen)所率领的荷兰殖民部队攻击,这场纷争一直到1667年时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年-1667年)结束才获得初步的解决,在当年英格兰与荷兰签署了布列达条约(Treaty of Breda),荷兰以他们在曼哈顿岛所建立的要塞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今日纽约市的前身)与英格兰交换苏里南,并且正式改名为荷属圭亚那。

奴隶制和解放

[编辑]

在当时的南美洲,奴隶制非常普遍。透过荷属圭亚那与加勒比海地区的其他几个殖民岛屿,荷兰王国垄断了当时世界主要的兰姆酒生产事业,欧洲人从非洲引进大量的奴隶至此地区劳动,而成为日后非裔南美人口的起源。1799年时,趁着荷兰被拿破仑所领导的法国并吞这机会,英国人重新获得苏里南的统治权,但在1816年拿破仑帝国瓦解之后又将该地归还给荷兰。虽然英国曾在他们短暂统治苏里南的期间解放了黑奴,但是重回荷兰统治的苏里南,要到1863年以后才正式宣布奴隶制度的废除,使得荷兰成为最晚放弃奴隶制度的欧洲殖民国家。为了取代解放黑奴之后所损失的劳动人口,荷兰自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天的印尼)引进了劳工,其中除了占极大比例的印度裔族群外,也有一部分是华人,而在1873年到1916年之间,也有许多印度劳工透过荷兰的安排,移民到苏里南地区从事劳动。这些外来人口在今日的苏里南人口组成中占了不小的比例,其中北印度人(Hindustani,也就是北印度裔的印尼移民)占了37%,爪哇人15%,马隆人(其祖先是逃亡到南美内地的黑人奴隶)10%,华人占2%。

20世纪

[编辑]

进入20世纪以后,苏里南从原本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转变为矿业生产国,今日的苏里南是全世界最大的铝樊土输出国,而铝樊土是炼铝最重要的原料。除了铝樊土外,苏里南也是橡胶与金矿等重要工业资源的生产国。

1941年11月23日,根据与流亡中的荷兰政府的协议,美国占领了荷属圭亚那以保护铝土矿。[3]

非殖民化

[编辑]

1945年,荷属圭亚那举行了首次普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联合国的决议辅导之下荷属圭亚那于1954年时被荷兰规划为一个海外自治省。荷兰仍然控制着防卫和外交事务。

自1973年起,当地的自治政府开始与荷兰展开沟通谈判,并于1975年11月25日正式独立。

独立后

[编辑]

独立后的苏里南一直处于政治不稳定的局势,因此很多苏里南人在这段期间选择逃回荷兰本土。1980年,一个由16位年轻军事将领组成的军政府推翻了原本的政权,由于政变时军政府打出了扫除贪污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诉求,建立了社会主义共和国政体。军事执政初期苏里南政府还大致获得人民的信赖与当初殖民母国荷兰政府的良好关系与经济援助,但在1982年12月8日一场称为十二月屠杀(荷文:Decembermoorden)的事件中,多达15位的政治反对领袖遭到执政政府的暗杀,此事件让荷兰当局非常不满而断绝了对苏里南的经济援助。

在历经了几年由德西·鲍特瑟主导的军政之后,1987年时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之下,苏里南的军政府被迫重新启动民主投票的机制,但投票后成立的民主政府,又在短短两年后,于1989年时遭推翻恢复军政。在1991年的大选之后,苏里南才终于慢慢的进入民主政治的运作,但过多不同族裔分据各方的政局,仍然有动荡不稳定的隐忧。

参考文献

[编辑]
  1. ^ Romero-Figueroa, Andrés. Basic Word Order and Sentence Types in Kari'ña. Meunchen: Lincom Europa 2000
  2. ^ Carlin, Eithne and Boven, Karen (2002). The native population: Migrations and identit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Atlas of the languages of Suriname, Eithne Carlin and Jacques Arends (Eds.) Leiden: KITLV Press
  3. ^ World War II Timeline. [2014-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