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蔡英文政府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蔡英文政府
← 马英九政府赖清德政府 →

中华民国第14-15任总统
蔡英文总统
中华民国总统府官方肖像
建立日期2016年5月20日
解散日期2024年5月20日
组织与人物
国家领袖总统
国家元首蔡英文
副国家元首陈建仁(第14任)
赖清德(第15任)
历任首脑
列表
  • 林全(2016-2017)
    赖清德(2017-2019)
    苏贞昌(2019-2023)
    陈建仁(2023-2024)
历任副首脑
列表
成员政党民主进步党 民主进步党
政党领袖
列表
  • 蔡英文
    卓荣泰

    蔡英文

    赖清德
议会地位多数党
反对党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反对党领袖
列表
历史
选举
议会任期
  • 第9届
    2016年2月1日-2020年1月31日
  • 第10届
    2020年2月1日-2024年1月31日
  • 第11届
    2024年2月1日-

蔡英文政府(通称蔡政府)是指2016年5月20日至2024年5月20日,蔡英文担任第14任及第15任中华民国总统期间所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蔡英文与陈建仁2016年总统选举中以689万票胜出,实现台湾民主化以来的第三次政党轮替2020年总统选举蔡英文再与赖清德搭档以817万票成功连任,创下中华民国历届总统直选最高得票纪录。

蔡英文政府任内共历经四个内阁,依序为林全内阁赖清德内阁第二次苏贞昌内阁陈建仁内阁,其中林全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第二位无党籍阁揆。民主进步党(下称“民进党”)在2016年立法委员选举2020年立法委员选举中成为国会多数党并单独拥有过半席次,是民进党首次以多数党的身份“完全执政[注 1],也是自1947年行宪后首个中国国民党以外多数执政的政党;此外,蔡政府亦是中华民国首个由女性领导的政府。

政府人事

[编辑]
蔡英文总统与其任内的两位副总统陈建仁(左)、赖清德(右)合影

副总统

[编辑]
次序 肖像 姓名 任职期间 所属政党
到任时间 卸任时间
1 陈建仁 2016年5月20日 2020年5月20日 无党籍
2 赖清德 2020年5月20日 2024年5月20日 民主进步党 民主进步党

内阁

[编辑]
内阁
次序
阁揆肖像 阁揆姓名 所属政党 存续期间 备注
到任时间 卸任时间 任期时间
1
林全 无党籍 2016年5月20日 2017年9月8日 1年111天 仅阁揆为无党籍,其余阁员仍以民进党籍为主。
2
赖清德 民主进步党 民主进步党 2017年9月8日 2019年1月14日 1年128天 地方选举结果执政党大败而请辞。
3
苏贞昌 2019年1月14日 2023年1月31日 4年17天 地方选举结果执政党大败而请辞。
4
陈建仁 2023年1月31日 2024年5月20日 1年110天 宪政惯例总辞,与总统同进退。

交接前总统直属单位

[编辑]
职衔 姓名 所属政党
总统府秘书长 林佳龙 民主进步党 民主进步党
总统府副秘书长 特任 黄重谚
政务 张惇涵
国家安全会议 秘书长 顾立雄
副秘书长 陈文政
徐斯俭 无党籍
刘得金
咨询委员 严德发
傅栋成
李汉铭
陈俊麟 民主进步党 民主进步党
国家安全局局长 蔡明彦 无党籍
总统府侍卫长 李庆然
总统办公室主任 朱财庆
总统府发言人 高遵
林聿禅 民主进步党 民主进步党
国史馆馆长 陈仪深

内政

[编辑]

性别政策

[编辑]

婚姻平权

[编辑]
2017年5月24日,司法院公布《释字第748号解释》,支持群众在场外举办“点亮台湾亚洲灯塔”活动

2016年民进党立委尤美女国民党立委许毓仁等人提出《民法》修正草案,将第972条“婚约,应由男女当事人自行订定”修正为“婚约,应由双方当事人自行订定”,首次经跨党派连署通过,却在委员会审查时遭到反对群众发动抗议,部分反对立委并因此要求广泛召开公听会,导致法案审查进度延宕[1]。2017年5月,司法院大法官作成释字第748号解释,宣告《民法》未纳入同性婚姻违宪,限期2年完成相关立法;期间虽然遭遇反对团体试图以公民投票推翻释宪结果,惟经中央选举委员会要求补正后,于2018年底通过以制定专法之形式保障同性婚姻的公投案。2019年初,行政院依公投结果提出司法院释字第七四八号解释施行法草案送交立法院审议,最终在执政党若干委员缺席投票、持反对立场的在野党部分委员跑票支持下,仍以66票同意对上27票反对通过了同婚专法,至此台湾成为全亚洲第一个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2]

性别平等

[编辑]

针对性少数权利,卫生福利部于2018年发函公告禁止实施扭转性取向之“治疗”行为[3],首任阁揆林全也在组阁时邀请具有跨性别身份的黑客天才唐凤出任政务委员,成为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位跨性别阁员。至于性别平等方面,第九届第十届立法院女性委员占比达到史上最高,居亚洲之冠[4];然而内阁的人事布局却有相当反差,林全内阁第二次苏贞昌内阁性别比均创新低,女性阁员甚至一度只占全体42人中的2人,遭批评忽视女性专业,行政院性别平等会委员更公开表达失望,一度传出集体酝酿请辞[5]

族群政策

[编辑]

原住民权利

[编辑]
蔡英文向达悟族代表夏本·嘎那恩(Capen Nganaen)致赠道歉文稿

2016年8月总统蔡英文以国家元首的身份,首度代表政府对于过去400年来各个政权对原住民族造成的压迫与痛苦道歉,并宣布启动“原住民族转型正义”工程[6][7],成立“总统府原住民族历史正义与转型正义委员会”(简称“原转会”),宣示挖掘历史真相并检讨改善歧视性政策和法律。不过,其任内原转会并未提出任何具体的政策或修法建议。

至于长期以来面临争议的原住民狩猎问题,在大法官作成释字第803号解释肯认原住民文化权为受《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后,总统府旋即宣布特赦因狩猎违反《枪炮弹药刀械管制条例》遭判刑的布农族原住民王光禄[8]

儿少权利

[编辑]

为落实保障儿童与青少年权益,总统蔡英文于2017年签署《儿童权利公约》;但由于多边条约批准书必需交由联合国秘书处存放,考量联合国先前已有援引联大第2758号决议退回的前例,因此由主管机关报请总统径行公布[9]

人权政策

[编辑]

人权事务

[编辑]

2019年立法院通过修法,于监察院下设“国家人权委员会”取代任务编组性质的总统府人权咨询委员会,建立起常态化的人权监督机制;至于人权教育方面,国家人权博物馆于2018年正式成立,自2019年起开办“绿岛人权艺术季”,结合音乐、文化、历史与人权领域共享盛宴。

转型正义

[编辑]
总统蔡英文出席第五~七波戒严时期有罪判决撤销仪式

面对中断8年的转型正义工程,立法院在执政的民主进步党主导下通过《促进转型正义条例》,于2018年~2022年间成立“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简称“促转会”),作为推动转型正义的任务编组机关,主导以下事项:

宪政改革

[编辑]

18岁公民权

[编辑]

民进党于竞选期间提出“18岁公民权”的宪改政见,立法院首先由执政党推动通过修法,将成年年龄由20岁下修至18岁,顺应世界趋势;总统蔡英文也于第二任期伊始宣布启动修宪工程,立院经跨党派共识成立修宪委员会,并于2022年以109:0无异议通过下修投票年龄至18岁的宪法修正案;然而该修宪案却因复决票数未达门槛,最终未能过关[16]

政党法制化

[编辑]

过去中华民国政党仅受到《人民团体法》的规范,该法将政党、政治团体与人民团体适用相同规定,并未涉及政党政治运作的相关规范。2017年立法院通过《政党法》,要求所有政党申报财产,并限制必须在一定期间内参与选举,否则将废止备案;另外也新增“排黑条款”,规定有贪污组织犯罪前科者不得担任政党负责人[17]。自该法实施以来,已有过半数的政党被内政部废止备案[18]

政府再造

[编辑]

由前朝提出的组织精简计划,蔡政府上任后变更部分内容并持续执行,任内共完成以下调整:

选务改革

[编辑]

蔡政府执政后为回应“打破鸟笼公投”与“降低罢免门槛”诉求,立法院在执政党的主导下通过将公民投票年龄下修至18岁,并废除公民投票审议委员会;同时删除《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中禁止宣传罢免案的规定,并降低罢免成案门槛至选区总选举人的0.2%连署、通过门槛降低为同意票需超过选区总选举人数的25%。然而,修法后的选罢新制也丛生新的问题,2018年地方选举全国性公投合并办理造成边开票、边投票的乱象[19];立院遂于隔年再度修法,将公投与大选分别办理。此外,降低罢免门槛也导致使地方层级的罢免案激增;甚至在高雄市长韩国瑜罢免案通过后,在野党阵营发起了一连串的“报复性罢免粤语報復性罷免”提案[注 2],一度使社会对立加剧。

民生政策

[编辑]

生育政策

[编辑]

台湾生育率连年蝉联全球最低,总统蔡英文将少子化定位为“国安问题”[20]。为解决日趋严重的少子化危机,行政院推出“0-6岁国家一起养”的政策,自2022年起每位幼童将按月发放新台币5,000元的育儿津贴;另外也扩大不孕症的治疗补助,以及育婴留职停薪津贴从给付6成薪资提高至8成薪资、产检假和陪产检假皆提高至7天等措施,大幅拉高政策预算占整体社会福利支出的比重。[21]

长照政策

[编辑]

因应台湾即将迈入超高龄化社会行政院于2016年核定实施“十年长照计划2.0”方案,提供家庭、居家、社区到住宿式照顾的多元连续服务,并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之服务体系,以解决人口老化所衍生的长期照护问题。[22]

治安政策

[编辑]

为解决近年来社会上不断出现的跟踪骚扰现象,导致被害人身心俱疲、现有法律却无法对加害人有效吓阻,行政院于2021年提出《跟踪骚扰防制法》草案并获立法院三读通过,针对与性或性别有关之盯哨、跟监、网上骚扰、不当追求及妨害名誉等使被害者心生畏怖,而足以影响其日常生活的行为加以处罚并导入保护令核发机制与预防性羁押制度,落实对被害人的保护[23]

住房政策

[编辑]

由于近十年来台湾各地房价不断飙升,年轻世代普遍面临房价过高、无法负担房贷的情形,连带使得租屋市场也的租金行情也不断攀升。为了解决青年的住房问题,内政部自2022年起启动“300亿元租屋补贴专案”,让在外地就学、工作的18岁以上青年能申请一定额度的租金补助,并交由各县市政府订定办法执行。

经济

[编辑]

经济概况

[编辑]

2020年起由于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经济普遍呈现负成长;然而台湾因为防疫得当,整体经济逆势成长,2021年全年经济成长率为4.5%,远远领先全球平均值,也首度超越中国大陆[24]。根据行政院主计总处公布的数据,台湾的人均国民所得自其上任时(2016年)的23,071美元,于2021年突破3万美元后,至其卸任前一年(2023年)大幅成长至33,907美元;并在睽违二十年后,于2022年再度反超韩国[25]

另外,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布的年度世界竞争力年报,台湾也于2023年跻身世界排名第6,高于美国德国,在亚太地区的排名仅落后新加坡[26]

新南向政策

[编辑]

为摆脱台湾对北京的高度贸易依赖,蔡英文上任后成立“总统府新南向政策办公室[注 3],针对东南亚南亚大洋洲共计18个重点国家实施试办免签证措施、扩大海外招生与鼓励投资等政策,除了分散风险的考量外,更欲与新南向国家建立起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更深入的交流。新南向政策成功使对中贸易依存度降至十年来的新低[27]台商中国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也纷纷转往东南亚、印度等市场,连带台企对外投资新南向国家占比也首度超越中国大陆[28]

而在观光旅游方面,自新南向政策施行以来,期间虽碰到COVID-19疫情,但赴台境外游客占比明显产生变化,原先由中国大陆占最大宗的态势由日本韩国美国等国旅客取代,并且东南亚国家旅客有逐年成长的趋势,特别是马来西亚新加坡观光人次已于2024年第一季度超越疫情前的水准,预估将使台湾的观光产业发生结构性变化。[29]

公共建设

[编辑]

前瞻计划

[编辑]

为强化民间投资动能与制造就业机会,蔡政府宣布启动耗时8年、总经费约新台币8,824亿9,000万元的“前瞻基础建设计划”,透过兴建、完善基础设施以动整体经济成长。整体计划包含五大项目:绿能建设、数位建设、水环境建设、轨道建设与城乡建设。其中绿能建设乃配合能源转型,开发各项绿色能源之建设工程;轨道建设则是增加既有项目的预算额,并加快相关核定作业或施工进度。

艺术中心

[编辑]

蔡政府任内执行许多自扁时代马时代就已规划或招标,中间历经多次修改延宕的公共建设项目,包括台北流行音乐中心高雄流行音乐中心以及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等;其中高雄流行音乐中心的竣工更是大幅改变整个高雄港湾的样貌,随着轻轨通车而与沿线的驳二艺术特区哈玛星铁道文化园区高雄展览馆旅运中心真爱码头光荣码头大港桥西子湾旗津岛高雄经贸园区等知名景点串联成为繁华的观光胜地。

经贸招商

[编辑]

外资投资

[编辑]

政府鼓励外资企业扩大投资台湾,成功吸引科技业龙头脸书(Facebook)亚马孙(Amazon)谷歌(Google)跨国企业在台设立据点。另外,在COVID-19疫情爆发后,由于台湾防疫成效佳、国内疫情相对稳定,经济部也顺势提出“大A+计划”,利用半导体产业的优势吸引拥有关键技术的美光罗姆意法等国际大厂来台投资[30]ASML也于2023年宣布扩大在台投资,将向经济部申请研发制造2奈米芯片补助。

台商回流

[编辑]

2018年起美中贸易战开打造成不少电子产业损失,经济部因而推出“投资台湾三大方案”,其中便包括鼓励台商回台投资。据统计,经济部设定的总投资金额1.5兆元已于2021年12月达标,吸引1100家企业超过1兆5454亿元投资,预估将创造12万3038个就业机会。而经济部也宣布,将该方案延长实施至2024年底。[31]

产业转型

[编辑]

新创产业

[编辑]

2018年《公司法》进行大幅度翻修后,放宽包括公司治理、会议召开、发行公司债特别股以及废除外国公司认许制度等措施,政府同时也在全国各地设立新创基地,鼓励新创产业发展并缔造友善环境,使得台湾的新创产业在短短数年间发展蓬勃,连年挤身世界竞争力报告“新创能力”项目的前五名。

5+2产业创新计划

[编辑]

因应数位时代来临与产业转型,行政院提出“5+2新创产业计划”,即五项产业“国防产业”、“生医产业”、“绿能科技”、“智慧机械”、“亚洲·矽谷计划”再加上“循环经济”与“新农业”两项计划,强化台湾的全球竞争力,同时吸引国际人才。

科学园区

[编辑]

为均衡南北发展,行政院于2019年核定“南部科学园区高雄第二园区”(简称“桥头园区”),预计于高雄市桥头区开发总面积357顷的科学园区筹备计划,是全台唯一提供营利事业所得税抵减15%科学园区,预定2025年完工。桥头园区规划导入半导体电动车等相关新兴科技产业,并配合园区开发周边的联外交通与生活机能衍生的“桥头新市镇”的附随计划,顺势带动邻近房地产经济;目前已确定由包含鸿海国巨日月光在内的18家厂商申请进驻,预估将能创造约1.1万个就业机会。[32]

能源

[编辑]

非核家园

[编辑]

民主进步党长期以来皆反对使用核能发电,蔡政府也反对重启核四厂[33],蔡英文更以总统身份亲自出席反核大游行[34]行政院原宣示要于2025年前达成全国核电厂除役、改以天然气风力发电等替代能源;但由于2018年公投第16案“以核养绿”获得通过,行政院表示依公投结果,《电业法》第95条“2025非核家园条款”将自动失效,因此不再为非核家园设定期限[35],但仍以发展再生能源为政策核心,不会回头考虑核电。

2021年拥核人士黄士修等人因不满政府对于第16案公投结果之回应,发起核四商转公投并呼吁重启核四厂运作;最终投票率仅41%、且不同意票多于同意票,公投案未获通过。

三接方案

[编辑]

因应“非核家园”政策,蔡政府规划提高液化天然气的配电比例至百分之五十,以取代核电厂除役后的电力供给,因此计划在桃园观塘兴建第三座天然气接收站,称为“三接方案”[36]。由于三接选址位置地处藻礁生长环境,部分环保团体认为三接外推方案可能导致藻礁灭绝,因而于2021年发起“珍爱藻礁公投”欲阻挡政策实施,但最终因不同意票多于同意票而未获通过。

净零碳排

[编辑]

自2015年巴黎气候峰会后各国陆续制定碳排放清零的目标时程,2020年以来不少亚洲国家也纷纷响应。蔡政府为迎合国际趋势,国家发展委员会于2022年宣示“2050净零排放”的政策目标,欲发展再生能源以减少碳排放量,预计于2050年以前达成碳中和。[37]

外交

[编辑]

踏实外交

[编辑]

蔡政府上任后提出“踏实外交”的方针,旨在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建立民主同盟,并摆脱过去金援外交的单向输出模式。在新冷战格局形成后,蔡政府的价值观外交倾向逐渐明朗化,特别是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中华民国政府不再保持过去尽量中立、不介入纷争的基调,主动选择与美国为首的民主阵营靠拢,成功拓展了过去未接触的中东欧区域,同时也加强深化与传统盟国如美国、日本欧盟的关系,达成许多外交上的突破,让台湾在国际上的能见度与知名度较之过往大幅提升,并再次唤起世界各国对于台海安全的重视。

邦交国方面,由于北京持续升高对台外交打压,自2016年蔡政府上台时的22个友邦,至其卸任时只剩12个,共断交10国。惟与扁政府时代的外交竞逐不同,蔡政府不再无条件的高价金援友邦,并且断交已不单单再是两岸的外交争夺,而是牵涉到美中对抗之下的战略选择。

双边关系

[编辑]

台湾-美国关系

[编辑]
佩洛西议长在总统府接受赠勋并与总统蔡英文召开联合记者会

蔡英文上任初期即发生“川蔡通话”的重大事件,之后中美贸易战爆发后更与美方建立起良好的沟通管道,特朗普政府也大幅提升对台支持力道,包括高阶官员访台、军售次数及项目提升、国会陆续通过友台法案等,堪称40年以来台美关系最好的时刻。在拜登政府上任后,美国持续提升支持台湾力道,拜登总统罕见多次表达“倘中国武力犯台,美国将出兵协防台湾[38],使得战略模糊逐渐迈向清晰化;挺台立场也在国际情势有利台湾之下,成为美国政界跨党派的共识[39]

2022年8月,时任联邦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不畏压力,在北京的军事恫吓下抵台访问,成为自1997年以来访问台湾的最高阶官方人员;佩洛西在总统府内与蔡英文总统会晤时,也特别强调“美国绝不会遗弃对台承诺”。而在蔡政府解除莱牛进口限制后,搁置多年的TIFA亦恢复协商,并在历时一年的谈判后正式签署《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为两国断交以来首份最完整的贸易协定。

台湾-日本关系

[编辑]

台日关系在蔡政府第一任期内,因福岛等地食品输台问题而无甚进展,直至COVID-19疫情后日方捐赠疫苗后,双边互动再次热络起来。由于北京对于台海和平的威胁与日俱增,日本极有可能因之受到波及的情形下,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卸任后提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论调,在两国政界均获得回响,双方政府开始就海防、边境安全及国防事务加强合作,并与美国共同因应区域安全问题。2021年蔡政府宣布解除福岛食品输台限制,欲换取日方积极支持台湾加入CPTPP;双方并以“政党对政党”的模式,建立起两国执政党间的“2+2对话”机制协商相关事宜。

2020年7月前总统李登辉病逝,由于其日本政坛的特殊渊源,时任首相安倍晋三罕见公开悼唁,官房长官等高阶官员也破例进入台湾驻日代表处致哀;2022年安倍遇刺,时任副总统赖清德更破例获日方核发入境签证,前往东京参加家祭,成为30年来访问日本最高级别的现役官员,又被称作是“丧礼外交”[40]

台湾-欧洲关系

[编辑]
捷克参议院议长韦德齐(左)在议场发表演说后接受立法院院长游锡堃(右)赠勋

新冷战态势形成后,欧盟各国开始意识到中国崛起对于欧洲造成的威胁,以及若中国进犯台湾将掌握全球先进半导体制成等后果,因此近年来欧盟官方逐渐加强对台联系,欧洲议会也持续通过支持台湾的议案,并派遣正式访问团抵台交流[41]。于欧盟方面,蔡政府试图利用时局推进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签署,但布鲁塞尔当局考量欧中僵局情形,并未正面回应[42];于各成员国方面,由于台湾在COVID-19疫情期间的出色表现以及乌俄战事后各国担忧台海爆发战争,在国际能见度空间提升的时局下,蔡政府也发挥价值观外交的精神,与多个欧盟成员国建立或加深双边关系。

2020年以后蔡政府在对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方面颇有斩获,先是立陶宛在北京的激烈报复下成功开设以“台湾”为名的代表处,并迅速建立起产业间的合作机制;随后捷克也在参议院议长韦德齐访问台湾后开启双边各领域间的交流,2023年捷克总统当选人彼得·帕维尔甚至在当选后与总统蔡英文通话,创下欧洲首例、也是继川蔡通话后第二例[43];其他包括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等国均有相当突破,诸如拉高接触层级、驻处正名、疫苗捐赠、签署司法互助协议、建立经贸对话以及议会外交等等。

而在传统外交领域的西欧北欧方面,随着有利时局及各国对中鹰派政府上台,台湾除在国会外交方面成功串连起欧洲各国议会的挺台势力外,官方交流意有所深化和突破,如外交部长访问欧洲多国并获准进入欧盟总部所在的布鲁塞尔[44]德国也于2023年首次派遣内阁部长访台[45],以及台湾在普罗旺斯米兰等地新开设的外交据点。

台湾-索马里兰关系

[编辑]
台湾驻索马里兰共和国代表处”揭牌仪式

索马里兰是位于东非有限承认国家,处境与台湾类似,长期为索马里联邦声称拥有主权而无法与他国建立外交关系。2020年7月,蔡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与索国比照外交使节的待遇互设实质大使馆[46],成为当时第一个以“台湾”命名的驻外馆处。索马里兰位处“非洲之角”的战略地位,加之台湾在非洲的驻处并不多,因此双边很快就各取所需展开交流,由国合会派遣技术团协助当地发展农业并提供留学生奖学金,索方则同意中油投资探勘石油。期间北京当局虽然试图干预台索关系发展,惟中国本身系索马里的建交国,并无法给予索马里兰外交承认;索国亦有意借此靠向民主阵营,以此与长期政治动荡的索马里作出区隔。

两岸

[编辑]

维持现状(2016-2018)

[编辑]

蔡英文选前承诺“维持海峡两岸现状”,执政初期亦以此为基础提出“新四不”的主张,称谓上使用“中国大陆”、“中华民国(台湾)”等较为中性的用词,并维系既有的两岸合作与交流机制;但同时也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仅于就职演说中提及“尊重1992年两岸会谈的历史事实”[47]。北京对此并不满意,先是主动中断两岸沟通机制[48],后续也逐步升高对台外交打压,试图逼迫蔡政府改变两岸主张。此外,北京当局也利用秘密逮捕台籍人权工作者的手法试图恫吓台湾内部反对中共的势力,例如2017年发生的李明哲事件。在此背景之下两岸交流转趋冷淡,艺术、文化及教育等各领域的接触皆逐渐遭到北京方面的冻结。

自2018年起,中国大陆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政之下兴起了一波狂热的民族主义,网上生态从原先的“反对台独”逐渐转变为“反台情节”,并连带影响到现实世界的情势发展。许多在两岸三地发展的演艺人员为此面临政治表态的窘境,不时有台籍艺人遭到“台独”的指控[49][50],甚至是外籍人士与商业品牌也都遭这股爱国主义热潮波及[注 4]。在官方的默许下,中国民间对于两岸价值观差异的容忍度愈来愈低,加剧了两岸人民间的冲突与敌意;同时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争执愈发频繁,使得整个亚洲的民间兴起一股反中风潮[注 5],台湾也因之获得许多国际支持。

四个坚持(2019-2021)

[编辑]

美中贸易战开打后,中共领导阶层认为其国家实力已足够强大,无需再奉行韬光养晦的温和路线,改以烽火四起的“战狼外交”为圭臬,就台湾问题也改采更加强硬的姿态。2019年元旦,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包含“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习五条》,企图将九二共识一国两制连结;随后更祭出一连串的“文攻武吓”:包括限制旅游团与个人自由行赴台[55]、暂停陆生赴台就读、借故封杀金马奖[56]、禁止台湾的农渔产品进口[57][58][59],以及军机、军舰频繁绕岛巡航,并且屡次跨越海峡中线或侵入防空识别区。然而这样的举措反而招致国际社会的疑虑,政治人物与学者纷纷开始担忧中国武力犯台成真[60]

面对北京扩大打压力道,总统蔡英文先是迅速表态“拒绝一国两制[61],而后再以“四个坚持”作为回应,并首创“中华民国台湾”的概念凝聚国家认同,进一步修正对岸称谓为“中国”。在行政管制上,蔡政府出手限缩中资投资、禁止中共党政军机构投资[62];法律层面则是透过“国安五法”和《反渗透法》的修正制定[63][64],欲阻绝北京的统战渗透[注 6] ;同时亦借由更改护照样式回应日渐高涨的本土意识[65],并以“民主自由”与“主权独立”为号召,共同抵抗外部威胁。

备战不求战(2022-2024)

[编辑]

2022年初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震惊全球,国际舆论开始正视北京对于台海和平的威胁,加之中共二十大后,习近平打破惯例三连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个人权力高度集中,国际间认为其于任内武力犯台的可能性遽增[66];蔡政府对此则释出“备战但不求战、亦不避战”的态度,积极寻求外援支持[67]。北京除持续针对台湾的出口贸易进行抵制外,也极力阻止台湾被国际拿来与乌克兰相比;此一紧张情势在2022年8月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访问台湾时一度达到高峰,北京当局在台湾四周进行大规模环岛实弹演习国军则宣布进入“强化战备整备状态”[68],情势堪比1996年的台海导弹危机。不过,相较于中国国内的亢奋情绪,台湾民间却是相当平静而未见恐慌[69]

2024年1月第16任总统选举结果确定由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胜出后,中国进一步采取威逼姿态,先是片面取消M503航线引起国际关切[70],接着又于金门近海快艇翻覆事件发生后高调指责台方,并首次公开拒绝承认台湾方面划定的“禁、限制水域”,事发后屡次派遣执法船进入金门限制水域,甚至罕见于金门外海登船拦检台籍观光船,再度引起两岸情势紧张。由于过去两岸于金门海域执法本具备一定默契,加之北京近日于南中国海菲律宾多次发生海上冲突,舆论分析北京或将借由此事件制造两岸新常态,即以阶段式进逼限缩、否定台湾政府在该海域的执法权限。[71]

台湾-香港关系

[编辑]

官方关系

[编辑]

由于香港本身并非主权国家一国两制之下台港关系乃取决于两岸关系的发展。2016年起港府中南中国海影响开始对台打压[72],同时间也传出台湾社运人士和泛绿政治人物纷纷被拒绝入境[73]铜锣湾书店事件发生后,陆委会公开质疑北京不遵守“50年不变”的承诺,并提供被害人林荣基政治庇护,随后亦陆续核发何韵诗罗冠聪香港民主派人士的入境签证,以此强化拒绝一国两制的正当性。而2019年发生的陈同佳案则使台港关系陷入谷底,港府拒绝台湾的引渡要求后提出《逃犯条例修订草案[74],直接引爆了百万人规模的反送中运动;总统蔡英文多次针对港警的流血镇压发表声明谴责,并与西方国家共同声援香港人追求民主自由的权利,以及放宽香港人的短期居留许可等等。

至于北京对反送中事件的态度则十分强硬,先是通过《港区国安法》全面通缉民主派人士、关闭《苹果日报》、《立场新闻》等异议传媒作为西方实施外交制裁的回应,对台亦刁难驻香港办事处驻澳门办事处官员签署“一中承诺书”,否则将拒绝核发工作签证[75],随后更接连关闭香港经济贸易文化办事处澳门经济文化办事处;至此两岸四地间的官方交流几近终止。

民间关系

[编辑]

与日益紧绷的官方关系相反,台港间的民间交流却是截然相反,反送中事件大幅催生台湾年轻世代对于香港处境的同情与共鸣,甚至对2020年总统大选选情产生了重大影响[76]太阳花学运时流传的口号“今日香港,明日台湾”也再度响起,台港民众更前所未见的以“手足”相称,民间团体并持续声援香港[77]。这股风气也弥漫至文化艺术领域:2019年以反省威权、追求自由为题的台湾电影返校》在港府抵制仍然在香港缔造了票房纪录;以反送中事件为背景的纪录片时代革命》也获得了2021年金马奖的“最佳纪录片”奖项。

然而随着反送中的热度逐渐消退,两岸情势愈加紧张之际,台湾官方和民间氛围对香港的态度似乎也逐渐发生变化。反送中后许多港人选择移民台湾,蔡政府虽然表露出欢迎港人暂时来台避难的态度,但在移民政策上却收紧审查,迟迟不愿就《难民法草案》的立法倡议回应;而部分台湾民众在日渐担忧中共渗透和武力犯台之下,对香港移民也由原先的同情接纳转变为反移民情绪。[78][79]

国防

[编辑]

蔡政府时期的国防政策以“国防自主”为主轴,强调强化台海不对称作战的战力,戮力发展自制军机军舰;年度国防预算也从2017年起不断扩增,至其任内最后一年度编列额已达新台币6,068亿元,占比达整体GDP的2.5%[80]。另外,蔡英文亲临视察中华民国国军各种部队的频率,也是历任总统之最。

三军统帅蔡英文校阅海军陆战队九九旅步二营

国防自主

[编辑]

国舰国造

[编辑]

2016年6月国防部公布“海军12项造舰计划”(又称国舰国造),当中最为核心、同时也最受关注的为“潜舰国造”项目,预计由台湾国际造船公司建造8至10艘柴电潜舰。首艘国造潜舰“海鲲号”已于2023年9月举行下水暨命名仪式,预计于2024年下半年完成下水测试[81]。根据《路透社》报导披露,台湾的潜舰国造计划获得了包含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西班牙韩国等在内至少7国家提供技术支援,但未获有关国家证实[82][83]。国舰国造计划另一项目的“鸿运计划”,其中首艘“玉山舰”则已于2022年9月交付海军[84]

另外,海巡署首批国造4000吨级巡防舰“嘉义舰”、“新竹舰”、“云林舰”和“台北舰”也自2021年起陆续完成下水并交舰。[85][86]

国机国造

[编辑]

自制航空器部分则以汉翔航空工业中科院共同研发制造的高级教练机勇鹰号”为起始,是空军首架国造教练机,机身长13.7米、翼展9米、高4.6米,搭载两具涡轮扇发动机,飞行极速达0.9马赫。勇鹰号于2020年完成原型机试飞,其任内共已交付27架次给空军使用,预计2026年前将全数交付66架次;这也是继IDF战斗机之后国军再度大规模量产新式战机。[87]

导弹研发

[编辑]

由中科院所研制开发的国造防空导弹天弓三型导弹”,其中的衍生型“海弓三”已于2020年在屏东九鹏基地完成陆上试射。

兵役制度

[编辑]

国防部就前朝核定的“全面募兵制”自2018年起实施,届龄役男仅需接受四个月的军事训练,替代役役期则缩短为六个月。然而,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台海紧张情势遽增,国内掀起恢复征兵制的讨论,最终于2022年底拍板实施“强化全民国防兵力结构调整方案”,自2024年起恢复一年义务役,并进行部队组织、量能的全盘检视和调整[88]

资通电军

[编辑]

为强化通讯作战能力,蔡政府于2017年成立陆海空三军之外的第四军种“资通电军指挥部”,直属国防部管理,负责网络战信息战电子作战等任务,并于2018年首度加入“联电操演”[89]。资通电军的构想原先是欲改善资通联队分散于各单位所产生各自为政的弊病,但新制实施后反而造成人事与指挥的困扰,因此各资通大队与作业队后又回归陆军司令部管理[90]

后备动员

[编辑]

为强化后备战力,自2022年起国防部后备指挥部与全民防卫动员室合并改制为“国防部全民防卫动员署”,教召将由原本的5~7日改为14日,并建立跨部会合作机制,同时也研拟制作《全民国防手册》以普及各项防空避难、战灾动员机制等知识,谋求建立“全民防卫”的观念。[91]

美国军售军援

[编辑]

随着美中两强进入全方位对抗,华府也注意到了两岸军事力量严重失衡的问题。为了平衡两岸战力,特朗普总统任内共批准高达11次的军售案,包括F-16V战斗机AGM-88反辐射导弹M1A2T主力战车FIM-92刺针导弹等等;2020年起也开始派遣现役军官常驻台湾训练中华民国国军部队。拜登总统上台后,乌俄战争的爆发使台海局势愈发紧张,拜登政府除13度军售之外,国会也通过了《2023年国防授权法案》,正式确立台湾“主要非北约盟友”的地位,并授权行政部门于2023~2027年间无偿对台提供100亿美元的军援[92]

财政

[编辑]

年金改革

[编辑]
副总统陈建仁主持年金改革会议

为了维持国家财政永续经营,总统蔡英文甫上任即成立“总统府国家年金改革委员会”,并指派时任副总统陈建仁担任召集人,历时两年的协商与冲突、并召开“年金改革国是会议”之后,最终公布军公教退休金改革方案,终结优惠存款制度和延后请领年龄,让争议已久的18%退休优存正式走入历史。

税制改革

[编辑]

综合所得税标准扣除额由新台币9万元提高为12万元(有配偶者加倍扣除)、薪资所得及残疾特别扣除额由12.8万元提高为20万元,增幅达33%~56%,受益户数达542万户。

  • 月薪3万以下的单身族,收入在40.8万以下就免缴税。
  • 双薪家庭没有小孩的双薪家庭,收入在81.6万以下免缴税。
  • 双薪四口之家育有两名5岁以下子女的双薪4人家庭,收入若没超过123.2万免缴税,可免纳所得税,减轻薪资所得者及中低所得者税负。[93]

央行升息

[编辑]

2018年担任央行总裁逾20年的彭淮南退休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开始偏离保守作风。2022上半年受乌俄战争影响,全球通货膨胀情况加剧,央行也跟进联储会连续升息3码,打破了10多年来从不升息的纪录。

普发现金

[编辑]

由于蔡政府任内景气回升,许多大型企业英语Big business获利超乎预期,连带影响税收状况,除2020年之外几乎连年超征[注 7],2021年超征额度更达到新台币4,000亿元以上;为回应部分执政党立委与在野党的要求,在扣除国防预算与部分油电价补贴之后,行政院于2023年4月发放所有中华民国国民外籍配偶及持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士每人新台币6,000元的税金。[94]

交通

[编辑]

轨道建设

[编辑]

蔡政府上任后透过“前瞻计划”将多项轨道建设加速核定与执行,其任内完工的项目包括桃园机场捷运高雄铁路地下化计划南回铁路电气化淡海轻轨安坑轻轨高雄环状轻轨台中捷运绿线;任内核定并进入工程阶段的项目则有三莺线万大树林线环状线第二期(南环段及北环段)、信义线东延段、桃园捷运绿线高雄捷运黄线台南铁路地下化计划,另外高雄捷运红线冈山延伸线则已于2024年6月完工通车。

通勤补助

[编辑]

2023年初交通部宣布自同年7月起实施“TPASS行政院通勤月票”计划,初步划分为北北基桃桃竹竹苗、苗中彰投和南高屏四大区域,其余县市则由地方政府自行研拟方案。民众使用电子票证设定区域内的月票后,将可享有新台币1,200元的30日吃到饱方案,使用范围包含区域内的捷运轻轨火车公交城际客运等交通方式。

台铁公司化

[编辑]

2018年的普悠玛号列车出轨事故造成严重死伤,当时政府承诺改革,却在2021年再次发生北回线太鲁阁号列车出轨事故,凸显台铁长久以来的管理不彰、设备维护和驾驶员过劳等诸多问题,使台铁改革的呼声四起;交通部于2022年提出公司化的改革修法草案、并在执政党主导下三读通过,台铁局将改组为“台湾铁路公司”成为政府独资国营企业,并于董事会下设“安全委员会”,员工则可以选择保留公务员身份,并维持其年资、抚恤等条件计算[95]

司法

[编辑]

司法改革

[编辑]
蔡英文总统亲自担任“司法改革国是会议”的召集人

2016年起,总统蔡英文亲自召开“司法改革国是会议”,并以意见征集、分组议题讨论、总结会议三个阶段启动司法改革,广邀学者、民间人士参与讨论。依司改进度追踪平台[96],目前已执行的重要改革成果如下:

宪法诉讼

[编辑]

2019年立法院三读通过将《司法院大法官审理案件法》全面修正为《宪法诉讼法》,终止实行多年的大法官会议解释,并自德国引进“宪法裁判审查制度”取而代之,自2022年起除适用法律命令有违宪疑虑得声请宪法法庭审判外,个案的终局裁判亦得声请宪法裁判。

国民参审

[编辑]

2019年立法院通过制定《国民法官法》,自2023年起导入参审制度英语Lay judge,所犯最轻本刑十年以上徒刑故意犯致死之刑事案件将由3位职业法官与6位国民法官共同组成“国民法官法庭”审理,国民法官由非从事法律相关行业的一般民众抽签选任,可参与判决结果(有罪/无罪)和量刑之评议。另外,在职务法庭部分也增设参审员,由社会学文学生技医疗等跨领域之学者及社会人士遴选担任,与职业法官共同审判。

法院组织

[编辑]

2019年7月起最高法院最高行政法院成立刑事大法庭、民事大法庭与行政大法庭,各由11名法官组成,针对各庭对于适用法律之见解有裁判上歧义的案件作出统一见解,以取代过去的判例、决议制度。此外,司法院公务员惩戒委员会亦于2020年起改制为“惩戒法院”,惩戒委员则正名为惩戒法官,并增设上诉机制。

至于诉讼专责化的部分,立法院通过制定或修正《劳动事件法》、《商业事件审理法》及《智慧财产及商业法院组织法》等法律,成立“劳动专业法庭”处理劳资争议事件,并将智慧财产法院改制为“智慧财产及商业法院”,将商业诉讼独立专责化[97]

废除特侦组

[编辑]

2016年执政党立法委员主导修正《法院组织法》,废除“最高法院检察署特别侦查组”(简称特侦组)的编制;执政党声称此举系有鉴于特侦组设立多年来未能达成超然公正侦办重大贪渎案件之目的,反而屡招选择性办案、滥权裁量等质疑[98]。修正后,总统、副总统与其他高阶政务官之案件改回归一般检察署侦办。

劳动

[编辑]

一例一休

[编辑]

2016年6月25日,为了能落实周休二日,时任劳动部长郭芳煜提出“一例一休”版的《劳动基准法》修正草案,以提高休息日加班费来降低工时,作为删除七天国定假日的配套,但却引起劳团抗议,认为应确保每七日有两天例假日。[99][100]

2016年12月6日《劳动基准法》修正案通过,达成全国休假一致。修正案实施前的过渡期为每周工时40小时加上五天国定假日,使当年工时从2015年的2,103.6小时降低至2,034小时,下降70小时。2017年因为劳动基准法新制实施,加班费提高抑制工时但同时删除七天国定假日,所以工时微升至2,035小时。

最低工资

[编辑]

自2016年起劳动部逐年调涨基本工资,至2024年5月20日止月薪从原本的新台币20,008元调升至27,470元,调幅达37.3%;时薪则从原本的120元调升至183元,调幅达52.5%[101]。2023年12月,立法院更在执政党主导下三读通过《最低工资法》,明订最低工资的审议程序、标准、评估机制,以及企业雇主违反最低工资之处罚。

派遣归零

[编辑]

为解决非典型劳工的问题,行政院宣示于2020年底前彻底废止公部门派遣人员聘用制度的“派遣归零计划”。然而,虽然派遣归零的愿景确实在期限内达标,但劳务承揽的需求却是大增,也被质疑是“换汤不换药”。[102]

职灾保险

[编辑]

2021年4月,立法院三读通过《劳工职业灾害保险及保护法》、经总统签署[103],建立完整的职业灾害保障制度,将过往散落于不同法规中规定整合,并扩大纳入家事劳工加入保障,预估将新增56万劳工纳保受惠;同时强化雇主投保责任,若未替员工投保将予以裁罚,员工若发生职灾重伤、死亡更需支付相关费用。[104]

教育

[编辑]

108课纲

[编辑]

马政府执政末期引发争议的《104课纲》在蔡政府首任教育部长潘文忠上任首月即遭到废除[105]教育部并于2019年颁布《108课纲》,以“核心素养”为主轴,强调自主学习、沟通互动与互动参与[106]。历史科方面,将现行“断代史”的方式改为主题式的“段落通史”,着重文化制度史及社会演变的关系,将焦点从过去的帝王史转移到历史的因果关连、社会制度的变迁、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动[107]公民科部分则将劳动权益独立成章,提升劳权意识,同时加强性别平等教育。

升学考试制度部分则进一步改善填鸭式教育所遗留的弊端,自2022年起大学学测增加非选择题型,设计情境题以评量考生能否整合运用知识与技能作答;而原先的大学指考也改制为“大学入学分科测验”,删减部分科目并新增非选择题。[108]

课纲审议

[编辑]

由于马政府末期爆发的反课纲学潮引发课纲审议程序黑箱作业的质疑,蔡政府执政后,立法院通过修正《高级中等教育法》,首度于课程审议会中纳入学生代表,开放高中以上学生报名遴选。学生代表与家长代表、教师代表享有相同权利,除能参与分组会议的讨论之外,亦得于审议大会上投票表决。[109]

教官退出校园

[编辑]

“军训教官”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国民政府时期,政府迁台后教官开始负责校内师生的思想控制工作,成为情治单位监视系统的一环;解严后,教官的任务虽转型为校园安保与国防课程的教授,但其存在始终是威权体制象征而有所争议。教育部为落实立法院于2015年修正《高级中等教育法》通过的附带决议内容,于2017年起停止聘任新进教官,未来大专院校与高中职的安保工作将回归一般的警卫保全负责。教育部原先宣示将于2023年“教官全面退出校园”[110],不过按实际离退情况无法达成,将再延后年限。

学费补助

[编辑]

有鉴于国内公、私立大学学费落差巨大,以及青年背负学贷问题,为进一步免除高等教育学制的经济压力,行政院于2023年核定实施大专院校学费补助计划,自113学年度施行,每学期将自动补助公立学校学生学杂费2万、私立学校学生5万。此外,高中职教育也自2024年2月起全面免除学费。

体育改革

[编辑]

由于各个体育项目协会长期以来财务运作不透明、又长期被党政人士把持,近年台湾的体育选手屡屡被爆出出国比赛时,与其他国家选手相比只获得微寒的极差待遇,甚至发生选手因为赞助商问题被协会惩处事件;种种问题迫使蔡政府宣示启动体育改革,立法院于2017年通过修正《国民体育法》,规定单项协会需定期公开财务报表、开放民众入会,理事会的组成也不准由重大罪犯担任或由单一家族垄断把持[111]。然而,修法后各单项协会却仍时常发生丑闻弊案[112][113],因此有认为改革成效不彰。

农业

[编辑]

水利会改制

[编辑]

为了回应延宕多年的农业改革诉求,2020年立法院在执政党立委以人数优势下三读通过修正《农田水利法》,将农田水利会改制为公务机关,并于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下设“农田水利署”管辖。修法后,农田水利会会长改为官派产生,以杜绝过往遭地方派系把持的局面。[114]

防疫

[编辑]

初期:封锁清零

[编辑]
武汉肺炎疫情于2020年1月传出后,总统蔡英文及公卫出身的副总统陈建仁出面发表敞厅谈话[115]

2019年末,疾管署注意到武汉发生不明肺炎疫情后[116],随即着手进行防疫部署,并在2020年1月中国官方承认爆发疫情后开设“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同时迅速启动边境管制等一系列预防措施。台湾原先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预测将会是除了中国之外,全球面临疫情风险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17];但在蔡政府“防疫视同作战”的政策之下,以国家力量介入医疗、民生物资的生产、分配甚至订定统一价格等强制措施,初时台湾感染病例数极少,偶有几次的社区感染也都在严格控管下成功防堵疫情扩散。自疫情爆发初期至2021年5月的一年多期间,台湾成为世界上少数能维持正常生活、且从未采取封城措施的国家,这一系列政策也被称作是“超前部署”。

COVID-19疫情致使各国纷纷关闭边境,造成旅游业极大损失,其他诸如餐饮业、艺文界也受到程度不等的影响。面对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立法院于疫情之初即迅速通过《新冠肺炎防治及纾困振兴特别条例》,政府并拟定纾困方案,开放受疫情影响的业者申请贷款、发放“振兴三倍券”刺激消费以及推动国旅补助等,同时也赋予劳工请领“防疫照顾假”的权利。

口罩实名制

[编辑]

疫情爆发初期,亚洲欧洲先后掀起口罩抢购风潮,加之生产线因疫情因素停工,导致口罩严重缺货。蔡政府原先矢言“存量充足”,但眼见抢购引发恐慌潮,甚至开始出现囤积行为,只得政策转弯宣布于2月6日起实施“实名制”,国民须持健保卡(外国人则持居留证)至健保特约药局购买口罩,初时每人每周限购买两片、每片定价新台币5元,以确保所有人都能够买到口罩,之后再逐步增加购买数量并调降价格。此一政策在产能稳定后改与民间贩售并行,并一直实行至2021年10月才告停止。

口罩国家队

[编辑]

疫情前,台湾口罩有九成依赖中国大陆进口,疫情爆发后供应链立刻出现断层;为使关键物资能够自给自足,经济部强制征召工厂投入口罩生产,甚至号令国军加入口罩产线以提升产能。农历年后全力赶工的结果,迅速达成每周近5000万片的生产量,搭配实施实名制使口罩供应得以稳定,蔡政府并纳入外交战略考量将多余的存货捐赠给外国;政府将之称为“国家队”。

口罩地图

[编辑]

行政院政务委员唐凤于疫情初期迅速开发“即时口罩地图”,将各药局存货与贩售时间登录至云端平台并搭配Google地图加以显示,民众得以即时查询可购买口罩的地点。此举也引起邻国关注及仿效[118][119][120];而后像是确诊者足迹地图、公费疫苗查询地图也都利用了相同的技术进行开发。

旅游泡泡

[编辑]

疫情爆发初期各国陆续封锁边境,原先的观光免签证措施遭到冻结,仅开放商务签或留学、依亲探视等签证,从而造成旅游业萧条。蔡政府基于国内疫情相对稳定与振兴经济、巩固外交等考量,于2021年3月宣布与长期无疫情的南太平洋友邦帕劳启动“旅游泡泡日语トラベルバブル”(Travel Bubble),开放以团进团出的方式至帕劳旅游,并免除14天的居家隔离,仅需于回国后五日进行自主健康管理;成为全球首个跨国旅游泡泡[121]

疫情高峰期:三级警戒

[编辑]

2021年5月中旬,台湾爆发了大规模社区感染,确诊数一度飙升至每天700余例,疫情指挥中心宣布全国升级为“三级警戒”,并公布一系列新措施,包括暂停八大行业营业、禁止餐厅内用、暂停开放公共设施空间等,学校也停止实体授课改为线上远距教学,同时限制50人以上之集会。面对大规模疫调的执行困难,数位政委唐凤则在短短3日内,效仿欧洲国家开发出“简讯实联制”系统,民众进入餐厅、店家或公共场所时仅需以移动设备扫描QR Code就会自动连结发送简讯,作为疫调追踪之用;同时政府也承诺,实联制取得的个人信息仅供疫调使用,不得用于其他用途,并在28日后自动删除系统资料[122],也一度引起外媒关注[123]

三级警戒一直持续至7月26日,指挥中心才宣布降为二级警戒,同时也未于解封之际立即取消全部防疫禁令,而是分批次逐步放宽,被称作是“微解封”。另外,三级警戒期间的严格防疫禁令也造成不少产业的经济损失,行政院并于2021年10月再次推出“振兴五倍券”的纾困方案,欲复苏受疫情影响的经济。

后疫情时期:开放共存

[编辑]

COVID-19疫情在历经AlphaDelta等变种病毒株肆虐后,后期的Omicron病毒重症率及死亡率已大幅降低,加上疫苗问世后各地接种率普遍提高,2021年末世界各国纷纷迈向全面解封,不再执行清零政策,开启“与病毒共存”的防疫新模式。蔡政府也于2022年初宣布放宽边境管制,并于10月完全解除入境限制,恢复国外旅客免签证观光旅游。然而,由于准备工作的不足,开放初期也引发了一阵混乱,诸如像是快筛试剂不足、1922防疫专线打不通、医护超时工作等问题[124],还有政府为提高疫苗覆盖率而实施的“三剂疫苗令”政策等等[125],皆受到诸多批评。

施政争议

[编辑]

抗争运动

[编辑]

华航空服员罢工事件

[编辑]

2016年6月,桃园市空服员职业工会在与中华航空协商破局后,内部通过投票发起罢工,抗议资方片面要求空服员签署责任制约定书,导致空服员休息时数不足而过劳;并提出提高津贴、保障年休、实施双向考评、给与工会干部事务假等诉求。起初华航董事长孙洪祥为首的资方高层态度强硬、不愿妥协,因此遭到行政院撤换;新任董事长何煖轩等上任后积极与工会协商,并悉数接受工会大部分诉求,罢工落幕。

本次事件是蔡政府任内最大型的罢工事件、也是台湾史上少数的大规模劳工抗争,影响逾百航班、旅游业损失至少新台币五千万元,更间接影响了日后的长荣空服员罢工以及华航机师罢工;期间亦因适逢总统出访友邦,专机成为华航唯一起飞的航班而引发争议,总统蔡英文也放软姿态,要求政府诚恳面对。

劳基法修法抗争

[编辑]

2017年,行政院宣布将调整实施未满一年的“一例一休”政策,删除7天国定假日,引发劳工反弹。工运团体认为,原有一例一休并没有使得劳工权益获得保障,反而面临雇主变相压榨;现在又砍掉7天假,对劳工极为不公平。12月23日,大批工运团体聚集在行政院门口,原订的游行在警方无预警封锁道路后变调失序,抗议群众试图冲撞行政院大门未果,采游击战术绕行西门町台北车站中山站一带并堵住路口,导致当晚台北市区交通瘫痪[126];事后亦爆发警方将抗议人士载到南港内湖等地、并于深夜将其“丢包”情事,引发律师抗议警方违法执法[127]

反年改抗议

[编辑]

部分退休军公教人士因不满蔡政府的年金改革政策,认为政府违反信赖保护原则,多次发起游行示威,甚至进一步阻拦总统车队进行、预谋于友邦元首来访时发动抗争,导致国安局特勤中心不得不加强维安警备。然而,反年改成员数度因殴打记者[128]、辱骂媒体、公开发表偏激言论[129],以及在2017年台北世大运开幕式中阻挠各国选手进场被国际媒体报导等情事,引发社会认为其抗议不具正当性的质疑。

台铁依法休假事件

[编辑]

2022年交通部提出“台铁公司化”的改革方针,却遭台湾铁路工会控诉未事先与工会协商,并指出草案完全未提及票价公式与安全问题,对于营运及行车安全毫无帮助,质疑根本是在炒作土地[130],工会遂发动于五一劳动节期间集体依《劳基法》休假,导致当天台铁列车全面停驶。

行政疏失

[编辑]

雄三导弹误射事件

[编辑]

2016年7月,海军原先规划于左营海军基地内对金江号巡逻舰进行年度操演验收,但在进行系统检查时,舰上高姓中士因人为因素,错误发射一枚雄风三型反舰导弹进入澎湖东南方海域,并贯穿一艘正在作业的渔船,造成一死三伤。事发后,国防部承认是误击,总统蔡英文承诺改善相关制度,勒令国防部限期改善;海军司令黄曙光则自请记过一次,涉事的舰队长、舰长等将官及军官士兵亦均予以记过惩处,并由高雄地检署业务过失致死等罪名起诉。

国安局私烟事件

[编辑]

2019年7月,时代力量立法委员黄国昌向媒体爆料,总统府侍卫室和国安局特勤人员趁蔡英文总统出访之际,利用免安检特权走私香烟,数量多达1万多条,且涉案人员包括多名侍卫官及华航高层人员。总统府在案件爆发初期以“超买”描述此事,遭在野党批评不愿认错;后蔡英文总统出面道歉,并承认系违法走私。

事件爆发后,蔡英文总统下令调查,国安局局长彭胜竹引咎辞职,总统府侍卫长张捷被调职;调查过程中,发现走私烟品疑似为国安局长期陋习,马英九政府时代出访亦有相关纪录,甚至最早可追溯至李登辉政府时期。最终,总统府公布惩处七名将校军官,台北地检署并以违反《贪污治罪条例》起诉十三名涉案人员。

政策争议

[编辑]

台大拔管案

[编辑]

2018年1月5日,国立台湾大学选出管中闵为第12届校长后,教育部以管中闵未揭露其台哥大独董身份,遴选过程具有重大瑕疵、和其学术论文有抄袭疑虑为由,拒绝发给聘书;台大校方则八度行文教育部,主张遴选过程并无瑕疵。由于管中闵曾于马政府担任政务官中国国民党认为教育部此举为刻意阻挡蓝营人士入主台大,批评政府侵犯学术自由。最终,年底执政党在地方选举大败后,时任教育部长叶俊荣宣布“勉予同意”台大校长人事案,因此又称为卡管案拔管事件

莱猪进口

[编辑]

2020年8月,蔡政府以行政命令方式,绕过国会审查,径行宣布开放进口含有莱克多巴胺的美国猪肉。政府表示为会严格把关莱剂含量以符合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并要求厂商标示产地、限制中小学使用国产猪肉等措施;在野党及反对民众则批评,政府一边提倡食用国产猪肉、一边又开放莱猪进口,形同自我打脸;况且过去马政府时期,蔡英文及民进党立场为反对含有瘦肉精的美牛进口,如今执政竟改变立场,形同双重标准[131]

2021年8月,国民党籍立法委员林为洲领衔发起反莱猪公投,由国民党号召全民投下同意票,认为莱剂侵害民众身体健康、主张政府应全面停止莱猪进口;蔡政府则回应,莱剂是符合国际标准的添加剂而无所谓食安疑虑,且无端全面禁止莱猪进口形同是制造贸易障碍,恐将影响台美经贸谈判,并对台湾加入CPTPP造成冲击[132]。最终于年底投票结果,该公投案因不同意票多于同意票而未获通过,不少外媒解读为台湾多数民众仍认同执政党移除与美国贸易协议之障碍的政策方向[133]

监委提名争议

[编辑]

2020年6月,总统府原定于19日下午公布第六届监察院正副院长暨监察委员被提名人名单,却在前一晚提前释出后,因曾涉入贪渎案件与美丽湾案的国民党籍前台东县长黄健庭被列为副院长被提名人,引发执政党内部强烈反弹,包括林淑芬赖品妤王定宇周春米等党籍立委和党副秘书长林飞帆均公开反对此人事案[134];国民党方面也不买账,文传会主委王育敏表示黄健庭未事先征得党中央同意就答应出任监察院副院长,已经违反党纪,将对黄祭出处分[135]。最终,总统府紧急取消公布记者会,黄健庭也婉拒提名,副院长之位遂悬缺两年。

中天换照事件

[编辑]

2020年11月,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NCC)以多次违规、内控机制失灵、经营阶层干涉侵犯新闻制作等为由,以及2014年换照时提出的多项要求未被确实遵守,七位委员一致否决中天新闻台的换照申请,并于12月12日停止在有线电视播出。中天新闻及中国国民党批评NCC侵犯言论自由、打压意见不同的媒体;无国界记者组织针对此事则表示遗憾,但认为台湾政府此举并未侵害新闻自由[136]

肯定蒋经国

[编辑]

2022年1月,总统蔡英文在出席经国七海文化园区蒋经国总统图书馆开幕式时致词表示“前总统蒋经国生前所坚定秉持的‘抗共保台’是当前台湾人民最大的共识”,引起执政党内部及独派团体的强烈反弹,前总统府副秘书长姚人多、民进党前立委段宜康台湾基进泛绿阵营人士均批评蔡公开肯定独裁者是对转型正义的严重伤害;中国国民党亦批评蔡英文此举仅是想争取中间及泛蓝选民的支持,如此心口不一根本无助化解社会分歧。[137]

3+11争议

[编辑]

2021年4月,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接受机师和空服员透过立法委员的陈情,宣布放宽机组员返国入境检疫措施,由原先的“5+9”(居家检疫5天+自主健康管理9天)改为“3+11”。月底,华航机师群聚感染事件爆发,在野党质疑是因为先前检疫措施放宽导致产生破口,指挥中心则否认该政策与社区感染有因果关系,并表示该批染疫机组员适用的是5+9的旧制规定。由于迄今无确切证据可证明,因此该事件处于各说各话的罗生门;不过,在野党立委要求公布3+11政策的会议纪录,却被指挥官陈时中以无该纪录拒绝,而招致在野阵营的大肆批评。

施政满意度调查

[编辑]
  • 就职百日:满意约四成,略多于不满意。
  • 就职一周年:满意仅三成,不满意约六成。
  • 2018地方选举后:满意跌至二成,不满意达七成。
  • 就职三周年:满意度回升至四成,不满意约五成。
  • 2019民进党总统初选后:满意与不满意相当。
  • 2020总统大选前:满意度达五成,不满意三成多。
  • 疫情初期:满意度七成创新高[138]
  • 2022地方选举前:满意度约五成。
  • 执政七周年:满意度约五成[139],是继李登辉之后第二位施政最后一年满意度过半的民选总统。
  • 卸任前夕:满意度约五成,较前二任总统陈水扁马英九[140][141]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前任:
马英九政府
行宪以后的中华民国政府
2016年5月20日—2024年5月19日
继任:
赖清德政府

脚注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蔡英文政府中虽然有延揽在野党人士出任政务官,例如其首任总统府秘书长林碧炤、外交部长李大维国防部长冯世宽,以及驻丹麦代表李翔宙等国民党籍人士,唯并未与国民党协商组阁,国民党也将上述党员予以停权处分,声明其施政与该党无关。
  2. ^ 这波报复性罢免包括桃园市议员王浩宇罢免案高雄市议员黄捷罢免案立法委员陈柏惟罢免案以及立法委员林昶佐罢免案等等,另还有针对高雄市议员高闵琳陈致中等人发起的罢免提议,但未过成案门槛。这些被提案罢免的民意代表皆属泛绿阵营,均曾公开批评前高雄市市长韩国瑜的施政或人格特质,因此被其支持者和中国国民党人士列为报复对象。
  3. ^ 后解编改由行政院经贸谈判办公室的“新南向工作小组”及“新南向服务中心”接续处理相关业务。
  4. ^ 较知名的事件包括日本VTuber桐生可可因提及台湾而遭到封杀[51]KPOP男子团体BTS发言纪念韩战并感谢美国而遭出征[52]、日本手机品牌《SONY》因新机发表时点遭当局罚款[53],以及中国自家品牌《三只松鼠》的广告争议等等[54],均仅因其不符合中国官方倡导的价值观,频频被愈发激进的中国网民贴上“辱华”的标签。
  5. ^ 这股“共同抗中”的民间风潮最初源自于2020年中泰网络骂战,接着中国网民陆续因领土纠纷及其他事件,接连与越南菲律宾韩国印度等国网民发生冲突。而时值泰国政府镇压示威运动缅甸军事政变,中国官方与民间倾向支持军政府,因而促成台湾香港泰国印度缅甸等地民众在社群媒体上共同组成“奶茶联盟”的虚拟社群组织。
  6. ^ 国安五法的修法内容主要包括:
    1. 拉高签署两岸政治协议的门槛,新增签署政治性协议需经立法院同意与公民投票通过的“双审议”规范
    2. 刑法》“外患罪”纳入共谍行为的适用
    3. 延长高阶政务官出国报备与限制赴中的年限
    4. 禁止退休将领参加中共政治庆典,违者得予以剥夺退休俸
  7. ^ “超征”系指年度实际税收高于原先编列的岁入预算,与违法课征多余税款之“超收”并不相同。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場內杯葛場外抗議,台灣婚姻平權法案初審要再等一等. 端传媒. 2016-11-17 [2021-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2. ^ 同性婚姻:台灣通過亞洲首部專法 同志結婚登記亮綠燈. BBC中文网. 2019-05-17 [2022-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3. ^ 性傾向扭轉治療 衛福部函釋確定禁止. 中央广播电台. 2018-02-22. 
  4. ^ 萧长展. 2020 新國會數據解析:臺灣女性立委逾四成亞洲最高、中國國民黨平均 57 歲最高齡. 沃草国会无双. 2020-01-26 [2021-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8). 
  5. ^ 蔡英文新內閣女性比例創新低引發的爭議. BBC中文网. 2020-05-25 [2021-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1). 
  6. ^ 台灣總統蔡英文為原住民「歷史迫害」道歉. BBC中文网. 2016-08-01 [2021-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4). 
  7. ^ 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 (新闻稿).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16-08-01 [2022-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8. ^ 總統特赦布農族獵人王光祿 府:促進原住民族群主流化發展. 中央社. 2021-05-20 [202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1). 
  9. ^ 廖福特. 國際人權條約國內法化方式之回顧. 新台湾国策智库. 2018-03-28 [2021-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10. ^ 政黨不動產查詢系統. [2021-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5). 
  11. ^ 平復名譽 105政治受難者有罪判決撤銷. 华视新闻网. 2021-03-27 [2022-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4). 
  12. ^ 不義遺址資料庫. [2023-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13. ^ 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 国家人权博物馆. [202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0). 
  14. ^ 媒體指砸重金補助去蔣化 內政部:過度簡化解讀. 中央社. 2022-12-12 [2023-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9). 
  15. ^ 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公布 促轉會:移除銅像、改為反省威權歷史公園. 公视新闻网. 2021-09-08 [2022-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3). 
  16. ^ 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未過、差397萬票,學者:投票年齡下修恐胎死腹中. 报导者. 2022-11-26 [2023-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17. ^ 政黨法昨三讀通過 納入"排黑條款". 公视新闻网. 2017-11-11 [2022-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18. ^ 內政部今起寄出公文 廢止171個政黨備案. 自由时报. 2020-04-29 [2021-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8). 
  19. ^ 投票大塞車 邊開票邊投票引發疑慮. 公视新闻网. 2018-11-25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5). 
  20. ^ 「少子化是國安問題」 蔡英文宣布:少子化對策計畫8月全面起跑. 风传媒. 中央社. 2019-04-02 [2023-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21. ^ 貫徹全齡照顧 蘇貞昌:育兒津貼8月提高為5000元. 中央广播电台. 2022-03-03. 
  22. ^ 什麼是長照2.0?. 国家卫生研究院电子报. 2020-01-16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23. ^ 《跟騷法》今三讀通過 明定8大跟騷行為樣態 最重可處5年刑期. 公视新闻网. 2021-11-19 [2022-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4). 
  24. ^ 台灣GDP有多強?連3年突圍國際同儕. 工商时报. 2021-05-09 [2022-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5). 
  25. ^ 終於贏韓國! 台灣人均國民收入超南韓. 镜电视新闻台. 2023-03-08 [202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8). 
  26. ^ IMD世界競爭力評比 台灣連4年進步躍升全球第7. 中央社. 2022-06-15 [2022-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2). 
  27. ^ 赴中狂潮退1 / 兩岸貿易依存度降 創下10年來新低. 中央社. 2024-05-18 [202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6). 
  28. ^ 王美花:南亞東南亞投資額首超中國 新南向里程碑. 中央社. 2023-11-29 [202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7). 
  29. ^ 東南亞旅客比疫情前還要多!彭博:台灣旅遊業將被重塑. 自由财经. 2024-07-11 [202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8). 
  30. ^ 【招商國家隊啟動2】振興經濟鳴槍起跑 府院聚焦3大產業計畫曝光. 镜周刊. 2020-05-13 [2021-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8). 
  31. ^ 投資台灣3大方案延長3年拍板 台商回台補貼年限與中小企業利率補貼縮減為3年. 自由财经. 2021-12-23 [202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4). 
  32. ^ 鴻海、日月光確定進駐 橋科園區拚2025完工進度曝光. ETtoday房产云. 2023-11-24 [2024-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4). 
  33. ^ 蔡英文:重啟核四絕非選項 不安全且耗資費時. 中央社. 2021-03-15 [2021-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4). 
  34. ^ 參加廢核遊行 蔡總統:只要我還在 一定達成非核家園目標. 中央广播电台. 2019-04-27 [202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35. ^ 立法不到2年,「2025非核家園條款」將走入歷史、12月2日失效. 关键评论网. 2018-11-30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36. ^ 陈佳利、于立平、陈添宝、柯金源、赖冠丞. 氣接何處? 三接與藻礁的爭議|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02. 环境信息中心. 2021-12-08 [202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4). 
  37. ^ 2050淨零排放. [2022-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9). 
  38. ^ 拜登四度表態防衛台灣:美國「戰略模糊」趨清晰與「零成本」嚇阻北京?. BBC中文网.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1). 
  39. ^ 美議員訪台 台灣:與中國競爭是美共識. 德国之声. 2024-03-28 [2024-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6) (中文(繁体)). 
  40. ^ 崔慈悌. 新聞幕後》喪禮外交 跨越台日關係高牆. 中时新闻网. 2022-07-12 [2024-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6). 
  41. ^ 歐洲議會首個官方代表團訪台 團長:支持台灣民主的重要信號. 法广电台. 2021-11-03 [202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2). 
  42. ^ 台積電赴德國設廠:為何引發台灣與歐盟「晶片外交」爭議. BBC中文网. 2023-03-20 [2023-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4). 
  43. ^ 歐洲首例!捷克準總統帕維爾與蔡英文通話15分鐘,稱「希望未來能與蔡總統見面」. 关键评论网. 2023-01-30 [2023-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8). 
  44. ^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密訪歐洲議會受高規格接待. 法广电台. 2023-06-18 [2024-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3) (中文(繁体)). 
  45. ^ 德部长访台行程低调 中国批行径恶劣. 德国之声. 2023-03-21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中文(简体)). 
  46. ^ 索馬利蘭與台灣新朋友:競逐非洲之角的美中代理人之戰?. 转角国际 (联合新闻网). 2020-07-21 [202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6). 
  47. ^ 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蔡英文女士就職演說 (新闻稿).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16-05-20 [2022-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48. ^ 两岸沟通机制中断 台湾反应不一. 德国之声. 2016-06-29 [2022-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49. ^ 余美霞. 林心如遭誹謗台獨勝訴,成為首位「中國法院認證非台獨人士」,你怎麼看?. 端传媒. 2019-12-09 [202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50. ^ 台灣藝人助陣奧運遭遇網軍攻擊 行走兩岸生存新法則?. BBC中文网. 2021-08-09 [202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3). 
  51. ^ VTuber「桐生可可」與「赤井心」炎上!虛擬偶像被中國小粉紅霸凌?. 关键评论网. 2020-09-29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31). 
  52. ^ 姜冠霖. 【評論】防彈少年團到底哪裏「辱華」了?韓國新世代滅不掉的反中怒火. 换日线. 2020-10-16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6). 
  53. ^ SONY挑這天發表新手機 中國怒「損害尊嚴」開罰442萬. 镜周刊. 2021-10-19 [202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54. ^ 「瞇瞇眼」廣告再引爭議,民族主義興起下的「帶節奏」還是「反辱華」?. BBC中文网. 2021-12-30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55. ^ 中國首次暫停赴台自由行對台灣觀光及政治的衝擊. BBC中文网. 2019-07-31 [2023-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9). 
  56. ^ 中國暫停影片與人員赴台參加金馬獎:抵制還是忌憚. BBC中文网. 2019-08-07 [2022-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8). 
  57. ^ 台灣鳳梨保衛戰:中國禁令下的危機與出口日本帶來的轉機. BBC中文网. 2021-09-20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7). 
  58. ^ 中國暫停進口台灣產蓮霧和釋迦,兩岸水果戰再起. BBC中文网. 2021-09-20 [2021-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59. ^ 中國暫禁台灣石斑魚:台漁農生計陷挑戰,兩岸貿易爭端再起. BBC中文网. 2022-06-27 [2022-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0). 
  60. ^ 美印太司令部上將:解放軍可能在六年內攻打台灣. BBC中文网. 2021-03-11 [2022-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61. ^ 總統針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告臺灣同胞書》40週年紀念談話說明我政府立場 (新闻稿).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19-01-02 [2022-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2). 
  62. ^ 嚴審陸資來台投資 經部公告3大修正重點即日起生效. 中央社. 2020-12-30 [2022-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63. ^ 反滲透法:台灣大選前夕通過該法瞄凖了哪些目標. BBC中文网. 2019-12-31 [2021-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64. ^ 台湾国安五法修毕 下一步防范“外国代理人”. 德国之声. 2019-07-11 [2022-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65. ^ 台灣護照改版: 「中華民國」英文字樣「幾乎消失」. BBC中文网. 2020-09-03 [202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6). 
  66. ^ CIA局長:俄烏戰爭讓中國重新思考犯台時機 而非放棄動武. 中央社. 2022-07-21 [2022-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1). 
  67. ^ 【視頻】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專訪:"如果中國入侵,台灣希望做好準備”. 法广电台. 2022-10-14 [2022-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5). 
  68. ^ "強化戰備整備" 國防部長.參謀總長坐鎮衡指所. 华视新闻网. 2022-08-04 [2023-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4). 
  69. ^ 佩洛西訪台觀察:兩岸情勢升溫 台灣人為何不緊張?. BBC中文网. 2022-08-03 [2022-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6). 
  70. ^ M503航線爭議:法外交部長反對北京片面改動,「加台國會友協」邀成員致函民航組織. 关键评论网. 中央社. 2024-02-08 [2024-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0). 
  71. ^ 金門漁船翻覆事件餘波未了 兩岸海空界線默契逐步失效. BBC中文网. 2024-03-11 [2024-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6). 
  72. ^ 台灣遭港府強「去『國立』」 藝文界極憂政治審查. 法广电台. 2016-03-22 [202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4). 
  73. ^ 香港拒絕入境事件頻傳 脈絡一次看懂. 中央社. 2018-12-24 [202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74. ^ 陈同佳送台案:台港政府互批政治操弄. 德国之声. 2021-10-20 [202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75. ^ 台灣駐港辦事處人員拒簽「一中承諾書」後大部撤走 港台政府關係持續惡化. BBC中文网. 2021-06-21 [202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76. ^ 小笠原欣幸. 臺灣總統選舉:台灣認同的增長與爭奪. 由李彦桦翻译. 台湾. 2021-07-14: 70–73. ISBN 9789865562106. 
  77. ^ 陈育晟. 台籍議員、美籍律師都被抓!香港情勢惡化,台灣如何繼續撐手足?. 天下杂志. 2021-01-22. 
  78. ^ 香港移民潮:台灣收緊審批強調「國安疑慮」,陸生港人移民受挫. BBC中文网. 2022-01-11 [2023-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3). 
  79. ^ 香港移民潮:港人在台灣陷法律、國安困局 「二次移民潮」是否陸續有來. BBC中文网. 2023-01-20 [2023-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2). 
  80. ^ 2024年國防預算6068億再創新高 圖解國防預算與GDP占比變化. 公视新闻网. 2023-08-26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9). 
  81. ^ 海鯤艦下水奠定里程碑 台灣為何需要潛艦一文看懂. 经济日报. 2023-11-03 [2024-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0). 
  82. ^ 台灣「潛艦國造」被指獲多國技術協助:計劃背後的國際外交角力. BBC中文网. 2021-12-13 [202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4). 
  83. ^ Taiwan's friends aid stealthy submarine project as China threat rises.. 路透社. 2021-11-29 [202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0) (英语). 
  84. ^ 萬噸級玉山艦今交艦 蔡英文出席典禮登艦視導. 公视新闻网. 2022-09-30 [2023-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85. ^ 海巡「嘉義艦」交船成軍 蔡總統親臨主持. 华视新闻网. 2021-04-29 [2022-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86. ^ 雲林艦交船暨台北艦命名下水聯合典禮 總統:透過「國艦國造」向全世界傳達臺灣堅守民主自由的決心 打造更安全繁榮的國家 (新闻稿).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24-03-09 [2024-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0). 
  87. ^ 空軍持續接裝「勇鷹」高教機 22.95億委漢翔生產零附件鞏固飛訓能量. 自由时报. 2024-02-02 [2024-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30). 
  88. ^ 強化防衛戰力! 94年後出生役男改"1年義務役". 华视新闻网. 2022-12-27 [2022-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7). 
  89. ^ 第四軍種加入聯電操演 專家:從戰術提升到戰略. 中央广播电台. 2018-10-17 [2022-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90. ^ 資通電第四軍種 構想結束. 联合新闻网. 2024-03-23 [2024-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23). 
  91. ^ 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揭牌 蔡英文交付三任務. 自由时报. 2021-12-30 [2021-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6). 
  92. ^ 美國參院通過對台灣五年百億美元的「無償軍援」意味著什麼?. BBC中文网. 2022-12-20 [2022-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4). 
  93. ^ 曾韦祯. 稅改方案三讀通過 月薪3萬免稅 - 政治.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18-01-18 [2018-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8) (中文). 
  94. ^ 普發現金/6000元5方式領取 3/22開放預登記. 公视新闻网. 2023-06-16 [2024-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95. ^ 台鐵公司化三讀通過 交通部年底完成16條子法審議. 联合新闻网. 2022-05-27 [2022-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96. ^ 司法改革進度追蹤資訊平臺. [2021-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97. ^ 立法通過增設商業法院 司法院:引進專家證人制. 自由时报. 2019-12-17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0). 
  98. ^ 立法院三讀通過 特偵組確定年底走入歷史. 关键评论网. 2016-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9). 
  99. ^ 看勞基法到底在改什麼?6張圖看懂「一例一休」和「被砍的7天國定假」. 关键评论网. 2016-07-01 [2016-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100. ^ 為什麼勞動部的一例一休會被叫做偽‧週休二日?一分鐘讓你搞懂它. CitiOrange 公民报橘. 2016-06-23 [2016-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5). 
  101. ^ 基本工資連8年漲 2024年月薪27470元、時薪183元. 公视新闻网. 2023-09-08 [2023-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5). 
  102. ^ 寇德曼. 公部門勞動派遣人數歸零?換湯不換藥的勞動承攬現實. 鸣人堂 (联合新闻网). 2021-11-24 [202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7). 
  103. ^ 簽署職災保險法 總統:保障勞動權益里程碑 積極落實法律 當勞工朋友的靠山 (新闻稿).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21-04-30 [2022-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104. ^ 「職災保險法」三讀!雇主負擔保費每人50至153元. 远见杂志. 2021-04-23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105. ^ 蔡英文当局正式公告废止微调课纲. 观察者网. 2016-06-01 [2022-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106. ^ 108課綱資訊網-12年國教. [2021-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8). 
  107. ^ 歷史課本略過三國 國教院:新課綱強調素養導向. 中央社. 2020-09-09 [2021-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108. ^ 111考招新制登場:新制、舊制有什麼不一樣,4張圖帶你一次看懂. 关键评论网. 2022-01-17 [2022-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0). 
  109. ^ 王俊凯. 【投書】學生審課綱爭議的思考──公民參與有了,公民教育在哪裡?. 独立评论 (天下杂志). 2016-07-28 [2022-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31). 
  110. ^ 教官2023退出校園 教部:協助未來轉教職. 公视新闻网. 2020-06-30 [2022-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6). 
  111. ^ 千呼萬喚《國體法》終於三讀通過,到底改了什麼?. 关键评论网. 2017-08-31 [202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9). 
  112. ^ 謝淑薇事件再掀體改討論 體協決策圈封閉 被判刑仍可任秘書長. 信传媒. 2020-03-16 [202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 
  113. ^ 四體育協會高層被判緩刑 時力呼籲體改應深化. 自由时报. 2020-02-13 [202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4). 
  114. ^ 「農田水利法」立院三讀 水利會改制官派. 公视新闻网. 2020-07-02 [2022-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4). 
  115. ^ 面對武漢肺炎疫情 總統:政府已經建立整體通報體系 並做好防疫整備 請民眾維持正常生活 注意疫情資訊 (新闻稿).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20-01-22. 
  116. ^ 武漢肺炎》「護國神文」仍被傳頌!3名吹哨者人生大不同. 新头壳 newtalk. 2020-12-29 [2022-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0). 
  117. ^ 美國研究機構預測台灣是受武漢肺炎侵害風險最嚴重的兩個國家之一. 法广电台. 2020-01-30 [2021-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118. ^ 오드리 탕 대만 디지털 장관이 말해준 ‘T 방역’ 비결. 周刊朝鲜. 2020-12-28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韩语). 
  119. ^ こんなに違う台湾コロナ対策 IT駆使、マスクも買える. 朝日新闻. 2020-03-06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日语). 
  120. ^ Coronavirus: How map hacks and buttocks helped Taiwan fight Covid-19. BBC News. 2020-06-07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英语). 
  121. ^ Taiwan opens first travel bubble, with tourism-dependent Palau. 路透社. 2021-04-02 [2021-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1) (英语). 
  122. ^ 簡訊實聯制資料超過28天就刪! NCC:已刪逾1.24億則. 华视新闻网. 2021-06-29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5). 
  123. ^ 台湾 コロナ感染者の接触者たどる新ツール“5秒で手続き完了”. NHK. 2021-05-20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1) (日语). 
  124. ^ 英媒剖析台防疫政策問題 陳建仁認了「政府並未準備足夠的快篩試劑」. 新头壳 newtalk. 2022-05-09 [2022-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1). 
  125. ^ 【3劑令突襲】健身房、旅行團業者氣炸 陳時中:抱歉沒先溝通. 上报. 2022-04-16 [2022-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126. ^ 反勞基法修惡衝突 懶人包 一圖了解發生什麼事. Newtalk新闻. 2017-12-24 [202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4). 
  127. ^ 陳抗遭警載至郊區丟包 監委要求檢討. 公视新闻网. 2018-06-09 [2022-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5). 
  128. ^ 「不准拍」反年改失序 見記者就打釀16傷. TVBS新闻网. 2018-04-26 [202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129. ^ 「人若抓狂殺人都有可能」 軍公教反年改10大語錄. ETtoday新闻云. 2017-04-20 [2021-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0). 
  130. ^ 台鐵工會上千人包圍立院反對「公司化」、質疑交通部炒地皮,王國材嘆:工會不懂我的心. 关键评论网. 2022-03-22 [2022-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3). 
  131. ^ 難忍美豬民進黨雙標 蔡壁如:請綠營率先以人體實驗. 新头壳Newtalk. 2020-09-18 [2021-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4). 
  132. ^ 經濟部立場一次看 王美花:萊豬跟加入CPTPP「就是有這麼大的關係」. ETtoday新闻云. 2021-11-26 [2021-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133. ^ 外媒看台灣公投:移除與美貿易協議障礙. 中央社. 2021-12-19. 
  134. ^ 綠委反對黃健庭監院副院長人事 林飛帆也盼高層再三思. 中央社. 2020-06-19 [2021-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135. ^ 黃健庭將被提名監院副院長 國民黨:黨紀處分. 中央社. 2020-06-19 [2021-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136. ^ NCC否決中天換照 無國界記者:未侵害新聞自由. 中央社. 2020-11-18 [2022-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6). 
  137. ^ 蔡英文出席台灣前總統「蔣經國紀念園區」開幕致詞引發哪些政治議題及辯論. BBC中文网. 2022-02-05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3). 
  138. ^ 防疫有成 時力民調:總統閣揆滿意度逾7成. 中央社.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139. ^ 蔡英文執政7年滿意度53.6% 近6成民眾認同維護主權及社福表現. 上报. 2023-05-15 [2023-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0). 
  140. ^ 蔡英文最後2個月滿意度45% 馬英九卸任前23%、陳水扁21%. ETtoday新闻云. 2024-03-19 [202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4). 
  141. ^ 台灣民意基金會》蔡英文期末成績單60分 民眾贊成年金改革、處理國民黨不當黨產 對「司法改革」不滿意. 信传媒. 2024-04-23 [202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