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邦部落
达邦部落 邹语:Hosa no Tapangʉ | |
---|---|
核定部落 | |
所在国家 | 台湾 |
所在县市 | 嘉义县 |
所在乡镇 | 阿里山乡 |
所在村里 | 达邦村 |
政府 | |
• 类型 | 部落议会 |
时区 | 台北时间(UTC+8) |
民族 | 邹族 |
官方语文 | 邹语 |
达邦部落(邹语:Hosa no Tapangʉ),位于台湾嘉义县阿里山乡达邦村,是原住民族委员会核定的一个邹族部落,旧称踏枋社,与特富野部落同为邹族现存的两大社之一,亦为邹族人口最多的一个部落[1]。
地理位置
[编辑]该部落范围今属台湾嘉义县阿里山乡达邦村1-7邻[1],位于曾文溪上游长谷川溪及伊斯基安那溪两支之间的河阶台地[2],与特富野部落之间有伊斯基安那溪相隔[3]。
历史
[编辑]史前时期
[编辑]根据邹族的创世神话,天神哈莫(Hamo)降落玉山后,摇落枫叶,创造了邹族人,并繁衍出了个氏族。后来发生大洪水,人们逃到玉山避难[1]。洪水退去后,各氏族以玉山为中心做放射状迁移,其中特士库(Tosku,杜家)、诺雅查奇安那(Noacaciana,庄家)、悟吉纳(E'ucna,温家)等氏族直接迁移至曾文溪上游的伊斯基安那(Iskiana)建立部落,并在此建立“库巴”(Kuba,男子会所)。惟庄新生等人认为玉山起源之创世神话与现存证据有诸多不吻合之处,尤其特士库氏族的口传历史中提及其祖先源自于西部地区,认为邹族可能原居于台南平原一带,直到300年前因汉人压迫离开平原迁居山上[4]。
Uyongana时期
[编辑]后来,后来尼雅荷撒氏(Niahosa)邀请Yatauyongana、Yaisikana,及特士库氏等氏族前往Luyana建立特富野部落。然而新部落建立后,尼雅荷撒氏和特士库氏遂因权力斗争产生冲突,后来尼氏联合特富野其他氏族,推倒了特士库氏的库巴。于是特氏只好到Uyongana氏的领地建立库巴,但仅将库巴交由Noacaciana氏及其养子Icanhaya管理,特士库氏则迁回原本被推倒家屋的地方重建家屋,继续与尼氏对抗。后来尼氏击败特氏,聚落的权力中心才移到Uyongana地区。新聚落在建立之初受到特富野尼雅荷撒氏的严重威胁,但在特富野Yasikana氏的庇护下,部落才得以在特富野部落的阴影下继续存续。后来伊姆诸社的达邦氏(Tapangu)加入Uyongana部落,成为部落的领导者,并带领该部落进入强盛时期。而部落名称也从“Uyongana”改为“Tapangu”,是为达邦部落今名的由来。自此达邦部才正式完全独立[4]。
分支
[编辑]隶属于达邦的小社有达德安(taptuana)、里佳(nia-e'ucna)、 tau'oc'o、闸闸部古(sasango)、鳖头(fitfa)、yo'hunge、札札亚(cacaya)、山美(saviki)等9社[5]。
氏族
[编辑]达邦部落是由诸氏族及亚氏族所构建之聚落,庄新生将达邦部落的原始氏族区分为“玉山神话氏族系统”、“西部移入氏族系统”、“加入氏族”等三大系统[4]。
氏族 | 汉姓 | 备注 |
---|---|---|
特士库(Tosku) | 杜 | |
Yakumangana | 杨 | |
Uyongana | 吴 | |
Tapangu no fiteuana | 方 | |
Tapangu no kubana | 方 | |
Peongsi | 汪 | |
Moe'oana | 毛 | |
Noacaciana | 庄 | |
Noacaciana no voyuana | 庄 | |
E'ucna puutu | 温 | |
E'ucna mini | 温 | |
E'ucna no noacaciana | 温 | |
亚细允古(Yasiyungu) | 安 | |
Yasakiei | 洋 | |
优路拿纳(Yulunana) | 汤 |
建筑
[编辑]库巴
[编辑]“库巴”(Kuba)为邹族的男子会所,为部落传统上的权力中心及神圣场域。邹族男性的一生与库巴紧密结合,从周岁祝福仪式,到后续战技训练,以及成年礼皆在库巴进行[6]。邹族的重要祭典玛雅斯比亦在此进行[7]。在邹族族群政治结构中,大社(Hosa)为邹族的政治与祭仪单位,大社下面会领导数个小社(lenohi`u)[8]。大社必须要有能力举办所有的传统祭仪,和拥有独立的“库巴”[8],其余小社仅能建造“Hufu”。在日治时期之前,邹族共有达邦(Tapangʉ)、特富野(Tfuya)、鲁富都(Luhtu)、伊姆诸(Imucu)四个大社,彼此之间处于时而分立又相互联合的状态[8]。后来鲁富都及伊姆诸逐渐衰亡,如今仅有达邦及特富野两座大社[1],因此目前库巴建筑亦仅有两座[6]。
根据口述历史,特士库氏族(Tosku)在伊斯基安那(Iskiana)建造了第一座库巴。后来尼雅荷撒氏(Niahosa)邀请Yatauyongana、Yaisikana,及特士库氏等氏族前往Luyana建立特富野部落。于是特士库氏拆除了伊斯基安那的库巴,将原本的库巴中柱带至特富野共同建立新的库巴。然而新部落建立后,尼雅荷撒氏和特士库氏遂因权力斗争产生冲突,于是特氏便在特富野的库巴旁建立新的库巴,但尼氏旋即联合其他氏族将特氏的库巴推倒。特士库氏只得联合Noacaciana氏,自伊斯基安那取回原来库巴的另一根中柱,搬迁至Uyonhana的领地建立库巴,是为达邦社库巴的由来[4]。
祭仪
[编辑]目前达邦部落尚保留的祭仪包含玛雅斯比(Mayasvi)、收获祭(Homeyaya)、播种祭(Miapo)。其中玛雅斯比属于全部落性的祭典,后两者则属于家族性的祭典[9]。
小米播种祭
[编辑]小米播种祭为邹族岁时祭仪中,每年最早举行的一个[10]。该祭仪属于家族性的祭仪,传统上以女子主持之,目前则无此限制。通常在圣诞节后至元旦期间举行,以小米播种仪式祈求小米丰收[9]。
小米丰收祭
[编辑]小米(ton'u)为邹族人的过去主食,因此有许多配合小米生长时序的相关祭仪。而猎祭、河祭、路祭等其他重要祭仪,也是小米周期仪式为中心举办,这些祭仪接合称小米祭仪(mee ton’u)[11]。日治时期以前,特富野社的小米祭是在每年第七个月圆到第八个月圆间的一个月间举行,并会根据当年的事件,决定是否举行玛雅斯比[9][11]。过去小米祭的时长可达一个月,但在日本政府的管控下,祭仪时间方才逐步缩短[11],达邦社还自主废除杀猪传统[12]。如今达邦社的小米丰收祭为两日,邻近的特富野社仅有一日[10]。
玛雅斯比
[编辑]玛雅斯比的时间约在二月或八月,在邹族中仅有达邦及特富野社举行。玛雅斯比举行的时机,大致有三种:其一是出草或征战归来,其二是修葺会所,其三是在小米收获祭后,视当年是否有重大变故或灾厄而举行[13][9]。在特富野部落,该祭仪会于“库巴”前的广场前举行,并祭祀天神哈莫(Hamo)、军神亚伐霏欧(yi'afafeoi)、司命神波送弗依(bosonfihi),以及过去遭到馘首的人头灵魂(hitsu)。祭典由迎神曲开始,在三天二夜的歌舞后,于最后一日午夜十二时吟唱送神曲结束[9]。
如今的玛雅斯比源自于早期的敌首祭仪(mee hangʉ),在邹族尚有猎首(yofngu)习俗时,邹族会于小米丰收祭后举办路祭(smoceonʉ),修缮道路并出草猎首。如果有成功获得敌人的人头(hangʉ),便会将人头插在树上,并切下一小块猪肉放在另一根竹竿喂食人头,之后将竹竿插在神树上,并取下人头放在广场中央。此时猎得人头的战士会担任主祭者,以人头为中心跳舞,跳了五圈之后,众人再将人头放入库巴的敌首笼中。此时五大家族会将各自的小米酒倒在一起,用于祭祀敌首笼内的人头。经过一连串仪式后,会举办成年礼。日治时期的人类学者鸟居龙藏和森丑之助为当时曾分别进入特富野社和达邦社的库巴中,盗取两社敌首笼中的头骨带回东京大学标本室研究。森丑之助在偷了五颗头颅后,深感不安,在十一年后写了〈偷窃骷髅忏悔录〉一文[12]。
后来在日本政府的威逼利诱之下,邹族终于放弃了猎首行为,但仍以过去保存的人头继续进行猎首祭仪。1936年4月2日,特富野社在丸山警部补与其他职员的见证下,将过去保存的数百颗人头全数掩埋。在缺乏实质敌首的状况下,社群长搜集了部分相关祭仪,并将原先敌首祭仪重新撷取,整理成玛雅斯比(mayasvi)。“玛雅斯比”原先指的是敌首祭仪中轮舞的一部分,但后来以此称呼整个祭仪[12]。
由于达邦部落的玛雅斯比不像特富野部落曾经长期中断,因此保留了邹族最完整的祭仪,在仪式上较特富野部落传统且保守。相较特富野部落可以对外演奏某些神圣场合才能唱的乐曲,达邦对于传统禁忌的约束性则较为强烈[12]。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 認識原住民族 - 部落介紹. www.tipp.org.tw. [2023-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2).
- ^ 阿里山鄉 - 達邦. 嘉义县文化观光局. 2019-02-27 [2023-12-16] (中文(台湾)).
- ^ 陈应钦. 阿里山部落旅行 在達邦與特富野,感受鄒族文化與森山美景. 微笑台湾. 2020-03-20.
- ^ 4.0 4.1 4.2 4.3 庄新生. 台灣原住民鄒族tapangu 聚落發展及社會文化變遷之研究. 台湾: 国立台南大学. 2013 [2023-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6).
- ^ 阿里山山脈與鄒文化. digimuse.nmns.edu.tw. [2023-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4).
- ^ 6.0 6.1 台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务委员会. 鄒族達邦社之kuba修繕. 开放博物馆. [2023-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0) (中文(繁体)).
- ^ 戰祭-鄒族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www.tipp.org.tw. [2023-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0).
- ^ 8.0 8.1 8.2 达西乌拉弯·毕马. 台灣的原住民-鄒族. 台原出版社. 2003. ISBN 9867860047.
- ^ 9.0 9.1 9.2 9.3 9.4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 認識原住民族 - 族群介紹. www.tipp.org.tw. [2022-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4).
- ^ 10.0 10.1 鄒族 – 熊愛臺灣. [2022-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9) (中文(台湾)).
- ^ 11.0 11.1 11.2 陈昱升. 阿里山鄒族特富野社messi no ton'u(小米祭儀)田野資料分析. 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 2018-06-01, (35&36). ISSN 1023-8808.
- ^ 12.0 12.1 12.2 12.3 杨晓珞. 他人的田野,我們的文獻──談被書寫的鄒族祭儀. 原住民族文献. 2021, 46 [2022-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 ^ 王嵩山. 阿里山鄒族祭儀之研究. 台湾土著祭仪及歌舞民俗活动之研究:第二报告书. 1989-07: 188–216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