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雅沙·海菲茨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雅沙·海菲茨
1920年代左右的海菲茨
音乐家
出生(1901-02-02)1901年2月2日
逝世1987年12月10日(1987岁—12—10)(86岁)
音乐类型古典乐
演奏乐器小提琴
唱片公司
网站官方网站 在维基数据上编辑此内容
各地用词差异
中国大陆雅沙·海菲茨
雅舍·海费茨[注 1]
台湾雅沙·海飞兹

雅沙·海菲茨(Jascha Heifetz,1901年2月2日—1987年12月10日),籍小提琴家,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之一。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1900年2月2日,海菲茨生于俄罗斯帝国维尔纽斯(今立陶宛维尔纽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其母曾亲笔改动了他的出生年分,使其的岁数整整提前了一年。

父亲是维尔纽斯交响乐团的首席,海菲茨在父亲指导下,从三岁起开始学习小提琴。他是个音乐神童,家境清贫但却有着优异的音乐细胞,随即显现了超凡的天分,在1905年展开正式的音乐学习,师从维尔纽斯帝国音乐学校的伊尔亚‧马尔金(Ilya Malkin)。1907年,六岁的海菲茨于科夫诺(现为立陶宛考纳斯)第一次公开演奏,演奏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1910年,海菲茨跟随俄国当时的小提琴教父莱奥波德·奥尔学习小提琴,学到以前没学过的运用自如弓法,起初海菲茨学断奏方面遇到些困难,但在奥尔多耐心示范下,豁然开朗。

少年时代

[编辑]

1911年4月30日,十岁的海菲茨在俄国圣彼得堡举行演奏会,正式出道。

十二岁时,海菲茨于1912年10月28日首次在柏林演出,在尼基什指挥下,与柏林爱乐共演契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在演奏时遇见当时著名奥地利小提琴家弗里茨·克莱斯勒,当克莱斯勒听完海菲茨的演出后惊叹地说:“现在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琴都折断了。”之后,他的少年时代大多在欧陆奥地利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巡回演出。

移居美国

[编辑]
1917年的海菲茨

1917年,十七岁的海菲茨收到来自美国的邀请,于10月27日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首次登台演出,并从此定居在美国拓展其演奏生涯。此次演奏,吸引了几乎全美国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前来观赏。年轻的海菲茨毫不怯场,而且发挥得淋漓尽致,把到场的小提琴家吓得目瞪口呆,轻易地征服了美国乐坛。

1925年,海菲茨取得美国公民身份。1936年,与劳伦斯‧提贝特英语Lawrence Tibbett一同组建了美国音乐艺术家公会英语American Guild of Musical Artists。1937年,担任美国广播艺术家协会英语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levision and Radio Artists的首席副主席。

巡回演出

[编辑]

1917年11月9日,海菲茨完成了首次录音,钢琴合作为安德烈‧本瓦(André Benoist),随后他展开了美国巡回。之后的数年间,他并陆续完成了伦敦(1920)、巴黎(1920)、澳大利亚(1921)与亚洲(1923)的首演。1919年,塞缪尔‧乔茨诺夫(Samuel Chotzinoff)成为他专属的钢琴合作。1925年,伊西多尔‧阿科朗(Isidor Achron)取代了乔茨诺夫的位置。1929年,完成南美洲首演。

1934年,伊曼努埃尔‧贝(Emanuel Bay)成为专属钢琴合作,并随他返回俄罗斯,在十七天内举行了十三场演出。这是海菲茨生前唯一一次回到故土。1942–44年,参与战时美军劳军活动,其中包括了在意大利、北非前线战场所举行的,八周内四十五场之多的演出。

电影演出

[编辑]

1939年,海菲茨在电影They Shall Have Music英语They Shall Have Music中,首次大银幕亮相.[1],饰演自己。1947年,在电影Carnegie Hall英语Carnegie Hall中演出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创作

[编辑]

1927年,海菲茨展开对庞塞作品《小星星》(Estrellita)的改编工作,后来陆续衍生的改编版本数超过百个。1930年,出版了丁尼库英语Grigoraș Dinicu作品霍拉舞曲英语Hora staccato的改编。1946年,海菲茨化名为吉姆‧霍伊尔(Jim Hoyle),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When You Make Love To Me—Don't Make Believe〉。克罗斯比葳庭英语Margaret Whiting都曾录唱过这首歌曲。

1949年,他与亨利克‧卡斯顿(Henryk Kaston)共同研制的小提琴弱音器取得专利权,并被命名为“海菲茨弱音器”。

晚期生涯

[编辑]
1947年于卡内基音乐厅

1954年,布鲁克斯‧史密斯(Brooks Smith)成为专属钢琴合作。1961年于洛杉矶开始一系列的“海菲茨–毕亚第高斯基音乐会”演出活动,之后并陆续转往旧金山纽约演出。

1970年,于巴黎完成了电视特别节目的剪辑制作,并于美国播放。1972年,于洛杉矶音乐中心完成最后的公开演出,这场演出并且被转录为专辑出版。

教学与其他领域

[编辑]

1957年,海菲茨加入了公开呼吁加州普设9-1-1紧急号码的运动。1958–59年,担任加大洛杉矶分校的讲座教授。1961年,担任南加大教授。他对学生的要求极度严格,学生往往吃不消而选择离开,但其实他是一位十分关心学生的好老师,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甚至生活上的需求他都十分热心帮忙。十年之间,他收了150位学生,其中雪莉·克鲁斯(Sherry Kloss)被认为是海菲茨的传人。此外,他对事物的洞悉力十分强,也常以此观察学生们的任何需要。

1973年之后,海菲茨展现了对其他领域的兴趣,例如:录音的转录工程,以及对环境保护运动的参与等。他于1983年中止了与南加大的合作关系,但仍继续个人的教学活动。

逝世

[编辑]

1987年12月10日,逝世于洛杉矶的锡安山医学中心英语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

个人生活

[编辑]

海菲茨伟大成就的背后,除了天分与努力之外,他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他从小得接受艰苦的天才儿童训练,无法像一般人一样成长,结果性格孤僻保守。他的两次婚姻都以离婚收场,虽然养育了三个孩子,却没有享受过太多家庭生活的乐趣。他的女儿Josepha Heifetz是一位作曲家、钢琴家兼作家,她曾经表示,他们的家庭生活是冷漠和严肃的,她甚至必须事先预约,才能够见到她的父母[来源请求]

演奏风格与习惯

[编辑]

海菲茨以干练、快速而著称,作风霸气而恢宏,技巧惊人而精确。他的风格常给人冷酷的感觉,特别是当他展现炫技作品的时候,冷静干脆地掌握每一刻凝聚的音符,牵动着观众每根神经。他演奏时,习惯将小提琴抬得很高,眼睛盯着手指头,身体一动也不动,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他演奏的速度总是比一般人快,而且快很多,演奏艰深的乐曲时,常令人叹为观止。而演奏结束之后,尽管台下欢呼声雷动,他也是一样不动声色。

海菲茨认为练琴太多和练琴太少一样坏;他说:“如果我每天练琴六小时,会一点进步都没有,我还有许多其他兴趣,比如看书或各种运动,诸如打网球、高尔夫、骑自行车、骑马、划船或游泳。常常当我该练琴时,却拿一部照相机往外跑,我是摄影迷。”[2]

乐器

[编辑]

海菲茨拥有一把1714年的斯特拉迪瓦里琴海豚英语Dolphin Stradivarius”及一把1742年的瓜奈里英语Giuseppe Guarneri名琴。在音乐会上他喜欢用瓜奈里琴,这把琴萨拉萨蒂生前用过,有着极美的音色。

评价

[编辑]

海菲茨被誉为帕格尼尼后最伟大的炫技小提琴家,[3]且有“上帝的小提琴手”之美誉。

作品

[编辑]

商业录音

[编辑]

海菲茨录制了大量唱片,其中的黑胶唱片现已转录成光碟。由索尼所出版的海菲茨全集,共104张,是个人小提琴专集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来源请求]

注释

[编辑]
  1. ^ 新华社历史资料库译名

参考资料

[编辑]
  1. ^ Jascha Heifetz, World's Greatest Violinist, Makes his Picture Debut in "They Shall Have Music". The Jackson Sun (Jackson, Tennessee). 22 October 1939: 23 [21 Ma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通过Newspapers.com. 
  2. ^ Federick H. Martens, Violin Mastery, Jascha Heifetz, Dover Publications ISBN 978-0-486-45041-4, p. 47.
  3. ^ Timnick, Lois. Jascha Heifetz, 86, Hailed as Greatest Violinist, Dies. The Los Angeles Times (Los Angeles). 12 December 1987: 1 [21 Ma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通过Newspapers.com.  continued on page 3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r (web)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