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惊魂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惊魂记
Psycho
基本资料
导演亚弗列·希治阁
监制亚弗列·希治阁
编剧约瑟夫·史蒂法诺英语Joseph Stefano
原著惊魂记
罗拔·布洛克作品
主演
配乐伯纳德·赫尔曼
摄影约翰·L·罗塞尔英语John L. Russell (cinematographer)
剪辑乔治·托马西尼英语George Tomasini
制片商派拉蒙电影公司
片长109分钟
产地美国[2]
语言英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1960年6月16日 (1960-06-16)(纽约市首映)
  • 1960年8月8日 (1960-08-08)(美国)
[3]
发行商派拉蒙电影公司[N 1](原版)
环球影业(后来上映)
预算81万美元[6]
票房5000万美元[7]
前作与续作
续作惊魂记2

惊魂记》(英语:Psycho,香港译《触目惊心》,中国大陆、台湾译《惊魂记》,新加坡公映时译《逆旅惊魂[8])是一部1960年的美国惊悚恐怖电影,由亚弗列德·希治阁执导,安东尼·柏金斯珍妮·李薇拉·迈尔斯英语Vera Miles约翰·加文主演。约瑟夫·史蒂法诺英语Joseph Stefano担任编剧,改编了罗拔·布洛克同名小说,小说的灵感来源于美国威斯康辛州杀手兼盗墓艾德·盖恩的罪行。

影片讲述了一位贪污了老板的巨款后逃跑至一家偏僻汽车旅馆的秘书玛莉安·克莱恩英语Marion Crane,和患心理疾病的旅馆主人诺曼·贝兹英语Norman Bates相遇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9]。该片的拍摄在当时被认为背离了希治阁的前作《西北偏北》,因为它是黑白片,而且预算很低,只用了电视剧的工作人员。《惊魂记》一开始收到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出色的票房表现促使影评人重新看待它,最终收获了压倒性的好评和4项奥斯卡奖提名,包括珍妮·李最佳女配角奖和希治阁的最佳导演奖

本片现在被视为希治阁的最佳作品之一[10],并且被全球影评人和学者赞誉为体现电影艺术的杰作。它被视为影史最佳电影之一,在美国提高了公众对电影中的暴力、性和异常行为的接受度[11] 并且被广泛认为是砍杀电影类型的最早例子。希治阁于1980年去世后,环球影业开始制作相关作品:三部续集片英语Psycho (franchise)、一部重拍片英语Psycho (1998 film)、一部电视电影和一部电视剧。1992年,本片因其在“文化、历史和审美方面的显著成就”,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国家电影登记部下属的国家电影保存委员会保护电影名单。[12][13]

剧情

[编辑]

星期五下午,在凤凰城的一家饭店幽会期间,房地产秘书玛丽安·克莱恩和她的男友山姆·鲁米斯讨论了由于山姆的债务而无法结婚。玛丽安重返工作岗位,偷走了托付给她的四万美元现金作为押金,然后开车前往山姆加州费尔维尔(Fairville)的家。在途中,玛丽安匆忙换掉了她的车,引起了汽车经销商和加州公路巡警的怀疑。

玛丽安在位于主要高速公路旁的贝兹汽车旅馆过夜,并将偷来的钱藏在报纸里。老板诺曼·贝兹从一栋俯瞰汽车旅馆的大房子里下来,用化名注册了玛丽安,并邀请她和他一起吃饭。诺曼回到他家后,玛丽安无意中听到诺曼和他的母亲为玛丽安起争端。诺曼带着便餐回来,并为他母亲的爆脾气道歉。诺曼讨论了他作为动物标本剥制师的爱好、他母亲的“精神病”以及人们如何拥有一个想要逃离的“隐私陷阱”。玛丽安决定早上开车回凤凰城并归还偷来的钱。当玛丽安淋浴时,一个女性的身影由其背后出现出现并刺死了她。不久之后,屋子里传来诺曼痛苦的声音喊道:“母亲!天啊,母亲!血!都是血!”诺曼清理了谋杀现场,把玛丽安的尸体、财物和隐密的现金放在她的车里,然后把车推入沼泽中。

玛丽安的妹妹莱拉英语Lila Crane一周后抵达费尔维尔,告诉山姆盗窃的事,并要求知道玛丽安的下落,山姆表示对她的失踪一无所知。一位名叫亚伯盖兹的私家侦探接近他们,说他被雇来取回这笔钱。亚伯盖兹在贝兹汽车旅馆停了下来,询问诺曼,诺曼的紧张行为和前后矛盾的回答引起了他的怀疑。他检查了房客登记簿,从中发现玛丽安的笔迹,知道她在汽车旅馆住了一晚。当亚伯盖兹得知玛丽安和诺曼的母亲说过话时,亚伯盖兹要求和她说话,但诺曼拒绝了。亚伯盖兹向山姆和莱拉通报了他的搜索情况,并承诺一小时后再打来电话。在他进入贝兹家寻找诺曼的母亲后,女性的身影从卧室里出现,将他刺死。

当莱拉和山姆没有收到亚伯盖兹的来电时,山姆就去了汽车旅馆。 他在房子里看到一个人影,以为就是诺曼的母亲。莱拉和山姆通知了当地警长,警长告诉他们诺曼的母亲与与其友人在十年前分别死于谋杀和自杀。警长暗示亚伯盖兹对山姆和莉拉撒谎,以便自行追查玛丽安和其不义之财并伺机私吞。莱拉和山姆则确信亚伯盖兹出事了,于是开车去了汽车旅馆。山姆在旅馆办公室分散诺曼的注意力,莱拉趁机溜进房子。疑神疑鬼的诺曼在焦躁不安下打晕山姆并回屋。屋中的莱拉只好躲进地窖,她在那里发现了母亲的木乃伊干尸而放声尖叫。一个老女人走进地窖,试图刺杀莱拉。山姆出现并制服他之后,才发现是一身母亲装束的诺曼。

在警局中,一位精神科医生解释说,嫉妒的诺曼在十年前谋杀了他的母亲和她的情人。其后将其母尸体制成木乃伊,并开始将其视为活人。他在脑海中分裂出属于“母亲”的另一重人格,对诺曼的嫉妒和占有欲同于他对母亲的嫉妒和占有欲。当诺曼受女人吸引时,“母亲”人格便暂时接管:他在玛丽安之前谋杀了另外两名年轻女子,亚伯盖兹被杀也是为了掩盖“母亲”的罪行。精神科医生的结论是,“母亲”现在已经完全接管了诺曼的人格。诺曼坐在牢房里,听到“母亲”人格诉说“自己”与谋杀无关。最终,玛莉安的车从沼泽中被拖出。

演员

[编辑]
安东尼·柏金斯饰演诺曼·贝兹的角色为他赢得了相当多的好评。

制作

[编辑]

发展

[编辑]

《惊魂记》改编自罗拔·布洛克1959年的同名小说,其灵感来自威斯康星州凶手和盗墓者艾德·盖恩被定罪的案件。[15] 居住在距离布洛克仅40英里(64公里)的盖恩和故事的主角诺曼·贝兹都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孤独杀人犯。每个人都有过世的霸道母亲,都在家里封锁了一个房间作为他们的神龛,并穿着女性的衣服。然而,盖恩只杀了两次就被逮捕了。[16]

位于环球影城地段英语Universal Studios Lot的《惊魂记》场景配备了与电影中珍妮·李驾驶的福特Ford Custom英语Custom 300相似的福特Custom 300,现在是好莱坞环球影城主题乐园工作室之旅的一部分。

希治阁的长期助手佩吉·罗伯逊英语Peggy Robertson在《纽约时报》的“逍遥法外”专栏中阅读了安东尼·鲍彻英语Anthony Boucher对这部小说的正面评价,并决定将这本书展示给她的雇主;然而,派拉蒙影业的制片厂读者已经拒绝了它的电影前提。[17] 希治阁以9,500美元[18] 获得了该小说的版权,并据报导命令罗伯逊购买所有副本以保留小说的惊喜。[17] 希治阁遇到了流派竞争对手,他们的作品被批判地与他自己的作品相提并论,他正在寻找新的材料来从派拉蒙影业的两个流产项目英语Alfred Hitchcock's unrealized projects中恢复过来:《Flamingo Feather》和《No Bail for the Judge英语No Bail for the Judge》。他不喜欢明星的薪水要求,只相信少数人选择有前途的材料,包括罗伯逊。[19]

派拉蒙高管对希治阁的提议犹豫不决,拒绝提供他通常的预算。作为回应,希治阁提议使用他的《亚弗列·希治阁剧场英语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电视连续剧工作人员快速、廉价地以黑白方式拍摄《惊魂记》。派拉蒙高管拒绝了这种注重成本的方法,声称他们的摄影棚已被预订,但该行业正处于低迷状态。希治阁反驳说,如果派拉蒙公司发行,他将亲自资助该项目并使用他的沙姆利制片公司(Shamley Productions)工作人员在环球影业拍摄。代替他通常的25万美元导演费,他提议持有该片负片60%的股份。尽管制片人赫伯特·科尔曼(Herbert Coleman)和沙姆利制片公司的执行长琼·夏里逊英语Joan Harrison (screenwriter)反对,希治阁还是接受了这一合并提议。[20]

剧本

[编辑]

《亚弗列·希治阁剧场》的作家占士·P·卡瓦纳英语James P. Cavanagh撰写了剧本的初稿。[21] 希治阁觉得剧本被拖着读起来就像一个电视短篇恐怖故事,[22] 助理分享的评估。[21] 尽管约瑟夫·史蒂法诺英语Joseph Stefano之前只拍过一部电影,但希治阁还是同意与他见面。尽管史蒂法诺缺乏经验,但会议进展顺利,他被聘用了。[21]

剧本相对忠实于小说,希治阁和史蒂法诺做了一些重大改动。史蒂法诺发现诺曼·贝兹这个角色没有同情心——在小说中,他是中年人,过胖,而且更明显不稳定——但当希治阁建议扮演安东尼·柏金斯时,他变得更加感兴趣。[22] 史蒂法诺消除了贝兹酗酒的表现,[23] 这显然需要消除贝兹在醉酒昏迷时“成为”母亲的个性。贝兹对招魂术神秘学色情的兴趣也消失了。[24] 希治阁和史蒂法诺选择以玛丽安生活中的场景开场,直到电影开始20分钟才介绍贝兹,而不是像布洛克那样让贝兹阅读历史书。[23] 作家约瑟夫·W·史密斯(Joseph W. Smith)观察到“ 她的故事只占小说17章中的两章。希治阁和史蒂法诺将这一点扩大到几乎一半的叙述”。[25] 他还提到小说中玛丽安和山姆之间没有酒店幽会。对于史蒂法诺来说,玛丽安和诺曼在旅店会客室的对话中她展示了一个对他的母性同情使观众有可能在玛丽安被谋杀后将他们的同情转向诺曼·贝兹。[26] 当莱拉·克莱恩在电影中浏览诺曼的房间时,她打开了一本封面空白的书,其中的内容是看不见的;在小说中,这些是“病态色情”插图。史蒂法诺想给观众“暗示有些事情是完全错误的,但不能说清楚或过度。”[26] 法兰索瓦·杜鲁福在与希治阁的对话书中说,这本小说“欺骗”了诺曼和“母亲”之间的对话,并陈述了母亲在不同的特定时刻“在做什么”。[27]

女主角的名字从玛丽改为玛丽安,因为凤凰城有一只真正的玛丽鹤(Mary Crane)。[28] 小说中山姆和莱拉之间萌芽的恋情也发生了变化。希治阁更愿意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谜团的解决方案上,[29] 史蒂法诺认为这样的关系会让山姆·鲁米斯看起来很廉价。[26] 这部电影没有让山姆向莱拉解释诺曼的病状,而是使用了一名精神病医生。[30](史蒂法诺在写剧本时正在接受治疗,处理他与自己母亲的关系。[31])小说比电影更暴力:玛丽安在淋浴时被斩首,而不是被刺死。[21] 细微的变化包括将玛丽安死后发现的标志性耳环换成一张没能冲进马桶的纸片。这提供了一些震撼效果,因为在1960年代的美国电影中几乎从未见过厕所镜头。[32] 亚伯盖兹的死亡地点从门厅搬到了楼梯间。史蒂法诺认为这样可以更容易地隐藏关于“母亲”的真相,而不会暗示某些东西被隐藏了。[33] 正如珍妮·李所说,这为希治阁的摄影机提供了更多选择。[30]

前期制作

[编辑]

派拉蒙的合同保证了希治阁的另一部电影,他不希望希治阁制作《惊魂记》。派拉蒙期待柯德莉·夏萍主演的《No Bail for the Judge英语No Bail for the Judge》,后者怀孕了,不得不退出,导致希治阁放弃了这部作品。他们的官方立场是,这本书"太令人反感"和"不可能成为电影",除了他的另一部星光闪闪的悬疑惊悚片之外,什么都不够。[18][34] 他们不喜欢“任何事情”,并拒绝了他通常的预算。[18][34] 作为回应,希治阁通过自己的沙姆利制片公司资助了电影的创作,在Revue TV环球影城拍摄。[35][36] 原来的贝兹汽车旅馆和贝兹宅邸的布景建筑与朗·钱尼的《歌剧魅影》在同一舞台上建造,现在仍然矗立在好莱坞附近的环球市环球影城外景地英语Universal Studios Lot,是工作室巡回演出的常客。[37][38] 作为成本削减的进一步结果,希治阁选择拍摄黑白电影《惊魂记》,将预算保持在100万美元以下。[39] 用黑白拍摄的其他原因是他希望防止淋浴场景过于血腥。[40]

为了降低成本,并且因为他在他们身边最自在,希治阁从他的电视连续剧《亚弗列·希治阁剧场》中挑选了大部分工作人员,包括电影摄影师、布景设计师、剧本主管和第一助理导演。[41] 他聘请了经常合作的伯纳德·赫尔曼作为音乐作曲家,乔治·托马西尼英语George Tomasini作为剪辑,索尔·巴斯负责淋浴场景的标题设计和脚本。他的伙伴总共花费了62,000美元。[42]

凭借自己的声誉,希治阁只花了利惯常费用的四分之一就让她出演,只花了25,000美元(在1967年出版的《希治阁/特鲁福》(Hitchcock/Truffaut)一书中,希治阁说,珍妮·李欠派拉蒙一部她于1953年签署的七年契约的最后一部电影)。[43] 他的第一选择是,在读了这本小说,没有询问她的薪水后,珍妮·李同意了。[28] 她的搭档安东尼·柏金斯同意支付4万美元。[42] 这两位艺员都有着丰富的票房经验。[44]

派拉蒙发行了这部电影,但四年后,希治阁将他在沙姆利的股票卖给了环球影业的母公司(MCA英语MCA Inc.),他剩下的六部电影由环球影业制作和发行。[36] 又过了四年,派拉蒙将所有版权卖给了环球影业。[36]

拍摄

[编辑]

这部电影由希治阁独立制作和资助,在他的电视节目所在的“Revue Studios”拍摄。[45] 从1959年11月11日开始,到1960年2月1日结束,[46][47] 《惊魂记》的拍摄预算为80.7万美元。[48] 拍摄从早上开始,到星期四下午6点或更早结束(希治阁和他的妻子会在查森餐厅英语Chasen's用餐)。[49] 几乎整部电影都是用35毫米相机上的50毫米镜头拍摄的。这提供了一个类似于人类视觉的视角,有助于进一步吸引观众。[50]

在11月拍摄开始之前,希治阁派助理导演希尔顿·A·葛林英语Hilton A. Green到凤凰城侦察地点并拍摄首场。这张照片本应是凤凰城的空中拍摄,慢慢地放大到充满激情的玛莉安和山姆的饭店视窗。最终,直升机的镜头证明太不稳定,必须与工作室的镜头拼接。[51] 另一个工作人员在加州戈尔曼佛雷斯诺之间的99号公路上拍摄了白天和晚上的影片,供玛丽安从凤凰城开车时放映。 她开车去贝克斯菲尔德换车的画面也在放映中。他们还提供了她被公路巡警发现睡在车里的场景的位置照片。[51] 在凤凰都市中心拍摄的一个街景中,人们发现可以看到圣诞装饰品;希治阁没有重新拍摄这些片段,而是选择在开幕式场景中添加一个图形,将日期标记为“12月11日,星期五”。[52]

葛林还拍摄了140个地点的照片,供日后在工作室重建。其中包括许多房地产办公室和住宅,比如玛丽安和她妹妹的房子。[51] 他还找到了一个长得像他想像中的玛丽安的女孩,并为她的整个衣柜拍照,这将使希治阁能够要求衣柜主管海伦·科尔维格(Helen Colvig)提供逼真的外观。[51] 贝兹宅邸的外观仿照了爱德华·霍普的画作《铁路旁的房子》(The house by The Railway),[53] 这是第二帝国艺术英语Second Empire style维多利亚时期住宅的一幅奇幻画作,位于纽约州哈佛斯特劳英语Haverstraw,New York的康格大道(Conger Avenue)18号。[54]

主演安东尼·柏金斯和珍妮·李被赋予了解释角色和即兴表演的自由,只要不涉及移动摄影机。[55] 安东尼·柏金斯即兴创作的一个例子是诺曼吃玉米糖英语Candy corn的习惯。[56]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希治阁创作并将各种版本的“母亲尸体”道具藏在了利的更衣室衣橱里。李很好地理解了这个笑话,她想知道这样做是为了让她保持悬念,还是为了判断哪具尸体对观众来说更可怕。[57]

希治阁被迫一反常态地重拍一些场景。淋浴场景的最后一个镜头,从玛丽安眼睛的特写镜头开始,然后放大和缩小,对李来说很困难,因为她眼睛里溅起的水花让她想眨眼,而摄影师也遇到了麻烦,因为他必须在移动摄影机时手动对焦。[55] 开场需要重拍,因为希治阁觉得珍妮·李和加文不够热情。[58] 对于房地产办公室场景,珍妮·李很难说“不过分”,需要额外重拍。[59] 最后,发现“母亲”的场景需要椅子转身、薇拉·麦尔斯(饰演莱拉·克莱尔)撞到灯泡和镜头眩光英语Lens flare的复杂协调,这被证明是困难的。[60]

根据希治阁的说法,在他被刺伤之前,亚伯盖兹在贝兹家中上楼的一系列镜头是由助理导演希尔顿 A. 葛林完成的,只有在希治阁因普通感冒而丧失能力时,他才与脚本艺术家索尔·巴斯合作。然而,在观看了试片英语Dailies这些镜头后,希治阁被迫放弃了该片。他声称他们“不好”,因为他们没有描绘“一个无辜的人,而是一个正在上楼梯的险恶人”。希治阁后来重新拍摄了这个场景,尽管有一些剪辑片段加入了本片。拍摄亚伯盖兹的谋杀案被证明是有问题的,因为要隐藏电影的转折需要高架摄像机角度。[61] [62]

亚弗列·希治阁的客串英语List of Alfred Hitchcock cameo appearances是他大部分电影中的标志性事件。在《惊魂记》中,可以透过窗户看到他——戴着史丹森帽英语Stetson——站在玛丽安·克莱恩的办公室外。[63] 衣橱女主管丽塔·里格斯英语Rita Riggs曾表示,希治阁之所以选择这个场景来客串,是因为他可以和扮演玛丽安的一位同事的女儿一起出现在一个场景中。其他人建议他选择这个早期出现在电影中以避免分散观众的注意力。[64]

淋浴场景

[编辑]

在淋浴中谋杀珍妮·李的角色是这部电影的关键场景,也是所有电影中最著名的场景之一。[65] 因此,它产生了许多神话和传说。拍摄于1959年12月17日至23日,在珍妮·李两次推迟拍摄之后,先是因为感冒,然后是因为她的例假。[66] 完成的场景运行了大约三分钟,其一连串的动作和编辑产生了相互矛盾的尝试来计算它的部分。希治阁本人对这种模式做出了贡献,他告诉杜鲁福“有70台摄影机设置了45秒的镜头”,[61] 并向其他采访者坚称有“78部电影”。[67] 2017年纪录片《78/52:希治阁的淋浴场景》(78/52: Hitchcock's Shower Scene),导演亚历山大·O·菲利普英语Alexandre O. Philippe,为制作的标语锁定了最后一个数字,“78个镜头和52个剪辑永远改变了电影”。[68] 但在他对淋浴场景的仔细描述中,电影学者菲利浦·J·史凯利(Philip J. Skerry)只计算了60个单独的镜头,一张桌子按类型、相机位置、角度、运动、焦点、POV和主题细分了中间的34个镜头。[69] 理查德·希克尔(Richard Schickel)和法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在2001年出版的《电影制作人》(The Men Who Maker The Movies)一书中得出结论,最合理的计算是60个镜头。很多都是特写镜头,包括极端特写镜头,除了谋杀案发生前和发生后的淋浴中的中景镜头。 与单独或以更大的角度呈现影像相比,近距离镜头与短时间镜头的组合使序列更具主观性,希治阁将这一科技的一个例子描述为“将威胁从荧幕转移到观众的头脑中”。[70]

为了捕捉淋浴喷头的直拍,摄影机必须配备一个长镜头。花洒头上的内孔被堵住了,摄影机放置了足够的距离,这样水虽然看起来直接对准了镜头,但实际上绕过了镜头。[71]

原声带刺耳的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配乐是作曲家伯纳德·赫尔曼的原创全弦乐作品,名为《谋杀英语The Murder》(The Murder)。 希治阁原本打算不为这一系列(以及所有汽车旅馆场景)配乐,[72] 但赫尔曼坚持要他试试自己的作品。 后来,希治阁同意了这一点,这大大加强了场面,几乎使伯纳德·赫尔曼的薪水翻了一番。[73][74][75]场景中的血液是好时巧克力糖浆[76] 在黑白电影中表现得更好,并且比舞台血液具有更逼真的密度。[77] 刀子刺入肉体的声音是用刀子插入白兰瓜时发出的。[78][79]

有不同的说法是珍妮·李一直在洗澡,或者在谋杀序列的某些部分及其后果中使用了替身。在接受罗杰·艾伯特的采访时,以及在史蒂芬·雷贝洛英语Stephen Rebello、《亚佛雷德·希治阁和惊魂记的制作英语Alfred Hitchcock and the Making of Psycho》的书中,珍妮·李说她一直出现在场景中,而希治阁只在诺曼包裹玛丽安身体的序列中使用了替身放在浴帘里,放在她的后车厢里。[80] 罗拔·格雷史密斯英语Robert Graysmith在2010年出版的《亚佛雷德·希治阁淋浴中的女孩》(The Girl in Alfred Hitchcock's Shower)和纪录片《78/52:希治阁的淋浴场景》与此相矛盾,将玛莉·蓝佛英语Marli Renfro确定为李淋浴场景中某些镜头的替身。 [76][81]格雷史密斯还表示,希治阁后来承认蓝佛参与了现场。[82] 丽塔·里格斯英语Rita Riggs,负责衣橱的人声称一直在洗澡的是珍妮·李,并解释说李不希望裸体,因此她设计了包括胸贴鼹鼠皮英语Moleskin和紧身衣在内的战略物品,贴在李身上以供拍摄.[83] 丽塔·里格斯和珍妮·李浏览了展示所有不同服装的脱衣舞杂志,但没有一个有效,因为他们身上都有流苏。

正如你所知,你不能拿着摄影机,只给一个裸体女人看,这必须是印象派的。所以,它是用一些小底片完成的,头、手、脚等等。在那个场景中,大约45秒内有78张底片。 [84]

一个流行的说法是,淋浴场景中使用了冰冷的水来让珍妮·李的尖叫变得真实。利在许多场合否认了这一点,称摄制组在一周的拍摄中一直使用热水。[85] 所有的尖叫声都是珍妮·李的声音。[14] 另一个说法是平面设计师索尔·巴斯导演了淋浴场景。这被与这部电影相关的几位人物驳斥,包括珍妮·李, 她说:“当然不是!我在许多访问中都强调了这一点。我在任何人的面前也是如斯说。……我拍摄这淋浴场景有7天,请相信我,希治阁在那7天里都在镜头旁边”[86] 助理导演希尔顿·A·葛林英语Hilton A.Green也驳斥了巴斯的说法:“那部电影中没有一个镜头不是我为之转动的。我可以告诉你,我从来没有为巴斯先生转动过摄影机。”[86] 长期崇拜希治阁作品的罗杰·艾伯特立即驳斥了这一谣言,称“一个像希治阁那样自负的完美主义者似乎不太可能让其他人导演这样的场景。”[87]

史蒂芬·雷贝洛英语Stephen Rebello和比尔·克罗恩(Bill Krohn)等评论员都支持巴斯作为视觉顾问和脚本艺术家的身份对场景的贡献。除了设计片头片尾,巴斯在片头中还被称为“海报顾问”。1967年采访希治阁时,法兰索瓦·杜鲁福 询问巴斯的贡献程度,希治阁回答说,除了标题之外,巴斯还提供了阿波加斯特谋杀案的脚本(他声称已拒绝),但没有提到巴斯为淋浴场景提供了脚本。[88] [89]

根据比尔·克罗恩著作的《工作中的希治阁》(Hitchcock At Work),巴斯第一次声称执导该场景是在1970年,当时他提供了一本杂志,其中包含48幅用作脚本的图画作为他的贡献的证明。[90] 克罗恩对制作的分析,同时驳斥了巴斯关于导演场景的说法,并指出这些脚本确实介绍了最终场景的关键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杀手以剪影的形式出现的事实,以及诸如特写镜头之类的细节。挥砍著的刀,李绝望地伸出的手臂,浴帘被扯下的钩子,以及从排水管的洞口到玛丽安·克莱恩死去的眼睛的过渡。克罗恩指出,这个最后的过渡非常让人想起巴斯为迷魂记创建的鸢尾花标题。[90] 克罗恩还指出,希治阁用两台摄影机拍摄了这个场景:一个是BNC Mitchell英语Mitchell Camera,另一个是奥逊·威尔斯在1958年电影《历劫佳人英语Touch of Evil》中使用的手持式法国摄影机意可雷英语Eclair (company)。为了创造一个理想的蒙太奇,给观众带来最大的情感影响,希治阁拍摄了很多关于这个场景的镜头,并在剪辑室进行了剪辑。他甚至在片场带了一部音像同步装置英语Moviola来衡量所需的镜头。最后的序列,他的剪辑乔治·托马西尼在希治阁的建议下工作,但并没有超出巴斯脚本设置的基本结构元素。[90]

根据《天才的黑暗面》(The Dark Side of Genius)中的唐纳德·斯波托英语Donald Spoto和《亚佛雷德·希治阁和惊魂记的制作》的史蒂芬·雷贝洛的说法,希治阁的妻子和值得信赖的合作者艾玛·雷维尔英语Alma Reville在《惊魂记》正式发行前的最后一次剪辑中发现了一个花絮:在玛丽安之后据说已经死了,人们可以看到她眨眼。根据派翠西亚·希治阁英语Pat Hitchcock的说法,在劳伦·鲍泽里奥英语Laurent Bouzereau的“制作”纪录片中,艾玛发现 珍妮·李的角色似乎喘了口气。在这两种情况下,死后活动都被删掉了,观众从未见过。 [21] 尽管玛丽安的眼睛应该在她死后被放大,但这种效果所必需的隐形眼镜需要六周的适应才能戴上,所以希治阁决定放弃它。[91]

人们经常声称,尽管它具有图形性质,但淋浴场景从未出现过一把刀刺穿肉体的场景。[92][93][94] 然而,对序列的逐帧分析显示,有一个镜头中刀似乎刺穿了李的腹部,但效果是由照明和反向运动造成的。[95][76] 看到这一幕,珍妮·李本人也深受其影响,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她不再洗澡;她会锁上所有的门窗,让浴室和淋浴间的门开着。[96] 直到她第一次观看这部片时,她才意识到“一个人是多么脆弱和无助。”[21]

在制作之前,珍妮·李和希治阁充分讨论了场景的含义:

玛丽安决定回凤凰城,坦白,承担后果,所以当她踏入浴缸时,就好像踏入了洗礼之水。喷在她身上的水雾,正在净化她心灵中的腐败,净化她灵魂中的邪恶。她又像个处女一样,平静,安宁。 [86]

电影理论家罗宾·伍德英语Robin Wood也讨论了淋浴如何“洗去她的内疚”。他评论了扼杀观众所认同“电影明显的中心”的“间离效果”。[97] 该场景是亚历山大·O·菲利普英语Alexandre O. Philippe2017年纪录片《78/52:希治阁的淋浴场景》的主题,其标题分别引用了希治阁用来拍摄它的假定剪辑和设置数量。[98][99]

原声带

[编辑]

指挥

[编辑]

希治阁坚持让伯纳德·赫尔曼为《惊魂记》作曲配乐,尽管作曲家拒绝接受因电影预算较低而降低的费用。[100] 根据克里斯多佛·帕尔默英语Christopher Palmer在1990年《好莱坞作曲家》(The Composer in Hollywood)书中的说法,由此产生的配乐“也许是赫尔曼最壮观的希治阁成就。”[101] 希治阁对配乐为电影增添的张力和戏剧性感到满意,[102] 后来评论“ 《惊魂记》的33%效果是由于音乐。”[103] {并且“《惊魂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赫尔曼的音乐,因为它的张力和弥漫的厄运感。”[104]

伯纳德·赫尔曼利用降低的音乐预算,为一个弦乐团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交响乐团写作,[100] 这与希治阁对爵士乐乐谱的要求相反。[105] 他认为全弦乐原声的单色是反映电影黑白摄影的一种管道。[106] 弦乐为除淋浴场景以外的所有音乐播放弱音器(静音),产生更暗、更强烈的效果。 电影作曲家弗雷德·斯坦纳在对《惊魂记》乐谱的分析中指出,弦乐乐器让赫尔曼在音调、力度和乐器特效方面获得了比任何其他单一乐器组更广泛的体验。[107]

主标题音乐是一首紧张而刺耳的作品,为即将到来的暴力定下了基调,并在配乐中三次回归。[108][109] 虽然在电影的前15-20分钟里没有发生任何令人震惊的事情,但标题音乐仍然在观众的脑海中,为这些早期的场景增添了张力。[108] 伯纳德·赫尔曼还通过使用固定音型在电影中较慢的时刻保持紧张感。[103]

有传言称,伯纳德·赫尔曼使用电子手段,包括放大鸟叫声,以达到淋浴场景中音乐的震撼效果。然而,这种效果只有在小提琴处于“异常恶毒的刺耳、刺耳的声音运动”中才能实现。[110] 唯一采用的电子放大是将麦克风放置在靠近乐器的位置,以获得更刺耳的声音。[110] 除了情感影响之外,淋浴场景提示将配乐与鸟类联系在一起。[110] 淋浴场景音乐与鸟类的联系也向观众传达了诺曼,填充鸟收藏家,是凶手而不是他的母亲。[110]

伯纳德·赫尔曼传记作家史蒂文·C·史密斯(Steven C.Smith)写道,淋浴场景的音乐“可能是电影音乐中最著名(也是模仿最多)的线索,[106] 但希治阁最初反对在这个场景中播放音乐。[110] 当伯纳德·赫尔曼为希治阁扮演淋浴场景的暗示时,导演准予了它在电影中的使用。伯纳德·赫尔曼提醒希治阁不要在这场戏中得分,希治阁回答说:“不当的建议,亲爱的,不当的建议。” [111] 这是希治阁与伯纳德·赫尔曼之间的两个重要分歧之一,赫尔曼无视希治阁的训示。 第二次是1966年电影《突破铁幕英语Torn Curtain》的指挥,他们的专业合作就此结束。[112] PRS for Music英语PRS for Music在2009年进行的一项音乐调查显示,英国公众认为《淋浴场景》中的乐谱是任何电影中最恐怖的主题。[113]

为了纪念《惊魂记》五十周年,2010年7月,旧金山交响乐团[114] 获得了电影的版权,去除了配乐,并将其投影在戴维斯交响乐厅(Davies Symphony Hall)的大屏幕上,同时乐团现场演奏了乐谱。这也是西雅图交响乐团之前在2009年10月安装的,连续两个晚上在贝纳罗亚音乐厅(Benaroya Hall)演出。

录音

[编辑]

电影配乐的多张 CD 已发行,包括:

曲目列表
曲序曲目
1.Prelude
2.The City
3.Marion
4.Marion & Sam
5.Temptation
6.Flight
7.Patrol Car
8.The Car Lot
9.The Package
10.The Rainstorm
11.Hotel Room
12.The Window
13.The Parlor
14.The Madhouse
15.The Peephole
16.The Bathroom
17.谋杀 (伯纳德·赫尔曼作品)英语The Murder
18.The Body
19.The Office
20.The Curtain
21.The Water
22.The Car
23.Cleanup(Unused in film)
24.The Swamp
25.The Search
26.The Shadow
27.Phone Booth
28.The Porch
29.The Stairs
30.The Knife
31.The Search (B)
32.The First Floor
33.Cabin 10
34.Cabin 1
35.The Hill
36.The Bedroom
37.The Toys
38.The Cellar
39.Discovery
40.Finale

审查制度和禁忌

[编辑]
A large image of Hitchcock pointing at his watch. The words at the other side of the poster read, in part, "It Is Required That You See Psycho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here is a space for theater staff to advertise the start of the next showing.
希治阁在《惊魂记》的影院上映期间实施了“不迟到”的政策,这在当时是不寻常的。

《惊魂记》是1960年代在《制作守则》侵蚀后出现在美国的电影类型的一个典型例子。它对性和暴力的描述是前所未有的,从开场开始,山姆和玛丽安就被描绘成同床的恋人,玛丽安穿着胸罩。在当时的生产规范标准中,未婚夫妇同床共枕是禁忌。[118]

另一个问题是性别不一致。据称是同性恋者的安东尼·柏金斯[119] 和之前制作《断魂索》的希治阁都在电影的违规主题方面经验丰富。观众不知道贝兹的变装,直到在电影结束时,莱拉被谋杀未遂时才被揭露。在派出所,山姆问贝兹为什么穿成这样。警官对贝兹的人格分裂一无所知,直言不讳地宣布了贝兹是异装癖的结论。精神科医生纠正他说,“不完全是”。他解释说,当贝兹穿着她的衣服时,他相信自己就是自己的母亲。[120]

根据史蒂芬·雷贝洛英语Stephen Rebello1990年出版的《亚佛雷德·希治阁和惊魂记的制作英语Alfred Hitchcock and the Making of Psycho》一书,负责执行《制作守则》的审查员与希治阁发生了争执,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坚持认为他们可以看到珍妮·李的一个乳房。希治阁保留了几天的印刷品,没有动过它,然后重新提交以供批准。每个审查员都改变了他们的立场:以前看过乳房的人现在没有,没有看过的人现在看到了。在导演删除了一个显示珍妮·李替身臀部的镜头后,他们通过了这部电影。[121] 董事会也对这个激烈的开场感到不安,所以希治阁说,如果他们让他保留淋浴场景,他会在片场与他们一起重新拍摄开场。因为董事会成员没有出现在重拍中,所以开场就留下了。 [121]

审查人员担心的另一个原因是,玛丽安被展示冲马桶,其内容(撕破的便条纸)完全可见。当时美国主流影视还没有出现抽水马桶。[122][123][124]

在国际上,希治阁被迫对这部电影做了一些小改动,主要是在淋浴场景。在英国电影分级委员会要求切割刺耳的声音和可见的裸体镜头,而在新西兰,诺曼洗手的镜头被视为恶心。在新加坡,虽然淋浴现场没有被触及,但谋杀亚伯盖兹和一张诺曼母亲尸体的照片被移走了。[125]爱尔兰,审查员格里·奥哈拉(Gerry O'Hara)在1960年首次观看时禁止了这部电影。 第二年,一个高度编辑的版本遗失了大约47英尺的胶片,提交给了爱尔兰审查机构。 奥哈拉最终要求再剪七条线:玛丽安告诉山姆穿上鞋子的那条线(这意味着他之前脱下了裤子),两张诺曼通过锁孔监视玛丽安的照片,玛丽安脱衣服的照片,玛莉安从淋浴间流下的血的照片, 诺曼在看到鲜血时洗手的镜头,多次被刺伤的事件(“一刀当然足够了,”奥哈拉写道),警长妻子的台词中的“在床上”,“诺曼发现他们一起死在床上”,以及亚伯盖兹向诺曼提出的关于他是否与玛莉安共度一夜的问题。[126]

发行

[编辑]

本片于1960年6月16日在纽约市德米尔剧院英语Columbia Theatre (New York City)(DeMille Theatre)和男爵剧院(Baronet Theatre)上映。[127] 这是首部在美国售出的电影,其理由是在电影上映后不会有人进入影院。[128][129]

希治阁对这部电影的“不迟到”政策在当时是不寻常的。这并不是一个完全独创的宣传策略,因为克鲁佐法国为1955年电影《浴室情杀案英语Les Diaboliques (film)》做了同样的事情。[130] 希治阁认为,进入剧院较晚,因此从未见过明星女演员珍妮·李的出现的人会感到受骗。[36] 起初,剧院老板反对这个想法,认为他们会失去生意。然而,在第一天之后,业主们就排起了长队等著看电影。[36] 在《惊魂记》上映前不久,希治阁承诺以“恶魔的方式”拍摄一部电影。[131]

纽约首映一周后,本片在波士顿波士顿派拉蒙剧院英语Paramount Theatre (Boston, Massachusetts)上映;芝加哥伍兹剧院英语Woods Theatre费城阿卡迪亚剧院(Arcadia Theatre)。[132] 在德米尔和男爵剧院上映九周后,本片在纽约附近的剧院上映,这是电影第一次同时在百老汇和附近的剧院上映。[129]

宣传

[编辑]
《惊魂记》官方预告片

希治阁自己完成了大部分宣传工作,禁止珍妮·李和安东尼珍妮·李柏金斯进行常规的影视、广播和印刷产品采访,以免他们泄露情节。[133] 甚至评论家也没有得到私人放映,而是不得不与公众一起观看这部电影,这可能影响了他们的评论。[125]

本片的原始预告片中有一个快活的希治阁带观众参观片场,并在停下来之前几乎泄露了情节细节。该以伯纳德·赫尔曼的《惊魂记》主题“tracked”,但也有来自希治阁的作品《怪尸案英语The Trouble with Harry》中的快活音乐;希治阁的大部分对话都是后同步的。预告片是在电影完成后制作的,由于珍妮·李不再可以拍摄,希治阁让维拉·迈尔斯戴上金色假发,并在预览的浴室序列中拉下浴帘时大声尖叫。因为《惊魂记》这个标题立即覆盖了大部分屏幕,所以多年来观众都没有注意到这一转变。然而,定格分析清楚地表明,在预告片中洗澡的是维拉·迈尔斯而不是珍妮·李。[36]

分级

[编辑]

多年来,美国电影协会多次对《惊魂记》进行评级和重新评级。该片首次上映时,收到了一份证书,表明它是根据当时使用的制作程式码的简单通过/失败系统“准予的”(证书#19564)。后来,当美国电影协会在1968年改用自愿性信件评级系统时,《惊魂记》是众多高调电影中被重新评级为“M”的一部(家长指导建议)。[来源请求] 这仍然是这部电影16年来唯一的评级,根据当时的指导原则,“M”相当于“PG”评级[134][135] 1984年,在围绕VCR时代“PG”级电影中描绘的暴力程度的争议中,这部电影被重新划分为当前的“R”级。[134][135]

重新上映

[编辑]

本片在1969年再次成功重新上映。[来源请求]

该片于2015年9月20日至23日重新上映,作为透纳经典电影频道Fathom Events英语Fathom Events的“TCM Presents”系列的一部分。[136]

电视上映

[编辑]

CBS以45万美元购买了电视转播权。CBS计划在1966年9月23日播出这部电影,作为其新电影之夜《CBS周五夜电影》的一部分。[137] 在预定的电视节目播出前三天,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候选人查尔斯·H·珀西英语Charles H.Percy的女儿瓦莱丽·珀西(Valerie Percy)被谋杀。 当她的父母睡在离她只有几英尺远的地方时,她被一把双刃刀捅了十几刀。 鉴于谋杀案,CBS同意延后播出。1967年1月27日,阿波罗1号指挥舱突然发生大火,该电视网从此金盆洗手不再续播了《惊魂记》。[138]

不久之后,派拉蒙影业将这部电影纳入了其1950年后的第一部银团电影《公文包1号》(Portfolio I)。 1967年6月24日,纽约市的WABC电视台英语WABC-TV是美国第一家在其深夜电影系列《百老汇之最》中播出《惊魂记》(其中一些场景经过了大量剪辑)的电视台。[139]

本片终于在1970年以环球影业为地方电视台提供的联合节目组合之一进入普通电视广播。《惊魂记》以这种格式播出了20年,然后租给有线电视两年,然后作为一部分返回联合组织的“终身名单”组合。[138]

家庭媒体

[编辑]

这部电影已在VHSLaserDiscDVD蓝光上多次发行。DiscoVision英语DiscoVision于1979年首次以“标准播放”(5面)的形式发行了LaserDisc格式,并于1981年10月发布了“扩展播放”(2面)。 MCA/Universal Home Video于1988年8月发布了新的LaserDisc版本的《惊魂记》(目录号:11003)。1998年5月,环球影业家庭媒体发布了豪华版《惊魂记》作为其“Signature Collection”的一部分。这款经THX认证的宽屏 (1.85:1) LaserDisc豪华版(目录号:43105)分布在4个扩展播放面和1个标准播放面,并包括一个新的纪录片和独立的伯纳德·赫尔曼乐谱。DVD版本与LaserDisc同时发行。[140]

本片的一个版本已经在德国电视上播出,并于2015年通过蓝光在本地上映。该版本包括玛丽安脱下衣服(展示她脱下胸罩)、诺曼在谋杀案后进行清理,以及亚伯盖兹的死亡(在这部电影中,他被刺伤了四次而不是两次)。[141][142] 这段影片是从1968年的美国版电影中剪下来的,当时电影在美国电影协会首次建立收视率制度后重新上映; 这些削减是由全国礼仪协会英语National Legion of Decency授权的。[127]

对于DVD版本,劳伦·鲍泽里奥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介绍了电影的制作和接收情况。环球影业于2010年8月9日在英国发行了50周年纪念版蓝光,[143] 澳洲于2010年9月1日发行了相同的版本(不同的封面)。[144] 为纪念这部电影的50周年,2010年10月19日在美国发行了蓝光光碟,其中包含另一个封面。[145] 这部电影还包含在环球影业的两套不同的亚弗列·希治阁蓝光纪念套装中。[146][147]

2020年9月8日,本片在4K超高清蓝光上发行,作为亚弗列·希治阁经典系列的一部分,同时还发行了个人“60周年”蓝光。此版本包括德国版本的扩展镜头,这是第一次将这些场景按照希治阁的意图呈现给美国观众。[148]

回响

[编辑]
珍妮·李(摄于1955年)获得了奥斯卡奖提名,并因其在电影中的表演获得了金球奖

对这部电影的最初评论褒贬不一。[149]纽约时报》的波斯利·克劳瑟英语Bosley Crowther写道:“在这项显然是低预算的工作中,没有太多的微妙之处,也没有最近熟悉的希治阁倾向于重要而多彩的风景。” 克劳瑟称这种“对突然冲击的缓慢积累”确实是情节剧,但对希治阁的心理学观点(让人想起克拉夫特·埃宾的研究)提出了质疑,称其效果较差。 虽然这部电影的结尾并没有让评论家满意,但他称赞演员们的表演“公平”。[150] 英国评论家C.A·勒吉恩英语C.A.Lejeune非常生气,她不仅在结尾前退出,而且永久辞去了《观察家报》影评人的职务。[151] 其他负面评论称,“这是一个光荣事业的污点”,“显然是一部噱头电影”,而且“只有一部电视节目延长了两个小时。”[149][152] 天主教礼仪协会英语National Legion of Decency给这部电影评级为B级,意思是“道德上令人反感”。[153]

来自《纽约每日新闻》、《纽约每日镜报英语New York Daily Mirror》和《乡村之声》的评论家们持积极态度,写道:“安东尼·柏金斯的表现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好的……珍妮·李从未如此出色”、“表现得很漂亮”、和“自《历劫佳人英语Touch of Evil》以来第一部与伟大的欧洲电影处于同一创作水平的美国电影”。[149][154]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一篇混合评论称,“很难对精神错乱可能采取的形式感到好笑……像耍蛇人一样保持注意力。”[149] 这部电影在《电影笔记》的顶级电影中排名1960年第9名10部年度电影英语Cahiers du Cinéma's Annual Top 10 Lists[155]

在首映周,该片在德米尔剧院获得了46,500美元的票房收入,在男爵剧院获得了创纪录的19,500美元。[132] 在接下来一周的扩张之后,该片从5家影院获得了143,000美元的票房收入,在美国票房排名第二。[132][156][157] 它仍然是希治阁职业生涯中商业上最成功的电影。[157]

在英国,这部电影打破了伦敦广场电影院(London Plaza Cinema)的上座记录,但几乎所有英国影评人都给它差评,质疑希治阁的品味和判断力,称其为他有史以来最糟糕的电影。[158] 引用的原因是缺乏预演;他们必须在设定的时间出现,因为电影开始后他们不会被录取;他们不喜欢花哨的促销活动;和希治阁的侨民身份。[159][158] 评论家后来更积极地重新评估了这部电影。《时代杂志》将其观点从“希治阁在这部电影中过于贬低”转变为“最高级”和“精湛”,波斯利·克劳瑟将其列入了1960年的前十名。[159] 《惊魂记》因导致其他电影制作人展示血腥内容而受到批评;三年后,鲜血盛宴英语Blood Feast[160] 被认为是第一部“飞溅电影英语Splatter film”。受到《惊魂记》的启发,悍马电影制作公司英语Hammer Film Productions推出了一系列神秘惊悚片,包括由贝蒂·戴维斯威廉·卡斯尔主演的1965年电影《The Nanny英语The Nanny (1965 film)[161]和威廉·卡斯尔执导的1961年电影《Homicidal英语Homicidal》,随后又推出了超过13部其他飞溅电影。[160]

本片打破了日本和亚洲其他地区、法国、英国、南美、美国和加拿大的票房记录,并在澳洲短暂取得了一定的成功。[149] 希治阁个人从《惊魂记》那里获得了超过1500万美元的收入。然后,他将自己对《惊魂记》和他的电视选集的权利换成了15万股美希亚集团英语MCA Inc.的股份,理论上使他成为美希亚集团的第三大股东,也是他自己在环球影业的老板;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们干扰他后来的电影。[162][163] 《惊魂记》是希治阁最赚钱的电影之一,全球票房32千万美元。[164]

在评论聚合网站烂番茄上,《惊魂记》基于103条评论获得了96%的支持率,平均得分为9.20/10。该网站的关键共识是:“因其淋浴场景而臭名昭著,但因其对恐怖类型的贡献而永垂不朽。因为《惊魂记》是用机智、优雅和艺术拍摄的,希治阁不仅创造了现代恐怖片,他还验证了它。”[165]Metacritic上,根据17位评论家,这部电影的加权平均得分为97分(满分100分),表明“普遍好评”。[166] 在他1998年对《惊魂记》影评人罗杰·埃伯特的评论中总结了这部电影经久不衰的吸引力,他写道:

是什么让《惊魂记》永垂不朽,当我们离开剧院时,很多电影已经被遗忘了一半,因为它与我们的恐惧直接相关:我们对自己可能会冲动犯罪的恐惧,我们对警察的恐惧,我们对犯​​罪的恐惧。成为疯子的受害者,当然还有我们害怕让母亲失望的恐惧。[167]

主题和风格

[编辑]

以讽刺颠覆浪漫

[编辑]

在《惊魂记》中,希区柯考克颠覆了他大部分作品中的浪漫元素。本片反而具有讽刺意味,因为它呈现了浪漫的“清晰和充实”。过去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主要人物“努力理解和解决破坏性的个人历史”并最终失败。[168] 莱斯利·布里尔(Lesley Brill)写道:“过去的罪恶和错误的无情力量粉碎了重生和现在幸福的希望。”影片进行到一半时,主角玛丽安·克莱恩的死亡凸显了被粉碎的希望。[169] 玛丽安就像希腊神话中的珀耳塞福涅,被暂时从人间掳走。这个神话在玛丽安身上不成立,她在贝兹汽车旅馆的房间里绝望地死去。房间里贴著像珀尔塞福涅的花朵一样的花卉图案,但它们只是“反映在镜子中,作为图像的图像——两次远离现实”。在玛丽安去世的场景中,布里尔描述了从浴室排水管到玛丽安死气沉沉的眼睛的过渡,“就像费里尼的《醉生梦死》结尾处那无定形的海洋生物的眼睛,它标志着死亡的诞生,象征着最后的绝望和腐败。”[170]

玛丽安被剥夺了“爱情、婚姻、家庭和家庭的卑微宝藏”,希治阁认为这是人类幸福的要素。《惊魂记》的次要角色中存在着“家庭温暖和稳定”的缺失,这表明家庭幻想的可能性不大。这部电影包含关于家庭生活的讽刺笑话,例如当山姆写信给玛丽安,同意嫁给她时,只有在观众看到她被埋在沼泽中之后。山姆和玛丽安的妹妹莱拉在调查玛丽安的失踪时发展了一种“越来越多的夫妻”关系,玛丽安否认了这一发展。[171] 诺曼对家庭生活也有类似的错误定义。他有“幼稚和分裂的个性”,住在一座过去占据现在的邸宅里。诺曼展示了“及时冻结”的毛绒玩具,并在他的房间里放了童年玩具和毛绒动物。他对摆脱过去的建议怀有敌意,例如玛丽安建议将他的母亲放在“某个地方”,结果杀死了玛丽安以保留他的过去。布里尔解释说,“诺曼的‘某个地方’是他对爱情、家庭和家庭的幻想被宣布无效和暴露的地方。”[172]

光明和黑暗在《惊魂记》中占据显著地位。 在电影字幕英语Intertitle之后的第一张照片是凤凰城阳光明媚的风景,在摄影机进入一间黑暗的饭店房间之前,山姆和玛丽安以明亮的形象出现在房间里。玛丽安几乎立刻被投进了黑暗中;当她再次进入办公室偷钱时,以及当她进入卧室时,前面都是她的影子。 当她逃离凤凰城时,黑暗降临在她的车道上。第二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名戴着黑色太阳镜的警员刺穿了她的眼睛,她终于在近乎黑暗的情况下到达了贝兹汽车旅馆。[173] 在这部电影中,明亮的灯光也是“黑暗的讽刺等价物”,使人目眩,而不是照亮。 亮度的例子包括山姆和玛丽安饭店房间打开的窗帘、夜间的汽车前灯、贝兹汽车旅馆的霓虹灯标志、“玛丽安死亡的浴室瓷砖的耀眼白色”,以及诺曼母亲尸体上的水果酒窖的裸露灯泡。 在希治阁的电影中,这种明亮的灯光通常代表着危险和暴力。[174]

主题

[编辑]

这部电影通常以阴影、镜子、窗户和水为特色。阴影出现在第一个场景中,当玛丽安和山姆凝视窗外时,百叶窗在他们身上形成了条形。当玛丽安吃东西时,填充鸟的影子笼罩着她,而诺曼的母亲直到最后都只在影子中出现。更微妙的是,背光将五金店里的耙子变成了莱拉头顶的爪子。[175]

玛丽安收拾行李时,镜子反射着她,她检查后视镜时的眼睛,她戴着警詧太阳镜的脸,以及她在汽车经销店洗手间数钱时的手。汽车旅馆的窗户就像一面镜子,把玛丽安和诺曼反射在一起。希治阁穿过玛丽安的挡风玻璃和电话亭,亚伯盖兹给山姆和莱拉打电话。 这场倾盆大雨可以被视为这场阵雨的预兆,它的停止可以被视为玛丽安决心返回凤凰城的象征。[175]

有许多关于鸟类的参考。玛丽安的姓是克莱恩,她来自凤凰城。诺曼评论说玛丽安吃得像鸟。汽车旅馆房间的墙上挂着鸟的照片。碧姬·毕克英语Brigitte Peucker还认为,诺曼对填塞鸟的爱好将英国俚语中性的表达字面化为“填塞鸟”,鸟是英国俚语,意为理想的女人。[176] 罗拔·艾伦(Robert Allan)认为诺曼的母亲是他最初的“填充鸟”,无论是在保留她的身体的意义上,还是诺曼与她的情感纽带的乱伦性质。[177]

精神分析解释

[编辑]

《惊魂记》被称为“第一部精神分析惊悚片”。[178] 电影中的性和暴力与以前在主流电影中看到的任何东西都不一样。“淋浴场景既令人恐惧又令人渴望,”法国电影评论家塞尔日·卡甘斯基(Serge Kaganski)写道。“希治阁可能吓坏了他的女性观众,但他正在把他的男性观众变成潜在的强奸犯,因为自从珍妮·李在第一个场景中出现在她的胸罩中以来,她就一直在激怒男人。”[178]

斯拉沃热·齐泽克在他的纪录片《变态电影指南英语The Pervert's Guide to Cinema》中评论说,诺曼·贝兹的邸宅共有三层,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所假设的人类思维的三个层次平行:顶层是贝兹母亲居住的超我;底层是贝兹的自我,在那里他扮演着一个看似正常的人的角色;地下室将是贝兹的身份证。齐泽克将贝兹将他母亲的尸体从顶层搬到地下室解释为精神分析在超我和本我之间建立的深层联系的象征。[174]

奖项

[编辑]
奖项 类别 获奖者 结果
第33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 亚弗列·希治阁 提名
最佳女配角 珍妮·李 提名
最佳艺术指导——黑白片 约瑟夫·赫尔利英语Joseph Hurley (art director)罗拔·克拉特沃西英语Robert Clatworthy (art director)乔治·米洛英语George Milo 提名
最佳摄影——黑白片 约翰·L·罗素英语John L. Russell (cinematographer) 提名
斑比奖 最佳男演员-国际 安东尼·柏金斯 提名
电影笔记10部年度电影英语Cahiers du Cinéma's Annual Top 10 Lists 最佳电影 亚弗列·希治阁 提名
第13届美国导演工会奖英语13th 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s 杰出电影导演成就英语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 for Outstanding Directing – Feature Film 提名
爱伦·坡奖 杰出电影导演成就英语List of Edgar Allan Poe Award for Best Motion Picture Screenplay winners 约瑟夫·史蒂法诺英语Joseph Stefano (编剧)罗拔·布洛克 (原作者) 获奖
第18届金球奖英语18th Golden Globe Awards 最佳女配角 珍妮·李 获奖
月桂奖英语Laurel Awards 最佳剧情片 提名
最佳女配角 珍妮·李 提名
国家电影保护委员会英语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 国家电影登记处英语National Film Registry 归纳
第10届卫星奖英语10th Satellite Awards 最佳DVD英语Satellite Award for Best Classic DVD 《惊魂记》 (“亚弗列·希治阁:杰作系列”的一部分) 提名
第13届卫星奖英语13th Satellite Awards 《惊魂记》 提名
第35届土星奖英语35th Saturn Awards 最佳经典电影发行英语Saturn Award for Best DVD Classic Film Release 《惊魂记》 (环球电影回响系列) 获奖
第37届土星奖英语37th Saturn Awards 《惊魂记》 (50周年纪念版) 提名
第39届土星奖英语39th Saturn Awards 最佳DVD或蓝光系列英语Saturn Award for Best DVD or Blu-ray Collection 《惊魂记》(“亚弗列·希治阁:杰作系列”的一部分) 提名
第13届美国编剧工会奖英语13th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s 最佳美国剧情片英语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 for Best Written Drama 约瑟夫·史蒂法诺 提名

1992年,这部电影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认定为“具有文化、历史或美学意义”,并被选入国家电影登记处英语National Film Registry保存。1998年,《电视指南》在他们的50部最伟大的电视(和影集)电影列表中将其排在第8名。[179]

《惊魂记》出现在网站、电视频道和杂志的许多列表中。淋浴场景在美国精彩电视台的100个最恐怖电影时刻列表中排名第4名,[180] 而结局在《首映杂志》的类似列表中排名第4名。[181]英国电影协会2012年对有史以来最伟大电影的 《视与听》民意调查中,《惊魂记》在评论家中排名第35名[182] ,在导演中排名第48名。[183] 在2002年早期版本的榜单中,本片在评论家中排名第35名,[184] 在导演中排名第19名。[185][186] 1998年《Time Out》进行了读者投票,《惊魂记》被选为有史以来第29部最伟大的电影。[187] 1999年,《乡村之声》在其250部“世纪最佳电影”榜单中将《惊魂记》排在第19名。[188]娱乐周刊》将其评为1999年有史以来第11部最伟大的电影。[189] 2002年1月,该片在美国影评人协会评选的“有史以来最重要的100部电影”名单中排名第72位。[190][191] 这部电影在2005年被《时代杂志》评为100部最佳电影。[192] 2005年,《完全电影杂志英语Total Film》将《惊魂记》列为有史以来第6大恐怖片。[193] 2010年,《卫报》将其评为“有史以来最好的恐怖片”。[194] 导演马田·史高西斯将《惊魂记》列入了他有史以来最恐怖的11部恐怖片名单。[195] 在2017年《帝国杂志》的读者民意调查中,《惊魂记》在其100部最伟大的电影中排名第53名。[196] 在2008年同一杂志举行的较早的民意调查中,该在'名单'中排名第45有史以来最伟大的500部电影。[197] 2021年,该片在《Time Out》的“100部最佳恐怖电影”榜单中排名第5名。[198]

2012年,电影编辑协会英语Motion Picture Editors Guild根据对其成员的调查将这部电影列为有史以来第12部最佳剪辑电影。[199] 《惊魂记》在BBC的2015年美国100部最伟大电影名单中排名第8名。[200]

美国电影学院将《惊魂记》列入以下名单:

后续

[编辑]

文化影响

[编辑]

《惊魂记》已成为电影史上最知名的电影之一,可以说是希治阁最著名的电影。[201][202][203] 在他的小说中,布洛克使用了一种不常见的情节结构:他反复介绍有同情心的主人公,然后将他们杀死。这发挥了他的读者对传统情节的期望,让他们不确定和焦虑。希治阁认识到这种方法可能对观众产生的影响,并在他的改编中加以利用,在第一幕结束时杀死了珍妮·李的角色。这种大胆的情节设计,再加上该角色由电影中票房最高的名字扮演,在1960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转折。[204]

淋浴场景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试金石,通常被视为电影史上最具标志性的时刻之一,也是电影史上最具悬念的场景。 它的有效性通常归功于使用了从苏联蒙太奇电影制作人那里借用的惊人的剪辑技巧,[205][206] 以及伯纳德·赫尔曼乐谱中标志性的尖声小提琴。2000年,《卫报》将淋浴场景列为“十大电影时刻”排行榜的第2名。[207] 在流行文化中,这个场景经常被戏仿和引用,还有小提琴刺耳的声音效果(参见《奇幻巧克力工厂》等)。[208][209] 《78/52:希治阁的淋浴场景》,一部由亚历山大·O·菲利普英语Alexandre O. Philippe制作的纪录片,于2017年10月13日上映。它的特点是采访和分析乔勒蒙·戴托路彼得·博格达诺维奇英语Peter Bogdanovich布雷特·伊斯顿·艾理斯英语Bret Easton Ellis洁美·李·寇蒂斯凯琳·库萨玛英语Karyn Kusama艾利·罗斯奥兹·柏金斯雷・沃纳尔沃尔特·默奇英语Walter Murch丹尼·叶夫曼伊莱贾·伍德李察·史丹利尼尔·马歇尔[210][211]

有些人认为《惊魂记》是恐怖片类型中的第一部电影,[212][213] 尽管一些评论家和电影历史学家指出麦可·鲍尔的《偷窥狂英语Peeping Tom》,这是一部鲜为人知的电影,具有类似的偷窥和性暴力主题,其发布碰巧比心理早几个月。[214] 然而,由于当时偷窥狂的惨烈惨败和票房短命,《惊魂记》成为更广为人知和影响力的电影。

《惊魂记》在流行文化各方面上已被引用过无数次,许多电影、电视或音乐作曲都向此部影片致敬,特别是经典的“淋浴场景”和尖叫般的小提琴配乐。

  • 电影
    • 1974年的音乐恐怖片《天堂魅影英语Phantom of the Paradise》,影片中,制作人请了一位重摇滚歌手“Beef”(格里特·葛拉罕 饰)来代唱,Beef 在淋浴时被剧院魅影攻击,特意模仿戏谑《惊魂记》里的“淋浴场景”经典镜头。
    • 导演布莱恩·狄·帕玛往往受到希治阁赋予灵感,西席·斯贝西克的角色在《魔女嘉莉》中一所称为贝兹高中的学校就读,学校的取名应该是狄帕玛向希治阁的《惊魂记》的致敬。
    • 约翰·卡本特1978年《月光光心慌慌》电影中,唐纳德·普莱森斯所饰演的医生角色就取名为山姆·路米斯(Dr. Sam Loomis)。此外,在电影中护士角色被称为“Chambers”。
    • 角色名称在整合许多经典恐怖电影的《惊声尖叫》中再度被使用,像是史基特·乌瑞奇是所饰演比利·路米斯(Billy Loomis)一角。透过此角色,在最后受到致命伤且快死的时候,路米斯引述了《惊魂记》安东尼·柏金斯的名言“有时候我们都会有点疯狂。(We all go a little mad sometimes.)”
    • 梅尔·布鲁克斯在他的1977年的希治阁讽刺模仿电影《恐高症》自编自导,影片中他在他的旅馆房间里淋浴,同样的,特意模仿戏谑《惊魂记》里的“淋浴场景”经典镜头。
    • 反斗智多星英语Wayne's World》中伟恩(Wayne)用一支牙刷当作刀子攻击葛斯(Garth)。
    • 1993年喜剧《肥妈先生罗宾·威廉斯所饰演的丹尼(Daniel Hillard),拼命不停来回变男变女为了骗过他的公司主管,最后面具被拆穿,他脱下浴袍和假发后使众人大吃一惊并说“啊,诺曼贝兹”。

续集和重拍

[编辑]

《惊魂记》经典电影衍生三部系列续作:1983年的《惊魂记2》(Psycho II)、1986年的《惊魂记3》(Psycho III)和1990年的前传惊魂记4:四度惊魂》(Psycho IV: The Beginning),最后一部是电视电影,由最初电影编剧约瑟夫·史蒂法诺英语Joseph Stefano所写。续集作品大致被认为程度上不及首集。[216][217]

  • 安东尼·柏金斯在三部续集里同样担任著诺曼·贝兹的要角,同时也是第三集的导演。
  • 诺曼·贝兹母亲诺玛·贝兹的声音在前三集一直维持知名女广播员维吉尼亚·格雷格英语Virginia Gregg所配音,除了第四集是由奥莉薇亚·荷西扮演诺玛·贝兹的角色。
  • 薇拉·麦尔斯英语Vera Miles也在《惊魂记2》以莱拉·克莱恩(Lila Crane)角色再度出场。
  • 希治阁也从未参与任何《惊魂记》系列续集的制作(在续集陆续完成前早已过世)。

葛斯·范·桑曾于1998年将此片重拍,名为《1999惊魂记英语Psycho (1998 film)》。片中所有镜头都直接沿用了希治阁原本的拍摄方法,但电影上映后却不太卖座,更广受劣评。

2013年,A&E推出了影集《贝兹旅馆》,是本作的当代前传兼重拍,由佛瑞迪·海默饰演诺曼·贝兹、维拉·法梅加饰演诺玛·贝兹/“母亲”。各季皆受到影评人以及观众的高度赞誉。该剧的主要演员维拉·法梅加佛瑞迪·海默的演出受到特别赞扬,前者更获得黄金时段艾美奖提名。

参见

[编辑]

备注

[编辑]
  1. ^ 影片上映后,派拉蒙将电影版权转让给希考柯克,希治阁后来于1962年将发行权出售给环球影业[4] 环球影业反过来将把北美分销权转授给派拉蒙,直到1968年。[5]

参考

[编辑]
  1. ^ Muere Mac, el mítico cartelista de 'Doctor Zhivago' y 'Psicosis'. El Periódico de Catalunya. 2018-07-21 [2018-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7) (西班牙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Psycho (1960). 英国电影协会. [2014-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Hedrick, Lizzie. 8 Reasons Psycho Taps into the Psyche. USC Dornsif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2015-09-08 [2020-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Psycho (1960): Notes. tcm.com. Turner Classic Movies. [2017-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Hitchcock's Psycho Premiered 50 Years Ago. Television Obscurities. Robert Jay. 2010-06-16 [2021-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Psycho (1960). Box Office Mojo. [2014-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Nixon, Rob. The Critics' Corner: PSYCHO. Turner Classic Movies. [2014-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NewspaperSG - Search Results. eresources.nlb.gov.sg. [202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4). 
  9. ^ Moore, Debi. Motion Picture Purgatory: Psycho. Dreadcentral.com. 2010-01-14 [2014-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Psycho is the top listed Hitchcock film in The 100 Greatest Movies of All Time by Entertainment Weekly, and the highest Hitchcock film on AFI's 100 Years...100 Movies.
  11. ^ Psycho reviews. Rotten Tomatoes.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Complete National Film Registry Listing | Film Registry | 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 | Programs at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 Library of Congress.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D.C. 20540 USA. [2020-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3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 ^ Wharton, Andy Marx,Dennis; Marx, Andy; Wharton, Dennis. Diverse pix mix picked. Variety. 1992-12-04 [2020-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4)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 14.0 14.1 Nickens & Leigh 1996,第83页.
  15. ^ Rebello 1990,第7–14页
  16. ^ Reavill 2007,第228页 "With only two confirmed kills, Ed did not technically qualify as a serial killer (the traditional minimum requirement was three"
  17. ^ 17.0 17.1 Rebello 1990,第19–20页
  18. ^ 18.0 18.1 18.2 Nickens & Leigh 1996,第6页.
  19. ^ Rebello 1990,第18–19页
  20. ^ Rebello 1990,第26–29页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The Making of Psycho, 1997 documentary directed by Laurent Bouzereau, Universal Studios Home Video, available on selected Psycho DVD releases.
  22. ^ 22.0 22.1 Nickens & Leigh 1996,第36–37页.
  23. ^ 23.0 23.1 Rebello 1990,第39页
  24. ^ Tangentially mentioned by interviewer of Stefano Joseph Stefano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September 30, 2011,. but generally given less attention than the film's omission of Bates' alcoholism and pornography.
  25. ^ Smith 2009,第15页
  26. ^ 26.0 26.1 26.2 Interview in Creative ScreenWriting Journal. Reproduced at. Hitchcockwiki.com. [2014-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7. ^ Truffaut & Scott 1967,第268页
  28. ^ 28.0 28.1 Nickens & Leigh 1996,第33–34页.
  29. ^ Smith 2009,第16页
  30. ^ 30.0 30.1 Nickens & Leigh 1996,第39页.
  31. ^ Caminer & Gallagher 1996
  32. ^ Rebello 1990,第47页
  33. ^ Interview with Stefano. Hitchcockwiki.com. [2014-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4. ^ 34.0 34.1 Rebello 1990,第13页
  35. ^ Rebello 1990,第23页
  36. ^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Nickens & Leigh 1996,第96–97页.
  37. ^ Nickens & Leigh 1996,第86, 173页.
  38. ^ See WikiMapia {Coordinates: 34°8'12"N 118°20'48"W}.
  39. ^ Rothenberg, Robert S. Getting Hitched — Alfred Hitchcock films released on digital video disks.. USA Today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 July 2001 [200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0. ^ CBS/AP. 'Psycho' Voted Best Movie Death: British Film Magazine Rates It Ahead Of 'Strangelove,' 'King Kong'. CBS News. 2007-12-05 [200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1. ^ Rebello 1990,第28页
  42. ^ 42.0 42.1 Nickens & Leigh 1996,第12–13页.
  43. ^ Truffaut & Scott 1967
  44. ^ Arneel, Gene. Alfred Hitchcock to Make At Least $5 Million for 'Psycho'. Variety. 1960-09-21 [2017-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5. ^ Hall, John W. Touch of Psycho? Hitchcock, Welles.. Bright Lights Film Journal. September 1995 [March 13,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3, 2009).  Portuguese Web Archive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7-13
  46. ^ Rebello 1990,第128页
  47. ^ Nickens & Leigh 1996,第88页.
  48. ^ Nickens & Leigh 1996,第22–23页.
  49. ^ Nickens & Leigh 1996,第66页.
  50. ^ Rebello 1990,第93页
  51. ^ 51.0 51.1 51.2 51.3 Nickens & Leigh 1996,第24–26页.
  52. ^ Rebello 1990,第90页
  53. ^ Wagstaff 2004,第234页 See also Liner notes to CD recording of score by Joel McNeely & 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54. ^ Someplace Like Home: An eerily familiar house rises in many American landscapes by Paul Bochner. The Atlantic Monthly, May 1996. Theatlantic.com. May 1996 [2014-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5. ^ 55.0 55.1 Nickens & Leigh 1996,第73页.
  56. ^ Nickens & Leigh 1996,第62页.
  57. ^ Nickens & Leigh 1996,第46–47页.
  58. ^ Nickens & Leigh 1996,第55页.
  59. ^ Nickens & Leigh 1996,第59页.
  60. ^ Nickens & Leigh 1996,第87–88页.
  61. ^ 61.0 61.1 Truffaut & Scott 1967,第273页
  62. ^ Nickens & Leigh 1996,第85–86页.
  63. ^ Allen 2007,第21页.
  64. ^ Rebello 1990,第97页
  65. ^ Macnab, Geoffrey. The Shower Scenes! Why 45 Seconds of Hitchcock's Psycho still haunts us. Independent. 2017-09-26 [2022-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6. ^ The top 10 film moments. The Guardian. 2000-02-06 [2018-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6) –通过www.theguardian.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7. ^ McGilligan 2003,第594页
  68. ^ 78/52. 2017-10-13 [2022-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9. ^ Skerry 2008,第231–56页
  70. ^ Hitchcock, cited in Schickel & Capra 2001,第293, 308页
  71. ^ Rebello 1990,第144页
  72. ^ Mr. Hitchcock's suggestions for placement of music (08/Jan/1960). January 1960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3. ^ Nickens & Leigh 1996,第165–166页.
  74. ^ Aspinall, David. Bernard Herrmann: Psycho: National Philharmonic, conducted by composer.. The Film Music Pantheon #3. Audiophilia. September 2003 [200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5. ^ Kiderra, Inga. Scoring Points. USC Trojan Family Magazine. Winter 2000 [March 13,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14, 20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6. ^ 76.0 76.1 76.2 Lunn, Oliver. 10 things you (probably) never knew about the shower scene in Psycho.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17-12-11 [2021-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7. ^ The 100 Greatest Movies of All Time. New York: Entertainment Weekly Books, 1999
  78. ^ Lehmann-Haupt, Christopher. Books of The Times; 'Casaba,' He Intoned, and a Nightmare Was Born. The New York Times. 1990-05-07 [2006-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9. ^ Psycho stabbing 'best film death. BBC News. 2004-05-20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0. ^ Ebert, Roger. Janet Leigh dies at age 77. Chicago Sun-Times. 2004-10-05 [200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1. ^ Hodgkinson, Will. Secrets of the Psycho shower. The Guardian. 2010-03-29 [2012-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2. ^ Leibowitz, Barry. Book 'Em: The Girl in Alfred Hitchcock's Shower. cbsnews.com. 2010-02-01 [2016-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3. ^ Rita Riggs. Archive of American Television. 2017-10-23 [2018-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4. ^ Alfred Hitchcock. Alfred Hitchcock interview on Psycho (1964). FilMagicians. [2018-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9) –通过YouTub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5. ^ Leitch, Luke. Janet Leigh, star of Psycho shower scene, dies at 77. Evening Standard. 2004-10-04 [200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6. ^ 86.0 86.1 86.2 Nickens & Leigh 1996,第67–70页.
  87. ^ Ebert, Roger. Movie Answer Man. Chicago Sun-Times. 1996-12-15 [200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8. ^ Rebello 1990,第117页
  89. ^ Psycho: The Title Credits. [201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0. ^ 90.0 90.1 90.2 Krohn 2003[页码请求]
  91. ^ Nickens & Leigh 1996,第176, 42页.
  92. ^ Nickens & Leigh 1996,第169页.
  93. ^ Ebert, Roger. Psycho (1960). Great Movies (rogerebert.com). 1998-12-06 [2006-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4. ^ Harmetz, Aljean. Janet Leigh, 77, Shower Taker of 'Psycho,' Is Dead. The New York Times. 2004-10-05 [2006-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5. ^ 8 frames of "Psycho". hitchcockwiki.com. 2008-05-08 [2010-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6. ^ Nickens & Leigh 1996,第131页.
  97. ^ Wood 1989,第146页
  98. ^ Hitchcock's Shower Scene: 78/52. www.bbc.co.uk. BBC. [2018-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9. ^ Gleiberman, Owen. Film Review: '78/52: Hitchcock's Shower Scene'. Variety. 2017-01-24 [2018-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0. ^ 100.0 100.1 Smith 1991,第236页
  101. ^ Palmer 1990,第273–274页
  102. ^ Smith 1991,第240页
  103. ^ 103.0 103.1 Smith 1991,第241页
  104. ^ Smith 1991,第236页.
  105. ^ Psycho – Bernard Herrmann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July 23, 2011,.. Soundtrack-express.com. Retrieved on November 21, 2010.
  106. ^ 106.0 106.1 Smith 1991,第237页
  107. ^ Palmer 1990,第274页
  108. ^ 108.0 108.1 Palmer 1990,第275页
  109. ^ Smith 1991,第238页
  110.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Palmer 1990,第277页
  111. ^ Palmer 1990,第240页
  112. ^ Smith 1991,第192页
  113. ^ Psycho shower music voted scariest movie theme tune.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9-10-28 [2010-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4. ^ CSO – Friday Night at the Movies. Chicago. 2010-11-19 [2011-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7).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07-07
  115. ^ Bernard Herrmann and 50th anniversary of PSYCHO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June 19, 2010,.. Americanmusicpreservation.com (June 16, 1960). Retrieved on November 21, 2010.
  116. ^ 116.0 116.1 Soundtrack details: Psycho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January 2, 2010,.. SoundtrackCollector. Retrieved on November 21, 2010.
  117. ^ Psycho. Varesesarabande.com. [2014-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8. ^ Psycho – Classic Hitchcock Horror Turns 50. [201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9. ^ Winecoff, Charles (1996). Split Image: The Life of Anthony Perkins. New York: Dutton. ISBN 0-525-94064-2.
  120. ^ Oever, Roel van den. Mama's Boy: Momism and Homophobia in Postwar American Culture. Palgrave Macmillan. 2012-09-24: 111–113 [2018-06-14]. ISBN 97811372740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3). [失效链接]
  121. ^ 121.0 121.1 Nickens & Leigh 1996,第112页.
  122. ^ 'Psycho' and deadly sin. [201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3. ^ Kermode, Mark. Psycho: the best horror film of all time. The Guardian (London). 2010-10-22 [201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4. ^ Taylor, Ella. Hit the showers: Gus Van Sant's 'Psycho' goes right down the drain. Seattle Weekly. 1998-12-09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5. ^ 125.0 125.1 Nickens & Leigh 1996,第105–106页.
  126. ^ Kevin Rockett, Irish Film Censorship: A Cultural Journey from Silent Cinema to Internet Pornography (Dublin: Four Courts Press, 2004), 171-3.
  127. ^ 127.0 127.1 AFI|Catalog. catalog.afi.com. [2019-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8. ^ Arneel, Gene. 'Psycho' Film Review. Variety. June 22, 1960: 6 [June 15,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17, 20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9. ^ 129.0 129.1 Gotham Playoff Revolution. Variety. August 10, 1960: 13 [February 8, 2021] –通过Archive.org. 
  130. ^ Rebello 1990,第21页
  131. ^ Rebello 1990,第82页
  132. ^ 132.0 132.1 132.2 Picture Grosses. Variety. June 29, 1960: 13 [February 8, 2021] –通过Archive.org. 
  133. ^ Nickens & Leigh 1996,第95页.
  134. ^ 134.0 134.1 MPAA Ratings System. Home Theater Info. [2010-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3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5. ^ 135.0 135.1 Beth Pinsker. The Ratings: A Look Back. Entertainment Weekly. November 25, 1994 [March 19,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24, 20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6. ^ Kelley, Seth. 'Psycho,' 'Grease' Returning to Cinemas in 'TCM Presents' Series. Variety. 2015-06-09 [2015-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7. ^ CBS and Psycho. Television Obscurities. [2017-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8. ^ 138.0 138.1 Nickens & Leigh 1996,第187页.
  139. ^ WABC TO TONE DOWN 'PSYCHO' FOR JUNE 24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July 23, 2018,..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1, 1967. Retrieved May 31, 2010.
  140. ^ Discovision Library: Psycho. [2010-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1. ^ Psycho – Hitchcock's Classic Uncut on German TV. Movie Censorship. [2016-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2. ^ Psycho UNCUT!. youtub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6). 
  143. ^ UK DVD and Blu-ray Releases: Monday 9th August 2010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July 25, 2011,. -filmdetail.com
  144. ^ Australian Blu-ray releases W/C Monday November 29, 2010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August 12, 2011,. -blurayaustralia.com
  145. ^ Barton, Steve. Official Cover Art: Psycho on Blu-ray. Dread Central. [2010-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6. ^ Alfred Hitchcock: The Essentials Collection – Limited Edition. [2014-01-26]. 
  147. ^ Alfred Hitchcock: The Masterpiece Collection (Limited Edition) [Blu-ray] (2012): Alfred Hitchcock: Movies & TV. [2014-01-26]. 
  148. ^ Hitchcock's 'Uncut' Version of 'Psycho' Is Coming to Home Video For the First Time. ScreenCrush. [2020-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9. ^ 149.0 149.1 149.2 149.3 149.4 Nickens & Leigh 1996,第99–102页.
  150. ^ Crowther, Bosley. Screen: Sudden Shocks. The New York Times. 1960-06-17 [2021-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1. ^ Smith 2009,第175页
  152. ^ These are from (in order): The New York Times, Newsweek and Esquire.
  153. ^ Kapsis, Robert E. Hitchcock: The Making of a Repu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58 [2017-04-02]. ISBN 97802264248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3). 
  154. ^ These are from (in order): New York Daily News, New York Daily Mirror, and Village Voice
  155. ^ Johnson, Eric C. Cahiers du Cinema: Top Ten Lists 1951-2009. alumnus.caltech.edu. [2017-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7) (美国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6. ^ National Boxoffice Survey. Variety. June 29, 1960: 5 [February 8, 2021] –通过Archive.org. 
  157. ^ 157.0 157.1 Brueggemann, Tom. 'Psycho' Turns 60 This Week: How the 1960 Release Created an Iconic Film. Indiewire. 2020-06-14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8. ^ 158.0 158.1 London Critics Rap 'Psycho'; Policy Vex. Variety. August 10, 1960: 4 [February 8, 2021] –通过Archive.org. 
  159. ^ 159.0 159.1 Nickens & Leigh 1996,第103–106页.
  160. ^ 160.0 160.1 Nickens & Leigh 1996,第180–181页.
  161. ^ Hardy 1986,第137页
  162. ^ Stephen Rebello, Alfred Hitchcock and the Making of Psycho, Soft Skull Press, Berkeley, 1990.
  163. ^ Nickens & Leigh 1996,第141页.
  164. ^ Psycho. Box Office Mojo. [2020-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5. ^ Psycho (1960). Rotten Tomatoes. [202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6. ^ Psycho (1960) Reviews.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19-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7. ^ Ebert, Roger. Psycho. Roger Ebert.com. 1998-12-06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8. ^ Brill 1988,第200–201页
  169. ^ Brill 1988,第223页
  170. ^ Brill 1988,第224页
  171. ^ Brill 1988,第228页
  172. ^ Brill 1988,第229页
  173. ^ Brill 1988,第225页
  174. ^ 174.0 174.1 Brill 1988,第225–226页
  175. ^ 175.0 175.1 Nickens & Leigh 1996,第90–93页.
  176. ^ Peucker, Brigitte. The Material Image: Art And the Real in Fil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67. ISBN 978-0-8047-5431-6. 
  177. ^ Allen 2007,第161页.
  178. ^ 178.0 178.1 Kaganski 1997
  179. ^ TV Guide's 50 Greatest Movies. Listal.com. 2009-04-25 [2014-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0. ^ 100 Scariest Movie Moments. Bravo. [2009-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1. ^ The 25 Most Shocking Moments in Movie History. Premiere Magazine. [December 2,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16, 20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2. ^ Critics' Top 100. Sight & Sound.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12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3. ^ Directors' Top 100. Sight & Sound.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12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4. ^ Sight & Sound Top Ten Poll 2002: The rest of the critics' list. Sight & Sound.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9-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5. ^ Sight & Sound 2002 Directors' Greatest Films poll. listal.com.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6. ^ Sight & Sound Top Ten Poll 2002 The Rest of Director's List. old.bfi.org.uk. [202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7. ^ Top 100 Films (Readers). AMC Filmsite.org. American Movie Classics Company. [2010-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8. ^ Take One: The First Annual Village Voice Film Critics' Poll. The Village Voice. 1999 [2006-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9. ^ Entertainment Weekly's 100 Greatest Movies of All Time. Filmsite.org. [200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3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0. ^ Carr, Jay. The A List: The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100 Essential Films需要免费注册. Da Capo Press. 2002: 81 [2012-07-27]. ISBN 978-0-306-81096-1. 
  191. ^ 100 Essential Films by The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filmsite.org.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2. ^ Schickel, Richard. Psycho. Time. January 15, 2010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3. ^ Texas Massacre tops horror poll. BBC News. 2005-10-09 [2009-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4. ^ Kermode, Mark. Psycho: The Best Horror Film of All Time. The Guardian. 2010-10-22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5. ^ Pulver, Andrew. Martin Scorsese names his scariest films of all time. The Guardian. 2013-11-12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6. ^ The 100 Greatest Movies. [2018-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6).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7-11-29
  197. ^ Green, Willow. The 500 Greatest Movies of All Time. Empire. 2008-10-03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8. ^ The 100 best horror movies. Time Out. 2021-06-03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9. ^ The 75 Best Edited Films. Editors Guild Magazine. May 2012, 1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 ^ The 100 Greatest American Films. bbc. 2015-07-20 [2021-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 ^ Alfred Hitchcock and the Making of a Film Culture. [201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2. ^ Psycho (1960). [201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3. ^ Hamza, Aamir. How Alfred Hitchcock's Psycho changed the way movies are made. The New Indian Express. 2018-09-08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4. ^ Psycho (1960)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May 27, 2007,.. Retrieved November 20, 2010.
  205. ^ Psycho Analyzed. [201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6. ^ Alfred Hitchcock Filmmaking Techniques "SUSPENSE 'HITCHCOCKIAN'". [201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7. ^ The top 10 film moments. The Guardian. 2000-02-06 [2022-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8. ^ Hartl, John. 'Chocolate Factory' is a tasty surprise. msnbc. 2005-07-14 [2019-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9. ^ Wilner, Norman. Five films that reference the Psycho shower scene. Now Toronto. 2017-10-12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0. ^ Film Review: '78/52: Hitchcock's Shower Scene'. Variety Magazine. January 24, 2017. [1]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December 13, 2017,..
  211. ^ Semley, John. How the shower scene from 'Psycho' slashed its way into legend. Macleans. 2017-04-24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2. ^ Alfred Hitchcock: Our Top 10. CNN. 1999-08-13 [2006-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2-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3. ^ Mikulec, Sven. 'Psycho': The Proto-Slasher that Brought On a Revolution in Cinema. Cinephilia & Beyond.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4. ^ Before 'Psycho,' there was 'Peeping Tom'. Observer. 2015-10-30 [2018-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5. ^ Dicks, Tim. Psycho (1960). filmsite.org. [2007-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6. ^ Ebert, Roger 惊魂记3.Roger Ebert' Movie Home Companion. Kansas City: Andrews and McMeel, 1991
  217. ^ 驚魂記3. Variety. 1986-01-01 [2006-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编辑]

Template:亚弗列·希治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