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马德西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摩提舍मधेश Madhēśa)是梵语摩陀耶提舍梵语मध्य देश罗马化:Madhya deśa)在当地雅利安语中的合音词,指尼泊尔南部、印度北部交界的一片地区,意为“中央之国”。马德西人[1](英语:Madhesi people)或摩提舍人,是人种学家根据当地人的自称“摩提尸”(मधेशी Madhēśī,即住在摩提舍的人)用于居住在尼泊尔德赖平原东雅利安语民族的统称,其中包括各种文化团体,如印度教种姓团体、穆斯林、商人和德赖土著居民。许多这些团体与印度比哈尔邦北方邦西孟加拉邦的居民分享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婚姻关系。最近有一些政治家和记者把这个词用在了德赖平原的所有尼泊尔公民身上。

从尼泊尔中央丘陵移居到德赖的帕哈里人塔鲁族,不认为自己是摩提舍人。摩提舍人包括从婆罗门贱民各种姓团体以及族裔团体,如梅蒂利人。自十八世纪末以来,印度移民在当今尼泊尔德赖地区东部定居,当时尼泊尔的国王鼓励砍伐该地区的森林以发展农业。

民族

[编辑]

梅蒂利族博杰普里人为主,也有少量跋阇族等。值得注意的是梅蒂利族的文化中心贾纳克布尔是在尼泊尔,而不是印度。

历史

[编辑]

自十八世纪末以来,尼泊尔沙阿王朝的统治者通过向新移民提供的一系列补贴鼓励印度人定居在德赖东部。随着干旱和严重洪水,1770年代至1780年代,比哈尔地区发生了一场由干旱引起的饥荒,比哈尔农民迁入尼泊尔德赖,在那里将森林转化为农地。1846年至1950年间,邻国印度的移民人数增加。他们最终在尼泊尔东部德莱与本地的德赖人民一起定居。在十九世纪中期,来自阿瓦德地区的穆斯林被邀请到尼泊尔德赖平原西部定居,在那里他们把大面积的森林转化为农地。

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尼泊尔德赖地区的政治家使用“摩提尸”这个词来区分德赖人和山区人的利益。20世纪50年代,尼泊尔德赖大会党向中央要求更多的自主权,印地语作为民族语言的认可,增加摩提舍人的就业机会。在1961年至1990年期间,无党派评议会政府执行将各种文化团体转化为泛尼泊尔身份的政策。法律指令解决族裔群体不平等和使歧视成为罪行。1990年春季人民运动后,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要求更公平地分配政治资源,如公务员入职。

尼泊尔亲善党始游说马德西人的社会文化,语言和政治权利。尼泊尔内战结束后,马德西人的权利和要求问题的讨论尤其是在梅德西人的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阶层中有所增加。有些梅德西人要求成立自治的马德西省,并在2007年组织了暴力示威,以执行他们的要求。由马德西人组织组成的马德西联合民主阵线迫使政府以“一个马德西邦”的座右铭接受这一自治观念。但德赖平原几个民族和宗教团体如塔鲁族和穆斯林反对和抵制这一政策。马德西人也和其他德赖土著:高低种姓的马德西人之间也存在冲突。

人口

[编辑]

尼泊尔德赖平原总计33,998.8平方公里(13,127.0平方英里),约占尼泊尔土地面积的23.1%。 截至2001年,尼泊尔约48.5%的人口居住在德赖,每平方公里的最高密度人口为330.78人。 截至2011年6月,尼泊尔德赖地区人口共计13,318,705人,其中包括120多个不同民族和种姓。

尼泊尔公民权

[编辑]

1952年,尼泊尔通过公民法,如在该国居留在该国至少五年则可成为公民。1963年“公民法”,居留在该国至少五年,从事商业和以读和写尼泊尔文。“尼泊尔2015年宪法”载入了归化的尼泊尔公民身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得:与尼泊尔人结婚的外国妇女;尼泊尔妇女和外国人的孩子。

文化

[编辑]

马德西人的文化复杂多样。穆斯林和土著说自己的语言,并有不同于印度种姓群体的不同文化传统。后者包含至少43个不同的种姓。

许多马德西穆斯林主张他们起源于印度,阿富汗,阿拉伯和波斯。它们受到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制度的影响,区别只在于它不是基于污染和纯洁的原则,而是基于职业。

最多人说梅蒂利语,最多人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兰教,佛教和基督教。

与印度的关系

[编辑]

在2008年尼泊尔制宪大会选举后,印度政治家们一直在努力争取在尼泊尔德赖地区获得战略利益,例如水力发电,发展项目,商业和贸易。通过支持2015年的尼泊尔封锁,印度试图主宰尼泊尔的内部政治,并煽动尼泊尔内部的冲突(起因与梅德西人有关)。[2][3]

参考资料

[编辑]

Dahal, D.R. (2008). "The 'Madhesi' People: Issues and Challenges of Democracy in the Nepal Terai". In Gellner, D.; Hachhethu, K. Local Democracy in South Asia: Microprocesses of democratization in Nepal and its neighbours. New Delhi, Los Angeles, London, Singapore: Sage Publications

  1. ^ 此为讹译:根据汉语习惯,一律不适用属格。比如尼泊尔语、尼泊尔人而不是“尼泊里语”、“尼泊里人”。
  2. ^ Ojha, H. The India-Nepal Crisis. The Diplomat. 2015 [2022-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9). 
  3. ^ Mahato, R. The endless transition. Nepali Times (Kathmandu). 2016 [2022-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