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1972年6月18日香港暴雨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72年6月18日香港暴雨(或称为1972年6月18日香港雨灾618水灾六一八水灾壬子水灾香港六一八雨灾壬子雨灾六一八雨灾,事发当日为壬子年农历五月初八)是指香港于1972年6月18日因为持续暴雨而导致山体滑坡的严重灾难事故。当日,在九龙观塘区秀茂坪翠屏道木屋区及香港岛半山区旭龢大厦先后发生的山体滑坡及大厦坍塌惨剧,造成共156死、117伤[1];1972年6月16日至18日期间,由于广东一带的活跃低压槽,令香港连日大雨(三日总降雨量达652.3毫米),成为引发此次惨剧的主要成因。

事发经过

[编辑]

观塘灾情

[编辑]

背景

[编辑]

自1960年代始,英属香港政府有鉴于官地上的非法木屋日增,遂决定设置“安置区”,即临时房屋区之前身。这些安置区有限定面积与搭建物料,并由徙置事务署管理,居民平均居住三至五年则可获徙置。位处翠屏道观塘新区北面,晓光街西南山坡下方之秀茂坪安置区即为其中之一,于1970年设立,进行建设排水系统等工程后,于1971年供居民入住;该安置区占地约36,000平方呎,山体滑坡事件前,居民总数估计为394人[2]

山体滑坡事件

[编辑]

早于1972年6月16日,已有安置区内最接近西北面建筑地盘(按考即今观塘玛利诺书院[3])的木屋居民发现屋前堆满了豪雨冲刷下来的泥土,因感不便及不安而报警求助。警方虽飭令地盘须确保泥土不再下泻,惟成效不彰,山泥下泻情况至6月17日反趋恶化。[4]

6月18日上午11时,受低压糟,强烈对流性天气和冷锋雨势颇大;至12时30分,翠屏道已为一呎水深之雨水淹没。12时40分,安置区北部山坡上之基堤有小量山泥泻下;至1时10分,晓光街与秀丽街交界的一段基堤崩塌,像“一块地毡”般泻下安置区。[5] 泻下的山泥埋没大部分安置区木屋,部分木屋甚至被冲过翠屏道,推至观塘新区。山体滑坡亦令附近一辆运载煤油的货车漏出火水,发生爆炸并焚烧。[6]

抢救[7]

[编辑]

事发后,徙置事务处工人卢崇新立即报警,惟电话无法接通。休班警员胡忠成将事件报告警方。1时25分,警长黄广鸿及6名警员接报到达灾场,目睹焚烧中的火水货车及另一列焚烧中的损毁木屋。警方不断要求增援下,消防队及救护车先后到场,惟均因道路水浸、坏车处处而略受阻延。除政府外,数百名市民在现场协助救援,亦有巴士司机将伤者送往伊利沙伯医院(当时基督教联合医院尚未启用)。

善后

[编辑]

警方于当日下午4时设立专责登记失踪人士的小组,并设指挥站登记、保管灾场中发现的灾民财物。[8]消防事务处民众安全服务队医疗辅助队驻港英军(包括黑卫士兵团)、香港义勇军参与救援,连日搜救伤者及搜索死者[8]。是次灾难造成71死52伤[9][10]

6月19日,徙置事务处处长下令马上安置生还的灾民。香港政府亦于6月22日按照《调查委员会条例》(香港法例第86章)成立一九七二年雨灾调查委员会,以地方法院法官杨铁梁为主席,于世界信义宗观塘职业训练中心举行公开聆讯,传召证人30人;调查委员会于同年8月17日向当时辅政司、署理香港总督罗乐民爵士呈交《一九七二年雨灾调查委员会中期报告书》,详细报告是次灾难。[11]调查委员会认为,灾难的主要成因,是因为6月16日至18日连日豪雨,雨水由填塞山谷而建成的基堤的斜面渗入[12],使基堤建筑物料软化,引致山体滑坡。

港岛西半山灾情

[编辑]

同日晚上8时55分,香港岛半山区宝珊道亦发生山体滑坡,一幅受强烈风化的火成岩山坡,在连绵大雨下滑动,首先冲毁了宝珊道一座两层高的洋房,并顺势把干德道一座六层高的楼宇冲塌,洪水及山泥混和楼宇瓦砾,形成泥石流,冲向楼高12层的旭龢道20号旭龢大厦。旭龢大厦即时应声折断倒塌,并波及在山坡下的景翠园最高四层被撞毁。

在旭龢大厦内,大部分住客未能及时逃生,被埋在瓦砾之下。驻港英军奉召到场救灾,其后交由消防员接手处理。经过日以继夜的挖掘,搜救人员成功拯救不少生还者,其中包括前大法官列显伦,消防员依循列显伦收音机的歌声将他救出。旭龢道意外共证实67死19伤[13][14]

创立“筹款赈灾”节目的先河

[编辑]

六一八水灾发生后,香港各界纷纷发起捐款赈灾活动。6月22日晚上,丽的映声亚洲电视前身)赈灾义演节目《618赈灾筹款义演大会》,台湾电视公司应丽的映声邀请派遣歌星青山婉曲冉肖玲白嘉莉金晶秦蜜参加义演,至翌日凌晨四时半止,筹得善款逾100万元,超出预定目标40万港元近三倍。丽的映声节目总监张正甫发函向台视致谢[15]

6月24日(星期六),无线电视赈灾义演节目《无线电视筹款赈灾慈善表演大会》(英语:HK-TVB Operation Relief[16],由胡章钊张瑛梁醒波谭炳文许冠文主持,进行香港电视史上首次马拉松式现场直播筹款活动(由当天晚上八点到翌日早上七点半);邀请著名影星李小龙陈宝珠,粤剧名伶任剑辉白雪仙(连同雏凤鸣剧团)、麦炳荣凤凰女新马师曾梁醒波陈锦棠任冰儿许英秀等,以及无线全台艺员及歌手,共同义演;一共筹得900万港元的善款,当时打破香港开埠以来赈灾筹款的纪录。当晚粤曲演唱曲目及粤剧表演包括:

粤曲演唱
粤剧表演

自此无线电视慈善节目就成为香港一些主要慈善机构的收入来源之一,部分慈善机构每年与无线合作制作类似的筹款节目,较大型的如《欢乐满东华》、《星光熠熠耀保良》、《慈善星辉仁济夜》、《万众同心公益金》、《博爱欢乐传万家》、《善心满载仁爱堂》、《明爱暖万心》等等。

灾后重建及影响

[编辑]
  • 未有全座倒塌的景翠园尚未入伙,发展商后来将损毁部分重新建筑,于1974年入伙;位于旭龢大厦侧面,兴建中的年丰园第二期也被塌山泥波及,整座需要移除或拆卸重建,于1975年则入伙。
  • 1976年8月25日观塘区再次发生山体滑坡事件,隶属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处在事后成立,逐步建立全面的“斜坡安全系统”,监管香港的斜坡。
  • 当时,港督麦理浩上任不久,退休后回顾,他承认这是他任内最棘手的事件。[21]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繁体中文)四年前「六·一八」雨災 死亡一百五十餘人. 工商日报第一页. 1976年8月26日. 
  2. ^ 居民包括居于合法木屋的384人及居于僭建木屋的10人。见《一九七二年雨灾调查委员会中期报告书》(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1972年),页2-3。
  3. ^ 观塘玛利诺书院
  4. ^ 《一九七二年雨灾调查委员会中期报告书》(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1972年),页3。
  5. ^ 《一九七二年雨灾调查委员会中期报告书》(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1972年),页3。亦有当时居于灾场对面,观塘新区第8座的居民张女士谓,听到山泥崩塌的巨响即步出走廊察看,赫见翠屏道被一大片泥泞和植被覆盖,骤眼还以为楼下多了一片草地。参林建南编导:《气象万千.山雨欲来》(电视节目)(香港:香港电台电视部,2005年4月26日)
  6. ^ 《一九七二年雨灾调查委员会中期报告书》(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1972年),页3-4。又参陈浩彬、李文诺、吕艾菁、苏咏岚、杨政贤:《危难与生机:由六一八雨灾秀茂坪山体滑坡事件看香港社会及政府对天灾的回应》(香港:王肇枝中学,2009年),页16。(http://www.lcsd.gov.hk/ce/Museum/History/download/09_7_school_05.pdf)[永久失效链接]
  7. ^ 《一九七二年雨灾调查委员会中期报告书》(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1972年),页4-6。
  8. ^ 8.0 8.1 《一九七二年雨灾调查委员会中期报告书》(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1972年),页5。
  9. ^ (繁体中文)雨災調查委員會昨繼續聆訊 警官供搶救情形 翠屏道近曉明街之安置區第一台木屋全受泥蓋 第九座徒廈外載火水貨車被山泥翻倒着火焚燒. 华侨日报第三张第二页本港新闻. 1972年7月7日. 
  10. ^ 见“秀茂坪惨剧中死亡人士名单”,《一九七二年雨灾调查委员会中期报告书》(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1972年),页16-7。
  11. ^ 《一九七二年雨灾调查委员会中期报告书》(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1972年),页1、9-11。
  12. ^ 该基堤于1964年建成,以填塞一个阔约200呎的小山谷。建筑物料为碎花岗石,每3呎为一层然后压实,建成后基堤高约130呎,坡面筑有人字形碎石渠,又铺以草皮保护斜坡,基堤下亦有暗渠疏导雨水。调查报告中,工务司署九龙路政部总工程师方镇南曾供称,认为“基堤崩泻是因大雨期间过长,以及后期雨势过大而引致的。这些雨水使土壤里的水分增加,土壤的强度因而减低,结果引致基堤面崩泻”。调查委员会由是认为,建造基堤的物料可能压得不结实,令雨水有机会由表面渗入,且因附近山坡一带大部分都已有建筑,地下蒸发水量减少,导致地下水上升。参《一九七二年雨灾调查委员会中期报告书》(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1972年),页6-8。
  13. ^ (繁体中文)旭龢道災場掘出 最後一具屍體 總計六十七具. 工商日报第九页. 1972年8月29日. 
  14. ^ (繁体中文)半山連環塌樓處 數十人仍未救出 搶救人員昨繼續挖地道及泵入氧氣 旭龢道一帶居民說前晨已看到一些異常現象. 大公报第四版. 1972年6月20日. 
  15. ^ 何贻谋,《台湾电视风云录》,台湾商务印书馆2002年1月5日出版,ISBN 9570517352,第174页。
  16. ^ 翡翠台《由1967開始》片段. [2015-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17. ^ 名伶名曲 : 去國歸降 (任劍輝, 白雪仙). YouTube. 2014-05-09 [2023-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8). 
  18. ^ 帝女花之香夭 白雪仙 任劍輝. YouTube. 2012-12-26 [2023-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8). 
  19. ^ 鳳閣恩仇未了情(麥炳榮、鳳凰女). YouTube. 2020-03-22 [2023-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8). 
  20. ^ 萬惡淫為首-新馬師曾、任冰兒、許英秀、梁醒波、陳嘉鳴、高麗、陳錦棠. YouTube. 2018-10-05 [2023-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2). 
  21. ^ RTHK香港故事11:《打風落雨》. [2013-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参考资源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