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维基百科:应政府要求删除内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多数国家或地区规定禁止在网络上分发特定资讯,若依据这些法律,则维基百科需要定期审查其页面以符合法律法规。FacebookTwitterGitHub等网站都曾经应政府要求删除或审查过内容,或者依当地法律需要限制部分功能推出符合当地法律的定制版本。但由于审查行为与维基百科的宗旨背道而驰,故维基百科社区通常会拒绝上述要求(反应可能有所不同)。维基媒体计划仅适用于基金会伺服器所在地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法律,故违反美国法律的内容例如儿童色情、侵犯著作权等除外。

大多数情况下,维基百科与维基人被不专业、缺乏爱国主义,甚至被指控(煽动)颠覆国家政权,但这些指责通常到此为止。然而,维基百科在一些国家被部分或完全封锁。2004年,维基百科在中国大陆被首次封锁;2013年,维基百科被俄罗斯列入黑名单;2017年土耳其封锁维基百科引起世界共鸣。自2019年4月起,大多数的维基媒体计划在中国大陆无法直接接入,必须通过代理软件或修改host(部分情况下需要通过NGINX或其他工具绕过SNI检测)接入维基媒体计划

极少情况下,维基百科会因为法院命令而删除条目,根据维基媒体基金会自2012年以来发布的透明度报告,在德国、法国和乌克兰提出请求之后,维基百科历史上只有不到六起的删除或更改请求得到遵守。2024年10月21日,在印度德里高等法院下令之后,英文维基百科删除了一篇名为亚洲国际新闻诉维基媒体基金会案的条目,这是维基百科史上第一篇被基金会删除的英文维基百科条目。亚洲国际新闻社正在起诉维基媒体基金会,因为维基百科将亚洲国际新闻社“描述为印度人民党的假新闻网络”。首席大法官曼莫汉和大法官图沙尔·拉奥·格德拉裁定维基百科相关条目将该案的先前裁决定性为“对资讯和知识流动的威胁”相当于对法院诉讼流程进行干扰。

下文简要解释为何维基百科社区不顾压力,追求这种特殊的行为模式的原因:

  1. 由于该站点归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维基媒体基金会所有,因此维基媒体计划仅适用美国法律以及项目伺服器所在州的法律。但当地法律适用于居住在该地区的维基人(但他们不是基金会的雇员或代表)。只有著作权不受美国法律制限(例如汉语文章可能受到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著作权法限制)。
  2. 维基百科文章根据可靠来源编写。如果文章正文中的资讯得到权威人士的确认,即使违反当地法律,亦不予删除。
  3. 如果编者试图删除违反他们所在地法律的内容,他的编辑将被撤回。若持续进行,账户届时可能被封禁;如果此人在维基百科持有高级权限(甚至是管理员),权限可能会被褫夺。例如法国对内安全总局曾经强迫法语维基百科管理员删除皮埃尔叙奥特军用无线电台条目——管理员删条目后自行移除了权限,之后该文章被恢复,事件被新闻媒体大规模传播。
  4. 不幸的是,维基百科的资讯可能不被可靠来源证实(或无法查证)。无论是否合法,任何成员都可以删除未查证内容。同时,任何提供权威来源确认的参与者都可以恢复被删除的内容。

从理论上讲,维基人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改变上述做法,其中任何一种都很难,而且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1. 说服基金会审查内容。请将请求发给维基媒体基金会。不要浪费时间试图打通基金会,因为你事实上不会得到任何答复。
  2. 说服维基百科部分成员进行讨论订立审查规则。欲使用此方式,提案人须有充足经验,对维基媒体的方针有所了解。此外,他需要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与其他参与者讨论,因为此类讨论可能会拖延数月——即使在那之后,讨论也很有可能没有结果,令提案人失望。在最有可能的情况下,这样的讨论将在创建后不久后以无共识结案。即使议题突然通过,也会因为违背五大支柱而被基金会行动废除。
  3. 不去试图改变规则,而是影响或多或少有经验的参与者,以推动某种编辑方针,试图贿赂他们,反之亦然,如果不满足要求,则以报复相要挟。然而,这种干扰并非隐藏资讯,此举将招致史翠珊效应
  4. 在美国起诉维基媒体基金会并胜诉,前提是维基媒体相关网站确实存在违反美国法律的资讯,除了上文提到的侵犯著作权、儿童色情外,构成美国法律定义中的诽谤的也可透过诉讼被移除(参见席根塔勒传记事件),虽然大多数情况下,维基人会透过其他渠道如提报侵权等方式快速处理相关显然违反美国法律的资讯。

从理论上讲,政府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变上述做法,但是成功的可能性也极小。如果政府行动过于激烈,还将引发国内外媒体关注,结果会适得其反:

  1. 对维基编者展开法律行动,甚至用威胁、恐吓、拘禁等非法手段来迫使编者按照政府意图进行编辑。这种情况下,其他不受该地政府影响的编者会恢复内容。如果已确认编者受到安全威胁,其账号也可能会被封禁和锁定。
  2. 对维基条目所引用来源展开行动,例如迫使媒体撤回、删除稿件,使内容缺少可靠来源,再以“缺少可靠来源”为由清理条目。然而,即使在威权甚至极权主义政府管控下,资讯仍然有机会流到经过不受政府控制的外部来源中,而且“清理来源”事件可能也会被可靠来源记载,从而收录至维基百科中。
  3. 对维基百科网站进行渗透,在内容、站务、规则多方面逐步施加影响。如需进行渗透,需长期、持续地进行投入,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来培养多名有能力、有条件影响维基百科的维基人,但如果渗透强度过大,渗透意图暴露,或引发了社群普遍反感,渗透工作将更加难以推进,甚至可能会引发基金会行动,最后相关渗透人员可能皆被封禁,受到渗透的条目随着维基人的编辑会渐渐变得中立化,不再是政府期望的样子。
  4. 如上所述在美国起诉维基媒体基金会并胜诉。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