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为何我们放弃了“关注度”
本页简而言之:放弃尝试翻译“notability”一词有助于准确传达这个指引的真正意图。 |
“ | 我们语言的边界,就是我们世界的边界。 Die Grenzen meiner Sprache bedeuten die Grenzen meiner Welt. |
” |
—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命题5.6 |
长久以来,决定一个条目是否被收录的标准称为“关注度”。最开始的时候,这个词汇直接翻译自英文维基百科的“notability”一词,但是久而久之大众对这三个字的含义似乎产生了偏差,以致于“关注度”这三个字变成了一种不当用词。所以自2025年开始,中文维基百科正式放弃沿用逾廿载的“关注度”称呼,直接使用其本质上试图规范的问题:“收录标准”。
Notability到底在说什么
[编辑]如果阁下有系统学习过英语的话,应该可以看出来这个单词是遵循了标准的造词法而造出来的。您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还原这个单词,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
- notability → notable + -ity → note + able + -ity
- notability → note + ability → note + able + -ity
因此,对这个单词的准确理解应该是主题“获纪录”(note)的“能力”(ability)。日语维基百科为此使用了自己新造的词语——“特笔性”——作为“notability”的译名。顾名思义,主题能特别记上一笔的性质。
关注度发生了什么问题
[编辑]是“度”吗?
[编辑]一个条目只有两个状态:存在、不存在。用计算机科学的词汇来描述,是一个布尔值。“度”不一样,作为“程度”解时,有高低多少之分,换句话说,是一个连续的度量。
我们没有办法说这个主题值得收录一半,所以不适宜称呼其为“度”。
“关注”谁说了算?
[编辑]曾经有一位编者创建了LeaF条目,似乎是一位给音乐游戏提供曲目的作曲家。好像写过好几首成为模因的乐曲所以很有名,不过所谓的模因也是仅限于音乐游戏圈子里的模因,有名也只是在音乐游戏玩家中赫赫有名。这位编者认为,他被音乐游戏玩家重点关注,所以有关注度。
“关注”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关注对象,因此经常出现在XX圈子中很有名所以应该收录的争论。如果改成“收录标准”,那么这将至少从名称上,变成一个客观概念:标准由我们维基百科写了算。
获收录等于获关注吗?
[编辑]考虑两个命题:
- 命题A:条目获得收录
- 命题B:主题获得关注
命题A不蕴含命题B,因为维基百科给各种各样无人关注的主题开了绿灯。例如,只要是能发出学士文凭的中国院校就能被收录,当然包括各省教育考试院发放的那一本厚厚的报考院校编号本中不知道哪一页哪一行只有名字出现的学校。
同样的,命题B也不蕴含命题A。有不少主题是有可靠来源深入报导但是最后选择合并至其他条目中的。
所以收录和关注确实应当是无关的。
协同意见
[编辑]本文的部分内容其实早已有人指出过,列举如下:
当然,在主条目空间的Notability条目在中文维基百科上面维持了不翻译的标题,也能说明这个单词的含义与“关注度”三个字的含义并未对等。
不同意见
[编辑]元老级管理员Shizhao曾经表示过,在维基百科中,“关注”可被特别理解为获得可靠来源关注,因此不存在“关注”一词可百家争鸣的问题。
其他思考
[编辑]- 现有的方针指引当中是不是还有其他名称不恰当的呢?比如说,都21世纪了还在采取及物动词用法的“游戏维基规则”(gaming th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