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刘绍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绍唐
本名刘宗向
出生(1921-10-14)1921年10月14日
 中华民国奉天省锦州县
逝世2000年2月10日(2000岁—02—10)(78岁)
台湾台北市中正区
国籍 中华民国
教育程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
国立北京大学
儿女刘嘉明 (子)
刘嘉文 (女)
父母
  • 刘铭勋 (怀远,芳来)
  • 王氏 (母)
亲属
  • 刘宗晏 (兄)
  • 刘宗煜 (弟)
  • 刘淑兰 (妹)

刘绍唐(1921年10月14日—2000年2月10日),原名刘宗向笔名李光裕吴中佑,是一位原籍河北芦台、生于辽宁锦州传记作家。他是《传记文学》杂志社的共同创办人,并曾担任该社社长及该刊物之发行人。他曾因其个人对中国近代史的贡献而被称为“野史馆馆长”。

生平

[编辑]

学生时代

[编辑]

1931年9月,沈阳九一八事变起,东北国土相继沦陷,父铭勋奉命随邮局撤退关内,遂率全家老小至北平,而济南、而邹平、而青岛、而上海。在上海上初中,课余喜欢画漫画,所作曾获“宇宙风”(林语堂陶亢德主编)、“抗战漫画”(叶浅予主编)等杂志刊登。

1937年夏,毕业于沪北中学初中部。七月,抗战军兴,旋在上海考入时迁南京、为收容东北流亡学生而设之国立东北中山中学高中。九月二十日,父亲病逝上海,年六十岁。秋,独自由上海前往南京板桥镇报到。冬,南京告急,由校长王先青率领先后撤至芜湖、安庆、九江、武汉、长沙,备尝艰苦。次年春,学校在湖南湘乡县永丰镇复课,师生以校为家,课余任“壁报”编辑,兼画刊头、插图、漫画,以“她四岁了!”、“那山好比这山高”两张漫画闻名全校。后以战火南移,学校再经广西贵州播迁四川,先在重庆上课,继迁往自流井新校址,课余以各种笔名向陈纪滢主编之大公报文艺副刊“战线”投稿。

1941年夏,考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组而成、设于云南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课余仍向文艺刊物投稿,以稿费帮补生活费。1942年,母亲病逝于辽宁锦州,年五十八岁。

抗战胜利后联大三校返回平津复员,1946年7月31日联大结束,刘绍唐转入北京大学。入学后曾在图书馆工作,对近代史和民国人物传记有浓厚兴趣。1948年,在北大大四补修未完 之几个学分,半工半读,在大学秘书处任兼职职员,在此之前,“自己有机会干过报人,也曾出过报纸,我的报纸曾拥有不少的读者”,同年修毕所有学分,自言:“从西南联大到北京大学,作者确是一个受过多年自由主义教育的人。”

南下工作团与红色中国的叛徒

[编辑]

1949年1月,北平易主,旋接到北大“暂予停职”通知,于失业后为求生活,参加“四野南下工作团”。稍后“南下工作”变成“志愿参军”,成为“人民队伍”一分子,编入“南下工作团”先遣工作队第三小组。4月,于毛泽东、朱德颁布“渡江命令”之时,随南下工作团由北平经天津、郑州、许昌南下,任新华社第四野战军总分社随军记者。五月,于共军攻占武汉后,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宣传部,任秘书工作 。

1950年,年三十,夏,于对“革命实际”之“失望已忍无可忍”之时,决定“蓄意求去”,自言:“一年多的时间, 我有如被嵌在一个不能稍作伸缩的机器里边,从理想到现实,从精神到物质,我绝不能主动地去求取,而只是被动地接受配给。我,正如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一踏进‘革命实际’ ,我们都被迫而失去了有关个人的所有。在‘革命实际’中,我看到许多企图调换工作而遭拒绝的人,许多不满意配婚而被惩处的人,许多企图脱离‘革命’而再被‘集中学习’ 的人,许多溜走而又被抓回,经过一次‘斗争大会’便不明下落的人。正因为我知道得太 多,我与处理这些工作的支部与首长接触的机会太多,纵然我自己的失望已忍无可忍,但我从未在行动上、语言上,流露一点久已蓄意求去的迹象。”伺机窃取“四野”两张军用护照,故意布下乘车北上疑阵,然后秘密由汉口出走,乘粤汉铁路火车经岳阳、韶关南下,再由广州乘广九铁路火车逃离铁幕,安全抵达香港。“我背叛了‘革命’,内心的兴奋与愉快是无法描摹的,像经 过持续年余的阴雨天,第一次见到阳光”。由于人地生疏,言语不通,侷处斗室,在斗室中铺纸,奋笔直书,将一己在共区年余之所见、所思、所闻,陆续写成六十篇短文;冬,只身“避秦”来台。

1951年2月,将前撰之六十篇短文汇刊为红色中国的叛徒。1954年6月,任国防部新中国出版社编辑,曾主编国魂月刊。后获时任中国国民党中央设计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崔书琴任为该会编审,后升总干事,“以属员身份追随他工作过几年”。

家庭

[编辑]

1959年11月22日,与榆林王爱生在台北结婚;两人由查良钊介绍认识,刘绍唐“是他赏识的学生,因此对他的婚姻大事也特别关心”。婚后,两人育有一子(嘉明)及一女(嘉文)。

1962年6月1日,《传记文学》杂志创刊于台北,每月一册,由前北大校长蒋梦麟题写刊名,刘绍唐任发行人(实则集发行人、社长、主编于一身,邀稿、审稿、校勘、考订,从不假手他人),撰发刊词《我们的想法与作法》,强调《传记文学》不仅是“‘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也必然创了写传记、读传记、重视传记文学的新风气”,同时于创刊伊始之时,“谨愿以‘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两语 而自勉”。创刊号先声夺人,作者阵容鼎盛,均一时之选,计有:毛子水蒋复璁吴相湘沈刚伯陶希圣梁寒操秦德纯李朴生苏雪林邹文海戴君仁吴延环浦薛凤刘崇𬭎张秀亚等。 1963年9月,黄郛夫人沈亦云首次莅台,以所撰之亦云回忆分期交《传记文学》按期发表。“她对绍唐兄特别器重 ,有时竟称之为‘野史馆’馆长,乃至迳呼他‘刘馆长’而不名。”(沈云龙“野史馆” 与“后野史亭”)。 1966年于传记文学杂志社外,加设传记文学出版社,编印:

  1. 传记文学丛书(为三十二开本,由数万字至十数万字不等,截至1990年(下同)共刊有一百零四部,第一部为刘绍唐等著之《什么是传记文学》);
  2. 传记文学丛刊(为二十四开大本,容纳二十万字以上之著作,共刊有一百四十部,第一部为王云五之《谈往事》);
  3. 传记文学集刊(共四部,其中包括由蒋复璁梁实秋主编之徐志摩全集(每部六辑),由蒋复璁薛光前主编之蒋百里全集);及
  4. 民国史料丛刊(与吴相湘主编,十六开大本精装,第 一辑共二十二种,三十八册)。

1967年1月,同月“中华文学协会”成立,为中华学术院(创办人兼院长张其昀)二十分科协会之一,加入为会员;同年中华学术院传记学研究所成立,任为所长,后兼中国文化学院中国文化大学前身,董事长张其昀)华冈教授。1968年由中国国民党中央设计考核委员会调为党史会纂修,与蒋永敬李云汉在党史会有“三老纂”之称。[1][2]

参考

[编辑]
  1. ^ 今周刊 - 一代完人劉紹唐走完一生 P.128. 今周刊. [2017-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中文(台湾)). 
  2. ^ 陶恒生. 紀念從未謀面的師父──劉紹唐先生. 传记文学. 2017-06-06 [2017-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6). 

连结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