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
国民革命军军旗
存在时期1930年-1934年
国家或地区 中华民国
 中华共和国福建
部门正规军
种类军队
规模60师、61师和78师
指挥官
著名指挥官蒋光鼐蔡廷锴陈铭枢李济深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的一支部队,由1930年粤军第六十一师和第六十师合编而成,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在短短三年多的生存时间里,第十九路军参与了第一、二、三次江西剿共战争和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在1933年底发动福建事变建立中华共和国,改组为人民革命军,最终被南京国民政府裁撤并剿灭。[1][2]

沿革

[编辑]

前身

[编辑]
总指挥蒋光鼐
军长蔡廷锴

第十九路军最早起源于粤军第一师第四团。1925年7月,粤军第一师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军长。第四团则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师,师长、副师长为陈铭枢蒋光鼐,下辖3个团:第二十八团(蔡廷锴)、第二十九团(孙绳)、第三十团(戴戟)。1926年11月27日,第十师于北伐中期在武汉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主要领导者仍为陈铭枢和蒋光鼐,下辖第十师、第二十四师(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扩编)及第二十六师。[2]

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南昌发动兵变,第十一军时由叶挺任代军长,第二十四师及十师加入中共方作战。但蔡廷锴的第十师因反对共产党而自行脱离第十一军,南下开往广东,联络当时任武汉卫戍司令的老长官陈铭枢,成为陈铭枢硕果仅存的政治筹码,利用这个筹码陈铭枢蒋中正输诚,而仅剩第十师的第十一军则在广东整补。[2]

1928年2月,陈铭枢改任广州政治分会委员,同年12月升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十一军则扩编成一师一团规模。1929年,国民政府南京召开国军编遣会议,撤销了第十一军番号,改编为第一编遣区第三师及独立第二旅,并任蒋光鼐为第三师师长,蔡廷锴为独立第二旅旅长。同年,第三师和独立第二旅又被先后改编为第六十一师和第六十师。[3]

创建

[编辑]
1932年,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在前线视察。

1930年2月至3月,第六十一师和第六十师在中原大战中助蒋介石击败冯玉祥阎锡山。同年7月,两师被合编为国民政府军十九路军,由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之后,十九路军参加了对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二、三次江西剿共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十九路军调防上海,陈铭枢任京沪戍卫司令。一二八事变前夕,何应钦得知十九路军将领欲在上海抵抗日本,曾下令十九路军换防离开以避免开战。1932年1月28日,日本派陆战队登陆上海。十九路军即奋起迎战抵抗,因而成为在全中国声名大噪的抗日军队。后来日本多番增援上海;蒋介石亦复出主持局面,并派出中央军编成第五军,由张治中指挥,到上海增援共同抗日。最后一二八事变以外交谈判解决,第十九路军从上海撤下,被调到福建剿共,蒋光鼐兼任福建省长[4]。当时,福建省内没有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多股杂牌部队割据称雄:以建瓯为中心的刘和鼎第五十六师,割据闽北地区;以邵武为中心的周志群独立旅,割据闽西北地区;以仙游为中心的陈国辉独立旅,割据闽东南地区;以漳州为中心的张贞部第四十九师,割据闽西南地区;以尤溪为中心的卢兴邦新编第二师,割据闽中地区;以福安为中心的陈齐瑄独立旅,割据闽东北地区。十九路军进入福建后,对福建省的大小军阀进行收编,以稳定局势[5]

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联络桂系、广东陈济棠等发动闽变,举行“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22日,中华共和国正式成立,李济深为政府主席,陈友仁为外交部长。十九路军改组为人民革命军。之后,蒋介石调八个师入闽镇压。[6]

裁撤

[编辑]

蒋介石决定对十九路军进行裁撤与惩罚.并由中央直接管辖。1933年12月15日,蒋介石下令十九路军全面裁撤,并于隔日去除十九路军番号。由于十九路军未取得其他势力支持,中华共和国也未获得国际上的承认,十九路军内部将领亦有反对意见。[7]最后十九路军被中央军全面击破,部分军官和士兵则向国民政府投降、部分军官和士兵则投奔中共。只有少量十九路军军官和士兵到广西投靠李宗仁重组,其余被收编之部队中级以上军官全被更换,十九路军番号亦被取消改为“五省剿匪军第七路军”。闽变最后以失败告终。[8]

战役

[编辑]

抗日

[编辑]
1932年十九路军在上海阻击日军。

1932年1月28日,日本派陆战队登陆上海,向闸北的第十九路军发起了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迎战抵抗,因而成为在全中国声名大噪的抗日军队。[9]

国民政府为集中兵力在江西剿共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急电第十九路军忍辱求全,令上海市长吴铁城接受日方要求。暂时下野的蒋介石委托国民党元老张静江说服蔡廷锴避免与日军冲突,并调宪兵第六团接替上海第十九路军防务。[10]

剿共

[编辑]

1930年10月,第十九路军由广东调往江西,参与第一次江西剿共战争。1931年4月第十九路军参与第二次江西剿共战争。1931年7月第十九路军参与第三次江西剿共战争陈铭枢任右路集团军总指挥,辖蔡廷锴第60师、戴戟第61师、韩德勤第52师、孙连仲第25师、高树勋第27师、上官云相第47师、郝梦龄第54师,负责就地清剿苏区。9月8日,十九路军在高兴墟击退红军主力。毛泽东说高兴墟战斗是其一生中的五大败仗之一。[12]

1932年6月,南京政府调派十九路军到福建“围剿”红军。7月,第六十师沈光汉部、第七十八师区寿年部配合原驻漳州的张贞部队向龙岩永定漳平等地推进。10月17日晚占据龙岩城,旋即进占永定县。1933年3月,第七十八师区寿年部队攻占连城,调集大军部署在四堡、朋口等地控制一线“围剿”红军。1933年7月28日,十九路军七十八师在朋口与彭德怀指挥的中国工农红军激战,被消灭1个旅和3个团,残军逃抵永安[13]

1933年秋,十九路军将“剿共、抗日、反蒋”的方针改变为“联共、反蒋、抗日”。蔡廷锴等将领在前线与中国共产党展开和谈。10月中旬,十九路军代表徐名鸿与红军全权代表潘汉年签订了《抗日反蒋初步协定》,取得停火。后来,闽西善后处代表又与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代表签署《闽西边界及交通条约》,开放“封锁”,“恢复商品贸易”。[13]

1933年闽变期间驻扎于福建的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

闽变

[编辑]

1933年11月20日,陈铭枢和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鼎、蔡廷锴、邓世增与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反蒋势力发动闽变,于12月4日在福州成立抗日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把福建省分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4个省。1934年1月13日,人民革命政府由福州迁址漳州。1934年1月22日,龙岩各界发起召开三万人的民众大会,庆贺人民革命政府成立。[14]

人民革命政府成立不久,蒋介石调集八个师的陆军入闽围攻十九路军,并以空军和海军配合攻击。十九路军迅速溃散,第一军军长沈光汉、第二军军长毛维寿与区寿年、张炎等将领联名通电投降南京国民政府,接受粤军改编。李济深、蔡廷锴等高级将领逃往香港,而蔡廷锴的秘书长徐名鸿以通共产党罪名被杀。[15]

纪念碑

[编辑]
南京市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内的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内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碑

南京

[编辑]

南京国民政府于1931年至1935年间,于南京灵谷寺旧址建立国殇墓园,定名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祭堂内第61至67块石碑上,刻有1932年淞沪抗战中阵亡的第十九路军将士名单;在公墓内建有“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现为南京市“抗日战争历史教育基地”的一部分。[16]

广州

[编辑]

由于十九路军的将士大多是广东人。为纪念在“一·二八”淞沪抗日战役中阵亡的将士,1933年华侨捐资在广州市建成一座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1990年更名为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园内建有凯旋门、先烈纪念碑、英烈题名碑、抗日亭、将士墓、战士墓、先烈纪念馆等七处烈士纪念建筑物。纪念建筑均用花岗石砌成,上面保存有民国时期李济深、林森、宋子文、胡汉民、陈铭枢、吴佩孚、蒋光鼐、蔡廷锴、戴戟等知名人士的题词。[17]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冯都.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的功与过.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2. ^ 2.0 2.1 2.2 邱国珍. 十九路军兴亡史. 台北: 文海出版社影印. 1969. 
  3. ^ 十九路军和二十九军. 抗日战争纪念网. 2016-08-23 [201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1). 
  4. ^ 彪炳青史的“一·二八”抗战——十九路军和第五军. 中国青年网:血铸中华. 共青团中央、中国社科院. [2009-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31). 
  5. ^ 十九路军去哪儿了——《福建事变》摘编(二). [2024-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3). 
  6. ^ 王顺生; 杨大纬. 福建事变: 1933年福建人民政府始末.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3. 
  7. ^ 吴明刚. 国内外对福建事变的反映. 福建党史月刊. 2005, (11). 
  8. ^ 上官小红. 民国时期华侨与侨乡政治——以福建事变为例. 福建社会科学院. 八桂侨刊. 2016-04-19 [201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3). 
  9. ^ 蔡廷锴; 蒋光鼐; 戴戟. 淞滬戰鬥詳報. 上海: 中华书局. 1933. 
  10. ^ 郭岱君. 第四章 一二八淞沪抗战. 重探抗戰史(一):從抗日大戰略的形成到武漢會戰(1931-1938).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15. ISBN 957084583X. 
  11. ^ 祝康明. 青天白日勋章. 台北: 知兵堂出版社. 2011-10. ISBN 9866412245. 
  12. ^ 王力闻. 毛泽东自认败走麦城的五次战役.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9-04-10 [201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13. ^ 13.0 13.1 陈锚.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龙岩的前前后后.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5). 
  14. ^ 唐美丽; 官本滔. 福建事变与第三党.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4). 
  15. ^ 茂清. 福建事变痛史. 文史精华. 2003, (8). 
  16. ^ 抗战文物保护与利用--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15-07-04 [2017-06-21]. [永久失效链接]
  17. ^ 陵园概况. 广州市十九路军陵园网站. [201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