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孙亚夫 (1909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孙亚夫
出生1909年
 大清江苏省六合县
逝世1979年
 中华民国台北市
墓地 中华民国新北市树林区净律寺佛教公墓
国籍 中华民国
活跃时期20世纪
政党中国民主社会党 中国民主社会党
父母贺太夫人
家族孙为新(姐妹)

孙亚夫(1909年—1979年),谱名孙为俊,因仰慕汉代周亚夫之风范,以亚夫为其字号,男,江苏六合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抗战期间任职赈务委员会赈灾工作,民国卅六年(1947年) 任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为制宪国代。并任国策顾问。民国卅八年(1948年)来台后,担任民社党副主席、主席团主席;民国六十年(1971年 左右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生平

[编辑]

孙亚夫生于江苏省六合县,父孙佩绅,母孙贺增高。清末民初六合县以“孙”“徐”两大家最为显著,常结秦晋之好;而“贺”家则为六合县当地三百年世家,为“进士第”。其本人十一岁左右即率当地同龄学童至南京投考中学就读,十九岁毕业于设在上海的国立政治大学,创办人为张君劢。嗣后续作深造,任教南京体专学院。

因从事新闻工作,结识许世英先生(赈务委员会委员长),之后进入赈委会工作,升任两处处长,任赈恤处处长到抗战结束。同一时期,加入张君劢创建之“中国民主社会党”,为核心党员并担任秘书长一职。卅一岁兼任重庆大学讲座。

抗战结束,曾任蒙藏委员会委员,及铁路局局长特任秘书。民国卅五年(1946年) 随侍张君劢草拟宪法初稿;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江苏省六合县代表,为制宪国代。并聘为国策顾问。 民国卅八年,来台定居台北泉州街及新店,担任民社党副主席,代主席,并兼任大学教授。民国六十年左右,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国六十四年(1975年) 为蒋公逝世治丧委员;民国六十八年 (1979年) 夏天病逝台北,覆国旗党旗,享年七十。

轶事

[编辑]
  • 母亲贺太夫人叙述:孙亚夫刚出生时,不哭,抱着小拳头放在嘴里,有“赤(吃)手空拳”之意。象征他日后年少外出读书工作,凭一己之力开创前途。
  • 胞妹孙为新女士叙述:孙亚夫幼年即十分节制谦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懂得友爱手足。好吃的东西都是让妹妹先吃,例如咸鸭蛋多吃蛋白,美味的蛋黄省给妹妹吃。十多岁时,家里有变故,求学过程艰辛;成年后,在外工作,景况渐入佳境,对于当年恶待他的亲友,不作报复,反而有求必应。他表示,当年欺负他的人反过来求教他,即是自己的成功。 
  • 挚友刘家文先生叙述:孙亚夫任职赈委会期间,常须押粮至灾区救援,有次在河上遇盗匪拦截,孙亚夫支身探出船舱外,举白帕示意,与盗匪沟通,晓以大义,得以一路通行无阻。

任赈委会赈恤处长时,只要有朋友或朋友的友人有国难时的困难,只要跟他说明,都一口答应,绝不摆架子或推拖。

  • 有关赈务委员会之轶事:抗战时期,委员长原是许世英先生,对下属和善,深得人心。后来委员长换为朱子桥将军,赈委会的同仁很担心,深怕长官由亲娘换成晚娘。但朱将军很关心部属。他得知孙亚夫的母亲,独立抚养孩子,十分佩服,特地制作四川名菜“坛子肉”送来,表示敬意。这位朱将军,是有名的热心社会慈善事业的大慈善家。(孙亚夫生平事略与生平小故事,除参考文献外,由孙亚夫母亲与胞妹叙述,由其外甥吴蕴阳记载)}}

参考文献

[编辑]
  • 中华百科全书
  • 第一届国民大会逝世代表传略
  • 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