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尤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姓氏
百家姓》第19位
2:
3:
4:

郡望  吴兴郡

尤姓南中国姓氏,始自10世纪,在百家姓中排第19,台湾第八十五大姓,在大陆当代姓氏中排第124位,约占大陆汉族人口的万分之六,多生活在南中国一带。

来源

[编辑]

按照目前大部分尤氏观点:尤姓原姓。五代之初,梁帝朱温于公元909年册封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闽王,因审、沈二字同音,福建境内一部分沈姓族人为了避讳,将自己的姓改为“尤”。宋代李纲于《梁奚谷漫录》指:“系出沈姓,五代王审知据闽,闽人沈姓者,避沈音,去水改尤氏”。根据泉州尤氏观点,首先避讳改姓之人名为沈思礼,原名沈诚,生于河南光州,唐末天下大乱,其幼年与亲族随王绪、王潮的民变军队南下进入福建,后为王审知女婿。公元924年护送王审知入京进万寿节,后唐庄宗李存勖封其为唐驸马都尉,他为尊崇其岳父威望,避讳闽王名字“审”“沈”谐音,把沈姓去掉三点水,改为“尢”姓(即尤的繁写),成为尤姓的得姓始祖。今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镇南厅有尤(沈)思礼与夫人王郡主的陵墓,俗称“驸马墓”。但据史料查证王审知自公元885年随军入闽至公元925年离世,终身未返战乱多事之中原。1981年出土的王审知墓志铭记载了他的四名女婿,其中亦无尤思礼。尤思礼为王审知女婿因讳改姓一说始现于距五代六百年之后的明代尤氏族谱,之后流传甚广,目前大部分尤氏皆奉尤思礼为得姓始祖。

根据避讳改姓这一说法,尤姓的祖源与沈姓相同。《姓纂》指,沈姓为黄帝的后裔,源自周文王的第十子晡季,因为食采于沈国而得姓。当时的沈国大致位于河南省汝南县东南至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一带地方。

除避讳改姓一说外,尚有史料记载尤姓自古即有:据《后汉书·卷七十七》和《傅山全书·六卷》等所载,东汉时有尤来,汉人外孙之鄯善王尤还,龟兹王尤利多,其中尤利多叛汉后被班超废黜并遣送洛阳。又据西晋史学家陈寿所作《三国志》卷六十贺齐传:(建安)二十一年,鄱阳民尤突受曹公印绶,化民为贼,陵阳、始安、泾县皆与突相应。齐与陆逊讨破突,斩首数千,余党震服,丹杨三县皆降,料得精兵八千人。拜安东将军。 《三国志》卷五八陆逊传: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上述这些尤氏均为五代前见诸史册之人物,其中《三国志》记载的尤突最为重要,鄱阳秦时设县东汉置郡,开化较早久为汉人农桑之地,不似江南内陆山区尚有越人居住,所以陈寿书其为鄱阳民尤突,而未书为鄱阳越人尤突,但其后无世系可考。

另外以贵州为主的少部分尤氏及其分支犹氏认为:尤姓并非起源福建。在公元909年王审知据闽称王、福建沈姓去水改尤的三十五年之前,即公元874年,山西寿阳尤氏崇仁、崇义、崇礼兄弟,三人皆任唐朝都总管之职,奉唐僖宗之诏督师征讨南诏国占领的播州(今渝南黔北之地),克复之后敕封尤崇义为世袭播州宣慰使司职,镇守黔中翁水,至今陵墓仍在,县志与族谱可考其事迹,贵州尤氏亦多奉尤崇义为祖。

另有少部分尤姓人则是仇姓人士所改,许多仇姓人士认为“仇”字有施暴之意,不祥,因而改为尤姓。一说春秋时期“仇”、“尤”,皆“怨”也,音义相通,都是怨忿之义,因此亦有称尤氏者,读音作qíu(ㄑㄧㄡˊ),今读作yóu(ㄧㄡˊ)亦可。

除了汉族的尤姓外,亦有少数民族取本族老姓之首个音节汉化为尤姓,如蒙古族之猷佳氏,满族之猷格理氏和佑祜鲁氏,赫哲族之尤可勒氏,台湾原住民等民族亦有尤姓。

分布

[编辑]

北宋时,尤姓寥若晨星,直至宋真宗天禧年期(1017年—1022年),其后辈人才开始光芒四射,《常州府志》记载,宋真宗时,泉州晋江尤叔保举家迁往浙江常州府无锡,子大公,孙尤辉,曾孙尤著,玄孙尤袤、尤梁,尤袤子尤概,孙尤焴、尤耀,曾孙尤冰寮均名载史册。

到了宋元之战时,蒙古铁骑南侵,赵宋丧师失地,节节败退。尤姓族人大举迁移至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北方落入外族统治后,政治相对稳定,部分尤姓人亦举家北上。其中,战乱时,大批难民涌入相对稳定的山西,致使山西成为人口稠密旳地区,初政府为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50年间八次大规模迁移山西移民到不同地区,当中就包括尤姓,被分迁于北京江苏安徽湖南等地。

目前尤姓人以福建潮州江苏两地最多,而福建、潮州亦因邻近海岸,近百年其族人进一步迁徙至海外,并见于台湾越南等地。在越南胡志明市南部的美湫市(Mỹ Tho,又称美拖)一带,就有一批尤姓族人群居,来自潮州饶平。尤姓在越南语汉越辞的正规拼法为Vuu。而在菲律宾创立超拼音编码系统的尤扶西,则来自福建泉州晋江,反映其族人近代的迁徙路线。

注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