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御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御史中国历史的一种官名,原为史官、与负责文书官职,后其职责改以监察为主,其首领曰“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后代的刺史(刺御史)、巡按巡按御史)等都来自御史。御史之职能类似于现代中华民国监察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其主要任务为防范官员侵害人民权益、或者是成为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并确保政府施政清明廉洁。

沿革

[编辑]

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书记秘书官。

君主御史,见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执法在傍,御史在后。”大夫置御史,见《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侍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邑宰置御史,见《战国策·韩策三》:“安邑之御史死章”。

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汉朝御史统归御史台领导,按职掌分为侍御史治书侍御史

三国时,曹魏殿中省殿中侍御史,掌记录朝廷事务,纠弹百官朝仪。

西晋御史名目很多,开后代专设职务御史的先河,有督运御史符节御史检校御史等。

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与殿中、治书两侍御史并立。

两朝设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隶属都察院,分派各道巡视政务。都察院派遣监察御史出巡地方时,明称巡按,清称巡按御史。明清两朝有巡城御史、巡漕御史、巡农御史、巡关御史、巡茶御史、巡盐御史、巡江御史、巡田御史、巡仓御史等监察御史,该官职品等为正七品,位次于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

1931年,国民政府设立监察院,大致取代封建朝代都察院的功能。

功能

[编辑]

始因于古代时常为集权制度。如知县集全县众多职权于一身。故而须有监督之员吏,以正视听。

不少学者如钱穆孙中山认为御史制度是中国古代运作良好的监察机关,但近代学人何炳棣却认为,御史的功能无疑是被夸大了,御史制度大部分的只是沦落成文人官员之间彼此攻讦的工具。《三垣笔记》卷中说:“杨给谏枝起与吴铨曹昌时,儿女戚也。昌时纳仁和令吴培昌多金,以雁行呼,谋引至黄门。而枝起怒其贿不及己,遂唆宁侍御承勋纠之,即枝起所草疏也。昌时闻而大恨。知陈中书龙正与枝起交故,亦百计相倾,以闱事牵致龙正坐谪。时枝起与廖给谏国遴、曹侍御溶等,皆以考选一事干周辅延儒不遂,怒欲反戈延儒,事寻泄。此孙侍御凤毛纠疏所自来也。闻泄国遴等谋于延儒者,乃马给谏嘉植;而泄枝起言于昌时者,乃侍御殿臣。一时贪横变诈气习,殊可想见。”

李鸿章曾对孙纲叹曰:“言官制度,最足坏事,故前明之亡,即亡于言官。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实得失、国家利害,但随便寻个题目,信口开河,畅发一篇议论,借此以出露头角,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1]

然而吕思勉却认为:“行政官宜用资格较深的人,监察官宜用资格较浅的人。因为行政有时候要有相当的手腕,而且也要有相当技术,这是要有经验然后才能够有的,所以要用资格深的人。至于监察官,则重在破除情面。要锋锐,不要稳重。要有些初出茅庐的呆气,不要阅历深而世故熟。要他抱有高远的理想,看得世事不入眼,不要他看惯了以为无足为怪。要他到处没有认得的人,可以一意孤行,不要交际多了,处处觉得为难。”[2]

明代第一清官海瑞就常被御史弹劾,嘉靖四十年(1561年)巡盐御史袁淳弹劾海瑞“倨傲弗恭,不安分守”,海瑞升任浙江省嘉兴府通判,反而平调江西省兴国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年)吏科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刁民,鱼肉乡绅,沽名乱政”,并罢其官,闲居家乡十余年;万历十四年(1586年)四月,御史房寰弹劾海瑞:“谓其莅官无一善状,唯务诈诞以夸人,一言一动无不为士论所嗤笑。妄引剥皮实草之刑,启皇上好杀之心。”因其海瑞不喜于巴结奉承。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李鸿章传》175页
  2. ^ 《三国史话》吕思勉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