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丹麦族
丹麦少数民族是德国境内的丹麦少数民族。
丹麦少数民族是一群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土生土长的居民,他们住在石勒苏益格地区的南部,语言是丹麦语,约有八千到五万人。
状况
[编辑]1997年,丹麦少数民族由德国于欧盟议会中提出并通过成为正式德国少数民族,享有国家少数民族保护,如同弗里斯兰人、索布人与吉普赛人,而在1955年的波昂哥本哈根声明中,德国政府有义务保护丹麦少数民族,丹麦政府也对于德国少数民族做出相似的保证;进入德国议会的百分之五门槛并不适用于他们。德国政府保证补助丹麦语学校、宗教保护、文化和与丹麦的关系。
面积范围
[编辑]自1965年起,所有丹麦少数民族关于联邦内政的问题,由联邦内政部长召开协商会议来商议相关问题;此会成员:内政部长、一位内政部国务秘书、德国众议院每议会党团派两名成员与三名丹麦少数民族成员──两位南石勒苏益格选举连盟成员(SSV)和一位南石勒苏益格团体(SSF)的成员。
1900年德意志帝国所作的人口统计结果:在什列斯威行政区(为今日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与之前的丹麦属地Sønderjylland)约有十四万人为丹麦籍,其中约有两万人于今日的石勒苏益格区,因此从前弗伦斯堡的城市地方区域成为丹麦的中心。1920年关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国家归属的表决结果:于第二表决区时,将前福联斯堡归为丹麦所有。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的社会资料,其中于1920-1945年间丹麦少数民族的发展情况:1920年后约一万人,到1930年为七千人,而1945年时仅为三千至六千人;按1945年Sydslevissk-Forening有关丹麦少数民族的资料:1946年时,仍仅有一万两千人,但于一年中人口暴增至六万八千人(1947),直到1949年联邦统计数字为七万五千人,随后每年人口约减少百分之十,1958年成员人数为三万三千人,到1970年代中期皆以每年约减少百分之三到四,直到2005年人口才开始成长三个百分点为一万四千人。
历史
[编辑]南石勒苏益格的丹麦少数民族(即如同北石勒苏益格的德国少数民族)以1920年全民公投的方式,透过石勒苏益格的分裂而形成;关于多数特性,如表决与地区等,介于德国的与丹麦的石勒苏益格人间并无重大的差异,而语言方面亦未有民族的特殊标记,在法律上,德籍或丹麦籍为自由选择,而这与族群及家庭的背景文化相关。
于中古世纪的民族迁徙后,丹麦人居住于现在的石勒苏益格地区,最主要是在北方,而当时主要居住于西海岸及其他岛屿上为弗里斯兰人,介于施莱河(德文:Schlei)与艾德河(德文:Eider)南石勒苏益格鲜少人移居至此;前中古世纪(约11到13世纪)居住在艾德河北部地区的撒克逊人移居到南石勒苏益格,目的是保卫丹麦边境。
1864年至1920年整个石勒苏益格地区皆为普鲁士帝国所有,1920年由于德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经由公民投票,北部地区为丹麦所有,此即为今日的德丹边界;因为这样的划分使两国在边境处都居住着少数民族,而双方的少数民族都宁愿归邻国所管,现在他们需尽力维护自己的语言与文化。
少数民族的发展
[编辑]1920-1945年:1920年以全民公投的方式,透过石勒苏益格的分裂出现了丹麦少数民族,石勒苏益格的分裂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德语及丹麦语的语言分界,使丹麦分配到较广的区域,因此,在国界两边留有多数的国家少数民族,新国界的南部有12,800人于公投中投给丹麦,然而,少数民族的人口随即缩减至七千人。
1945-195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一年,丹麦少数民族的以粗糙的方式登记,于第二年已有十万人证明自己为少数民族。于1945年,有九间丹麦学校与不到五百名的学生,三年后(1948年),已有六十间学校与14,500名学生,1947年的第一次地方议会选举,丹麦的候选人得到99,500票,1948年年初丹麦文化团体,也就是南石勒苏益格团体(德文:Südschleswigsche Verein),它在此时拥有最多会员- 七万八千名。
1990年之后:少数民族的正确定义为普遍的问题,以下的数字将说明一切:2000年统计全欧洲有307个国家少数民族,一亿三百万人,于2002年为337个少数民族与一亿五百万人,然而,于同一年间,按不同的标准但同样的统计方式却算出356个少数民族与八千四百万至八千七百万人。
目前情况
[编辑]居住在南石勒苏益格地区的丹麦人组成今日的南石勒苏益格团体(德文:Südschleswigschen Verein),这地区亦有丹麦学校、图书馆与教堂,丹麦少数民族与一些住在西海岸的少数弗里斯兰人一同工作。除了丹麦少数民族之外,大约有六千名丹麦公民住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这群人就是所谓的帝国丹麦人(德文:Reichsdänen):他们不属于石勒苏益格地区的丹麦族群,而是与其它欧盟公民有同等地位。
政治情况
[编辑]在联邦的层级中,南什列斯威选民联盟成员(德文缩写:SSV)为著名的丹麦少数民族的参政代表,按照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邦地方议会的选举法规定: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邦中丹麦少数民族的每个政党,于地方议会选举中接不受百分之五门槛的限制;直到八零年代末南石勒苏益格选举连盟在石勒苏益格地区的第一票得票数(德国选举方法为两票制)约有两万至两万五千票,自西元两千年的采用第二票,使南石勒苏益格选举连盟在荷尔斯泰因得票不少,由当地居民所得的两万五千票倍增至今日的五万票,而这些居住在此的居民并非土生土长的丹麦人或弗里斯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