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散文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散文诗(英语:prose poetryprose verse,法语:poème en prose)是不分行的诗体,形式上有如散文,却着重的美感,起源于法国,流行于19世纪后期及20世纪初期。散文诗也传入中国,称为分段诗

散文诗鼻祖法国诗人波特莱尔

起源

[编辑]

散文诗起源于17世纪,当时英国作家杰里米·泰勒英语Jeremy Taylor布朗,法国诗人费奈隆等,都尝试写一些诗意的散文。19世纪时,法国大诗人波德莱尔写了不少散文诗,并正式使用“散文诗”(poème en prose)这个名称,可说是散文诗的鼻祖。[1]

形式

[编辑]

特点

[编辑]

散文诗介乎诗与散文之间,与一般诗体不同,分段而不分行,形式上是散文,但有诗的美感,并诉诸读者的想像。[2]西方文学史上,散文诗与自由诗无韵诗的关系十分密切。[3]以下引用20世纪美国作家洛根·史密斯英语Logan Smith的散文诗为例子:[4]

  一个黑暗的晚上,迎着风和雨,我赶回家去,突然间一阵比别的都厉害的旋风,把我吹回到一棵树的荫蔽下去。可是过了一会那西边的天就豁然开朗了;那些星星的闪光从一片片散开的云彩背后洒下来。
  我惊异于它们的光亮,看它们怎样使黑夜充满了光明。于是一路上它们就成了我的伴侣;那大熊星随着我走,一会儿给树叶遮没了,露出一点微光,一会儿又胜利地出现了,像是“西天之王”。披着雨衣,穿着雨鞋在路上走着,我的思想也在星海里遨游了。我也是星的世界里一个王子;在我里面,也有东西在燃烧,在发光。

局限

[编辑]

散文诗有时会令读者无所适从。艾略特曾分析散文诗没落的原因,他认为散文是区别分明的,两者节奏并不相同,把散文诗当散文读,会“令人厌倦”;把散文诗当韵文读,则又“令人烦闷”。混淆散文和诗,“艺术家就失败了”。[5]

散文诗是诗与散文的过渡,就像日与夜之间短促的黄昏,难以成为文学的主流。散文诗也很难写得好,作者必先是个优秀的诗人或散文家,方偶一为之。至于初学者,是极难掌握散文诗的。[6]

发展

[编辑]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

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前期,散文诗盛行于西方文坛,并于20世纪前期传入中国,也一度相当流行。

西欧

[编辑]

波德莱尔以后,法国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散文诗,[7]到18世纪90年代前后大为盛行,大诗人兰波于1886年出版诗集《启示》,收入许多散文诗。受兰波影响,魏尔伦也写了许多散文诗,引来许多人模仿,其中皮埃尔·路易斯马拉美是较佳的两位。1897年马拉美出版《离题法语Divagations》,除了散文和诗论外,也收录了散文诗。[8]

由述上述法国大诗人的提倡,法国出现许多写散文诗的能手,英国也有名家仿效,当中王尔德可说是把散文诗引进到英国的功臣。20世纪德国大诗人里尔克也是个中好手。[9]

美国、俄国、印度

[编辑]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

散文诗的风气随即吹到美国,斯图尔特·米瑞尔英语Stuart Merrill编译《散文粉笔画》,1890年在纽约出版,书前有文评家赫威尔士英语William Dean Howells的序,介绍散文诗这种新兴的文体。书中作品大多译自法文,包括上述诸多名家,也包括一些次要诗人,带有浓厚的90年代颓废派色彩,以及象征主义的气氛。散文诗的风气同时吹入其他国家,如俄国的屠格涅夫、印度的泰戈尔,都曾热衷于散文诗的写作。[9]

在西方的衰微

[编辑]

西方散文诗兴起虽快,消失也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便告式微。一战打破了欧洲文人间的颓废精神,与崇尚象征的风气,新的文艺思想纷纷涌现,散文诗的发展遂一蹶不振。其后虽有美国的洛根·史密斯英语Logan Smith、英国的阿丁顿英语Richard Aldington及法国的佛特法语Paul Fort撰写散文诗,但只是回光反照的努力,不能挽回西方散文诗的没落消失。[10]

中国

[编辑]

译介

[编辑]

散文诗在新文学运动期间传入中国,那时西方的散文诗已是强弩之末。刘半农首先译介散文诗,翻译了泰戈尔的许多无韵诗,十分接近当时的散文诗。泰戈尔在当时中国大受欢迎,连带散文诗这种诗体也受到广泛注意。在20-30年代,屠格涅夫王尔德波德莱尔的散文诗也陆续翻译为中文。[11]

创作

[编辑]

中国的旧诗原本就是不分行的,早期新诗也有不分行的写法,与散文诗暗合。在20年代,散文诗颇为流行,沈尹默刘半农朱自清鲁迅等都撰有散文诗,[12]朱自清《匆匆》一类的散文诗,结构松散,和散文分别不大,有时连好散文也谈不上。[13]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则大受好评,被誉为鲁迅“最伟大的艺术品”。[14]

中国的散文诗只有短暂的生命,1931年徐志摩过世后,散文诗便渐渐消失。到1950年代,散文诗一度在台湾复苏,纪弦首先写作散文诗,之后痖弦商禽等诗人也写过不少散文诗,当中不乏佳作。[15]

命名争论

[编辑]

“散文诗”一名受到质疑。纪弦指出,新诗一律都是用散文的句子,散文诗“这个名称太灰色了”,应该取消。罗青则主张,中国的“散文诗”和西方的"prose poetry"有显著分别,应改称“分段诗”。[16]

注释

[编辑]
  1. ^ 罗青:《从徐志摩到余光中》,页41-42;林以亮:〈论散文诗〉,页37。
  2. ^ 林以亮:〈论散文诗〉,页38、45。
  3. ^ 罗青:《从徐志摩到余光中》,页44。
  4. ^ 宋淇翻译,林以亮:〈论散文诗〉,页37。
  5. ^ 罗青:《从徐志摩到余光中》,页43,引艾略特〈散文的疆界〉一文。
  6. ^ 林以亮:〈论散文诗〉,页44-45。
  7. ^ 林以亮:〈论散文诗〉,页37。
  8. ^ 罗青:《从徐志摩到余光中》,页41-42。
  9. ^ 9.0 9.1 罗青:《从徐志摩到余光中》,页42。
  10. ^ 罗青:《从徐志摩到余光中》,页42-43。
  11. ^ 罗青:《从徐志摩到余光中》,页40-41。
  12. ^ 罗青:《从徐志摩到余光中》,页38-39。
  13. ^ 罗青:《从徐志摩到余光中》,页52。
  14. ^ 李天明:《难以直说的苦衷》,页4。
  15. ^ 罗青:《从徐志摩到余光中》,页44-45。
  16. ^ 罗青:《从徐志摩到余光中》,页46、53。

参考书目

[编辑]
  • 罗青:《从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
  • 林以亮:《林以亮诗话》(台北:洪范书店,1976),〈论散文诗〉,页32-45。
  • 李天明:《难以直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 陈巍仁:《台湾现代散文诗新论》(台北:万卷楼,2001)
  • 小川利康:〈周氏兄弟的散文诗——以波特来尔的影响为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