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梅关古道

坐标25°20′01″N 114°20′23″E / 25.33361°N 114.33972°E / 25.33361; 114.3397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5°20′01″N 114°20′23″E / 25.33361°N 114.33972°E / 25.33361; 114.33972

梅关和古驿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江西省大余县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6-610
认定时间2006年5月25日
南粤雄关与古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广东省南雄市
分类古建筑
时代唐至明
编号7-1270
认定时间2013年3月5日
梅关关楼北面门额刻“南粤雄关”,北侧石碑上刻“梅岭”

梅关古道古称大庾岭路,位于中国江西省大余县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的梅岭上,是唐朝名相张九龄于716年所开凿。现存梅关关楼和古驿道约8公里,2006年梅关关楼和江西境内的古驿道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梅关关楼和广东境内的古驿道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代秦始皇秦始皇为方便军队调遣,于梅岭设关,称“横埔关”。唐开元年间,始建“梅岭古道”,而后又于广州设立市舶司,其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力渐获重视。由于南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与中原地区来源不同。岭南曾经被中原讥为"蛮荒之地",岭南人民则被称作"化外之民"。直至梅关古道的开凿,令穿越南岭不再被视为畏途。梅关古道成为南北交通的主要干道,沟通中原与岭南的要冲,使南北交通往来更加便利,大批的岭南物资也由此配合河运运输至江淮各地及首都长安。随着广州市舶司的出现,岭南更开始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加速了中原的经济重心南移。

地理概况

[编辑]

梅关古道横跨五岭之一大庾岭,又称梅岭,因唐代张九龄在此开凿通往中原的通道时,在道旁种植大量的梅树而得名,位在韶州,今日划分在南雄市,是广东湖南江西之交界,南接韶州(今韶关市),北邻虔州(今赣州市)、郴州(今郴州市)。五岭又称南岭山脉,在北纬25-26度间,大体沿东西方向,隔开长江流域与岭南地区,平均海拔3000英尺,有些山峰高达6000英尺。作为山岭,不算很高大,对商业贸易而言,只是一种障碍,谈不上屏障。[1]梅关古道连接了岭南水道自北江韶州)、浈江雄州)到岭北水道赣江九江)、京杭大运河的空白,为水路漕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以往以陆路为主,沿骑田岭折岭古道)北向的旧路。

历史

[编辑]

秦汉时期

[编辑]

约前218年,秦始皇派遣屠睢率领50万秦军分五路进攻岭南和闽越地区的百越族。讨伐分三大路线:1.咸阳广西→岭南;2.咸阳→横埔关→岭南;3.咸阳→灵渠→岭南[2]。当时的岭南和闽越地区还处于原始的部落酋长割据状态,四支最强的百越族支系为南越西瓯骆越闽越[3][4]前214年,岭南地区完全纳入了秦朝的版图,秦朝在岭南地区设立了南海桂林三郡[5],并在五岭上设立了五关并派遣五十万军民与越人同居岭南,主要是为了防备南越的反抗并巩固边疆[6]。其中塞上、台岭(大庾岭古名)上的关卡,称“横埔关”。至此,梅岭上首次出现了古道,其主要用途在当时是为了军队进军方便而建。在汉代汉武帝年间,相传因派遣庾姓将军率军民驻地开发筑城,防范外族侵犯,因而改“秦岭”为“大庾岭”,亦可称为“庾岭”。

唐代

[编辑]

梅关是唐代丞相张九龄下令开凿的,他家乡韶州,在梅关西南约90里。716年,他向唐玄宗上谏,开凿连接长江流域和岭南的梅关,那里本来只有一条崎岖险峻的山间小径。张九龄在途中不太陡峭倾斜的一段,挖去约20码的岩石,以建造一个约3码宽的关隘,并在关隘两边用小石铺设道路,连接了江西的赣江和岭南的北江[7]当时那里荆棘丛生,山石成堆,工程非常艰巨。建成后的大庾岭新路宽五米,长约八公里,最高处劈山达三十米,路面以青石及鹅卵石铺设而成,并在道路两旁种植梅树。梅关古道的开辟,重塑了岭南的商路,北江开始日益繁忙,而以前通过广西的道路则逐渐废弃。张九龄说,自此“海外之国,日以通商。”[7]

宋元时期

[编辑]

唐末五代十国时因战乱而使古道一度荒废,直至宋代方又恢复。宋嘉佑八年,梅岭古道进行重修及扩建,并在岭上建立关楼。[2]苏东坡曾经过梅关,见岩石上有许多途人的题诗,感慨山路的险峻。[8]唐宋时,移居岭南的汉人,大部分通过梅关或灵渠,定居在广东北部和广西。[9]南雄是汉人在岭南的第一个定居点,是陆路运输必经之处,商人与行人多在南雄梅关古道上,一条夹道而建的村落珠矶巷中的店铺房屋休息。靖康之难后,许多汉人南迁,使南雄人口大增,一些北方的富家大族就住在珠玑巷。1273-1274年间,蒙元忽必烈南侵,珠玑巷居民在元军到达前,逃走一空,南逃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后来明清时期,新会县珠三角地区许多著名的宗族,都将自己的起源上溯到南雄珠矶巷。[10]

明清至今

[编辑]

晚明时,平均每年有2.5-5万公斤白银,从广州穿过梅关而换取景德镇瓷器。以1567年为例,梅关关卡按货值1/30收税,得4.3万两,则货物总值为130万两或4万公斤白银。(124)关楼北面门额的“南粤雄关”和南面门额的“岭南第一关”为明万历年间南雄知府蒋杰所书。关楼北侧石碑上刻“梅岭”两字,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府张凤翔所书。[11]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是第一批从北京南下并经过梅岭关的西方人,感慨高峰的险峻:“平原上的一些零星小山,同这个高山比起来,好像只是一些干草堆。刚刚路过的南安县,好像是一堆瓦块,航行的河道好像一条发亮的线。”[12]随着清朝中叶鸦片战争以后的五口通商,令经大庾岭到广州的进出口物资大为缩减。[13]及至1936年4月28日,粤汉铁路株韶段建成,从此出岭南只需沿韶关株洲乘400多公里铁路。道路陡峭,主要由挑夫和马匹所通行的梅关古道终究遭到抛弃。现今 323国道G6011 南韶高速均从此关口西侧和东侧以隧道穿越经过,为交通要道。

参考资料

[编辑]
  1. ^ Robert Marks(马立博)著,王玉茹等译:《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页22-23。
  2. ^ 2.0 2.1 《南雄县志》,南雄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6)
  3. ^ 张荣芳、黄淼章:《南越国史》,第2版,第26~31页。
  4. ^ 麦英豪,王文建:《岭南之光:南越王墓考古大发现》,第3页。
  5. ^ 张荣芳、黄淼章:《南越国史》,第2版,第41~43页。
  6. ^ 《明‧. 南雄府志点注本》谭大初著,魏家琼点注,2000
  7. ^ 7.0 7.1 Marks《虎、米、丝、泥》,页21。
  8. ^ Marks《虎、米、丝、泥》,页19。
  9. ^ Marks《虎、米、丝、泥》,页71。
  10. ^ Marks《虎、米、丝、泥》,页76-77。
  11. ^ 梅关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1-24.
  12. ^ Marks《虎、米、丝、泥》,页19-20。
  13. ^ 《清史稿》,志一百二十四,交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