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亮节
杨亮节(1243年—1324年),南宋度宗朝的国舅,为古琴家杨缵之子,杨淑妃之兄、宋端宗赵昰之舅。1276年(南宋瀛国公德祐2年)南宋将亡,护幼主南迁,藏匿山中七日。至温州,遣使召陈宜中于清澳,复召张世杰于定海。拥益王昰即帝位于福州,改元景炎,封福建处置使。宋亡后,隐居闽南海岛浯洲(今金门县)。
生平事迹
[编辑]1243年(南宋理宗淳祐3年)1岁,春正月癸卯26日寅时,杨亮节生。
1267年(度宗咸淳3年)25岁,钱塘南山开化寺重建落成,主僧妙行转介带御器械杨亮节,求高斯得为记。
1276年(瀛国公德祐2年)34岁,春正月己卯13日,以杨亮节为福州观察使,提举吉王府行事。癸未17日,元兵迫临安,升封吉王昰为益王,以杨亮节提举益王府事务。甲申18日,元兵至皋亭山,宋遣监察御史杨应奎上传国玺降。是夜,杨亮节、杨镇等拥广、益二王出嘉会门,由钱塘江遁去,奔婺州。戊子22日,杨亮节等拥二王至婺州。
2月辛丑初5日,元丞相伯颜入临安。遣范文虎将兵趣婺州,召杨镇以王还,杨镇得报即去,曰:“我将就死于彼,以缓追兵。”杨亮节等负二王徒步,匿山中七日。杨亮节等至温州,闻陈宜中在清澳,遣使召之,复召张世杰于定海。
5月乙未初1日,益王昰即帝位于福州,改元景炎,册母杨淑妃为皇太妃、同听政,以舅杨亮节为福建处置使。
1277年(端宗景炎2年)35岁,6月,张世杰回潮州,以图兴复。秋7月乙巳18日,张世杰自将淮兵讨蒲寿庚。壬子25日,围泉州。推测张世杰回潮州,进围泉州之时,杨亮节以福建处置使,同至泉州公办。
11月戊申22日,唆都援泉州,张世杰解围还浅湾。推测张世杰师还浅湾,杨亮节以公事在山,竟不及从。后率三子到厦门觅航,元兵攻漳,遂逃至浯岛,藏身马山后屿。继闻元兵去攻潮、惠,杨亮节再携子追寻至漳州谾口。时幼子世隆途劳染病,日久未瘥,遂寄养漳浦佛潭。复同长次二子到厦门寻舟。惟以陆路道阻,海船难得,竟不能行。
1279年(帝昺祥兴2年)37岁,2月癸未初6日,崖山兵溃。杨亮节进退不得,乃觅浯岛海滨,更名允臧,隐官澳达山宝珠石下居焉。
1324年(元泰定帝泰定元年)82岁,2月己巳13日辰时,杨亮节卒,享寿82。[1]
后人
[编辑]杨亮节,娶林氏。生三子:长子名失传,字世昌,号佛细;次子名失传,字世耀,号佛成;三子名盛,字世隆,号佛潭。
1277年(南宋景炎2年)11月,杨亮节率三子南寻宋主,以第三子杨世隆途劳染病弗能行,寄养于漳州漳浦佛潭村(今福建省漳浦县佛昙镇)。1279年(南宋祥兴2年)2月宋亡,杨亮节与长子杨世昌、次子杨世耀逃隐闽南海岛浯洲(今福建省金门县)官澳。及其将逝,犹嘱子孙,卒后墓向南宋都城杭州,以示耻为元臣。卒与长次二子合葬官澳后仓,坐未向丑兼坤艮,即墓向南宋都城杭州。杨世隆后迁居芙蓉山之麓。卒后,葬大髻山后福兴埔宝珠石山。
金门杨氏,除极少数近代移入者外,皆宋末护主南迁之杨亮节与其长次二子之后代,也是分衍岛上官澳、湖美、湖下、榜林诸村之大姓。佛潭杨氏,则是杨亮节第三子之后代。自金门而澎湖、台中、新加坡、印尼,自佛潭而宜兰、万隆,已繁衍成极大之宗族。[2]
金门官澳杨氏祖庙,名曰达山堂,大厅悬挂“处置使”匾额,大门对联:“翊主南迁矢志冒危惟报宋,思君北向甘心就隐不臣元。”[3]
杨侯王庙
[编辑]目前香港九龙城、元朗、东涌、大澳及大围等地,皆有所谓侯王庙,据称所祀者即杨亮节[4]。
不过对于香港侯王庙所奉祀者是否为杨亮节亦有争议。1917年(民国6年),清末东莞探花陈伯陶为香港九龙杨侯王庙撰“侯王古庙圣史碑记”,谓:“相传神杨姓,佚其名,南宋末忠臣,始封侯,晋封王,故称为侯王。余曰此殆杨亮节也。”穿凿附会该庙所祀之神为杨亮节,陈氏实为始作俑者。殆者,大概也。陈伯陶自己亦不肯定。香港九龙杨侯王庙,据云侯王诞辰在农历6月16日。而杨亮节生于1243年(南宋淳祐3年)正月26日,仅此一点,足证该说之荒诞。况杨亮节终官福建处置使,系1276年(南宋景炎元年)5月在福州所授,金门官澳杨氏祖庙亦高挂“处置使”匾额,其生前不曾封侯封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