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江陵之战 (223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江陵防卫战(223年)
曹丕伐吴的一部分
日期222年10月—223年4月[a]
地点
荆州的长江西岸和中部地区,即江陵南郡
结果 吴军获胜;魏军撤退;总体僵持
参战方
曹魏 东吴
指挥官与领导者
曹丕 (屯宛城
曹真 (前线统帅)
朱然
兵力
30,000+[2] ≈5,000[b]

江陵防卫战是三国中期曹魏孙吴之间的一场战斗,发生于荆州江陵,是魏帝曹丕三路讨伐吴王孙权的一部分,从222年十月直到223年四月。[a]其中魏最关键的进攻聚焦于吴的江陵要塞。[4]

背景

[编辑]

当221—222年蜀汉皇帝刘备猇亭之战中攻打孙权时,孙权派使者带礼物前去表达归顺于220年结束汉朝建立魏的曹丕之意。孙权因而名义上为魏封臣,但实际上和以往一样独立管理吴政权。曹丕侍中刘晔建议趁孙权与刘备作战时攻孙权,但曹丕认为孙权来称臣反过来打他这样的话有损魏国权威,以后还怎样让天下信服,于是拒绝了这项提议。

222年六月(8月)孙权败刘备,曹丕开始不顾刘晔反对,计划伐孙权。[5]222年九月,魏军聚集,曹丕一直要求孙权派长子入魏为人质,促使孙权写了一封谦逊的致歉信乞求纳土去交州养老。但孙权不同意遣子入质,魏吴遂不复和谈而开战。[6][7]

九月,魏征东大将军曹休奉命攻洞口,大将军曹仁奉命取濡须;上军大将军曹真和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受命取南郡和荆州的共同治所江陵。[8]十月(11月),孙权自建年号黄武,正式独立。[6][7]

战役

[编辑]

魏军进军

[编辑]

魏军向吴行进时,孙权试图继续与魏和谈,但被拒绝,[9]于是于十二月遣使重新与刘备通好。[7]

魏军的第一个目标是攻取南郡,从而得到攻陷江陵之机。曹真、夏侯尚和张郃攻江陵。十一月,曹丕也从魏都洛阳调军前去宛城为后援。孙权派威烈将军韩当守江陵东南,[2]将领孙盛督万人据江陵中洲,为南郡外援,[7]但孙盛在223年正月被张郃击败,曹真遂分兵据江陵中洲并和夏侯尚破吴军于牛渚屯,[6]魏军主力连屯围江陵。[10][11][12][13]

江陵围城

[编辑]

二月,夏侯尚乘船入渚中,渡百里洲上,分前部三万人安营搭设浮桥,每天都有魏军渡江。孙权派平北将军潘璋、左将军诸葛瑾杨粲统军往救江陵。潘璋说:“魏军士气正高,江水又浅,我们不能一开始就和他们战斗。”然后下令军队移动到魏军上流五十里,砍伐大量芦苇达数百万束,制成大筏,想将它们点上火顺流放下烧坏浮桥。[2]诸葛瑾与夏侯尚隔江相望,诸葛瑾渡入江中渚,分水军于江中。夏侯尚乘夜多设油船,率步骑万馀人在下流秘密渡江攻诸葛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遂破诸葛瑾。[8]曹真军也造浮桥切断被困于城内的征北将军朱然军的补给。城内士兵多肿病,朱然手下能战的只有五千人。曹真等起土山,凿地道,在城边立起楼橹,箭如雨射入城内,[11]城内将士皆失色,朱然却安然无惧,鼓励官兵,还乘隙攻破魏军两屯。领兵守北门的江陵令姚泰见魏军势大,城中粮食将尽,便通魏欲为内应,未遂即事泄,被朱然处决。[4][10][13]

议论战事的多以为夏侯尚浮桥已成,江陵必破。侍中董昭却上疏认为此举犯兵家大忌,即使智勇过人的被追尊为魏武帝的故主曹操也不敢如此,魏军精锐身处险境,一旦再加上江水暴涨,夏侯尚军就自身难保甚至为吴所有了。[4]于是曹丕诏夏侯尚赶紧出渚,在吴人攻击下,魏军勉强得脱,将军石建、高迁仅以身免。潘璋本已制作好了芦苇大筏准备点火后顺流放下,因夏侯尚已退,也就没有实行。[2]诸葛瑾攻曹真浮桥,曹真等退走。[14]十天后江水果然大涨,曹丕叹服董昭审慎。[5][13]

三月(4月),魏军营爆发瘟疫,曹丕下令各路魏军撤退。当月,曹丕已回到洛阳。[11][13]江陵围城前后共计六月。[4][10]扬武将军满宠因破吴有功,改拜伏波将军,屯新野。[15]

建康实录》称陆逊也奉命渡江抵御魏军,《曹真碑》称曹真在此战中“施陆议于严霜、奋朱然于雷霆”,似指曹真曾击败陆逊、朱然。宋杰《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认为陆逊当时继续留守夷陵以防刘备再次来袭,故没有参与江陵作战。

后果

[编辑]

魏军自江陵撤军之时,洞口和濡须的战役也都以魏军失败告终,这两路魏军也撤退了。[13]曹魏讨逆将军文聘在随夏侯尚围攻江陵时,屯兵沔口,进军石梵,抵挡吴军。沔北原属东吴的安陆、新市、云杜、竟陵等地都被魏军攻占。文聘因功迁后将军,封新野侯。[16]而东吴江夏太守孙奂在这些战斗中的表现则全无记载,或系本传讳败。

朱然因此战名震敌国,改封当阳侯。[10]但江陵亦遭战争和瘟疫重创,周边百姓被迁到长江南岸,江陵以北的临沮、旌阳二县也被曹魏占领。

领土变更争议

[编辑]

清朝谢锺英王先谦卢弼等学者根据诸葛亮说“孙权不能越江”及孙权曾攻打新市、安陆等地,认为曹魏在江陵作战期间也占领了沔北的安陆、新市、云杜、竟陵诸县[17]。宋杰《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认为被曹魏攻陷的还包括石阳、邾。但《元和郡县图志》认为此战前后安陆始终属魏,[18]也有记载显示竟陵位于江南而非江北[19],且直到晋灭吴才失守[20]

参战人员

[编辑]

演义

[编辑]

罗贯中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有简略提到此战。因在该书中,潘璋和朱然已在夷陵之战中分别被关兴赵云所杀,故未提及他们参与此战,改为陆逊在城内、诸葛瑾在城外伏兵夹攻破敌;魏军参战将领也被简化为只有曹真和夏侯尚。

注释

[编辑]
  1. ^ 1.0 1.1 《资治通鉴》记载此战在曹丕黄初三年二月至四年二月。[1]对应的时期为格里历222年10月23日—223年4月17日。
  2. ^ 《三国志》记载很多吴军受到疾病影响,只有大约5,000人能战。[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Sima (1084),vols. 69-70.
  2. ^ 2.0 2.1 2.2 2.3 2.4 《三国志》卷五十五韩当蒋钦潘璋等传
  3. ^ 《三国志·朱然传》: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
  4. ^ 4.0 4.1 4.2 4.3 de Crespigny (2004),第13页.
  5. ^ 5.0 5.1 《三国志》卷一十四董昭刘晔等传
  6. ^ 6.0 6.1 6.2 6.3 《三国志》卷四十七孙权传
  7. ^ 7.0 7.1 7.2 7.3 《资治通鉴》卷六十九
  8. ^ 8.0 8.1 《三国志》卷九诸夏侯曹传
  9. ^ de Crespigny (2004),第11页.
  10. ^ 10.0 10.1 10.2 10.3 《三国志》卷五十六朱然传
  11. ^ 11.0 11.1 11.2 《三国志》卷二
  12. ^ 《三国志》卷一十七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资治通鉴》卷七十
  14. ^ 《三国志》卷五十二诸葛瑾传裴松之注引《吴录》
  15. ^ 《三国志》卷二十六满宠传
  16. ^ 《三国志》卷一十八文聘传:与夏侯尚围江陵,使聘别屯沔口,止石梵,自当一队,御贼有功,迁后将军,封新野侯。
  17. ^ ◎谢锺英曰:……及孙皎代程普督夏口,赐沙羡、云杜、南新市、竟陵为奉邑,见《皎传》。吴之全有江夏断在此时。其后沔北地渐入魏。嘉禾五年,遣将军周峻等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见《陆逊传》。诸葛亮曰“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可知沔北之安陆、新市、云杜、竟陵于黄武中皆入魏也。
    ◎王先谦曰:江夏郡,魏、吴分立,竟陵、云杜、南新市、安陆四县地在沔北。建安中属吴,黄武时皆属魏。洪亮吉、谢钟英:《补三国疆域志补注》,二十五史补编编委会:《二十五史补编·三国志补编》,第487页:又考魏始立襄阳郡,盖无临沮、旍阳。故《吴志》朱然、潘璋等传皆云到临沮禽关云长。盖自云长败后南郡复入吴,二县或此时隶魏也。
    ◎(卢)弼按:○《魏志·文聘传》:聘为江夏太守,屯沔口。○《吴志·鲁肃传》:肃子淑,为夏口督。○胡三省谓自孙权置夏口督,屯江南,而江北之夏口晦。诸葛亮曰:“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此数语,于当日情势最为了然,故沔北之安陆、新市、云杜、竟陵,黄武中皆入魏,与魏以汉水为界。文聘在江夏数十年,名震敌国,贼不敢侵,见《聘传》,可证。……《夏侯尚传》“荆州残荒,外接蛮夷,而与吴阻汉水为境”,谢氏谓魏江夏郡境北界义阳、汝南,东界弋阳隙地,西及南皆阻汉水接吴,此实魏江夏郡之辖境也。
    宋杰《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也指出,孙权派将领陈邵取襄阳时没有受到临沮、旍阳的阻拦,可见当时二县属吴。
  18. ^ 《元和郡县图志》:吴理武昌,曹魏与晋俱理安陆,故汉所理江夏郡前书多言在安陆。
  19. ^ 钱林书《续汉书郡国志汇释》:竟陵大城即秦、汉竟陵县,则在东荆河西岸、汉水西南岸。……当秦、汉竟陵县,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北东荆河西岸、汉江南。
  20. ^ 《一统志》竟陵县地属江夏郡,后汉因之。三国吴为石城,置牙门戍。晋元康九年,置竟陵郡。
    《元和志》:长寿城,本古之石城,背山临汉水,吴于此置牙门戍。晋羊祜亦置戍焉。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部都尉置竟陵郡,治石城。
    《元和郡县志》县城本古之石城,背山临汉水,呉于此置牙门戍城,羊祜镇荆州亦置戍焉,即今州理是也。
  21. ^ 《三国志》卷二十五辛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