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汉考克号航空母舰

典范条目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汉考克
USS Hancock CV-19
汉考克号在西太平洋。摄于1957年。
概观
舰种航空母舰
舰级埃塞克斯级(11号舰)
长舰体埃塞克斯级(3号舰)
制造厂霍河造船厂
动工1943年1月26日
下水1944年1月24日
服役1944年4月15日
1954年2月15日
1956年11月15日
退役1947年5月9日
1956年4月13日
1976年1月30日
结局1976年9月1日出售拆解
除籍1976年1月31日
技术数据
标准排水量一般:27,500吨
作战:33,400吨
满载排水量36,380吨
全长整体:888呎
水线:820呎
全宽整体:147呎6吋
水线:93呎
吃水战时:近26呎
满载:近27.5呎
锅炉8座锅炉
4座1,250千瓦蒸汽轮机
2座250千瓦柴油轮机
4轴
功率150,000轴马力
试航:154,054轴马力
最高速度33节
试航:32.93节
续航距离20,000海哩/15节
服役:15,440海哩/15节
乘员268名军官
2,363名水兵
武器装备4门2联装5吋/38火炮
4门单管5吋/38火炮
8门4联装40毫米高射炮
46挺20毫米机炮
装甲机库:2.5吋
防护甲板:1.5吋
装甲带:2.5-4吋
防水壁:4吋
指挥塔:1-1.5吋
舵机:2.5吋
舰载机36架F6F
37架SB2C
18架TBF
其它3座升降台
2座弹射器
模版参考来源:[1]

汉考克号航空母舰USS Hancock CV-19)是一艘隶属于美国海军航空母舰,为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的十一号舰,在非官方上亦是长舰体埃塞克斯级的三号舰。她是美军第五艘以汉考克为名的军舰,以纪念第一位签署美国独立宣言第二届大陆会议主席约翰·汉考克

汉考克号在1943年开始建造,舰名原为提康德罗加(Ticonderoga),在动工四个月后与CV-14调换舰名,更名为汉考克。1944年汉考克号服役,开始参与太平洋战争。战后汉考克号退役停放,在朝鲜战争时期进行SCB-27C现代化改建,并在期间重编为攻击航母(CVA-19)。改建完成后的汉考克号重返现役,其时朝鲜战争已经停火。稍后汉考克号再进行SCB-125改建,增设斜角飞行甲板,然后留在太平洋舰队服役。

北部湾事件后两个月,汉考克号开始参与越战,并多次派飞机到陆上攻击。此后十一年间,汉考克号一共进行了九次的越战巡航,为美国航空母舰之最。1975年越战即将结束之际,汉考克号临时改装为两栖攻击舰,参与美国多场撤退行动,在金边西贡沦陷前夕,救走多名高棉南越及美国人员、侨民。西贡沦陷后,汉考克号曾被派往营救遭红色高棉胁持的马亚圭斯号货船,但因发动机故障而未能赶上参与。

越战结束后,汉考克号重编为多用途航空母舰,舷号改为CV-19,但翌年汉考克号便从海军退役除籍,并出售拆解。

建造与早年服役

[编辑]

汉考克号在1943年1月28日于昆西霍河造船厂开始建造,其时舰名仍为提康德罗加,舷号为CV-19。3月4日,美国海军部批准埃塞克斯级的改良建造方案,将舰艏及舰艉的飞行甲板缩短,并建造剪型舰艏,以增设两座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CV-19即时采用新设计建造。由于剪型舰艏令舰体增长,故新设计亦有称为长舰体埃塞克斯级;或称为提康德罗加级航空母舰。[2]

正当CV-19继续建造之际,波士顿的约翰·汉考克人寿保险公司(John Hancock Life Insurance Company)联络海军,提出为海军筹款购买美国军债,以支付其中一艘航空母舰的建造及装备费用;条件是海军须将在昆西建造的航空母舰更名为汉考克,以纪念在当地出生的约翰·汉考克。海军最终同意了公司的提议,并在同年5月1日将CV-19更名为汉考克号,而提康德罗加则改为命名CV-14。其后公司一共为海军筹得9,600万美金(96,000,000),足以支付汉考克号的建造及装备费用,以至整场战争的所有作战开支。[3]

1944年1月24日(约翰·汉考克207岁冥寿),汉考克号下水,并于4月15日服役。[3]5月23日,汉考克号在切萨皮克湾试航,于6月12日返回波士顿。6月16日汉考克号前往加勒比海试航训练,途经西班牙港等地,在7月3日返回波士顿作最后检修。[4]

7月31日,汉考克号离开波士顿,在8月中横渡巴拿马运河,最后于18日抵达圣地亚哥,并搭载额外飞机及乘客。8月23日汉考克号前往珍珠港,在30日抵达卸载。接着汉考克留在夏威夷近海训练,在9月24日前往西太平洋,于10月5日抵达乌利西环礁,与即将出击的舰队会合。[4]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

台湾空战

[编辑]
1944年10月12日,第三舰队的航空母舰预备空袭台湾,汉考克号的舰员正为甲板的轰炸机挂载火箭。

10月6日,第38特遣舰队离开乌利西,前往空袭冲绳岛。汉考克号编入杰拉德·波根英语Gerald F. Bogan(Gerald F. Bogan)少将的第二分队,同行舰有旗舰无畏号邦克山号卡伯特号独立号[5]10日舰队大举攻击冲绳,出击架次高达1,396架,重创冲绳港口。此时豊田副武估计美军将空袭台湾,命在台的福留繁预备迎战;当时日军驻台战机约有230架。[6]

一如日军所料,12日美军舰队往南空袭台湾。哈尔西派第一分队空袭台湾南部;汉考克号的第二分队空袭台湾北部;第三分队空袭台湾中部;第四分队则集中攻击高雄。清晨各舰派战机作第一波攻击;福留繁则派战机拦截,同时派轰炸机攻击美军航母,台湾空战爆发。美军在空战明显占优,第一波攻击后,日军只剩下60架战机可用;第二波攻击后更全被摧毁,没有战机可迎战第三波攻击;福留繁的指挥部亦在空袭后夷为平地。傍晚日军鱼雷机发现美军舰队,陆续展开攻击,但无一成功,更损失42架。美军当日出击数达1,378架次,只损失48架飞机。[7]

10月13日舰队再次空袭台湾,出击数下降至974架。傍晚美舰队被日军攻击;富兰克林号舰岛受损,无人伤亡;而堪培拉号则被鱼雷重创,要由拖船协助离开战场。14日舰队派146架战机及100架轰炸机再次攻击台湾,顺道掩护堪培拉号撤退;陆军航空队则在中国大陆派109架B-29轰炸高雄。当晚日军鱼雷机再次夜袭,休斯敦号被鱼雷重创,一度下令弃船;由于两艘受创巡洋舰离台湾及先岛群岛仅90英里(140千米),哈尔西于15日命三艘巡洋舰及八艘驱逐舰组成拯救小队,协助两舰拖行;又派科本斯号及卡伯特号作空中支援。舰队则缓缓向西南撤走。[8]

10月15日第四分队往空袭吕宋;日军则于当日及16日再次空袭拯救小队;休斯敦号于16日再被一枚鱼雷击中,入水超过6,300吨,舰长一度决定弃船,但同行驱逐舰决定继续拖行。此时东京电台称美军第三舰队已受重创。哈尔西得悉后,认为日军误判拯救小队为第三舰队,索性顺水推舟,以拯救小队作饵,引诱日军攻击;汉考克号的第二分队与第三分队共同掩护小队,但由第三分队伏击从日本而来的飞机。16日早上,日军命那智号足柄号等由濑户内海出发,往南追击,却在冲绳外海被邦克山号两架飞机攻击。此时福留繁得悉美军航空母舰未有受损,命巡洋舰队即时撤退。美军埋伏虽然失败,两艘重创军舰仍得而撤走,在27日终于抵达乌利西。[9]

10月17日汉考克号往南行驶,以支援美军重夺菲律宾;而小泽治三郎则命舰队阻止美军登陆,并以自身航空母舰为饵,引开美军舰队,由栗田健男第二舰队到雷伊泰攻击美军登陆部队;稍后因此引发莱特湾海战。18日汉考克号空袭卡加延省[5]美军在20日开始登陆独鲁万市,而麦克阿瑟则在当日下午登上滩头,宣告自己重返菲律宾。

莱特湾海战

[编辑]
1944年12月8日,参与二战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正在乌利西休整,组成著名的“杀手阵列”。由前景数起为胡蜂号、约克城号、大黄蜂号、汉考克号及提康德罗加号;涂上深色迷彩的列克星敦号则在阵列后方(相片左面)。

10月21日,汉考克号的第二分队再次空袭吕宋一带。次日汉考克号由第二分队调往第一分队,并返回乌利西补给;这使汉考克号几乎错过整场莱特湾海战[10] 24日海战爆发;当晚小威廉·哈尔西召回第一分队,然后自己与另外三支分队及威利斯·李中将的战列舰往北,追击小泽的诱敌舰队。25日8时22分,托马斯·金凯德中将的第七舰队被粟田的中央舰队攻击,向哈尔西求救;但哈尔西只命第一分队加速西进,未有即时调头。

此时汉考克号等第一分队舰只正在补油。9时17分,第一分队开始往西推进,并在稍后加速至30节,以尽快支援第七舰队。10时30分汉考克号等派出侦察机及第一波攻击机队,但飞机仍要一个半小时才可抵达莱特湾。[11]正当第一分队的飞机赶往莱特湾时,粟田已经开始向北撤退。[12]12时55分,汉考克号派出第二波机队;而大黄蜂号的第一波机队恰好联络上克利夫顿·斯普拉格少将(Clifton Sprague)的特遣单元(Task Unit 77.4.3,代号塔非3号,于不久前遭粟田舰队及神风自杀飞机攻击)。克利夫顿指示机队往北索敌,而自己则继续命残存的驱逐舰搜索圣罗号的生还者。下午1时16分,大黄蜂号的机队发现粟田舰队,但仅击中利根号一枚炸弹,且炸弹没有爆炸;第二波攻击亦一无所获。整日第一分队共出击147架次,被日军击落十架。[13]

26日清晨5时,第一分队终于与南下的第二分队会合,而汉考克号亦调在此时调回第二分队。6时两支分队派出第一波飞机追击粟田,又在8时10分及12时45分派出第二波及第三波攻击,最终仅击沉能代号早霜号,并重伤熊野号[14]

莱特岛与吕宋

[编辑]
1944年12月15日,汉考克号正在菲律宾海作战。此时莱特湾海战已经结束,舰队正空袭菲律宾各地,以支援重夺菲律宾的美军部队。相中可见汉考克号的前部飞行甲板遭切割缩短,使剪型舰艏上的防空炮可更有效射击。只有汉考克号与提康德罗加号有切割飞行甲板。由于缩短飞行甲板令飞行作业倍添危险,两舰在不同时间将甲板复建。

10月27日第二分队在海上补油,在28日前往空袭马尼拉湾。[5]29日早上,汉考克号等派飞机空袭马尼拉各地机场,并与日军爆发空战,击毁多架飞机;但同日无畏号被神风自杀飞机击伤,在抢修后继续作战。[15]30日老约翰·麦凯恩接替马克·米契尔,指挥快速航空母舰;而提康德罗加号则在当日加入第三分队。

11月5日,第一及第三分队在波利略外海与第二分队会合,[16]然后分别攻击仁牙因湾、北锡布延海及马尼拉湾三地的日军机场及补给舰只,并击沉了那智号,摧毁地面多架飞机。下午列克星敦号遭自杀飞机击伤,迫使麦凯恩将旗舰转至胡蜂号。6日舰队再次空袭三地,在傍晚到外海补油。[17]8日汉考克号的第二分队,联同受损的列克星敦号返回乌利西休整,在9日抵达。[18]

11月14日,第二分队离开乌利西,接替第三分队作战。15日麦凯恩将舰队旗舰改设在汉考克号。[19]17日第一、第二及第四分队再次空袭吕宋,于20日撤到后方补油。21日第四分队离队空袭雅浦岛,然后到乌利西休整;而第一分队亦在23日返回乌利西,于24日抵达,留下汉考克号的第二分队及埃塞克斯号的第三分队作战。[18]25日,两支分队再次轰炸吕宋等地的日军舰只,其中提康德罗加号击沉了熊野号。

日军再次以自杀飞机还击。中午12时26分,正当第二分队开始派出战机之际,十多架自杀飞机高速向分队迫近。34分,汉考克号的防空炮击毁一架自杀飞机,飞行甲板遭到飞机碎片击伤;不久无畏号及卡伯特号均被自杀飞机击中,舰体大火;稍后第三分队的埃塞克斯号亦遭自杀飞机击伤。基于无畏号损毁严重,其部分飞机临时降落到汉考克号补油,再转飞雷伊泰的美军陆上基地待命。[20]

由于舰队损伤惨重,再加上麦克阿瑟推迟登陆民都洛到12月15日,舰队下令撤退;第二分队在27日率先返抵乌利西休整。到12月3日,所有分队均返抵乌利西。[18]

12月10日及11日,舰队离开乌利西,前往民都洛。此时舰队再次重编,汉考克号仍旧留在波根指挥的第二分队,并担任舰队旗舰;同行舰有分队旗舰列克星敦号、大黄蜂号及卡伯特号。[21]12日至16日,舰队集中派战机封锁日军机场,保护美军登陆舰免受攻击。日军升空的飞机多被拦截及击落。[22]

哈尔西台风

[编辑]

17日舰队在外海补油,但海面刮起强风,海面波涛汹涌,令舰队作业困难,无法补油。恶劣天气由舰队以东的热带扰动引起;该热带扰动在乌利西以北形成,向西北偏西移动,并快速增强,亦即后来的台风眼镜蛇。由于海浪走向与冬季的东北风一致,哈尔西并未察觉台风迫近。[23]

18日海面风浪加剧,但舰队的天气预报仍然错误,且气压于日出前一直稳定,海面亦继续吹北风,故哈尔西命舰队再次补油。此时风浪开始使舰只脱队;各舰汇报的天气资料迥异,又造成更多混乱。上午10时,气压开始急降,风向同时呈逆时针,海面翻起巨浪;胡蜂号的雷达甚至拍到风眼,台风显然就在附近。哈尔西即时命舰队往西南回避;然而脱队及较慢军舰已无法脱离,甚至有驱逐舰通过风眼。最终美军三艘驱逐舰沉没;蒙特利号及科本斯号机库起火,其中前者更要撤返珍珠港维修;相对之下,汉考克号等大型舰只损伤轻微,仅入水过多。[24]

傍晚4时,舰队终于驶出风暴。6时天气转为明朗,舰队开始搜救落海官兵。其时哈尔西尚未得悉有驱逐舰沉没,直到次日凌晨方得知三艘驱逐舰失去联络。搜救后舰队撤返乌利西,于24日抵达。[25]28日尼米兹批准舰队在美军登陆仁牙因湾后,进入南中国海。

12月30日,舰队离开乌利西,并先后于1945年1月3日及4日空袭台湾及吕宋的日军机场,却因天气恶劣,效果不彰。7日舰队集中攻击吕宋,再受恶劣天气阻碍。9日美军开始登陆仁牙因湾,几乎没有遭遇抵抗;而舰队则往北空袭台湾及琉球群岛,但恶劣天气仍旧困扰舰队,无法有效攻击。[26]

南中国海与降落意外

[编辑]
1945年1月21日,一架TBM轰炸机在汉考克号降落后,意外投下两枚炸弹,造成猛烈爆炸。意外虽造成多人伤亡,但汉考克号的损毁不大,而大火亦迅速受控扑灭,无需到港口维修。

1月10日,汉考克号等快速航空母舰穿过巴斯海峡,前往空袭法属印度支那的日军补给。哈尔西认为伊势号日向号及部分日军战列舰,在莱特湾海战后撤到越南,故先攻击金兰湾[27][28]

12日舰队抵达越南外海。凌晨3时30分,第五分队的夜战航空母舰先派飞机侦察。早上6时40分,战列舰及巡洋舰等往炮轰金兰湾的战列舰。到7时30分,第一、二及三分队的航空母舰开始派飞机空袭。[29]整日舰队出击数达1,465架次,部分飞机更沿海岸搜索目标轰炸,攻击范围遍布越南南部。第三分队空袭了归仁西贡,并击沉了香椎号、两艘护航驱逐舰、九艘满载的运输舰及一艘油船;被日军俘虏的法国巡洋舰拉莫特-皮凯号(La Motte-Piquet)亦在金兰湾被击沉。最终美军共击沉45艘日军军舰及商船,并摧毁多艘油船。由于港内没有日军战列舰,美军的炮舰在早上8时已经撤返。晚间舰队撤往东面补油,并回避台风。海面大浪使舰队到14日才完成补油。[30]

15日上午舰队空袭了高雄及左营港,并击沉了旗风号松号。低能见度使空袭成效欠佳。[31]下午舰队再次西进,并于16日空袭了香港广州海南。恶劣天气及密集防空火炮虽令空袭多有阻滞,但美军仍击沉多艘运输舰。17日东北季候风加强,迫使舰队撤回吕宋西面海域补油,然后再次空袭台湾。[32]

21日早上,舰队开始派飞机攻击台湾各地机场及海港。中午日军的自杀飞机发现美军第三分队,随即展开攻击,先后击伤兰利号及提康德罗加号。当日第二分队亦遭到日军袭击,但未有舰艇受损。[33]下午1时28分,一架TBM轰炸机在汉考克号降落后,意外打开了炸弹舱门,使舱内两枚500磅炸弹随即下坠引爆。爆炸击穿飞行甲板,并引起机库大火。由于损管得力,下午3时汉考克号的大火已经基本扑灭,并紧急修复了飞行甲板,可恢复飞机升降。意外一共造成62人死亡,71人受伤。[34]傍晚提康德罗加号撤返乌利西,而汉考克号等则往北航行,预备空袭冲绳岛及硫磺岛

22日,舰队空袭了冲绳,并作详细摄影侦察,搜集情报,以作日后登陆之用。晚上舰队撤走,于26日返抵乌利西休整修理。[35]同日雷蒙德·斯普鲁恩斯接替哈尔西指挥美军舰队,编制上改为第五舰队,而快速航空母舰编队亦再次易名,为第58特遣舰队,由米契尔指挥。[36]

硫磺岛及日本本土

[编辑]
1945年4月7日,汉考克号遭到自杀飞机击中,舰体起火冒烟;但由于损管得力,舰上大火在不久便扑灭,而汉考克号亦只须到珍珠港而非美国本土维修。相片由埃塞克斯号拍摄。

2月10日,第五舰队鱼贯离开乌利西,前往空袭日本本土。汉考克号编入拉夫·戴维森(Ralph E. Davison)指挥的第二分队,同行舰有旗舰列克星敦号及圣哈辛托号[37]舰队先往东北,于12日在天宁岛与陆战队作演习,然后加速往北前进,准备空袭东京

2月16日,舰队先派五波战机,扫荡东京湾一带的机场。第三分队的战几率先抵达东京上空,又攻击了港口设施;而第二分队虽遭遇近百架日机拦截,但击落近40架日机。[38]中午米契尔派轰炸机空袭东京大田区等地的工厂;傍晚则派夜间战斗机攻击机场。17日舰队前往硫磺岛,预备支援即将登陆的美军。第四分队于当日攻击了父岛及母岛;第二及第三分队则到硫磺岛以西,将直接支援抢滩的陆战队;其他分队则往南补油。18日汉考克号等舰再次空袭父岛,然后待命;美军战列舰则连日炮击岸上设施。[39]

2月19日,美国陆战队开始登陆硫磺岛,硫磺岛战役爆发。汉考克号等主要为舰队及登陆部队防空,偶尔亦轰炸舰炮不可及之日军据点。由于舰载机的凝固汽油弹大多未有爆炸,故效果不佳。日机整日断续侵扰舰队,但多次攻击均告失败。[40]21日两支分队空袭父岛及母岛;而第五分队则加入日间战斗,支援滩头部队。萨拉托加号甫进入执勤海域,即遇袭受创,被迫撤返美国维修,自此未再参与战斗;俾斯麦海号更被自杀飞机击沉,企业号因此要独自担任夜战航空母舰,并连续174小时派出及回收飞机,直至3月2日。23日舰队到外海补给,然后改道北上,再次空袭日本本土。[41]

25日早上,舰队派机队空袭东京,却因天气恶劣,几乎无功而返。下午米契尔中止所有飞行作业,欲改于次日空袭名古屋,然而海面天气进一步恶化,翻起大浪,使舰队无法及时进入攻击范围。26日早上,米契尔取消攻击,命舰队于次日补油,然后攻击冲绳岛;第四分队则在补油后到乌利西休整。3月1日,汉考克号等空袭冲绳岛,并作详细摄影侦察。当晚舰队撤回乌利西休整,于4日抵达。[42]

3月14日,舰队离开乌利西,前往支援冲绳战役,并先空袭九州,削弱该处的日军空中力量。此时舰队编制再稍有调动,汉考克号加入第三分队。[43]

3月18日上午,舰队开始派出机队,空袭九州各地机场,但宇垣缠在美军攻击前,已派出仅余的飞机升空,正前往攻击第四分队,故美军收获不大。企业号先于早上被日军炸弹击中,但未有引爆;无畏号成功拦截自杀攻击,舰体轻微受损;下午约克城号被炸弹击中,舰体爆炸,在抢修后继续作战。

同日,美军侦察了神户吴市,发现日军于港内的大批军舰,故米契尔于19日命舰队空袭濑户内海。当日美军击伤了大和号、日向号、榛名号生驹号葛城号龙凤号天城号凤翔号海鹰号、利根号及大淀号等舰。但美军亦遭日机反击,胡蜂号被炸弹击中爆炸,造成多人死伤,在抢修后继续作战;而富兰克林号则身中两枚炸弹,起火爆炸,一度失速,更几近沉没。最终富兰克林号在多艘舰只协助下,缓缓撤走;而企业号及部分第四分队军舰调往第二分队,以掩护其撤退。[44]

3月20日舰队往南撤退,但继续派飞机轰炸九州南部机场;下午第二分队再遭遇自杀飞机攻击,一艘驱逐舰受损,而企业号的甲板则被友军防空炮击中。21日第一分队遭到MXY-7樱花特别攻击机袭击,但将之悉数击落。傍晚胡蜂号转到第二分队,而圣哈辛托号则加入第一分队。各舰于22日到外海补油,而企业号、胡蜂号及富兰克林号等舰则分别撤返乌利西及美国修理;第二分队要到4月才重返战场。[45]23日起,舰队开始日复日空袭冲绳岛,偶而亦空袭硫磺岛,各分队则轮流在海上补油。4月1日,美军开始登陆冲绳岛,舰队继续提供空中支援。[46]5日企业号返回,并加入第四分队;6日日军派出355架自杀飞机及341架轰炸机,攻击美军登陆区的舰只,并击伤多艘;而美军舰队则勉强守住攻击。当日舰队估计己方击落249架日机。[47]晚上美军潜艇发现大和号及其他军舰离开丰后水道,米契尔召集所有航空母舰北进迎击。[48]

坊之岬海战与遇袭

[编辑]

4月7日上午8时23分,埃塞克斯号的侦察机发现大和号。[49]斯普鲁恩斯曾打算命战列舰迎击,但为免登陆部队遇袭,将任务交给航空母舰。9时15分米契尔先派16架战机再作侦察,并命第一及第三分队预备攻击。此时第四分队仍忙于掩护冲绳,要到45分才进入作战距离。[49]10时起各舰开始派飞机前往攻击,并持续至下午2时。[50]中午12时32分,本宁顿号的飞几率先攻击大和号,并有两枚炸弹击中大和号的主桅。稍后大和号接连中弹,快速向左舷倾侧,最终在2时23分爆炸沉没;日军亦损失了矢矧号滨风号矶风号朝霜号霞号,另外冬月号凉月号雪风号初霜号亦受损。[51]

不过,美军整日亦受自杀飞机侵扰。中午12时12分,汉考克号发现一架自杀飞机迫近,向其开火。自杀飞机在飞越汉考克号后调头,先向其前部甲板投弹,然后撞入舰体。炸弹击中了左舷的弹射器,当时该处共有三台战斗机,随即引发猛烈爆炸。爆炸让燃油流出来,燃油流到哪,火就烧到哪,就这样一直烧到后部甲板,这期间共波及13架战机。由于损管得力,12时30分舰体大火已经受控,到下午4时30分更可让飞机降落。此次攻击一共造成72人死亡,82人受伤,16架飞机受损。

由于前部甲板损毁严重,汉考克号与卡伯特号在4月9日离开舰队,返回珍珠港。11日汉考克号途经乌利西,在21日抵达珍珠港,并进入干船坞维修。[52]

日本投降与魔毯行动

[编辑]
三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停泊在圣地亚哥。由左至右分别是汉考克号、奇沙治号及舰艏朝岸的普林斯顿号。当时汉考克号与奇沙治号已完成SCB-27C或SCB-27A改建,普林斯顿号则未作任何改建。摄于1954-1955年。

6月7日,汉考克号完成维修,在夏威夷近海试航。13日汉考克号与列克星敦号及科本斯号离开珍珠港,在20日顺道空袭威克岛,于26日抵达莱特湾,会合舰队。[52]

7月1日,第三舰队离港出发,往空袭日本本土。汉考克号编入汤玛斯·史伯格(Thomas L. Sprague)少将指挥的第一分队,同行舰有旗舰本宁顿号、列克星敦号、贝劳森林号及圣哈辛托号。[53]8日舰队在冲绳外海会合,然后于10日空袭东京。攻击后舰队前往东北,欲于13日攻击本州北部及北海道一带,但因当日天气恶劣延误。

7月14日及15日,天气好转,舰队大举出击,以轰炸B-29攻击距离外的目标;相比冲绳作战,日军的反抗轻微,只有少量飞机有升空作战,且均被击落。舰队空袭了室兰市函馆等地,击沉橘号,并击伤柳号,且击沉或击伤数十艘运输舰及汽车渡轮,阻止日军运煤南下;而美军及英军战列舰则在同日炮击沿岸的大型工厂。16日舰队到外海补油,并与英国航空母舰(编入美军第37特遣舰队)会合。17至18日,舰队再次空袭东京湾。首日天气欠佳,空袭几乎无效;次日天气稍为好转,舰队随即出击,并集中攻击长门号;最终长门号为约克城号重伤,一度认为已经击沉。空袭后舰队前往日本西南,于21日至22日补油。[54]

7月24日、25日及28日,英美航空母舰舰队前往轰炸濑户内海及吴市,集中攻击日军残存军舰,单在24日舰队的出击数便高达1,747架次,并击沉伊势号、日向号、榛名号、利根号、天城号青叶号、大淀号、磐手号出云号;击伤葛城号、龙凤号、海鹰号及北上号[55]

7月31日舰队出海回避台风,于8月初在海上补给。此时尼米兹截获情报,指日军正于本州以北集结自杀飞机及部队,欲突破美军防线,降落到马里亚纳的B-29基地,遂命舰队即时前往攻击;正当舰队航行之际,小男孩原子弹于8月6日在广岛上空爆炸。8日舰队抵达本州北部的机场;同日苏联正式向日本宣战。9日美军在长崎上空投下胖子原子弹;而舰队则在9日及10日再次空袭本州,摧毁超过251架轰炸机,击伤另外141架,使日军最后反击希望破灭。11日舰队到外海补油;此时日本开始考虑投降条款。12日舰队回避台风,再于13日至15日空袭东京。15日中午,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舰队即时中止当日的第二波空袭,但继续拦截接近舰队的日机。[56]

8月23日起,汉考克号开始派飞机搜索陆上战俘营,并空投补给。9月2日,日本代表在密苏里号上签署和约;而汉考克号则在10日进入东京湾停泊休整。[57]稍后汉考克号断续在近海执勤,在29日前往冲绳,参与魔毯行动,接载近1,500名美军返国。10月6日汉考克号离开冲绳,在21日返抵长滩[58]

11月2日,汉考克号离开西岸,前往马努斯岛,并在当地接载近4,000名乘客。12月4日汉考克号返抵圣地亚哥卸载,在11日前往马尼拉湾,于30日抵达。1946年1月3日,汉考克号搭载3,773名乘客返国,在1月20日返抵阿拉米达。[58][59]

3月11日,汉考克号再次前往西太平洋,并到珍珠港搭载两个航母航空联队及飞机,前往接替驻守关岛的另外两个联队。抵达关岛后汉考克号搭载原驻关岛的联队及飞机,返回美国,在4月23日返抵阿拉米达。29日汉考克号前往普吉湾海军基地,预备退役。[58][59]

退役、改建与太平洋舰队

[编辑]
1954年6月17日,汉考克号正在近海训练,一架飞机正从舰上起飞。这也是美国飞机首次以蒸汽弹射器起飞。

1947年5月9日,汉考克号在普吉湾退役,在后备舰队封存。[60]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汉考克号并未即时重新服役。

此时海军正为埃塞克斯级作现代化改建。1951年12月15日,汉考克号进入普吉湾海军基地,开始进行SCB-27C改建。1952年10月1日,改建中的汉考克号重编为攻击航母,舷号改为CVA-19。1954年2月15日,汉考克号完成改建,于当日再次服役。[60][61]

接着汉考克号到近海试航,并在5月7日开始在圣地亚哥外海训练及考核飞行员。6月17日,一架S-2搜索者巡逻机从汉考克号起飞,为海军首架以蒸汽弹射器起飞的飞机。[61]

1955年8月10日,汉考克号离开圣地亚哥,前往西太平洋巡航,并分别到日本海及菲律宾等地训练演习,在1956年3月15日返抵美国。4月13日汉考克号再次退役,并进入旧金山海军船厂,开始SCB-125现代化改建,增设斜角飞行甲板及封闭舰艏。改建在同年11月15日完成,而汉考克号亦在同日再次服役。[60][62][59]

改建后汉考克号留在圣地亚哥近海训练。1957年4月6日,汉考克号离开圣地亚哥,前往西太平洋巡航,并先后到日本、冲绳及台湾海域执勤,于9月18日返抵美国。此行相对和平无事。[60][59]

1958年2月15日,汉考克号再次前往西太平洋,并先到日本海训练。当汉考克号的巡航即将告终之际,金门炮战爆发,远东局势转趋紧张。汉考克号进入台湾海峡警戒,最后于10月2日返抵圣地亚哥,并在稍后进入旧金山海军船厂翻修。[60][63]

翻修后汉考克号留在近岸训练,并曾在旧金山开放给公众参观。1959年8月1日,汉考克号离开圣地亚哥,再到西太平洋巡航。其时寮国内战加剧,汉考克号先到菲律宾及南中国海一带警备,及后才到台湾海域及日本海执勤,期间曾到访香港等地。1960年1月18日汉考克号返抵旧金山。[60][63][59]

1960年7月16日,汉考克号离开阿拉米达,到西太平洋巡航,并如常到菲律宾、南中国海、中国东海及日本海一带执勤,最后于1961年3月18日返抵旧金山。稍后汉考克号进入普吉湾海军基地大修四个月,同时更新舰上设备。[60][63][59]

1962年2月2日,汉考克号再次前往西太平洋巡航。其时越南内战愈演愈烈,寮国局势亦继续恶化,汉考克号再到南中国海作严密训练,并在稍后到台湾海峡巡逻。8月23日汉考克号暂时回到旧金山船厂维修,在9月再次前往西太平洋作短暂巡航,于10月7日返抵旧金山。[60][63]

返国后汉考克号在近岸加紧训练,然后在1963年6月7日前往西太平洋。不久美国政府与南越总统吴廷琰决裂;而吴廷琰则在南越政变被捕杀。鉴于南越政局不稳,汉考克号缩短在香港的休假,在11月赶到越南外海戒备,然后转到朝鲜半岛外海执勤。12月16日汉考克号返抵旧金山。[60][63]

返国后汉考克号进入旧金山海军船厂翻修,并更新舰上多项设备。1964年5月汉考克号翻修完毕,留在近岸训练,并在6月将母港转到圣地亚哥的北岛海军基地(Naval Air Station North Island)。北部湾事件发生时,汉考克号仍在美国近海。[60][63]

越战

[编辑]

横滚行动、火飞镖行动与早期滚雷行动

[编辑]
1963年,一架A-1H攻击机正在汉考克号上折回机翼并在跑道上滑行。自改建以后,汉考克号多次前往西太平洋巡航,并先后到台湾海峡、朝鲜半岛及南中国海等地戒备。翌年北部湾事件后,汉考克号开始参与越战。

1964年8月2日及4日,北部湾事件发生。不久美国国会通过东京湾决议案,授权总统林登·詹森向北越派军,美国全面介入越战。由于远东情况急转直下,汉考克号先到夏威夷外海训练,然后预备前往西太平洋。10月21日汉考克号搭载第21航空联队,离开阿拉米达,并先前往日本海执勤,最后在12月28日开始在越南外海执勤。[64]

虽然海军在北部湾事件后已即时进行了飞箭行动(Operation Pierce Arrow),向北越“报复”,但此后詹森未再准许海军作任何攻击。到12月2日,詹森批准首阶段的横滚行动(Operation Barrel Roll);准许美军飞机到寮国北部作有限的对地支援。行动在14日开始执行。[65][66]汉考克号开始派少量飞机到寮国执勤,同时在越南外海戒备,于1965年1月16日离开,到苏比克湾休整。[67]

1965年2月1日,汉考克号回到越南外海的洋基站,继续警备。7日越共游击队攻击美军于嘉莱省波来古市(Pleiku)的空军基地,造成多人伤亡。为报复越共攻击,詹森下令海军执行第一次火飞镖行动(Operation Flaming Dart I),并召回正前往菲律宾的汉考克号及珊瑚海号。中午12时40分,汉考克号及珊瑚海号分别派出29架及20架飞机,前往攻击洞海市的军营及港口设施;而突击者号则派34架飞机空袭洞海以南15哩的山区军营(Vit Thu Lu)。由于天气恶劣,汉考克号的机队无法准确估计攻击成效,珊瑚海号更有一架A-4攻击机遭防空炮击落,而突击者号的机队更攻击失败。[68][69]

2月10日,越共游击队再发动攻击,炸毁归仁市一处美军士兵基地,造成23人死21人受伤;詹森下令海军执行第二次火飞镖行动(Operation Flaming Dart II),空袭位于正和(洞海市西北)的军营。11日早上,突击者号、汉考克号及珊瑚海号依次在9时、9时15分及9时30分派出机队攻击,但由于能见度极低,而陆上又满布低云,使美军机队无法有效攻击。再者,华府又为攻击设下多重作战规则,同时禁止使用凝固汽油弹,更令美军机队难以攻击。最终珊瑚海号一共有两架飞机遭防空炮击落,而美军空袭效果甚微。[68][69]接着汉考克号前往港口休整,并曾在15日至17日短暂到洋基站执勤。[64][67]

3月5日,汉考克号回到洋基站作战。詹森在早前2月13日准许执行滚雷行动,而空袭在3月1日展开;针对北越的蓝树侦察任务亦在3月3日开始。[70]不过海军未有即时参与滚雷行动,而是在8日派航空母舰支援陆战队登陆岘港[71]15日突击者号率先参与滚雷行动的轰炸任务,而汉考克号及珊瑚海号则在18日作联合攻击,空袭了怀恩县以西富文(Phu Van)及洞海市以北永山(Vinh Son)的北越游击队补给点。[72]26日两舰再作联合攻击,派出70架飞机,空袭了河静市白龙尾岛、永山及枚闰角(位于河静市东南)四地的雷达设施;而北越的防空炮击落了汉考克号两架飞机。[72]29日两舰再派70架飞机攻击白龙尾岛,但空袭因能见度低而效果不佳,珊瑚海号更有三架飞机遭北越击落。[72]4月3日,汉考克号两舰分别在上午及下午派出机队,空袭河内市以南70哩的东方铁路大桥(Dong Phuong bridge),并使之暂时无法通车。[73]同日海军开始针对寮国东南部胡志明小道钢虎行动(Operation Steel Tiger)。[70]5日汉考克号离开洋基站,前往港口休整。 [64][67]

4月17日,汉考克号返回洋基站作战,继续执行滚雷及钢虎等空袭任务。此时美军侦察机发现北越正兴建SA-2防空导弹阵地,但华府一直未有授权美军攻击。[70]汉考克号持续在洋基站执勤,在5月2日离开越南,预备返国。29日汉考克号返抵北岛,结束首次越战巡航。[64][60]

第三及第四阶段滚雷行动

[编辑]
1965年3月,第77特遣舰队正在南中国海执勤。相中的四艘航空母舰分别为突击者号(左下)、约克城号(左上)、珊瑚海号(右上)及汉考克号(右下)。此时首阶段滚雷行动开始不久,而舰队正在海上演习。

返国后汉考克号留在美国休整。1965年11月10日,汉考克号离开美国,到珍珠港外海训练,然后前往菲律宾。12月17日汉考克号开始在洋基站执勤。[64][67][60]

数月前美军开始针对北越面对空导弹铁手行动(Operation Iron Hand),而其他轰炸任务则仍然持续。汉考克号开始派飞机参与各项空袭行动,但作战不久,詹森在25日圣诞节宣布暂停滚雷行动,以向北越释出善意,拉拢其返回谈判桌;但北越却于1966年1月4日斥之为假意。[70]汉考克号在洋基站作有限度执勤,于1月23日离开洋基站,到横须贺休整。[64][67]由于北越拒绝谈判,詹森下令开始第三阶段滚雷行动,但轰动区域仍局限于北越南部;再加上美军被禁止攻击北部的米格机场及工业设施,使北越可大量运输各种防空炮、面对空导弹及雷达设施到南方。美军的飞机损失因此逐渐增多。[74]

2月12日,汉考克号回到洋基站作战。针对日益增多的面对空导弹,汉考克号的第21联队率先为机队制订作战指引,指示飞机应尽量避免停留在高空及中高空域,而是由低空应战。[73]不久海军亦开始为航空母舰飞机搭载AGM-45百舌乌反辐射导弹,以协助摧毁地面导弹发射台;又以混编机种的方式编组攻击机队,分配攻击任务及目标,然后命各艘航空母舰一同出击,以应付北越密集的防空导弹。这些大型混合机队攻击任务亦称为Alpha Strikes。[74]3月5日汉考克号再次离开越南,到苏比克湾及香港休整。[64][67]

3月22日,汉考克号返抵洋基站作战,继续进行各项轰炸任务。由于北越可从北方运输防空导弹到南面非军事区,而鲜受美军空袭干扰;4月1日詹森下令进行第四阶段滚雷行动,批准美军攻击北越部分工业设施,但仍设下诸多制肘,使攻击效果不佳。[74]不过相对其他航空母舰的高折损率,汉考克号在4月初只有两架飞机被防空炮击落。4月9日汉考克号前往佐世保休假。[64][67]

4月28日,汉考克号回到越南外海。为加强美军在北越的攻击力,海军将汉考克号、突击者号及企业号集中在洋基站执勤,仅留下辅助攻击航母无畏号在迪西站,支援南越的地面部队。[75]汉考克号加紧派飞机到北越及寮国等地,损失开始急升。由4月29日到5月底,汉考克号一共有八架飞机遭防空炮击落。由于前线航空母舰逐渐不敷应用,汉考克号持续在前线作战,直到5月28日才离开洋基站,到香港休假数天。[64][67]

6月6日,汉考克号回到洋基站作战。12日汉考克号的机队首次遭遇北越空军的米格机,并击落一架米格-17;21日汉考克号更在一天内击落两架同型米格机。[64]与此同时,汉考克号又在16日无意攻击了清化市西面的炼油设施,而未有遇上顽强抵抗。事实上,北越北方的燃油工业设施一直免受攻击,而是次偶尔事件终于说服了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美军攻击该等燃油工业设施(即POL攻击任务)。[76]不过由于消息外泄,美军要到29日才正式开始轰炸。[77]7月1日,北越派三艘鱼雷艇前往攻击舰队的驱逐舰,在进入攻击范围前,被汉考克号与星座号的机队击沉。[76]7月10日汉考克号离开越南,先到横须贺休假,最后于8月1日返抵北岛。[64][67][60]

第五阶段滚雷行动

[编辑]
一架F-4战斗机飞越清化铁路大桥。自1964年,美国空军及海军曾多次派机轰炸该桥梁,以切断北越往南的运输通道;到1967年第五阶段滚雷行动后,大桥受到更为密集的攻击。不过由于滚雷行动本身制肘甚多,再加上北越的高效抢修,到相片拍摄的1972年,大桥仍可继续行车。

返国后汉考克号稍作休整,然后在近岸训练,预备再次出征。1967年1月5日,汉考克号离开北岛,途经横须贺及苏比克湾,最后在2月5日开始在洋基站执勤。[64][67]

此时第四阶段滚雷行动仍然持续,但北越显然无意重返谈判。2月14日,詹森下令开始第五阶段滚雷行动,准许海军及空军攻击北越更多目标,并针对打击其陆路及水路运输路线。[78]23日起,海军开始在北越河流布置水雷,同时获准切断北越部分指定的公路及运输系统,以逐步孤立河内及海防两座城市;但1964年两地设下的禁止攻击带,则仍旧保留,故两地许多目标仍未受到攻击。[79]新一阶段空袭开始不久,汉考克号在25日离开洋基站,前往佐世保休整。[64][67]

3月16日,汉考克号回到洋基站执勤,并集中攻击北越的河道及公路桥梁,同时执行横滚及铁手等攻击任务。与此同时,海军亦引入AGM-62空对地导弹,试图改善攻击效率,并在3月率先在好人理查特号的机队使用。[78]4月11日汉考克号离开洋基站,再到佐世保休整。[64][67]

4月28日,汉考克号返抵越南作战。早前詹森再批准美军攻击海防及河内更多目标,但禁止攻击区继续保留。[80]舰队在5月进一步增加飞机出击数,去空袭北越多处目标;到5月底河内市中心附近的军营亦首次遭美军攻击。不过空袭不久,华府重申河内市中心为禁止攻击区。[78]北越防空火网继续威胁美军机队。由4月底到6月初,汉考克号一共有六架飞机遭北越防空火网击落,其中两架被防空导弹击毁。这是汉考克号在1964年以来首次有飞机遭防空导弹击落。6月4日汉考克号离开越南,前往苏比克湾休整。[64][67]

6月12日,汉考克号返回洋基站作战,并加倍攻击北越的补给线。美军的切断补给行动开始迈向顶峰,17日空军猛烈攻击了河内附近多处的铁路运输设施,而汉考克号等继续切断主要桥梁,并在水道布置水雷,以阻碍北越补给。偶尔汉考克号等亦轰炸北越的工业及港口设施。[78]27日汉考克号离开越南,前往苏比克湾及香港休假,并预备返国。7月22日汉考克号返抵北岛。[64][67]

春节攻势后及越南化时期

[编辑]
1971年8月25日,三艘航空母舰正在旧金山海军船厂停泊。正在干船坞维修的是珊瑚海号,而在外面码头停泊的分别为汉考克号(左)及突击者号(右)。两舰在不久前分别完成第六次及第三次越战巡航。1964年至1975年间,汉考克号一共九次前往西太平洋作战或戒备,其越战巡航次数为美国航空母舰之最。

返国后汉考克号到船厂维修,然后留在近岸休整。1968年初,北越发动春节攻势,汉考克号继续留在美国本土,直到7月18日才再次离开北岛,前往越南。8月23日汉考克号开始在洋基站执勤。[64][67]

此时北越的攻势已几近崩溃,再加上詹森在4月禁止海空军空袭北纬19度以北的北越国境,使海空军的出击数大减,并将攻击重心转到寮国等地。汉考克号仅恢复横滚及钢虎行动,攻击寮国的胡志明小道补给线,同时派少量飞机到北越,进行蓝树侦察任务。到11月1日,詹森停止对北越所有轰炸,并中止滚雷行动;而理查特·尼克逊在6日胜出总统选举。[81]汉考克号断续在越南外海执勤,期间曾转到朝鲜半岛外海戒备,并先后到访横须贺、佐世保、香港及新加坡等地。1969年3月3日汉考克号返抵北岛。[64][67]

1969年8月2日,汉考克号再次离开北岛,前往西太平洋巡航,并在9月1日开始在越南外海执勤。在尼克逊推行的越南化政策下,美军逐步撤出南越,淡出战争;而海军如常派飞机攻击胡志明小道,间中亦攻击非军事区附近的北越补给点,并可以在指定情况下向北越防空炮还火攻击。汉考克号断续执勤至1970年3月26日,然后返回美国,于4月15日返抵北岛。是次巡航,汉考克号只有两架飞机遭到防空炮击落,且均在寮国境内。[64][67]

1970年10月22日,汉考克号再次前往西太平洋,并在11月20日开始在洋基站执勤。22日,汉考克号、奥里斯卡尼号及突击者号等舰联同空军,派飞机轰炸河西省山西市社的多处地方,以分散北越注意力;而陆军则由泰国派出特遣部队,登陆该处的战俘营,以拯救被囚美军。然而当美军抵达该处时,才发现战俘早在数日前转移到另一地方,行动一无所获。为分散北越注意力,下午海军及空军改为大幅轰炸非军事区附近的防空导弹阵地,以及补给设施。[82][83]接着汉考克号断续执勤至1971年5月3日,于6月2日返抵北岛。是次巡航汉考克号没有飞机被防空炮击落。[64][67]

复活节攻势、美国停火与赎罪日战争

[编辑]
1972年,小鹰号的A-7攻击机正轰炸海阳大桥。复活节攻势后近两个月,华府开始第一阶段后卫行动,准许美军空袭北越北部多处设施。由于轰炸限制远比以往宽松,汉考克号等部队于此时期的轰炸显然更为有效,并最终迫使北越重返谈判桌。

1972年1月7日,汉考克号前往西太平洋,途经珍珠港及苏比克湾等地,于2月7日开始在洋基站执勤。虽然舰队继续维持较低的出勤率,但北越的防空火力却在不断加强,并多次攻击进行蓝树侦察任务的美军飞机,使美军机队的还击次数日渐上升;与此同时,美军多项情报清楚显示北越正在秘密调动及集结部队。显然,北越即将再次发动类似春节攻势的大型战役。为此舰队开始加强警戒,制订作战计划,并开始加派飞机到南越,为与越共游击队战斗的南越部队提供空中密接支援,顺道加强两者默契。[84][85]3月8日汉考克号离开洋基站,前往横须贺休整。[64][67]

3月26日,汉考克号返抵洋基站执勤。30日北越一如美军所料,大举派军越过非军事区,发动复活节攻势,试图一举消灭南越。汉考克号等随即大幅增加飞机出击数,到南越作密接支援。攻势发动后首星期,舰队的出击数达680架次;而攻势发动前舰队每星期平均出击数仅为66架次。4月5日,美军开始自由快车行动(Operation Freedom Train),准许美军轰炸北纬19度以南的北越军队及补给点,以期击溃北越攻势;到4月底攻击带更北移至北纬20度以南。而星座号、珊瑚海号及小鹰号则在15日联同空军的B-52轰炸机,猛烈攻击了海防市的港口及燃油设施。[86]29日汉考克号离开越南,前往苏比克湾休整。[64][67]

5月12日,汉考克号回到洋基站,继续作战。美军在10日将自由快车行动升级为第一阶段后卫行动(Operation Linebacker I),取消北纬20度的攻击限制区域;与此同时,海军亦在9日开始零钱行动(Operation Pocket Money),向北越各处水道及港口设置水雷。为免误击苏联船只,尼克逊给予苏联三日时间,在12日前撤走所有货船。此后舰队开始大举轰炸北越多处的工业及港口设施,并且切断其陆路及水路补给线,同时为南越地面军队提供密接支援。[86]13日空军以激光制导导弹,摧毁了清化大桥(1965年起,美军多次攻击大桥,均告失败),大幅阻碍了北越往南的补给速度。[85]整个5月,舰队的总出击数达7,239架次,其中3,949架次派到北越轰炸,另外3,290架次到南越支援地面部队。美国海军战斗机武器学校的训练亦开始见效:舰队的F-4战斗机在5月一共击落了16架米格机,而没有任何空战损失。[86]6月4日汉考克号离开越南,前往香港休假。[64][67]

6月14日,汉考克号返回洋基站作战,继续参与各项轰炸任务,同时为南越部队提供密接支援。由于北越的攻势开始瓦解,舰队逐步减少派飞机到南方支援,转为加倍轰炸北越各处目标。[86]7月14日汉考克号再次离开洋基站,前往苏比克湾休整。[64][67]

7月23日,汉考克号再次返抵洋基站执勤。舰队如常派飞机到轰炸北越各处的重要设施,并为南越部队提供空中密接支援。由于北越攻势进一步溃退,舰队将攻击重心转移到北越境内设施,并派军舰以舰炮轰击海防市港口。[86]8月16日汉考克号离开越南,前往苏比克湾休整。[64][67]

8月27日,汉考克号抵达洋基站战斗,并继续进行各项轰炸任务。舰队虽然饱受北越防空炮威胁,但在整次巡航,汉考克号只有八架飞机遭防空炮击落,相对偏少。9月14日汉考克号离开越南返国,途经苏比克湾及横须贺,在10月3日返抵北岛。[85][64][67]1973年1月27日,巴黎和平协约签订。[87]

1973年5月8日,汉考克号离开北岛,再次前往西太平洋。此时美军基本上已撤出越南,汉考克号只花上近一个月时间在洋基站戒备,其余时间则在西太平洋其他地方执勤。同年10月赎罪日战争爆发,并在月底结束。为免苏联介入停火谈判,汉考克号在10月29日被派往印度洋,并到北阿拉伯海戒备。不久汉考克号由奥里斯卡尼号接替,于1974年1月8日返抵北岛。[59][60]

鹰迁行动、西贡沦陷与马亚圭斯号货船事件

[编辑]
1975年4月29日,汉考克号正参与常风行动,派遣海军陆战队直升机到西贡撤侨。与此同时南越空军官兵争相驾驶军用直升机甚至定翼机,携同亲属好友,逃往近海的美国舰队,以躲避势如破竹的北越军队。由于难民人数众多,舰上水兵往往要将直升机弃置大海,以腾出更多空间载人。次日西贡沦陷,越南战争正式结束。

1975年3月18日,汉考克号离开北岛,最后一次前往西太平洋巡航。[60]在早前3月10日,北越派军攻击中央高地的要害邦美蜀市,而南越总统阮文绍却在3月17日宣布弃守中央高地,命南越军队后撤,使南越国境一夕之间无险可守。不久各处的南越军队开始溃散,而北越则乘势加速向南突进;柬埔寨等地的共产势力亦加速进攻政府军。[88]

由于东南亚的局势已无法挽回,美国下令军队预备撤侨。3月22日汉考克号赶往珍珠港,搭载陆战队及直升机,于26日离开夏威夷。4月6日汉考克号进入苏比克湾,临时改装为两栖攻击舰,以腾出空间接载美国侨民及其他难民。[89]

接着汉考克号先参与金边的撤退行动。4月11日汉考克号开赴泰国湾,而鹰迁行动(Operation Eagle Pull)在次日开始。美军在早上6时先派冲绳号英语USS Okinawa (LPH-3)的直升机到金边,卸载陆战队员;而温哥华号英语USS Vancouver (LPD-2)的直升机则在空中戒备掩护。接着冲绳号的直升机先后接走84名美国人及205名柬埔寨或其他国籍人士,而汉考克号的直升机则在中午接走登陆的陆战队。[90][91]稍后冲绳号将所有撤走人员以直升机载往泰国,而汉考克号则前往新加坡稍作休整。[89]17日红色高棉彻底占据金边。

接着汉考克号等海军舰只转往西贡,预备另一次撤侨行动。4月29日常风行动(Operation Frequent Wind)开始,汉考克号、中途岛号及其他两栖攻击舰不断派直升机到西贡撤侨,而珊瑚海号及企业号则派战机确保美军撤退路线安全;这也是F-14战斗机首次参与前线作战。除了美军的撤侨直升机,不少南越军飞行员盗用军用直升机甚至定翼机,接载军眷,然后争相逃难到汉考克号等舰。由于难民人数众多,美军只好将部分直升机推入大海,以腾出更多空间载人。[91]当日一共有32架南越空军直升机降落到汉考克号,其中有12架被美军弃置。[89]4月30日早上,美军在越南的最后一架直升机从美国驻西贡大使馆起飞前往海上,而北越坦克则在接近中午驶入统一宫。越战至此正式结束。整个常风行动中,美军一共撤走了1,373名美国人及5,595名越南及其他国籍人士。[92]

撤退行动后,汉考克号及中途岛号分别前往苏比克湾及曼谷卸载;珊瑚海号前往澳大利亚;而企业号则启程返国。稍后汉考克号将陆战队及直升机运回珍珠港,再重新改装为攻击航母,然后返回西太平洋执勤。[91][89][92]5月12日,红色高棉在公海胁持了美国货柜船马亚圭斯号(Mayaguez),杰拉德·福特随即派珊瑚海号到柬埔寨外海戒备,而汉考克号则再次改装为两栖攻击舰,搭载陆战队员,前往柬埔寨外海。[89][93]美军将营救行动定于15日,不过汉考克号的发动机在中途故障,最快要到16日下午才抵达柬埔寨外海,而冲绳号则因锅炉损坏,要到18日才抵达当地。两舰最终没有参与营救行动。[94][95]在缺乏预备及准确情报下,陆战队员在15日由空军运往货船的停泊处,不但未能搜救到任何船员,更死伤惨重(船员在当日下午获释,但滩头战斗一直持续到晚上)。

接着汉考克号留在西太平洋执勤,并曾到访香港等港口。6月30日,汉考克号重编为多用途航空母舰,舷号改为CV-19。10月20日汉考克号返抵北岛,并预备退役。[34][67][60]

结局与荣誉

[编辑]

1976年1月30日,汉考克号退役,并在次日除籍,开始拍卖程序。同年9月1日汉考克号出售拆解。[34]

汉考克号四次获颁海军部队嘉许勋表海军部队嘉许奖;并在越战获得12枚战斗之星。全部荣誉见下表:[96]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Silver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Silver star
Silver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海军部队嘉许勋表
四次
海军部队嘉许奖
四次
美国战役奖章 太平洋战争奖章
五枚战斗之星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奖章
国防部服役奖章
两枚
武装部队远征奖章
五枚
人道主义服役奖章
两次
越南服役奖章
12枚战斗之星
菲律宾总统部队嘉许勋表 棕榈叶越南英勇十字部队嘉许 菲律宾解放奖章
两枚战斗之星
越南共和国战役奖章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Friedman 1983,第394页埃塞克斯舰级配置。由于各艘埃塞克斯级服役期间曾多次改建或改变用途,数据仅以设计及建造时为准。
  2. ^ Friedman 1983,第151页
  3. ^ 3.0 3.1 St. John 2004,第10页
  4. ^ 4.0 4.1 St. John 2004,第11页
  5. ^ 5.0 5.1 5.2 第38特遣舰队行动-莱特湾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一分队由老约翰·麦凯恩中将指挥,下辖旗舰胡蜂号大黄蜂号科本斯号蒙特利号;第三分队由费德烈·薛曼(Frederick C. Sherman)少将指挥,下辖旗舰埃塞克斯号、舰队旗舰列克星敦号兰利号普林斯顿号;第四分队由拉夫·戴维森(Ralph E. Davison)少将指挥,下辖旗舰富兰克林号企业号圣哈辛托号贝劳森林号
  6. ^ Morison 1988,第91页
  7. ^ Morison 1988,第93页福留繁在指挥部看到多架飞机被击落,鼓掌称快,但下一刻才发现坠地的均为日机,不禁哀叹日军拦截只是“以卵击石”。
  8. ^ Morison 1988,第95-100页
  9. ^ Morison 1988,第101-104页
  10. ^ 第38特遣舰队行动-莱特湾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4日海战爆发前,美军四支航空母舰分队如下:第一分队仍由麦凯恩中将指挥,下辖旗舰胡蜂号、大黄蜂号、汉考克号、科本斯号及蒙特利号,蒙哥马利少将则于30日接替麦凯恩;第二分队继续由波根少将指挥,下辖旗舰无畏号、卡伯特号及独立号,而邦克山号则于23日撤返布雷默顿普吉湾海军船坞维修;第三分队的指挥仍为薛曼少将,航空母舰编制不变(分队旗舰埃塞克斯号、第38特遣舰队旗舰列克星敦号、普林斯顿号及兰利号);第四分队续由戴维森少将指挥,有旗舰富兰克林号(于10月30日受损撤退)、企业号(30日后接替富兰克林号为旗舰)、圣哈辛托号及贝劳森林号。
  11. ^ 以大黄蜂号服役日记辅证:1944年10月6日至8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年06月18日,.
  12. ^ Morison 1988,第300页
  13. ^ Morison 1988,第304-309页
  14. ^ Morison 1988,第310-311页
  15. ^ Morison 1988,第342页
  16. ^ Morison 1988,第348页
  17. ^ Morison 1988,第349页
  18. ^ 18.0 18.1 18.2 第38特遣艦隊行動-雷伊泰灣-11月. [201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6). 
  19. ^ Morison 1988,第356页
  20. ^ Morison 1988,第358-359页
  21. ^ Morison 1988,第315页此时哈尔西在新泽西号上指挥第三舰队;麦凯恩继续指挥快速航空母舰舰队;第一分队由阿尔弗雷德·蒙哥马利(Alfred E. Montgomery)指挥(至12月29日,由亚瑟·拉德福(Arthur W. Radford)少将接替),有旗舰约克城号、胡蜂号、科本斯号及蒙特利号;第三分队由薛曼指挥,有旗舰埃塞克斯号、提康德罗加号、兰利号及圣哈辛托号。第四分队因航母受创而暂时解散;企业号及独立号正改装为夜战航母,而舰队则在1945年1月5日至12日将两舰编入第五分队,于日间仍归第二分队指挥,但在空袭越南后解散。
  22. ^ Morison 1988,第55-57页
  23. ^ Morison 1988,第59-64页在三日空袭后,舰队的驱逐舰已几乎断油,必须在海上补给。其时美军于马里亚纳、帕劳等地虽有侦察机汇报天气,其情报往往延时超过半日;为保持无线电静默,部分飞机更要在降落后方可汇报,使天气数据往往过时。14日侦察机发现菲律宾东南部有热带扰动,却未有发现乌利西以北的热带扰动。17日美军侦察机发现台风眼镜蛇,但新泽西号及珍珠港的路径预测均告错误,这使哈尔西下令的回避路径,最终使舰队直接通过台风。
  24. ^ Morison 1988,第69-71页
  25. ^ Morison 1988,第81-87页
  26. ^ Morison 1988,第88-91页
  27. ^ Morison 1988,第164-165页航空母舰将集中力量攻击补给;而炮舰则往攻击港内战列舰。
  28. ^ 南中国海空袭亦有称为感恩行动(Operation Gratitude),详情亦可参考阿斯托里亚号轻巡洋舰网页-第38特遣舰队于南中国海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0-09-25.。
  29. ^ Morison 1988,第165-166页第二分队为轰炸主力,第一及三分队则主力派战机夺取制空权。
  30. ^ Morison 1988,第168-170页
  31. ^ Morison 1988,第170-171页
  32. ^ Morison 1988,第171-172页
  33. ^ Morison 1988,第180-181页
  34. ^ 34.0 34.1 34.2 漢考克號老兵網站-簡史. [201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35. ^ Morison 1988,第182页
  36. ^ Morison 1988,第183页
  37. ^ Morison 1988,第21页第一分队由约瑟·格洛克少将指挥,有旗舰大黄蜂号、胡蜂号、本宁顿号及贝劳森林号;第三分队由薛曼指挥,有旗舰埃塞克斯号、邦克山号(特遣舰队旗舰,15日与舰队会合)及科本斯号;第四分队由拉德福指挥,有旗舰约克城号、伦道夫号、兰利号及卡伯特号;第五分队(夜战航空母舰)由马提亚·贾纳(Matthias B. Gardner)少将指挥,有旗舰企业号及萨拉托加号。第五分队于2月21日因萨拉托加号受创而一度解散,但最终在23日重组,直至3月12日企业号返抵乌利西为止。斯普鲁恩斯以第三分队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为旗舰。
  38. ^ Morison 1988,第22页
  39. ^ Morison 1988,第24-25页
  40. ^ Morison 1988,第44-45页
  41. ^ Morison 1988,第52-57页
  42. ^ Morison 1988,第57-59页
  43. ^ 第58特遣舰队行动-冰山行动-至1945年4月7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但第一分队整体不变;第二分队旗舰改为富兰克林号,同行舰有伦道夫号及圣哈辛托号;卡伯特号加入第三分队。列克星敦号在3月初随舰队到乌利西后,返回美国普吉湾维修;而伦道夫号在3月11日于港内被自杀飞机攻击受创,要到4月7日才启程往会合舰队;第四分队有旗舰约克城号、企业号、无畏号、兰利号及独立号。由于第二及第四分队屡屡受创,使舰只在作战期间有多次转移,编制并不持续完整。
  44. ^ Morison 1988,第94-97页
  45. ^ Morison 1988,第97-100页
  46. ^ Morison 1988,第101-102页
  47. ^ Morison 1988,第196-197页日军飞机数量出自日方数据,而美军仅可估计击落数量。
  48. ^ Morison 1988,第200, 203页
  49. ^ 49.0 49.1 Morison 1988,第203页
  50. ^ Morison 1988,第205页
  51. ^ Morison 1988,第205-209页由于攻击机队甚多,美军飞机无法妥善协调攻击,引起颇多混乱,故此难以确认何者成功命中大和号,亦无法确定大和号共命中多少炸弹及鱼雷;美军亦误认矢矧号为同级舰阿贺野号;而矢矧号最终身中12枚炸弹及七枚鱼雷方告沉没。整日美军的攻击机队共有386架,第一分队占113架;第三分队167架;第四分队106架。
  52. ^ 52.0 52.1 St. John 2004,第56页
  53. ^ 第38特遣舰队行动-日本本土空袭-1945年7月至8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三分队由波根指挥,有旗舰伦道夫号、埃塞克斯号、提康德罗加号、蒙特利号及巴丹号;第四分队由拉德福指挥,有旗舰约克城号、舰队旗舰香格里拉号好人理查特号、科本斯号及独立号。胡蜂号于26日加入舰队,加入第四分队。
  54. ^ Morison 1988,第310-316, 330页
  55. ^ Morison 1988,第331页
  56. ^ Morison 1988,第332-335页
  57. ^ St. John 2004,第61页
  58. ^ 58.0 58.1 58.2 St. John 2004,第61-63页
  59. ^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汉考克号老兵网站-时间线
  60. ^ 60.00 60.01 60.02 60.03 60.04 60.05 60.06 60.07 60.08 60.09 60.10 60.11 60.12 60.13 60.14 60.15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1946年後搭載的聯隊列表. [201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61. ^ 61.0 61.1 St. John 2004,第66页
  62. ^ St. John 2004,第67页
  63. ^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St. John 2004,第70页
  64. ^ 64.00 64.01 64.02 64.03 64.04 64.05 64.06 64.07 64.08 64.09 64.10 64.11 64.12 64.13 64.14 64.15 64.16 64.17 64.18 64.19 64.20 64.21 64.22 64.23 64.24 64.25 Francillon 1988,第137-140页见汉考克号越战巡航、在线及战损纪录。
  65. ^ Francillon 1988,第28页北部湾事件后,美军已开始筹备轰炸北越的作战计划,并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武装侦察行动(Armed reconnaissance mission),亦即后来的横滚行动,主要针对寮国东北部的北越游击队,但所有攻击必须先经南越美国大使馆批准方可进行,故此效果极为有限。第二阶段为针对南北越非军事区的通讯网络;第三阶段为北越的储油设施(亦即POL攻击,P代表原油Petroleum、O代表石油Oil、L代表润滑油Lubricants)。及后的空袭逐渐演变为滚雷行动。
  66. ^ Nichols 1987,第151-152页见越南空战年表:1964年。
  67. ^ 67.00 67.01 67.02 67.03 67.04 67.05 67.06 67.07 67.08 67.09 67.10 67.11 67.12 67.13 67.14 67.15 67.16 67.17 67.18 67.19 67.20 67.21 67.22 67.23 67.24 美国航空母舰越南巡航到访港口纪录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4-09-07.
  68. ^ 68.0 68.1 Francillon 1988,第31页
  69. ^ 69.0 69.1 Gurney 1985,第165-166页
  70. ^ 70.0 70.1 70.2 70.3 Nichols 1987,第152-154页见越南空战年表:1965年。
  71. ^ Francillon 1988,第32页
  72. ^ 72.0 72.1 72.2 Gurney 1985,第167页
  73. ^ 73.0 73.1 Gurney 1985,第168页
  74. ^ 74.0 74.1 74.2 Nichols 1987,第154-155页见越南空战年表:1966年。
  75. ^ Gurney 1985,第174页
  76. ^ 76.0 76.1 Francillon 1988,第52页
  77. ^ Gurney 1985,第176页
  78. ^ 78.0 78.1 78.2 78.3 Nichols 1987,第155-156页见越南空战年表:1967年。
  79. ^ Gurney 1985,第182-183页
  80. ^ Gurney 1985,第178-179页
  81. ^ Nichols 1987,第156-157页见越南空战年表:1968年。
  82. ^ Gurney 1985,第149-152页
  83. ^ Nichols 1987,第158页见越南空战年表:1970年。
  84. ^ Francillon 1988,第66-67页
  85. ^ 85.0 85.1 85.2 Nichols 1987,第159-161页见越南空战年表:1972年。
  86. ^ 86.0 86.1 86.2 86.3 86.4 Francillon 1988,第68-69页
  87. ^ Nichols 1987,第161页见越南空战年表:1973年。
  88. ^ Nichols 1987,第161-162页见越南空战年表:1975年。
  89. ^ 89.0 89.1 89.2 89.3 89.4 漢考克號老兵網站-越南撤退口述歷史. [201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90. ^ Dunham 1990,第119, 122页
  91. ^ 91.0 91.1 91.2 Francillon 1988,第78-79页
  92. ^ 92.0 92.1 Guilmartin 1995,第25页
  93. ^ Francillon 1988,第115页
  94. ^ Guilmartin 1995,第47页
  95. ^ Wetterhahn 2002,第61-62页
  96. ^ 资料参考自老兵网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及美国海军勋奖网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书目

[编辑]
  • Friedman, Norman, U.S. Aircraft Carrier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3, ISBN 0-87021-739-9 (英语) 
  • St. John, Philip A., Uss Hancock Cv/cva-19: Fighting Hannah, Turner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ISBN 1563114208 (英语) 
  • Morison, Samuel Eliot,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12,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8 (英语) 
  • Morison, Samuel Eliot,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13,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8 (英语) 
  • Morison, Samuel Eliot,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14,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8 (英语) 
  • Francillon, René, Tonkin Gulf Yacht Club: US Carrier Operations off Vietnam,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8, ISBN 0-87021-696-1 (英语) 
  • Marolda, Edward J., By sea, air and land: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U.S. Navy and the war in Southeast Asia, Washington D.C.: Naval Historical Center, Department of the Navy, 1994, ISBN 0160359384 (英语) 
  • Nichols, John B., On Yankee Station: The Naval Air War over Vietnam,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7, ISBN 978-1557504951 (英语) 
  • Gurney, Gene, Vietnam, the war in the air,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 1985, ISBN 0-517-55350-3 (英语) 
  • Dunham, George R, U.S. Marines in Vietnam: The Bitter End, 1973–1975 (Marine Corps Vietnam Operational Historical Series), Quantico, Virginia: Marine Corps Association, 1990, ISBN 978-0160264559 
  • Guilmartin, John Francis, A very short war : the Mayaguez and the Battle of Koh Tang, College station, Texas: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890966656 
  • Wetterhahn, Ralph, The Last Battle: The Mayaguez Incident and the end of the Vietnam War, London: Plume, 2002, ISBN 045228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