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热带神经衰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热带神经衰弱,最早出现于1902年,作为神经衰弱的延伸,主要用以表示白人前往热带殖民地后,一系列身体不适的症状,产生神经系统的机械性衰弱。[1][2]

1930年代,日本南方医学研究会亦做了一次500人的调查,发现在居住一段时间的日本工作者,有相当比例得到了与热带精神衰弱相似的症状。[3][4]

而这个疾病,也成为1930年代大日本帝国政府南进派与中国东北派之间的重要议题之一。

症状

[编辑]

身体疲倦、怕冷、嗜睡食欲不振等。

精神上则是忧郁注意力涣散思考逻辑能力下降等。

历史

[编辑]

神经衰弱为19世纪出现的用语,被认为是因为文明压力的关系造成的精神疾病。

热带神经衰弱此一名词最早出现于1902年,主因是许多殖民者进入热带殖民地一段时间后,常出现的一系列身体不适,因症状与神经衰弱相似,故加上热带以形容此新的症状。

最初被认为起因为热带地区的湿热气候,高温与潮湿的状态下,使得身体产生的能量下降,导致神经的衰弱。

也因为这样子的关系,前往殖民地的白人常被赋予勇猛,为国家牺牲奉献的形象,成为一种光荣的象征。


然而到了1920年代精神分析成为白人地区的主流理论。此一转变使得热带神经衰弱的致病因由气候转变为压抑欲望

因为殖民地区缺乏舒适以及调适身心的娱乐,长期导致身体的衰退。


1915年,美国地理学家Ellsworth Huntington在自己的著作中,将世界各地的气候做划分,1到100分,越高分越适合文明发展,欧美地区多获得80以上的分数,而热带地区则常只获得相当低的分数。

结合此论点,加上当时德国退化论,在不适合文明发展的地区居住并传宗接代,身体会逐渐的退化,成为低等人种,携带着劣质基因


此外,德国精神医生Eugen Paul Bleuler则认为,精神疾病是源于逃入疾病的心理机制,借由逃避现实取得个人利益。

因为此理论,此疾病被认为可能是因为殖民地开拓者因无法适应,因此藉病想返回家乡。


也因为这些理论,热带神经衰弱逐渐由正面转成负面的疾病。

也导致了1920年后,殖民地开拓者被歧视的现象。


而精神疾病教授中脩三则用心因性,并引用森田正马的理论去做解释。

他认为此疾病是源于神经质,因为过度灵敏导致身体对于小缺陷过度放大,产生的过度反应。

并且他认为,对自我要求强烈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民族性,因此在殖民地不适的环境,正是因为其强烈的民族性,产生的疾病。

相关纪录

[编辑]
  • 林芙美子在其著作《浮云》写到:“植物若不是生长在它们的土地上,一定无法生长得很好。”以及“我们失去了在内地时所拥有的旺盛灵魂……像被移植的日本杉,一点一点地枯萎……无意间,我们都成了南洋呆的牺牲品。”
  • 大喜多孝则形容日本的樱花在台湾“红得像有毒一般,笨拙地开着”。

参见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1. ^ 台電綠網-熱帶神經衰弱. [2018-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7). 
  2. ^ 李尚仁. 《帝國與現代醫學》. [2018-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7). 
  3. ^ 【熱帶神經衰弱】日治時期,在台日人效率與道德流失的惡夢. [2018-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4). 
  4. ^ 外派到台灣就變懶散、遲鈍?讓日本殖民政府超苦惱的「南洋呆」,究竟是什麼離奇病. [2018-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