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球体关节人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球体关节人偶(英语:Ball-jointed doll缩写BJD)起源自欧洲,泛指各种拥有球型关节的可动人偶。球体关节人形体型标准,细节精致,由于关键部位装有球型的关节,使人形能够做出许多接近于真人的姿势。而石膏陶瓷木材塑胶等材料皆可以用来制作人形。而如今,大多数BJD一般由一种质地坚硬的聚亚安脂构成,手感细腻光滑,中部空心,各个部件用皮筋、包胶铝线、S钩链接。但是因为人形的造价不斐,故收藏者多以成人为主。球体关节人形目前主要由东亚国家和地区生产(依发展时序,如日本韩国香港中国)。这种有着介于真人和日本动漫之间外貌的球形关节人偶一般被称作亚洲球形关节人偶(ABJD)

概述

[编辑]

顾名思义就是这类娃娃的关节处是由球形部分连接起来的。正因为有如此特殊的构造才使得BJD能更生动地展现更丰富的动作和姿态。再加上当代的BJD大多比较过去娃娃更为精致,尺寸更为合理(一般在10cm到70cm左右),就使得在娃娃身上的塑造空间更加广阔。

在中国,BJD的身高以“分”来计算,即180cm除以x分即为人偶的大致身高,但在同样的身高范围内,男娃的身高一般高于女娃的身高。BJD娃娃不仅可以更换服装,还能修改化妆,调换手脚,头发,甚至眼球等。因此BJD对玩家的魅力是无穷的,它给予玩家一个毫无拘束的展现自己个性的空间。

历史发展

[编辑]

欧洲起源

[编辑]

有着球形关节的德国浓汤娃娃起源于1920年,但实际上,这种关节娃娃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年,古罗马古希腊黏土木材制造这类带有关节的可动玩偶。

现代的球形关节人偶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人民出身自卡托维兹[1]超现实艺术创作者汉斯·贝尔默是制作此类人偶的先锋。他在1930年代早期遇到了三件事:与美丽的少女表妹相遇、参加演出歌剧《霍夫曼的故事》(其中有一段人类爱上机器人的悲剧)、还有收到一盒童年时的旧玩具。这三件事加上一具16世纪木制人偶的启发,他在1934年制作了一具以球体装置为关节的木制人偶,并且用这个人偶来拍露骨的色情照片。不论是这个人偶的关节原理或是贝勒门对人偶的态度,对日后东亚地区的人形艺术都有深远的影响[2]

日本发展

[编辑]

日本从欧洲学习了关节原理,开始制作球体关节人形。早期都是手工创作,价格高昂[3]。1998年起,日本“造型村”公司开始使用价格较低廉的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为材,量产名为“Super Dollfie”(SD娃娃)的球体关节人形,带动了收藏人形的风潮。SD娃娃的出现刺激了市场,特别是在韩国,最早成立的韩国公司为HAPPYDOLL、LUTS、DOD和ANGELREGION。虽然Volks公司均已为其独特得外貌注册申请了专利,但许多亚洲BJD娃社仍然选择以此为基础设计制造BJD。自2003年后,出现了许多制作球体关节人形的厂商。2005年以来,中国香港等地亦有玩具厂商开始投入生产此类人形的行列。

全球风靡

[编辑]

随着收藏风潮的兴盛,球体关节人形逐渐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且频繁地出现于许多的影视作品当中。例如在2004年上映的日本动画电影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便是以球体关节人形为题材。其导演押井守亦为纪念动画电影的上映,特于东京举办了球体关节人形的展览[4]。而同年于韩国上映的恐怖片人形师》,则反映了部分人类对于球体关节人形这类具高拟人程度实体的恐惧感。关节人形的爱好者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社群。

现今[何时?],球体关节人形除了个人收藏以外,在实务方面的运用,亦活跃于设计界,因人形的姿态变化丰富,加上普遍关节皆可替换的缘故,因此适合绘画、发型、服装或彩妆等须讲究美观与形象的艺术领域(不过由于价格昂贵,所以通常都是作为高级设计师的私人运用,不易于公开场合中看到)。

参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902年时,汉斯·贝尔默出生于西里西亚地区的城市——卡托维兹。在当时属于德意志帝国的领地,现为波兰西里西亚省的首府
  2. ^ 泰山乡娃娃产业文化馆提供之资料:[1][永久失效链接],其中说日本的是学自欧洲的。
  3. ^ Sue Taylor. Hans Bellmer in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The Wandering Libido and the Hysterical Bod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其中谈到汉斯·贝尔默的创作经过。
  4. ^ 存档副本. [2007-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