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美洲战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洲战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美军士兵检视日军空袭俄勒冈州史蒂文斯堡英语Fort Stevens (Oregon)后造成的弹坑
日期1939年-1945年
地点
结果 同盟国获胜,轴心国失败或无力影响战局
参战方
同盟国
 美国
 加拿大
 英国
 纽芬兰自治领
 新西兰
 巴西
 墨西哥
古巴
 智利
 秘鲁
 巴拿马
 哥伦比亚
 尼亚加拉瓜
 哥斯达黎加
 萨尔瓦多
 乌拉圭
 阿根廷
轴心国
 德国
 日本
 意大利

美洲战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次要作战区域。美洲大陆为海洋阻隔,远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区(欧洲亚洲),针对美国本土的攻击威胁几乎可以无视,有利美国资源向海外输送。即便如此,二战期间轴心国仍对北美地区发动数次攻击,包括今日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长达320公里(200英哩)的海岸线与部分岛屿(夏威夷阿留申群岛格陵兰)。南美洲也受到袭击,但只发生在海上,即拉普拉塔河口海战

纳粹德国的美洲作战

[编辑]

南美洲

[编辑]

1939年12月13日,纳粹德国海军英国皇家海军拉普拉塔河口附近海域发生战斗。此前,德国的斯佩伯爵号装甲舰持续在中、南大西洋海域侵扰同盟国贸易航路,击沉许多商船和油轮;英国与法国为此派出舰队巡航该处,试图找出德军舰艇。1939年12月13日凌晨,双方在拉普拉塔河口相遇;斯佩伯爵号舰长汉斯·朗斯多夫海军上校误判情势,以为自己面对的是同盟国的护航运输队,而主动拉近距离。实际上,斯佩伯爵号的对手是由一艘重巡洋舰和两艘轻巡洋舰组成的中队。双方交战后,英国的埃克塞特号重巡洋舰受到重创,但盟军舰队也击毁斯佩伯爵号的重油处理系统,迫使其逃向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寻求庇护。

然而,亲英的乌拉圭政府拒绝让斯佩伯爵号进港维修、补给,令其立即出海;同时,英国也散播假消息,宣称已有4艘巡洋舰及1艘航空母舰前往蒙得维的亚外海,迫使斯佩伯爵号舰长朗斯道夫下令自沉,船员登岸,前往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寻求庇护,不料却遭逮捕,朗斯道夫最终自杀身亡。

美国

[编辑]

杜肯间谍团

[编辑]

尚未开战前,纳粹德国就已在美国建立间谍网络。杜肯间谍团英语Duquesne Spy Ring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间谍案,涉及33名被安插在关键职位,用以搜集军事情报与颠覆活动的德国间谍。其中有人开设餐厅,从顾客那里窃取情报;或者进入航空公司,向德国回报美国的跨大西洋航班情报;或者担任邮差,将机密情报混进一般邮件中投递。这支间谍团的领导人是弗里茨·茹伯特·杜肯陆军上校,他是南非布尔人,为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进行谍报工作,以成功刺杀一战时的英国陆军元帅赫伯特·基奇纳闻名,并因此获颁德国铁十字勋章[1]。此一间谍案能被破获,主要归功于美国联邦调查局旗下的德国-美国双面间谍威廉·希柏德英语William G. Sebold,他在纽约市为杜肯间谍团设置无线电台,互换德国与其间谍之间的指令与情报。1941年6月29日,联邦调查局关闭该电台,逮捕33名德国间谍到案,其中杜肯上校被判处300年有期徒刑,服刑13年后因病获得假释,最终死于罗斯福岛上的市立医院。

帕斯托瑞斯行动

[编辑]

美国向德国宣战后,阿道夫·希特勒指使德国特工赴美制造破坏,由德国军事情报局负责计划。1942年春季,该局招募6名间谍(其中一人后来退出),分成两组行动:第一组由乔治·约翰·达施英语George John Dasch带领欧内斯特·彼得·柏格英语Ernest Peter Burger、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ck)、理查·奎恩(Richard Quirin)行动;第二组由爱德华·克林(Edward Kerling)带领赫曼·纽鲍尔(Hermann Neubauer)、韦纳·帝尔(Werner Thiel)与赫伯特·霍普特(Herbert Haupt)行动。

1942年6月12日,纳粹德国海军U-202潜艇英语German submarine U-202载着达施特工团与炸药,在纽约长岛东汉普顿英语Amagansett, New York浮出水面[2]。他们计划破坏尼亚加拉瀑布的发电设施与美国铝业公司位于伊利诺伊州田纳西州纽约州的工厂。不料,达施却独自向美国联邦调查局自首,供出破坏计划的详情,导致达施率领的特工团全员被捕。

另一方面,克林特工团乘坐U-584潜艇英语German submarine U-584,在同年6月17日于佛罗里达州蓬特韦德拉海滩英语Ponte Vedra Beach, Florida上岸,计划在宾夕法尼亚铁路纽瓦克段、圣路易斯辛辛那提的水闸,以及纽约市的自来水供给系统埋设炸药。他们先前往辛辛那提,在此分为两人一组,分别前往芝加哥、伊利诺伊州与纽约市,却因乔治·约翰·达施的自首而在同年7月10日全员被捕。

这8名德国特工都被送上军事法庭,其中6名被宣判死刑;此判决结果受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支持,而此案被告受军事法庭管辖的合法性也得到美国最高法院认可英语Ex parte Quirin。1942年8月8日,6名被判死刑的德国特工坐上电椅;而乔治·约翰·达施与欧内斯特·彼得·柏格则被判处30年有期徒刑,两人都在1948年获得假释并遣返回德国[3]。达施在战前曾长住美国,返德后因与美国当局合作而遭监禁,有过和住在美国时完全不同的生活。达施被遣返后,也被禁止再度踏入美国领土,他为此曾写信向美国当局的有力人士求助(如前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约翰·埃德加·胡佛与第34任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之后,达施搬到瑞士,将这段特工经历写成《Eight Spies Against America》一书[4]

埃尔斯特行动

[编辑]

1944年,纳粹德国对美国发动代号为“喜鹊英语Operation Elster”的渗透计划,由特工埃里希·吉姆佩尔英语Erich Gimpel威廉·科尔波英语William Colepaugh执行,任务内容是搜集与曼哈顿计划有关的情报,并制造破坏。1944年11月30日,两名特工在基尔军港搭上U-1230潜艇,于马里兰州汉考克镇登陆。他们立即前往纽约,计划却急转直下,科尔波独自于同年12月26日向联邦调查局自首,招认计划详情,导致吉姆佩尔被捕。两名特工都被判处死刑,但之后也都获得减刑。埃里希·吉姆佩尔于1955年出狱后回到西德,后来于南美洲成家并于圣保罗过世。科尔波则于1960年出狱,留在宾夕法尼亚州普鲁士王市英语King of Prussia, Pennsylvania从商,后于宾夕法尼亚州度过晚年。

登陆加拿大

[编辑]

新不伦瑞克圣马丁村

[编辑]

1942年5月14日,德国军事情报局间谍马瑞尔斯·朗本(Marius A. Langbein)乘U-217潜艇在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圣马丁村英语St. Martins, New Brunswick登陆。他的任务是监视并回报往返蒙特利尔哈利法克斯英语Halifax (former city(当时为北大西洋护卫船团的起港)的水上航班。朗本在战前曾居住于加拿大,虽受德国情报机构金援,却未执行任务,直到他在1944年12月被捕为止。加拿大陪审团判他无罪,因为朗本并未执行间谍任务,也没有在战争期间对加拿大做出其它敌意行为[5][6]

魁北克纽卡斯镇

[编辑]

1942年11月9日,纳粹德国海军U-518潜艇在前往纽芬兰康塞普申湾英语Conception Bay里的贝尔岛 (加拿大)英语Bell Island途中,击沉两艘铁矿船;虽遭逢加拿大皇家空军反击,仍成功在距魁北克省纽卡斯镇英语New Carlisle, Quebec6.5公里处让间谍维尔纳·冯·亚诺夫斯基(Werner von Janowski)登陆加拿大领土[7][8]。亚诺夫斯基在当天清晨6:30现身于纽卡斯旅馆,要求一间可让他洗澡的浴室。旅馆经理之子小厄尔·安奈特(Earle Annett Jr.)注意到这名精明的陌生人语中有谎:他自称刚下巴士,但那天根本没有经过纽卡斯镇的巴士班次。此外,他也发现亚诺夫斯基说的英语带有巴黎腔、穿着欧洲风格的服装,以及买烟时用了已经没在流通的加拿大元纸钞;亚诺夫斯基的身上有股怪味,使用不被加拿大政府核准使用的比利时纸板火柴。这名陌生人待不到三个小时就走了,不让安奈特有机会调查。离开旅馆后,他到火车站买了杯咖啡,等候次班列车抵达;安奈特一路跟着他,还给了他根烟,确认亚诺夫斯基再度拿出比利时纸板火柴点烟后,就向一名魁北克警察英语Sûreté du Québec举发他。那名警察登上火车,找到自称来自多伦多的收音机推销员亚诺夫斯基,直到警察要求搜索他的背包,亚诺夫斯基才招供:“(搜索背包)没必要,我为德国服务[9][10]。”

日本的美洲作战

[编辑]

阿留申群岛

[编辑]

大日本帝国陆军部队在1942年6月6日登陆并且占领作为阿留申群岛组成的阿图岛,而在同一时间日军也入侵基斯卡岛。一直到1943年5月30日后,同盟国部队才在阿图岛战役获胜后结束大日本帝国对于此地的占领。

潜水艇袭击

[编辑]
日本潜艇I-17

日本潜艇在洛杉矶圣塔巴巴拉圣迭戈圣塔莫尼卡加州西海岸城市的视线范围内,实施鱼雷攻击。1941年和1942年期间,有10余艘日本潜艇在西海岸和下加利福尼亚州埋伏,他们袭击了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船只,于1942年10月11日成功击沉了包括苏联海军潜艇L-16在内的10余艘船只。日本潜艇也会浮出水面,对美国沿海实施炮火攻击,但效果甚微。

北美大陆于1942年2月23日,首次遭到轴心国海军炮击,当时日本潜艇I-17袭击了圣塔巴巴拉附近戈莱塔以西的埃尔伍德油田(Ellwood Oil Field)。 虽然只有一个油井泵房和通道被损坏,但I-17舰长西野幸三通过无线电向东京表示,他已将圣塔巴巴拉变成一片火海。炮击后,并没有人员伤亡报告,损失的总成本官方估计约为500至1,000美元[11]。虽然人员、物资的损失微不足道,但炮击的消息在北美西海岸引发了“日军即将入侵”的恐慌[12]

1941年和1942年期间,超过5艘日本潜艇部署在加拿大西部。1942年6月20日,日本潜艇I-26在舰长横田稔的指挥下[13],向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岛上的Estevan Point灯塔,发射了25到30发5.5英寸炮弹,但未能击中目标[14]。虽然没有人员伤亡的报告,但加拿大方面随后决定关闭灯塔,给沿海航运活动造成了阻碍[15]

日本潜艇I-25在舰长田上明次少佐的指挥下,于1942年6月21至22日晚上,在俄勒冈州哥伦比亚河口附近,炮击美军基地史蒂文斯堡(Fort Stevens)[16]。官方记录的唯一损坏,是棒球场的本垒区后挡板,其他可能的损害是炮击破坏了基地的电话线。史蒂文斯堡驻军因为避免曝露火力部署的位置,也可能是I-25在射程外,所以没有回击。之后有美军飞机在训练中发现了潜艇,随后派出攻击机追击,但I-25逃脱了。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Wood, Clement, The man who killed Kitchener; the life of Fritz Joubert Duquesne, New York: William Faro, inc, 1932 (英语) 
  2. ^ Jonathan Wallace, Military Tribunals, spectacle.org, [2007-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2) (英语) 
  3. ^ Agents delivered by U-boat, uboatwar.net, [2007-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04) (英语) 
  4. ^ W. A. Swanberg, The spies who came in from the sea 21 (3), American Heritage Magazine, 1970年4月 [2007-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6) (英语) 
  5. ^ Alberto Rosselli. Kriegsmarine article. German Naval History. [2013-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1) (英语). 
  6. ^ Dean Beeby. 7. Cargo of Lies: The True Story of a Nazi Double Agent in Canada.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6: 140-166. ISBN 0802007317 (英语). 
  7. ^ Michael Hadley. U-Boats Against Canada: German Submarines in Canadian Waters. Montreal: McGill 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85: 149–162. ISBN 0773508015 (英语). 
  8. ^ Dean Beebe. Cargo of Lies: The True Story of a Nazi Double Agent in Canada.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6. ISBN 0802007317 (英语). 
  9. ^ Sophie Turbide. Werner Alfred Waldemar von Janowski : l’espion de New Carlisle. Patrimoine de la Gaspésie CyberMagazine. 2010 [201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3) (法语). 
  10. ^ Essex, James W. Victory in the St. Lawrence: The Unknown U-Boat War.. Erin, Ontario: Boston Mills Press. 2004. ISBN 0919783341 (英语). 
  11. ^ The Shelling of Ellwood, The California State Military Museum, [2007-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5 January 2008) 
  12. ^ Young, Donald J. Phantom Japanese Raid on Los Angeles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1-24. 第二次世界大战, September 2003
  13. ^ Sensuikan! — HIJMS Submarine I-26: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fleet.com, [2007-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8) 
  14. ^ Conn, Stetson; Engelman, Rose C.; Fairchild, Byron, The Continental Defense Commands After Pearl Harbor, Guard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Outposts,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2000 [1964] [2007-12-09], CMH Pub 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December 2007) 
  15. ^ Japanese Submarines on the West Coast of Canada, pinetreeline.org, [2007-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8) 
  16. ^ Sensuikan! — HIJMS Submarine I-25: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fleet.com, [2007-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