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又称[1],是中国北方农业的一种耕种工具。通常农夫使用耢时都会连用耙这种常用农具,因为在整个耕田过程中涉及了不同的耕田步骤。[注 1]

耢是无齿耙[注 2]。它的形状与作用与差不多。即是以藤条、荆条取代上的铁齿。耢和一样具有碎土的功效。而用在的后面,则有平整缩小田面面积的作用[2],可以为播种作好准备。有时耢也用于覆盖种子。它在碎土、平整地面和覆土的工作方面能够做到保住土壤以及防旱的作用。而且又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3]

注释

[编辑]
  1. ^ 可参考清代张英《御定渊鉴类函》卷三百八十五:“耙制有方,耙有八字。耙如犂,亦用牛驾。但横阔多齿,犂后用之。盖犂以起土,惟深为功。耙以破块,惟细为功。耙之后又用耖用耢”的记述。另见清代李彦章《江南催耕课稻编》记述:“凡种下田,不问秋夏,候水尽,地白背时,速耕耙耢,频翻令熟。”。
  2. ^ 见清代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四十八〉的描述:“三才图㑹劳(耢)无齿耙,齐民要术春耕寻手劳,秋耕待白背劳。注春多风不即,劳则致地虚燥,秋田㙷湿。速劳则恐致地硬。农桑通诀今人呼劳曰盖磨锄”。

参考来源

[编辑]
  1. ^ 異體字「耢」與「耮」的字義比較. 台湾中央研究院. [2021-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2. ^ 王加華《近代江南地區的土壤耕作制度》.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2004 [2021-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3. ^ 燦爛的中國文明〈中國古代農學 耮〉. 中国文化研究院. 2019 [2021-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外部链接

[编辑]